登陆注册
34415400000016

第16章 壶艺与茶具

明清以来,饮茶者多注重宜兴壶。宜兴壶上不加釉,古朴的外表,吸湿性及保温性强,宜兴的紫砂壶自古被誉为“天下第一品”。

从古至今,许多人将壶的造型与韵味,及其精致细腻的做工,当作艺术品来欣赏,更因为它与茶的互相搭配,使其兼具欣赏价值与实用性。

除了壶,还有许多在饮茶时必备的茶具,它们的组合,构成了“饮得佳茗”的重要一环。

人杰地灵宜兴陶

壶的质地以砂制为佳,而砂器在中国的历史上,可直溯到新石器时代,且其遗址散播更达十个地区,几乎已遍布了中国版图,但为什么各界珍玩茗壶,必首推宜兴呢?

一是宜兴位处产茶区,是有名的“贡茶”产地。宜兴的唐贡山,被首推为“贡茶”最好的产地。由当时为赶送“贡茶”到长安须日夜奔行数千里的盛况,便可窥见阳羡茶的风采(宜兴在唐朝时名为阳羡),绝不逊于贵妃由岭南飞骑送荔枝的阵式。有了如此名茶,宜兴人对于壶罐配茶的知识自会更多、更讲究,以求名壶配名茶。据传古宜兴壶泡茶,经久而不变味,即盛夏隔宿亦无异味,可见其讲究之一斑。

二是宜兴陶土得天独厚。周伯高在《阳羡名陶录》中就提到:“相传壶土所出,有异僧经行村落,口呼曰买富贵,土人群嗤之,僧曰贵不欲买,买富何如,因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及去,发之(开发之)果备五色灿若批锦”。虽近似神话,但宜兴陶土有许多颜色却是事实。而宜兴所产的软黄土、石黄土、天青土和梨皮土,制成陶器可呈现紫砂色、暗肝色、冻梨色,另外团山的老土制成的陶器则为石砂星点,并有银砂闪点,更可证明宜兴陶土颜色之多,确是得天独厚。

三是地灵人杰使然。天赐名茶以蕴之,地附佳陶以用之,受天地之泽,人必趋之,因此人才辈出,再以位处苏杭一代,文风鼎盛,如此文工相结合,无怪乎名壶屡现。

以上三点即造就宜兴陶在壶艺中地位的要因,再加上文献上的记载,一般也以宜兴陶艺为重心。因此可以说,宜兴壶艺的演进是我们探讨历代壶艺演进的缩影代表。

宜兴制壶,应不止起于明朝正德年,而以自正德年后才大盛比较合理,任何文化之形成,都是经过长久浸淫而不是成于传说或一夜之间。宜兴在唐时,已是产茶重镇,其陶器之与茶事结合,应有其发展过程。只不过至明朝时,因经济重心的南移,壶泡之流行,以及文雅上之参与制造,始创其不朽之地位。

根据明人周伯高对宜兴砂壶的考证心得,说宜兴壶之珍贵,不仅止于制造,更在其原料。塑壶之土,并不是山坡山麓,俯拾可得,而必须如挖煤般,深入山腹或地底。陶土挖出后,在制壶之前,还须经过淘练、配方、并放入地窖静置后,才能制造。泥矿的探测技巧,泥矿储量的多寡,工人挖掘之辛苦,即已为壶器奠定了名贵的契机。

文人雅士寄情于壶

宜兴壶的制造,由先天质地配合后大的技术,更由于文人雅士的参与,在壶身铭诗刻词,指定形式,或创新格局,使宜兴制陶,成为名公巨贾、骚入墨客重资收购的对象,其与一般玩器最大不同之处,更在于与茶结合,融入生活,成为实用兼寄情的器具,这是任何其他玩器所无法望其项背的。

也许就是因为上述原因,宜兴壶的身世、附会加上传说,变得扑朔迷离,难以考据。根据最普遍的说法,第一只宜兴砂壶是一位金沙寺老僧人所捏制,以后的制壶名家龚供春。是明四川参政吴颐山之冢僮、随侍主人更金沙寺读书,因而学习老僧手艺,融入自己心得,作品供春壶,传世不多,万金难求。

宜兴名壶家及款式

据资料记载显示,宜兴壶艺创始于明朝正德年间。江苏宜兴县东南四十里有座金沙寺,寺中僧人喜用紫砂坭作壶。壶制成后,既不落款又无印章,因此后世无从辨识。至供春时,制壶者开始在壶上署名号,所以后世一般都以供春为宜兴壶艺的创始者。

龚供春是明代四川参政吴顿山的家僮,随侍主人到金沙寺读书。因仿得老僧手艺,也学得一套本领,仍采用捏筑方法,指纹也隐现其上,作品款式不一,东色闱合,如古金铁,据传用来盛茶,不失原味,所以当时名公巨卿高人墨士无不索寻“供春壶”,传世作品有失盖的树瘿壶。供春壶仿制者甚多,万历年间就有时大彬的仿制品了,而且很难分辨出来。

时鹏(或时朋)万历时人,与董翰赵梁、元畅同为继供春,后的四大名家,有水仙花六瓣方壶传世。

李茂林名养心,万历时人,所制之壶有小圆式及菊花,八瓣式。时大彬时鹏之子,号少山,万历间人,宜兴壶艺创于金沙寺僧,传至大彬时,得到大大发扬,大彬广收弟子,宣扬陶艺,明清以来,推为正宗。大彬开始时仿造供春壶,落款为“大彬仿供春式”,后游娄尔又改作小壶,所制壶皆朴稚坚致。有瓜棱、龙带、莲瓣、印包及开光等式。

李仲芳万历年间人,李茂林之子,时大彬高足,所制壶俗称“老兄壶”。此时壶艺渐趋文巧,穷毫发。有觚棱壶传世。

徐友泉万历间人,原非陶艺中人,但他的父亲十分喜欢大彬壶,所以专程将时大彬请到家中教儿子做壶。有一天,友泉强迫大彬为他做泥牛,供自己做游戏,大彬不答应,徐友泉于是夺起大彬手中的陶土,跑到门外,恰好看见树下有一头牛睡醒,准备站起来,还有一条腿屈着,未站直,友泉见状,注视捏塑,将牛的神态塑得维妙维肖,极其传神。他将塑好的泥牛带给大彬,大彬一见,大为惊讶,认为徐友泉将来制壶手艺必在自己之上。吴梅县茗壶赋谓其“综古今、极变化、技进平道,集斯艺之大成”,可说推崇备至了。徐友泉所制壶式仿古尊诸器,泥色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浅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等。传世壶有三瓣三足式、三羊环耳梅花形、虎金享式及异兽印包盒。

