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551600000005

第5章 明月青光一简素

1.知音识音

世上芸芸众生,却唯有知音最难得。“知音”一词来源于伯牙绝弦的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曾是人们眼中至交的典范。每当俞伯牙钟情演奏的时候,钟子期总是沉醉于他美妙的琴声中。而在没有认识钟子期之前,伯牙觉得在这喧嚣的人世间,只有琴声能与他为伴,每当他拂过琴弦,袅袅的琴声荡涤了人世间的浮沉。在喧嚣的尘世中,红尘的险恶与竞争竟让人无法相信还能觅得知己。但在结识了子期后,由于子期对自己琴声的欣赏,让他明白了在人生泥泞曲折的道路中,也可以有纯洁的友谊交织于琴声之中。

这琴声绵延了千里,飘扬了千年,歌咏了这至今让人赞颂的伯牙子期的佳话。当伯牙得知子期病逝之后,悲痛万分,觉得这本就知己难觅的世间,再没有人能品味他的琴声,了解他的演奏意境了,于是破琴绝弦。随着那一声破琴的巨响,一个知己的离去,他的世界仿佛静止,终生没有再弹过琴。

人生之路纵使有万丈斗志,但却独却一个知音,这是莫大的悲哀,于是人生就有了“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谁人听。”的感慨了。

伯牙绝弦是一个千古传唱的知音间惺惺相惜的故事。而在白居易的一生中,也出现了许多让他无比珍惜的挚友,青年时期结识的“符离五子”、元稹,在之后由于深陷佛海之中,也结交了许多上人高僧。为他寂寞的人生增色不少。

如今步入仕途,即使已经感受到了官场中利益勾结,尔虞我诈,但还是希望能够结识与自己志趣相投,有着相同的政治理想,致力于朝中的政治改革,不忘初心的朋友。除此之外,他还清楚地知道,自己若要想在这个黑暗的朝廷中能有一席之地,也需要有朋友能够在朝中扶持。他深切地渴盼着,而命运也仿佛听见了他的声音,在前方仕途的路上,遇到了人生难得的知己。

白居易在担任集贤校理之后,又被选入翰林院准备接受单独考试,这是当时进入翰林院准备被提拔成翰林学士的人选的必经过程。

考试的内容对于白居易来说无疑是十分简单的,幼年时期就对诗词歌赋表现出了特有的天赋,而后又经多年苦读,因此他大可不必为了这个考试担心。结果和意料的一样,他自然也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了翰林学士这个职位。

其实白居易能够有机会进入翰林院当选翰林学士,完全是因为皇上对于他的才华和刚正不阿早有耳闻,宪宗希望身边的翰林学士能够对于当今的政治有自己的见解,直言不讳地指出当今政治的弊病,帮助自己稳固朝政。

白居易初到翰林院的时候,翰林院中已有崔群、裴垍、李绛、李程、王涯五个人,与白居易共同组成了翰林院的六位翰林学士的组合。其他五人之中,与白居易相识最早的是崔群,在白居易尚未进入翰林院之前,就听闻崔群的名声,两人互相仰慕彼此的才华,白居易更期望有朝一日能够与崔群切磋学问。而崔群本是山东的名门望族,又与白居易同岁,自入仕以来,深受皇上喜爱,多年在皇上身边也得到了皇上的信任。白居易进入翰林院之后,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与崔群那份友谊,他们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后,就是把酒对月,吟诗作对,常抒心中感慨,共同畅想里编织出快意的人生。

同岁的两人也有着相同的爱好,他们都对佛教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南宗禅的理念,这也算得上是十分难得的缘分。

两人时常同住在内廷之中,一起钻研佛法,探究当今政界的风云变幻。正所谓知音难觅,起初听到要被召回长安的消息时,白居易对周至县的那些与他同甘苦,共患难的挚友们还是那样的不舍。再次回到长安,深入官场之中,没想到还能遇到如此志趣相投的知音,这使他在疲于面对官场上的利益争斗的同时,能够让身心得到一个短暂的释放。

在日后追忆这段与知音间的美好时光时,他曾说道:“顷与阁下在禁中日,每视草之暇匡床接枕,言不及他,常以南宗心要,互相诱导。”