欧正春万历人,师从时大彬,所制壶大多是花卉果物,式度精研。

邵文金万历时人,师从时大彬,仿汉方壶独绝,有双环耳瓶传世。

陈信卿万历时人,仿时大彬及李仲芳,有开光方壶。

陈子畦崇祯年间人,以仿徐友泉最佳,有贴玉篮树段壶、南瓜壶,并有水洗、水滴、残荷湖蟹、瑞兽等传世。

陈鸣远康雍间人,号鹤峰、石霞山人,又号壶隐。是时大彬后最伟大的宜兴陶人,乃陈子畦之子,子畦以擅作虫蛀残叶见称,所做的南瓜壶,兼具筋纹与自然的特色。鸣远更将自然型茶壶提升到出神入化的境界。陈鸣远的手法在徐友泉、沈子澈之间,而所制款识,书法雅健,胜于徐沈。他多才多艺,涂制茶壶外,还造些案头摆件及小形雅玩,技术精湛更富创意。作品兼具筋纹形、自然形、几何形。壶杯瓶盒,清供果子,笔搁等无所不制。有葵花八瓣壶。传世制品甚多。

以上皆为时大彬一派,但在这同时独树门派的也不少。

陈用卿天启祟祯间人,俗名陈三呆子。制工细致丰美。有弦纹金钱如意壶。

陈仲美明季时婺源人,好配壶土,造诸玩、塑大士像,无所不精;有束竹柴圆壶传世。

承云从天启崇祯间人,有桂花四瓣壶。

徐次京天启崇祯间人,传世品中独不见壶,但有三足龟水滴及葫芦瓜。

惠盂臣天启崇祯间,荆溪人,所制大壶浑朴,小壶精妙,后世仿制者甚多。落款以竹刀划款,盖内有“永林”篆书,小印者为最精。有高身、梨形、鼓腹等小壶传世。

惠逸公雍朝时人,所制之壶,形式、大小:泥色、厚薄等都可与盂臣相伯仲,故也称“二惠”。赝品亦多。有狮钮圆珠壶及圆腹孟臣小壶。

华凤翔康熙间人,善仿古器为形,有梨皮色汉方小壶传世。

杨彭年以时大彬的手捏遗法,制紫砂壶,而不采用乾隆时的分段模子衔合法。嘉庆年间陈曼生作宰宜兴,创制新样,杨彭年为之制壶。彭年与多人合作,故所制之大壶多为双款,传世品很多。

冯彩霞道光时人,南诲伍元华辟万松园时延之至粤;壶有衔制及捏制二种。

万子厚嘉庆间人,有梨形孟臣小壶传世。

申锡字子贻,道咸间人,善用白泥,为清代宜兴壶艺的后进者,壶底款用“茶热香温”者最常见,亦有与杨彭年、瞿于治等人合作之作品。

瞿应绍字子治,号月壶、瞿甫、老治,书画师辉寿平,尤好篆刻,自号壶公,传世作品甚多。

文献及传世名壶中,尚有很多不完整的资料,以下仅撷其较全者记述,以供参考。

邵旭茂疑为明代人,有鼓腹提粱扁壶传世。

壶痴疑为明末清初人,有加彩印包壶传世。

大亨乾嘉年间,有“鱼化龙”壶,相传鱼化龙壶是仿明陈仲美的“龙戏海涛,伸爪出目”壶。

袁郁龙似康雍间人,有素身扁壶传世。

“范庄农家”有果铭竹节壶,及仿曼生紫泥大壶等传世。

师蠡阁同治、光绪间人,有刻花折腰扁壶。

邵亨裕疑与万历间名壶手邵盖同为一家人,另有邵元发者,亦可能为同一族。

味清老人崇祯年间人,有松干笔筒。

元茂雍正年间,有磨光束腰孟臣小壶。

徐飞龙有汉方壶之作。

汉珍有粉彩山水竹节壶之作。

王南林乾隆时人,有素身圆清壶之作。

阳友兰与王南林同时,有刻铭钟形环带壶。

杨履乾有泥绘山水圆壶之作。

邵盘珍有鼓腹孟臣小壶之作。

萼圃有折腹孟臣壶之作。

壶艺的发展

自明正德年间,即16世纪初起,宜兴茶壶开启了奠定以后成就的基础,历代名家辈出,承前启后,茶壶的造型千变万化,创新的型制层出不穷,有顺天地万物之自然形态而成者,有凭自己创思,巧心独运而成者……蔚为大观。

至于宜兴壶的造型,人们一般将其分为“筋纹型”、“自然型”、“几何型”及“小型壶或水平壶”等四种。筋纹型茶壶的造型,多是将花木形态规则化,制作精巧,结构精确严整。自然型则取材自树干、植物及花卉。几何型则是根据球型、筒型、方型、长方及其他几何形状而变化出来的,是宜兴壶最常,见的造型。而水平壶是闽、粤两地品尝功夫茶的小型茶壶,因需求甚殷,故17世纪大量生产。以上这四种造型的分类,是典型的分类,但并非绝对,譬如电有筋纹自然的混合型或方型自然的混合等等。上述四种造型,同时也可概略用来代表壶艺演进的四个时期,兹列如下,略供茶侣会友参考。

第一期:在明代万历(1573—1619年)晚期,此期筋纹器的制作是其特点,这种风气延续到18世纪之后。

第二期:由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约于清康熙至嘉庆年间。此期以自然型茶壶最受欢迎,同时注重壶面的纹饰,尤其是方型壶。

第三期:由19世纪初至19世纪末,约于清嘉庆至光绪年间:这一时期以几何型较为盛行,这是因为当时文人与陶工交往甚密,为便于壶上镌刻书、画和篆刻,所以产生了简单的型制。

第四期:由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中叶,约于清光绪至民初。此期产品因已大量产销,所以四种造型的类别都有。应属仿古创新的型期。

以上以年代来区分各类造型的归属,是指其每期生产主流所偏重的特殊造型而言,也就是说,在每个不同时期中,这四类造型的茶壶都是制造的。

为使读者易于了解壶艺的历史,兹列表说明,详细排列各期名家,其中特别标示者即为该期的重要人物,首先要谈的是在第一期之前的草创期,以下依序为第一期(筋纹型期),第二期(自然型期),第三期(几何型期),第四期(仿古创新型期)。

草创期

由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开始,此为公认的宜兴陶(壶)的草创期。

开基元祖金沙憎就是正德年闻人,只知其在宜兴东南四十里的金沙寺修行,所以尊称金沙僧,为人闲静有致,曾与陶工相处而习得一手陶艺,当时可能茶叶正改为壶泡,遂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再(挖、刻)使中空,并捏出口、柄、盖的,然后拿去陶穴烧成,为人使用。传金沙僧喜用紫砂泥捏壶,自然会有相当多的指纹留于壶上,此为鉴赏金沙僧壶重要的根据。但由于其作品并不署款,自无从认定有何传器流之于世。至于也有人附会四大名壶的“无名壶”即为金沙僧所捏筑,是否真实,则尚待察考。(所谓的“四大名壶”之称,正如也有所谓的“十大名壶”之称一样)。

壶艺第一期

由16世纪晚期至17世纪初,就是宜兴陶发展的第一个重要时期,此期名家辈出,壶式层出不穷,读者可由表中看出其盛况,现摘列如下:

继草创期的四名家后,此期复有“三大”出现,时大彬的“时大”、仲芳之“李大”、友泉之“徐大”!当时就有“壶中妙手称三大”的流传,可见三大声名之盛。

在本期年代之末,有名列“四大名壶”的“孟臣壶”出现,惠孟臣,宜兴人,所制壶大者浑朴,小者精妙是大彬后一名手,在惠孟臣的流传作品中以小壶为多,似乎没有筋纹器的特征。而孟臣也以小壶著称,此为后世水平壶的前身,这些小壶可圆、可扁也可束腰平底,后世仿制者多,其名之显由此可知。

综观此期,筋纹型是其独有的特色,所以才将本期归为筋。纹型期,其实在同期间,自然型与方型也掺杂在里面,相互配合棍用。

自供春开山后,时大彬继其衣钵,以后名家辈出,各有特色,四大天王,三大国手等,都是在陶艺有特殊成就,而后人给予的尊称。其作品形制的演变,依专家之研究,舍去草创期不言大略可分成四期。

此期代表人物为时大彬。李仲芳及徐友泉。时大彬是将大壶及高身壶改为小壶的第一人。徐友泉则以善于临摹实物而闻名。世所闻名的孟臣,是这一时期末才成名的。此一时期之制壶以筋纹为特点。

壶艺第二期

由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约于清康熙至嘉庆年间,此期最重要的陶艺家,首推陈鸣远。

本期除陈鸣远的自然型茶壶最具特色外,其他各型仍甚为流行,尤其是几何型,此乃因为当时对茶壶外观颇为注重表面纹饰,有用贴花、印花或雕玲珑的手法,或上釉彩,甚至漆也上了,而这些纹饰都需要平滑的表面来加工,自然就以方形或圆形的简单几何形最受欢迎了。但一般看来,此期的几何作品无法与第三期的陈曼生作品相抗衡。

在本期年代末,就如第一期,也有名列“四大名壶”的“远公壶”出现。惠逸公,他活跃于18世纪,制壶成就,工巧一类可与孟臣相伯仲,两人均属小壶传统故世称“二惠”。然孟臣制品浑朴精巧俱备,逸公则长于工巧,而浑朴稍逊。这一期之艺术家,以陈鸣远最著名,自然形是其制作主流。后来因为外表流行釉彩、贴花,所以都以几何形之方、圆为时尚。在本期末,出现了逸公壶,与孟臣遥相抗礼,孟臣浑朴精巧,逸公则以工巧见长,浑朴不足。

壶艺第三期

由19世纪初至19世纪中、晚期,是宜兴壶踏入第三期的阶段。此期的特色是,文人与陶工相结合,流行在壶上镌刻诗画,为便利装饰,壶身的设计一定要光滑,因此,虽然筋纹器及自然型仍未中断,但已不再流行。固然在18世纪中叶也盛行几何型器,但却没有陈曼生时代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曼生则是领导这种几何潮流的主角,所以归属几何型期为第三期的特色。

陈曼生本名是陈鸿寿,曼生为号。他曾于宜兴为官,据所载,他于闲暇时为杨彭年和那二泉设计了18个壶式。杨、那二人则为当时最负盛名的陶工,此种文人与陶工合作的结晶由杨彭年制造,曼生题款,人称“曼生壶”公推为壶艺中兴。

在曼生之后,瞿应绍也是本期的重要人物之一。道光年间人,字子冶,初号月壶,作品常见梅竹馒于壶。题壶多行书,间作楷书,或刻“子冶”款、或有“月帝”、“吉安”篆章合用,古雅之极,所以说:宜壶之盛,曼生后子治实为第一人。”

本期除几何型特色外,小壶仍续出产,杰出作品也有。特予在此期末介绍同属小壶系统,且也列为“四大名壶”之一的“思亭壶”。第三期包括了19世纪,其特色是文人与陶工相结合,陈曼生为领导潮流者,以铭刻为时尚,尤以几何形之变化,在此时期最爹,末期“思亭壶”的出现,非常独特。

壶艺第四期

由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之间为第四期,在这段时期,宜兴壶的生产趋于商业化,大量生产的结果,使得精心制作且富艺术价值的作品相对的减少,直到20世纪初,宜兴壶被选出参加多个国际博览会而获奖后,才刺激该行业的生产,有自然形、筋纹形、几何形的纹饰等,同时也流行复古的风尚,所以此期即属仿古创新期。

壶艺是门相当深微的学问,其中涉及的范围,包含历史、美学、工学……等,若欲加以介绍,实非区区数语所能尽言,本章所提列者,是为茶道中人对壶艺的基本常识,所摘列的名家,也以代表人物为主,其他如“君德”、“萼圃”、“彩霞”、“潘壶”……等作品也均精选。

中国茶具的精美举世闻名,至今流传国外或为外国博物馆所珍藏的精品仍有不少,但愿这些国宝能重回主人怀抱。“承先启后”是每个时代应负的责任,期盼国内文士与制壶家能携手合作,进一步克服技术上的困难造出适理兼趣又实用的茶壶,创造壶艺史上的光辉,同时也使品茗界能普得好壶来赏玩、来泡茶。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宜兴壶大量生产,精品渐少,直至20世纪初宜兴壶参加国际博览会获奖后,才再刺激生产,流行复古。

孟臣壶与卢仝诗

在我国壶艺发展史上有一把壶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这把壶上聚集了卢仝茶诗、孟臣壶艺、曼生式款刻这三大绝艺,是近几百年来难得一见的好壶。此壶高6.6厘米,口径4.9厘米,全长约18.2厘米。把易提,延薄而齐,钮上有“眼”,是标准的盂臣式折腹壶,壶身轻而平滑,上刻有卢仝的《七碗歌》(即茶诗),重复刻两次,共124字,行草流畅,笔笔有力;壶底落“平生一片心孟臣”款。这种在壶上刻诗落款的风格,来自于“曼生壶”的遗风。

以下,我们将逐一介绍所谓的卢仝茶诗、孟臣壶艺、曼生诗款刻的典故。

唐朝诗人卢仝,正在日高丈五浓眠之际,被敲门声惊醒,原来是好友孟谏议,着人送来新茶三百片。卢仝为此感动得诗情大发,于是走笔写下谢诗一首《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最有名的一段是“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七碗歌》自卢仝后,广为文人雅土、嘉茗君子所传诵,在慢悠悠地品茗之余,细细地吟诗中的雅趣。

与卢仝的谢茶诗同为饮茶史上佳话的是“孟臣壶”。惠孟臣,明朝天启、崇祯间荆溪人士,他可以说是继宜兴茶壶鼎盛期时大彬之后的名手。以制作小壶出名,壶型有平肩型、梨型、鼓腹型、圆腹型、扇型、折腹型等。孟臣壶的制作年代最早的可以椎到天启年间,传世的有一白砂大壶,底款楷书“大明天启丁卯荆溪惠孟臣制”,此为一证。以后延续至清代,几百年来历久不衰,普受欢迎。而惠氏家族也一直不断地制造孟臣小壶。