除了崔群,其余的四人也都与白居易的私交甚笃。他们虽然各自的性格都不尽相同,但却都是忠义之人,对于朝廷和国家绝对的忠诚。而作为朋友来说,他们也都称得上是“良师益友”。

宪宗即位之初,王叔文一党,包括刘禹锡、柳宗元在内的提议改革的人士被革职、贬官之后,朝廷内的旧氏族崛起,宦官专权的现象日益明显。宪宗当时遏制改革一党实属即位之初的无奈。其次,也是王叔文一党的势力日益庞大,树大招风,却有专权之势,于是宪宗为稳固自己的朝廷,不得已下令贬谪了改革一派。如今宪宗再选这六人入翰林院,为翰林学士,成为了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也是意图改革,彻底铲除朝廷中的舞弊现象,纠正官场的不正之风。翰林院的六个学士,看到当今天子如此的器重自己,皆是鼎力相助,为大唐盛世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于是不久后,宪宗时期就出现了兴盛的趋势。

然而正在几人在为朝廷改革竭尽全力的同时,朝廷中的宦官势力再次为他们的改革路途平添了几分阻碍,这次打击对这六个人来说无疑是沉重的。

元和三年的四月初,白居易被任命为制策考官,在这一年的进士考试中,吏部官员杨于陵、韦贯之主持的“贤良方能言极谏科”的考试中,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考生在试卷中对当今政治中的弊病提出严厉的批判,言语间透露着对当朝某些以权谋私的大臣的不满,用词犀利,被考官评为上等文章。

复试官王涯、裴垍本就是激进的改革派,对于这样的文章,虽不至于大加赞赏,但至少不会提出任何异议,在他们心中都觉得当今的朝廷之中,正是缺少了这样敢于针砭时弊,直言进谏之人。但这件事传至当朝宰相李吉甫耳中的时候,他看过文章后,却觉得以牛僧孺为首的几位考生有意在文章中攻击自己,抨击当今圣上的无作为而导致的政治局面一片混乱。

朝中的旧氏族和宦官一族本就对于王涯等人的改革一派不满,更不会放过这次打压他们的机会。宦官一族因此事到宪宗那里哭诉遭到的不公平的待遇与受到的抨击,宪宗对于宦官势力的重压表示无奈,为了保全大局,只好将此次考试的主考官和两名复试官全部革职。白居易的好友王涯与裴垍在此次事件中受到了牵连,相继被贬出翰林院。

看着好友被贬谪,却又无能为力,白居易感到深深的无奈和怅然。人生本就短暂,在仕途中打拼的时间却是少之又少,一番宏图壮志,却因被贬而无处施展,这样的人生难免有些凄苦。今朝被贬,再次相聚,又不知是何年何月。

王涯与裴垍先后搬出了翰林院,到了被贬的地方上任去了。白居易的心又空了,偌大的长安,又少了知己与自己为伴。混杂的官场,又少了与自己并肩作战的伙伴。往昔的美好忽然被抽空,他内心深处生出一种茫然的无力感。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白居易这次作为复试的考官,没有被牵涉其中。反而被皇上钦点提升为左拾遗,仍然是翰林学士。左拾遗,顾名思义就是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这里遗漏的东西指的是政治上的决策失误,也有些类似于现在的监察部门。虽然官职只在八品之上,但却属于皇上身边的近臣,对于皇上的某些决策还是有着不小的影响。皇上之所以在此时提拔白居易,一是以此来补偿翰林院的改革一派,二是以此打压宦官集团。

白居易深感皇上对自己的恩宠,从担任左拾遗的那一天起,就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作为一名谏官,他刚正不阿,始终敢于直言进谏,不辜负皇上的厚爱。同时他要为几位被贬的挚友伸张正义,他曾毫无顾忌地为知己鸣冤,希望得到皇上的重视。

白居易就是这样一个为了朋友可以赴汤蹈火,冒死进谏的人,他知道今日的一切荣誉都因知己而得,因此为了朋友定当挺身而出,不畏奸佞,只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与理想。