最后,我们要提及的是所谓“曼生壶”。陈鸿寿字恭号曼生,浙江钱塘人,乾隆年间作宰宜兴时,由于他书、画、篆刻无一不精,又苦心积虑想重振陶艺,因此亲手绘制十八壶式,并广交文艺界人士,请他们在壶上或刻诗或作画,再度掀起陶艺的热潮。这种在壶上题刻诗、画的风气始自于陈曼生,因此称此类壶为“曼生壶”。“曼生壶”的出现不但意味着一项新艺术的诞生,最重要的是,它聚集了当时文学、艺术界的精英于一堂,是他们心血的结晶。

近现代紫砂名人

顾景舟

顾景舟:又名景洲,1915年生,江苏省宜兴市人。

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美术家博会会员及高级工艺美术师。顾氏生于宜兴当地一紫砂世家,少年立志陶艺创作并随其祖邵氏学艺刻苦钻研,20岁即跻身于名家之列。经过数十年刻意探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雄健而严谨,流畅而规矩,古朴而典雅,工精而秀巧。他饱览大量古代紫砂名作,加上自身的艺术修养,对紫砂壶的研究和鉴赏有独到之处,对书法、绘画、金石镌刻及考古等均有很高的造诣。顾氏是近代陶艺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被誉为“一代宗师”、“壶艺泰斗”,所享声誉,可媲美明代的时大彬。作品富有浓郁的东方艺术特色,不愧为当代紫砂艺术珍品。

朱可心

朱可心:1904年生于宜兴一户平民家庭。一代花货宗师。15岁拜汪升义为理由学艺,至30岁满师。

所制云龙鼎,参加百年一度的美国芝加哥博览会的展示。摘取桂冠,获“特级优奖”。所作的竹节鼎,在上海蓬菜市场(今豫园商城)展出时,为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定购,现存上海宋庆龄故居。朱可心的艺术风格深厚淳朴,静穆大方。他善于从自然及生活中吸取创作素材,擅长浮雕捏塑。朱可心设计制作的圆器造型,敦庞周正,骨肉亭匀,嘴扳造势,珠圆玉润,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平。

徐汉棠

徐汉棠:高级工艺美术师,1932年生于紫砂陶艺世家。

自幼开始学艺,50年代初拜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为师,为顾氏第一弟子,得其真传,功力深厚,技艺精湛且严谨,其作品形、神、韵兼备,“井栏壶”即为其代表作之一,而新作“寒江独钓壶”则可谓别具匠心,体现极高的壶艺修养与技艺水平。此外,还擅长微型小盆制作,风格独特,被世人誉为“汉棠盆”而争相珍藏。其壶、盆等作品屡获国家奖项,并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伦敦维多利亚博物馆收藏。

蒋蓉

蒋蓉:女,别号林风,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一陶业世家。高级工艺美术师。

自幼跟父辈学习陶艺,曾随伯父蒋燕庭(宏皋)到上海仿制紫砂占董,四年后重返故里。1955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至今,为当代著名女工艺师。她善用五彩泥,作品多以虫鱼、花果、鸟兽为题材。喜作仿真果品、文房雅玩和各式茗壶酒具等,款式达一百多种。她的写实作品栩栩如生,设色与造型尽善尽美,富于自然情趣,表现手法细腻,风格尤为独特。

李昌鸿

李昌鸿:江苏宜兴人。高级工艺美术师。1955年10月随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学艺,奠定扎实基础。1956年运用点、线、面的变化法则,对紫砂造型进行研究。同时又创制“化石纹饰”、“印纹装饰”及“纹坭装饰”的紫砂器,得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高庄教授、梅健鹰教授的赞赏。1959年开始任行政工作,工作之余,研究紫砂历史和发展,并从事紫砂壶、盆和陈设陶的创作设计。作品构思深邃,技法严谨,装饰新颖。李氏博采世人之长,但又不失自己的风格,所设计的“竹简茶具”(沈蘧华制作,沈汉生装饰)获1984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与徐秀棠合作“丙寅大吉”陈设壶获1986年全国艺术陶瓷创作一等奖。

沈蘧华

沈蘧华:女,1939年生。高级工艺美术师。1955年从师顾景舟。擅长制作紫砂光素器,讲究线条装饰,并追求形态气势。壶身装饰常取材于花草树木,倍添壶艺情趣。技术精湛,构思新颖,作品“竹简茶具”(与李昌鸿、沈汉生合制)获1984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1986年曾赴日本考察访问。

好壶伴好茶

明朱元璋改制后,认为固形茶龙团风饼无益于国民生计,徒然助长奢风,于是在洪武七年断然废止,改为散茶。这个决定改变了茶具的命运:一是茶碗的式微,一是小壶的兴旺。

历史上不曾记载朱元璋是否精于饮茶之道,他的决定应该纯是政策性和经济性的,然而中国饮茶却因丽柳暗花明,另辟蹊径。茶饼在储藏及体积上固然有许多优点,但在煮泡时,要烘烤,要碾碎,然后才投入大壶调煮(亦有放在大壶冲泡)。在等水开时又要十分专注,从初开的蟹眼,中沸的鱼眼,至大滚的松涛之鸣,依茶饼的等级、种类,投点时的讲究只是要控制茶汤的浓淡老嫩,茶饼压制或紧或松,或陈或新,须要极有经验的人才能控制得恰到好处。当时壶的功能,只是置于炉上,或铁铸,或陶制,体积不可能太玲珑,颜色不可能太眩目,质地不可能太细致。烟薰火炙,粗头乱服,如何与毫茶碗,景德青瓷斗艳争宠?其地位的不能提升,不只是“不材明主弃”,更固“多病故人嫌”。

然而由于制茶形态的改变,饮茶变得极为省事,既不必用到烤茶的器具,又省去碾磨工具,烧水的壶与泡茶的壶也从此一分为二。为了配合散状茶冲泡的实用性与方便性,泡茶壶更从粗枝大叶变到体躯柔细掌中轻,更由于宜兴一地所产陶土质优及文人雅士的别出新裁,小壶沾承茶水恩,迅速地奠定其在茶事上的地位。枷余年来,其受人宠爱历久不衰,更奇特的是它不因“人老珠黄”而减低它的价值,反而愈老愈值钱。

可以说小壶因茶而得宠,然而饮茶亦因小壶的出现,提升至另一层境界。古人或许不能明白其原理,但经验告诉他们:“壶小则香易聚,壶大则味不佳”,小壶小杯,宜细品,宜慢啜,咽甘咽苦,斯乐何极?散茶因泡壶的要求而加工日精,小壶因散茶之流行而日见其巧,其关系犹如焦孟不离,有相辅相成之功。

以较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两件器物,自有其道理存在。其一是茶叶的制造。

从饼茶的加工工艺上来说,品质较差的饼茶,或许在炒杀青、揉捻过后即放入铸模中拍打烘烤成型,品质较好的毛茶经过检技去梗,再和水入模成型,不管是前者或后者,压制和蒸烤都会改变其组织的结构,造成可溶物的流失和香气的消失。以正常的推断,同一级材料的制成品,饼茶必定会逊于散茶。茶叶原来的加工技术已渐臻炉火纯青的境界,散茶的流行,更使茶叶的加工登峰造极,更能原原本本表现茶叶的天然本质。

其二是壶的大小,与加热原理成反比,壶越大加热越慢,壶越小加热越快。

泡茶的原理,是要用水的热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茶叶中的可溶物,如芳香油、胺基酸、醣类以及单宁类等物质,迅速析出,溶于水中,变成茶汤。因为可溶性成分依浸泡的时间长短释出度不同,同样在100摄氏度的水中,浸一分钟与浸五分钟含量各异。壶的功能不仅在于迅速加温,更在于迅速隔离。如果用一浅显的事情作比喻,泡茶很像以快火炒菜或慢火炒菜,其新鲜青脆不言可知,小壶泡茶其功能即是如此。

因此,用小壶来泡散茶不仅是经验的累积也是合乎科学道理的,从明洪武年迄今,都是这种泡法。虽然没有人喝过明时的茶,但是明人用过的壶,至今仍被不少人所珍藏。

以唯物的观点而言,茶会消失不能久藏,壶却历久弥新,壶的价值要远胜于茶。然而来看,两者不分彼此,空有好壶没有好茶,只能摩挲,徒增手泽;空有好茶,没有适泡之壶,不仅暴殄天物,更令人徒呼奈何。

所以对于好茶的了解与好壶的认识同等重要,好的茶,不仅要色香味俱全,而且要经久耐泡。好的壶,则不仅赏其外观,窥其质地,更要量其实用。以外观而言,不管壶高矮圆扁,或几何或瓜果,提耳时重心要稳,左右要匀称,掀盖时,壶口要平要圆,试流时,出水要急要长要圆。还要注意壶面的瞩疵,壶底的钤鉴、气孔的大小。以质地而言,手拉、灌浆、挖塑,若外形无法判断。打开壶盖便可分晓。一般手拉壶较粗糙,灌浆壶有模痕,挖塑则有刀痕。例如宜兴新壶,有白泥,有紫砂,有红泥,又有内紫外红,价钱也各异。其硬度因烧成火侯不同而导致声音有清脆混浊之分。一般而言,清脆的壶适用浅发酵,香气高的茶,混浊的适泡重发酵、韵低沉的茶。另外新壶却有古意,无故绑线:有修饰痕迹的,都要注意。

以实用而言,衡量个人的经济能力,古壶赏其稀其旧,新壶爱其雅其趣,瓷制品适合表现香气,陶制品适合表现滋味。壶太大,客太少,则逼人牛饮;壶太小,客太多,则让人望穿云霓。要衡量自己习惯、杯量,以及嗜饮茶叶之种类,倘若只喜欢喝龙井,瓷壶盖碗足矣;倘若肚大能容,来者不拒,则各式茶具都要准备,大中小都可齐全。客至时,则可从容应付,得心应手。其实严格说来,了解以上三点,并不算知壶,这种事犹如佛家说法,除了要有点悟性,经验其实最重要。

修壶与养壶

关于壶的正确使用,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心得,毫无定则可言。但假如一时失察,买回来的壶,气孔太小,可用钻石细针通通,若是不能禁水,则可在壶沿先抹些肥皂,再抹金钢沙,上下磨擦即可。新壶使用之前,有人主张先放茶叶。让其吸尽杂味后再使用,有人则内放豆腐,外包油网蒸煮,有人以陈年茶汤久泡之,其用意虽在于去杂昧,却更有拔苗助长的意思。

其实正确使用,擦拭是第一步。陶壶有毛细孔,其密度比水分子还小,所以不漏水却能固着浸出物,泡后若能迅速去渣,不让其蛋白质分解变酸才是养壶之道。能烘干最佳,不能烘干,则将盖微张,让壶中水份蒸发。长此下去不必涂汗,不必砂摩,您的宝贝壶自会精光日渐,瑞气日隆,而让人爱不释手。

古人曾云,不做无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站在经世致用的严肃态度来看,人生有太多毫无意义的事,但以艺术而言,以心灵无形的陶冶与抚慰来看,饮茶诸事,甚至小至以布拭壶,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茶在人体的功用,已成定论,但其无形的言语,却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桥梁。国人不像日本那样把喝茶弄得太严肃。诚挚、喜悦、自由,原本是喝茶的本质,“茶热清香,客至最是可喜,鸟啼花落,无人亦自悠然”,这番境界,你我都乐于体会。

名壶留香

目前讨论壶艺的书汗牛充栋,但其考证难,真伪不易辨别,郭公夏五,意见纷杂,皆因为许多人对于古壶,知之甚少,难以一见,更不谈拥有,无法满足其占有欲,爱壶者一直处于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距离。“壶艺”是茶道的范畴之一,对专业收藏者而言,“壶艺”可能是一门独立的学问,俗称“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对泡茶而言,壶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对茶的文化而言,壶的意义更是近代茶史的见证。所以说壶艺是茶道的范畴之一,它包含着选壶,用壶、养壶的实用知识与欣赏的艺术价值,欣赏的重点在赏其造型的韵格与奇特,及玩其精致细腻的工巧。就如同欣赏一件雕塑品般,所不同的是一把壶可因个人长期的使用,而焕发出浑朴的润雅,再增加其欣赏的价值。

总而言之,壶艺涵盖文化、实用与艺术欣赏等三方面的价值,其中与品茗者最有关系的是实用的价值。再由“珍惜”自己使用的壶到欣赏它、继而扩至对历史文物(古壶)与近代佳作的欣赏。自古名壶总为品茗者之赏玩,也确有其理。就如宝剑赠英雄般的适得其所。

明代以来,各方制壶艺人,集其纤巧的手艺与匠心独运的创意,造就了不少精品;更有与文艺之士相结合者,融入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这种文工合作或集文工于一身的结晶,更表现出一种特有的民族风格。类似这种表现手法的艺术品,就以国画最明显。

自古茗壶之所以成为名壶,其成就也绝非偶然;当时所制的壶罐岂能以算数,如非适理兼趣且实用者,哪能被世人所珍惜与珍藏;泛泛之壶早就被人们遗忘了,又哪能流传至今,并作为历史的借鉴呢?