白居易虽是左拾遗,但仍在翰林院担任翰林院学士,每当回到翰林院的时候,白居易总是不禁会想起与知己们共同工作的场景,恍惚间还能感觉到挚友们忙碌的身影,只是当他回过神后才发现,一切已成空。此时的白居易内心总是无比空虚寂寥,还好这年的八月二十六日,与白居易同一年进士及第的钱徽被提升到翰林院学士。

自从钱徽进入翰林院后,白居易似乎觉得人生又得一知己,从此寂寞的生活终于能有人为伴。钱徽时常与白居易饮酒作诗,这一唱一和的,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

白居易在《同钱员外禁中夜直》中写到了对月神交的情境。“宫漏三声知半夜,好风凉月满松筠。此时闲坐寂无语,药树影中唯两人。”

自从有了钱徽为伴,让他一扫孤独感,每当白居易夜值的时候,钱徽总是与白居易一起探讨南宗禅,或是交流作诗的学问。那无数个万籁俱寂的夜晚,凉风好月,药树影下,他们用深情厚谊谱写了一段好梦。纵使是默默无语间,他们也总能感受到知音之间的那种情感的交流。也许,无言,亦是知己间心语在交流。

友谊的暖流与才华汇聚形成了美丽的诗篇。在寒风凛冽的冬至夜,白居易与钱徽在完成了皇上交给的工作后,温上一壶酒,诉说着心中的感慨,完全不顾窗外风雪交加,狂风嘶吼,两人心中都温存着一份暖意。于是便有了那一首“夜深草诏罢,霜月凄凛凛。欲卧暖残杯,灯前相对饮。连铺青缣被,对置通中枕。仿佛百余宵,与君同此寝。”

人生之交,贵在相知,此时的白居易不期望能有伯牙与子期那种可歌可泣的知音,只求在纷繁复杂的生命中,能与够风雨同舟、不离不弃。

2.闲行浮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只有最淡然的心,才能在这红尘中寻到幽境。这首流露着田园生活的惬意的诗歌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陶渊明所作。这是世人所向往的超然境界,也是白居易无数次内心寂寥时的渴望。

陶渊明在官场浮沉了几十载,最终看透了官场的险恶,决定归隐田园。从他所作的归园田居系列诗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归隐后的生活确实是自在惬意。他可以在东篱下随意采撷菊花,他可以静静地欣赏南山日落,他可以同倦鸟一同感受归巢的欢欣……这不仅是如今身处快节奏的我们所追求的,亦是涉足官场多年的白居易所艳羡的。虽说心怀艳羡,可我们深处充满欲望的都市,难觅清静。可他却不是陶渊明,他始终难以放下这车马红尘。

美好的风景他见过,而如陶公一般超然于世的心情他却还未到达。他在少年时期就漂泊在江南,游历了江南的多地,也养成他享受四处游历的习惯。即使步入仕途,也不忘借闲暇时间四处游历,借游历的机会释放自己的身心。

纵情山水之中,白居易也丝毫不吝啬自己对美景的赞美,总是将自己的感受与美景交织在一起,赋诗一首留在这美妙的山水之间。然而,山水再美,他却终要回到官场现实,他心被缚红尘。

翰林院的几位好友被贬谪后,白居易屡次借机上书,为好友打抱不平,鸣冤平反,但都无功而返。其实宪宗心中明白白居易的苦楚。宪宗本也是支持改革一派,从他任用白居易等人为翰林院的翰林学士的那一刻起,他就决心用改革改变当前朝中的污秽的现状。这次王涯等人被贬的事件虽是由于宦官一族的打压,但宪宗也实在无奈,最初宪宗争夺帝位的时候,宦官一族对他是极力地支持,百般拥护。因此在触及宦官一族的利益时,宪宗还是不得不牺牲改革一派,保证当局的稳定。

唐朝政治上的斗争无非是宦官集团、旧氏贵族、以及一些思想较为激进的进士领导的改革派。这三股力量长期以来影响着唐朝的政治,历代君主都不得不竭尽全力安抚这三股力量,只有这三股力量达到均衡状态,唐朝的政治才得以维持。