近代仿效古风虽蔚成风气;然于仿古之余,也屡有巧思之作。故凡能敦古且得神味,质美色佳而坚硬者;或继创精巧且具风格者,也都是值得欣赏的美艺佳作。

只要是把好壶,古今皆足取,这才是近代壶艺的主流:直接可宅:遍使茶道中人游心于壶艺的鉴赏与珍玩!间接也鼓励了国内制壶家发挥美艺与实用的巧思,如此相得益彰,乃有助于茶道,并为茶的文化在历史上做个见证。

茶具的鉴赏和选择

我国最古老的茶具是陶土制的缶,类似今天四川、云南的烤茶罐,既可煮茶,也可作盛具,它形状古朴,笨重粗糙。西汉以后发展出了釉陶茶具,上釉后,外表不仅光亮平滑,也有了鲜艳的色彩,它比起生陶茶具就漂亮多了。西汉以后我国茶具经过多方面发展,出现的种类有茶炉、茶壶、茶碗、茶盏、茶杯、茶蕴等专用茶具。据唐代陆羽《茶经》所述,广义的茶具包括贮茶、碾茶、炙茶、煮茶、调茶、饮茶等过程的器具共20余种。

从茶具材料质地来看,我国出现过的种类有陶土、瓷器、铜器、锡器、金器、银器、玉器、玛瑙、漆器、景泰蓝等。到了现代,则以陶器茶具、瓷器茶具为主,还有玻璃茶具、搪瓷茶具等,更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由于各地饮茶习惯、茶类及自然气候条件不同,茶具可以灵活运用。如东北、华北一带,多数都用较大的瓷壶泡茶,然后斟入瓷盅饮用。江苏、浙江一带除用紫砂壶外,一般习惯用有盖瓷杯直接泡饮。四川一带则喜用瓷制的“盖碗杯”,即口大底小的有盖小茶碗,下面还有个小茶托。茶与茶具的关系很密切,好茶必须用好的茶具泡饮,才能相得益彰。茶具的优劣,对茶汤的质量和品饮者的心情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因为茶具既是实用品,又是观赏品,同时也是极好的馈赠物品。

《红楼梦》中,妙玉在栊翠庵拥有的茶具,是不同凡响的:有成窑“五彩小盖盅”,有官窑脱胎填白盖碗,有“绿玉斗”,有九曲十环二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盏,还有古玩奇珍的两只古杯,这说明月我国当时的茶具已是极其丰富多彩。

一般来说,现在通行的茶具以瓷器、玻璃器皿居多,陶器次之,搪瓷又次之。各类茶具中以瓷器茶具、陶器茶具最好,玻璃茶具次之,搪瓷茶具再次之,因为瓷器茶具传热不快,保温适中,沏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而且造型美观,装饰精巧,具有艺术欣赏价值、陶器茶具造型雅致,色泽古朴,特别是宜兴紫砂为陶中珍品,用来沏茶,香味醇和,汤色澄清,保温性能好,即使夏天茶汤也不易变质、但由于陶器不透明,沏茶后难以欣赏杯中的芽叶美姿,是其缺陷。如果用玻璃茶具冲泡名茶,如龙井、碧螺春、君山银针、瓜片等,杯中轻罗缥缈,澄清一碧,茶芽朵朵,亭亭玉立,或旗枪交错,上下沉浮。饮之沁人心脾,观之赏心悦目,别有风趣,充分发挥了玻璃器具透明的优越性。至于搪瓷茶具也有它的优点,虽然欣赏价值比不上上述几种,且家庭、办公室不太适宜,敬客不够庄重,但经久耐用,携带方便,适宜于工厂车间、工地及旅行时使用。至于塑料茶具,因质地关系,对茶味有影响,除临时使用外,平时都不适宜。尤其忌用塑料保暖杯冲泡高级绿茶,因杯中长期保温,使茶汤泛红,香气低闷,并有熟味,大煞风景。

有的地区,茶具是成套的:贮茶、煮茶、沏茶、饮茶成套;盏、盖、托成套;铜、瓷、锡等器具成套合用等。譬如四川成都的“盖碗茶”,用的是铜茶壶、瓷盖碗、锡制杯托,用这一系列茶具泡成的茶,色、香、味、形俱臻上乘,果然“正宗川味”。

唐代,从《茶经》可以看出,民间仍以陶瓷茶碗为主,瓷器比陶器色泽洁白,质地更细腻,这有利于观赏茶汤美好的色泽。由于唐代斗富之风盛行,贵族家中开始出现金、银、铜、锡等金属茶具,这类茶具很名贵,但因为昂贵、笨重,而不能在社会上普及。宋代茶具多用瓷茶盏,口敞底小,有黑釉、酱釉、青白釉等品种,以黑色为主,“斗茶”用的茶具多为黑釉盏。元代青白釉茶具较多,黑釉盏已逐步被青白釉茶盏代替。明代盛行用茶盏,中期以后又出现了用瓷壶和紫砂壶的风尚。到了清代,广州织金彩瓷、福州脱胎漆器等茶具相继而起。近代,又有了玻璃茶具和搪瓷茶具,使我国茶具更加丰富多彩,仪态万千。现代茶具不仅在生产技术上比过去先进,而且在品种、花色、造型艺术上也比过去精巧美观:

我国目前的茶具,仍以“景瓷”和“宜陶”最为流行和名贵,普遍受到茶叶消费者的欢迎。

茶具古韵

我国古代诗人饮茶吟诵的诗句中,茶和茶具总是珠联璧合、相提并论的;品茶不仅要重视茶叶的形、色、香、味,而还要讲究茶具的各种不同质体和造型的艺术美。如宋苏东坡的“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华,”都是用赞誉茶具的珍奇来烘托茶叶的优美。能在日常生活中,以名瓷茶具沏上香浓的好茶,可说是生活艺术的极至。

为了让读者了解古代和现代之饮茶形态,下面以朝代为分野,将茶具做个简单比较。

汉朝以前的茶具

从古至今,我国的茶具都以陶、瓷为主,因此历代茶具的演变,与陶、瓷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晋朝开始,青瓷茶具生产较多,最流行的是一种有鸡头流子(壶嘴)的茶壶;六朝以后,许多青瓷茶具都有莲花纹饰,白瓷茶具也开始出现在北方产瓷地区。

至唐朝饮风大盛。唐朝的茶具以茶碗为主,也有用茶壶的。当时南方、北方的瓷业都很发达,形成一批以生产茶具为主的著名窑场。浙江余姚的越窑,以烧制青瓷茶碗著名。河北任丘的邢窑,以烧制白瓷茶碗著名。陆羽在《茶经》上则评论道:“碗,越州上……,若邢瓷类银,则越瓷类玉;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瓷自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唐时南方的烧瓷技术比北方高超,除越瓷外,湖南长沙窑的彩瓷茶壶和四川大邑窑的白瓷茶碗,也都享有盛名。唐朝的“茶注”是茶壶的前身,壶嘴称“流子”。这时的流子形式短小,代替了晋朝的鸡头流子。唐朝还创造了一种碗托,据说,这是当时四川节度使崔宁的女儿发明的。她以腊做圈,固定茶碗在盘中的位置,此后才出现了瓷质碗托,这就是后来常见的茶托。

宋朝的茶具

宋朝的茶具盛行茶盏,使用盏托的也更为普遍。茶盏也称茶盅,实际上是一种小型茶碗,使用茶碗品茗是宋代的特征。由于宋朝烧瓷技术大大的提高,形成了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生产的茶盏、茶壶、茶托等色彩美丽,各有不同的风格。如河南禹县钧窑烧制的玫瑰紫釉茶壶,号称“钧红”,非常名贵;浙江龙泉县生产的青瓷茶具,于16世纪首次运销欧洲市场,立即引起当地市场的极大兴趣。

在宋朝,福建斗茶的风气很流行。当时斗茶家认为建安窑所产的黑色天目釉茶盏用来斗茶最好,所以非常著名。这种黑瓷兔毫茶盏,风格独特,古朴雅致,而且瓷质厚重,保温性能良好,为斗茶行家所珍爱。

元朝的茶具

到元朝,我国瓷都景德镇由于创烧青花瓷茶具而声名大噪。这种茶具造型优美,莹体玉质,深受国内外茶评家及艺术家的推崇。

明朝的茶具

明朝的茶具以白瓷为上,以小盏为佳,如此,使得茶汤的色、香、昧更为突出。这时的官、哥、宣、定等名窑继续成为生产茶具的中心,尤其以宣德窑生产的白釉鸡心型小盏最著名。同时,景德镇由于在青花瓷的基础上创造了斗彩、五彩和填彩的茶具,更加闻名于世。“青花瓷”是釉工下彩,即先在瓷坯上彩绘,然后再敷釉烘烧;“斗彩、五彩、填彩”是釉上彩,即在青花瓷上面再画上各种彩料,使釉下花纹和釉上花纹混为一体,相互辉映,色彩更加绚丽。明朝成化年间烧制的王卜彩杯盏,造型小巧玲珑,胎质光润细腻,色彩鲜艳夺目。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宜兴的紫砂茶壶,到明朝时大为流行。紫砂茶壶是用宜兴特产的紫泥、红泥、团山泥(三者合称“紫砂”)焯制焙烧而成。壶体内外都不敷釉,但成陶火度较高,烧结致密,胎质细腻,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经久使用,还能吸附茶汁,积成“茶锈”,蕴蓄香味;传热缓慢。不致烫手,夏天存茶,不易变馊;冷热骤变,不会破裂;还可直接在火炉上炖煮。由于紫砂茶壶具有这些优点,再加上当世制壶大师如供春、时大彬等发挥了紫砂茶壶的艺术风采,于是使紫砂壶名噪天下。

清朝的茶具

清朝的茶具,景瓷和宜陶是并驾齐驱,都有很大的发展和创新。康熙、雍正时,景德镇除生产五彩瓷具外,还创造了珐琅和彩粉两种新的釉上彩瓷。各种茶具胎质洁白,薄如蛋壳;彩绘山水、人物、花草、鸟兽、虫鱼等图画,笔法工细,形态生动,意境高雅,引人入胜,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在清初,还创造一种带盖的茶碗,流行颇广。盖碗与盖盏由来已久,但作为茶具大量生产,却是从清朝开始的。据说,盖碗茶有三项好处:第一是,碗口敞大,便于添注开水;碗底图小,便于沉积茶叶,注人开水,茶便顺碗底翻滚,易于泡出茶味。第二是,盖上茶盖,香气疑聚,揭开茶盖,则茶香四溢,并可以用茶盖翻赶浮上水面的茶叶,不使沾唇。第三是,有茶船子,可免端茶时烫到手,从碗里溢出的茶水流入茶船,可避免,打湿衣服和桌椅;在礼节上,又可以借茶船起到“端茶敬容”、“端茶送客”的妙用。

宜兴紫砂茶壶在清朝时更为丰富多彩,壶形和装饰变化多端,千姿百态。壶体上刻有诗词书画,十分雅致。

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要产于福建福州一带。福州生产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宝砂闪光”、“金丝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银”等品种,特别是创造了红如宝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艺以后,更加鲜丽夺口,逗人喜爱。

金属茶具

我国除有上述茶具以外。历史上还有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制作的茶具。尤其是锡作为贮茶器具材料有较大的优越性。锡罐多制成小口长颈,盖为筒状,比较密封,因此对防潮、防氧化、防光、防异味都有较好的效果。唐时皇宫饮用顾渚茶、金沙泉,便以银瓶盛水,直送长安,主要囚其不易破碎,但造价较昂贵,一般老百姓无法使用。

至于金属作为泡茶用具,一般行家评价并不高,如明朝张谦德所著《茶经》,就把瓷茶壶列为上等,金、银壶列为次等,铜、锡壶则属下等,为斗茶行家所不屑采用。到了现代,金属茶具已基本上销声匿迹。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宫廷的银质鎏金茶具,1987年5月,我国在陕西省扶风县皇家佛教寺院法门寺的地宫中发掘出大批唐朝宫廷文物,内有一套晚唐僖宗皇帝李儇少年时使用的银质鎏金烹茶用具,计11种12件。这是迄今见到的最高级的古茶具实物,堪称国宝,它反映了唐代皇室饮茶十分豪华。这批茶具是公元874年封存入地官,供奉释迦牟尼真身佛骨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这批茶具主要有:

鎏金银龟形茶盒——存放待烹茶末用。

鎏金银茶槽子——分碾槽和碾轮,用于碾碎茶。

鎏金银茶罗子——箱形,内有茶罗架和接茶屉,碾后茶末过罗(筛)用。

金银丝结条笼子——用于炙茶饼用。

同时出土的还有素面淡黄绿色琉璃茶托等。

唐代饮用的是饼团茶,先将茶饼烘燥,谓之炙茶,再打碎入茶碾,碾成茶末,然后过罗(筛)成为待烹茶末。烹饮时,先将水烧开,放入盐椒等调料,再用“则”量取茶末投入水锅,二沸茶烹成,舀入碗内饮用。过程较繁复,使用茶具亦多:

碾茶用的鎏金壶门座茶碾子;

生火煮茶用的壶门高圈足座银风炉;

取茶用的鎏金飞鸿纹银匙;

贮放茶叶用的鎏金银龟;

饮茶用的素面淡黄色琉璃茶盏、茶托。

竹木茶具及玉石茶具

在历史上,广大农村,包括产茶区,很多使用竹或木碗泡茶,它价廉物美,经济实惠,但现代已很少采用。

至于用木罐、竹筒装茶,则仍然随处可见,特别是作为艺术品的黄阳木罐和二簧竹片茶罐,既是一种馈赠亲友的珍品,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中国历史上还有用玉石、水晶、码瑙等材料制作茶具的。但总的来说,在茶具史上仅居很次要的地位,因为这些器具制作困难,价格高昂并尤多大实用价值,主要作为摆设,用来显示主人富有而已。

现代的茶具

现代茶具与古代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工业化产品的加入。有许多饮茶器具是前所未有的,例如浇水用的壶,古人用小火炉,上架铁壶或耐烧陶壶,现代则用插电式不锈钢壶,方便而迅速。壶、杯、池的改变不大,盖碗仍然流行。小茶盘由陶瓷演化成较不易摔破的竹制、木制品。大水盘是不锈钢制成的双层盘,形状都是圆形,最近流行塑料制品。值得一提的是盅、量茶器、计时器的引用。

“盅”取名通俗而可爱,它原来是外国人喝咖啡用的奶杯,出现在饮茶器具群中不会超过7年历史。以其有中和茶汤,控制茶汤时间及分杯的便利,所以被大多数人采用,且形状各异,有名之为茶盅的,有名之为茶诲的,有的甚至干脆以中形宽口壶取代之,夏日饮茶,可以降低温度。

量茶器最原始的是用手,或多或少,茶叶控制随心所欲,方便无比,然出于卫生的考虑,古时有茶匙的记载,作用或有不同。“茶荷”是新出现的名词,考其意即取荷之清新脱俗,这是量茶器最新形象,并还兼备入茶于壶及供客赏茶之优点。

计时器的使用表示泡茶者对饮茶的要求日渐严格,茶事日盛,最初是引用古代沙漏,用以计算时间、斟酌浓汁,现在又因沙漏不够精密而又有读秒计时表的出现。

另外最具现代感的产物为泡茶桌的设计,有的以表现原始风味的占木横断为桌,有的则加上转轮成为可以推动的小车,并进一步设有小柜放置器具,还可折合,不占空间。

纵观历来茶具的演变,可以发现饮茶的时代意义,它不仅反映出当代的形象,更能因而了解各时代的文化背景,诚可以说:茶具无言,所喻者大。

同类推荐
  • 爽口百姓菜

    爽口百姓菜

    对于中国的老百姓而言,家常炒菜是生活中所必需的。以油为介质的烹调方法——炒,通常烹调时间短,对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素破坏较少。作为餐桌上比较重要的角色,炒菜在讲究营养的基础上,还要把握好色、香、味、形,因此食材处理的基本刀法、调味料的使用、调味汁的调配等,都是比较重要的环节。本书以炒出营养、吃的爽口为宗旨,让老百姓的餐桌菜品更丰富,营养更丰富。
  • 甜心小菜

    甜心小菜

    《甜心小菜》精选数款令人垂涎的时令小蔬,制作简单方便,口味缤纷不凡,兼顾营养和健康,非常适合现代都市人的口味。书中还为大家例举了各种食材的养生功效、选材加工和处理、选购等厨艺知识。一书在手,不仅能做出拿手好菜,更能举一反三,创制属于你的私房菜。家常小菜,吃出不一样的健康!营养健康,菜点交融,家常易铸,南北皆宜。有限小菜,无限美味!
  • 好吃易做大众湘菜

    好吃易做大众湘菜

    本书是家庭实用菜谱类工具书,主要介绍菜名、原料、制法、特点、提示等内容。书中介绍的菜肴都是比较有益于健康,而且材料基本上都是物美价廉,于大众接受。
  • 心脏病调养食谱

    心脏病调养食谱

    心脏病是心脏疾病的总称,是危害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心脏病是老人的高发病,来得突然,而且还能要了人的命,心脏病患者其实都要养,不能着急,不能生气,在饮食方面也要有讲究,要学会正确的饮食调养法。《心脏病调养食谱》对心脏病及其合并症患者宜吃什么,忌吃什么如何配膳等知识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详细地介绍了对心血管病预防和治疗有较好效果的膳方剂。内容丰富,科学实用,可供心脏病患者,广大中老年人参考。
  • 把鲜花吃在脸上

    把鲜花吃在脸上

    花草茶,也叫花茶、草茶、药草茶,是将具有药用和保健作用的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皮等部位干燥后,单独或几种混合到一起加以冲泡而成的饮料。实际上花草茶不含有传统意义上茶的成分,之所以称其为茶,是因为花草茶大多为自然干燥而成,冲泡时具有自然的芳香味道,且具有保健、养颜、美容作用。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炫舞时代:炫丽舞步

    炫舞时代:炫丽舞步

    【私聊】.奈.奈.生.:雪儿,明天结婚呗?【私聊】凉城旧巷旧少女°:是的,姐姐要来参加!【私聊】.奈.奈.生.:好的!----------------------------------------------【私聊】凉城旧巷旧少年°:雪儿,做好准备了吗?【私聊】凉城旧巷旧少女°:恩,好了,开始吧【公众】凉城旧巷旧少年°:雪儿,我爱你【公众】凉城旧巷旧少女°:羽,我也是。。
  • 情义剑儒传

    情义剑儒传

    古往历来暴君明主,理因朝代更替,乃世所共知。可本书却有不同,暴君之后,是武林割据,终致正、邪二道分明。此时有前朝旧臣,流窜北域,拥帝建国,偏安一方政权,世称官道。三道之外,西北戈壁之中,有一客栈,不属三道,却又三道往来。我们的故事就是由此地开始。但看翩翩儒侠,因仇入江湖,游走于名利天下。是庙堂还是江湖,正邪善恶究竟谁属!
  • 踏入名校的9个关键因素

    踏入名校的9个关键因素

    考上名校有诀窍吗?有。为什么人家能进名校,自己不能,其中有诀窍。考上名校有九个关键因素。本书以小故事的形式,分别阐述了这九个关键因素。普通的小故事,透射出深刻的大道理,以事明理,以理服人。让人在故事中学习,在快乐中进步,在进步中成长,最后迈进名校,获取成功。
  • 我在古代当二世祖的那些年

    我在古代当二世祖的那些年

    你穿越到古代,不求闻达于诸侯,一心想要当一个混吃等死的二世祖。“少爷,不好了,你刚刚做的打油诗,不知道被哪个混蛋给说了出去,被当今圣上听到了,圣上要召见你。”“少爷,不好了,那些才女们听到你做的打油诗后,都被你的魅力所折服,争先恐后想要拜你为师,现在都已经到门口了。”“什么!”你脑门一黑,你只想当个混吃等死的二世祖而已,怎么这么难?
  • 飞叶掠影

    飞叶掠影

    九灵大陆,华月国,一个暗卫,一个郡主,会发生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敬请期待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潜逃

    潜逃

    1945年秋,我党上海地下党为了全力以赴寻找从美国回国原子核女博士安娜与国民党、美国、德国三方面展开斗智斗勇、生死一搏。安娜对自己在二战中研究原子弹成功并给人类造成极大的毁灭,深深自责而秘密回国。隐姓瞒名的她给我党地下党、美国、德国、国民党布下重重迷雾。我党高级特工李儒平在沉睡期与安娜一见钟情并经组织批准结婚,婚后安娜意外发现自己的丈夫是我党高级特工潜伏在国民党上层高级军官,并暗中利用自己擅长科学帮助丈夫完成一次又一次艰巨任务,迎接解放.........
  • 中学文学读本(五)

    中学文学读本(五)

    中学文学教育里必然包含着语文知识的教育,两者并不矛盾。而且优秀文学作品是学习民族语文的最好教材。前不久,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马悦然先生来复旦大学演讲和开座谈会时,一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向他提问:在教外国人汉语的教材里,是否应该放人优秀的汉语文学作品?马悦然先生迫不及待地高声回答:越早越好!越早越好!马悦然先生长期从事汉语教学,他这么回答实在是出于经验之谈。因此,对于中学的语文教学来说,文学审美能力的培养以至于整个人文教育,都应该是如马先生所说的:越早越好!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