如今的宪宗也是如此,他不能任宦官集团和旧氏贵族肆意妄为,更无法舍弃自己的理念,完全铲除朝廷中的改革势力。这次的科考案,也为日后埋下了数十年党派之争。以李吉甫之子为首的李党和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之间斗争了十几年,而白居易也为自己今日维护朋友的行为在日后付出了代价,屡遭后来得势的李党排挤。

几月之后,淮南节度使王锷入朝,向宪宗求取宰相一职。此前,白居易就已得知他与宦官一派私相授受,以巨额钱财贿赂宦官,而且此人的人品甚是卑劣,实在不配为宰相人选。作为左拾遗的白居易立即向皇上上书进言,上书说道:“宰相官居大臣中的首位,若不是为了国家立过大功的人,千万不能轻易将此职位授予其,而现在求此官职的王锷,不但没有对朝廷有过功绩,而在他任职节度使的过程中,多次搜刮民财,还为了官职向朝中重臣行贿。”

皇上在看过白居易言辞恳切的谏书后,采纳了白居易的意见。只是给了王锷一个检校司徒,将他打发到了山西去了。打发走了王锷,一些藩镇的旧贵族不断地入朝向皇上邀官,他们需要的不是徒有虚名的官职,而是朝中的权力。

宪宗看到旧氏族的势力日益疯涨,若不打压,恐怕要危及自己的江山。然而为了平衡朝中的势力,他又不能对旧氏族的势力大肆打压。因此只能另想计谋,最终他采取了扶植进士力量的方法。

宪宗认为此时扶植的这些进士力量,日后必会忠心于他,进士势力的崛起,也就代表了朝廷中改革风潮的再起。于是他重新任用了之前因科举案被贬谪的裴垍,并提升为宰相,韦贯之也被重新任用为都官郎中。这也为白居易日后的从政之路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政治氛围。

重回长安,已经入朝几个月的白居易再次历经了朝廷的尔虞我诈,各个政治集团间互相打压,让他人深感人心险恶,身心俱疲。此时的白居易官职虽不算高,但在短时间内能得到皇上的赏识和信任仍然让他觉得欣喜。他也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

身处官场的白居易无比怀念自己年少时在祖国的山河间游走的经历,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是今日的他是可望不可即的。当他深陷纷繁的政治斗争中,而且随时有可能成为政治集团间斗争的牺牲品时,他都感觉自己的生活是如此的悲哀。他被紧紧地包裹在了政治中,步履维艰。

面对官场上的污浊不堪,他急于到山林间去释放心中的苦闷,找回最初的自己,但此时公务缠身的白居易根本无暇去寄情山水,这或许只能成为他的一个美好的理想罢了。梦过了太多次,就缠绕成了心结。幸而,他在佛理中找到了指引。

白居易曾深受南宗禅的影响,从生命的沉浮中参悟到人的烦恼与厌恶皆出自内心。内心的静则烦恼消,内心乱则烦恼现。自己其实无须归隐山林,只要保持内心的平稳,一切烦恼都会消失的。在感悟到了这些之后,白居易时常在内廷中反省自己,内廷中的工作很是清闲,于是这里就成了白居易修身养性的好去处了。

内廷是白居易在工作中的一个修身养性的地方,而自己的小家却是工作之余最惬意的一个去处。家中的宁静与温馨是他混杂官场生活中的一注清泉。于是,在疲乏谨慎的官场和温馨的家中来回奔走,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一首《松斋自题》“非老亦非少,年过三纪余。非贱亦非贵,朝登一命初。才小分易足,心宽体长舒。充肠皆美食,容膝即安居。况此松斋下,一琴数帙书。书不求甚解,琴聊以自娱。夜直入君门,晚归卧吾庐。形骸委顺动,方寸付空虚。持此将过日,自然多晏如。昏昏复默默,非智亦非愚。”

生活的无常在官场的浮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即使这样,白居易还是保持着他那颗赤诚的心,不因外界的变化而有丝毫动摇。岁月在他的生命中不止留下了美丽的痕迹,一番起伏之后,那段经历才让其刻骨铭心。他在生命中体会着人生况味,苦乐交织,徐徐前行。

3.繁花深处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的这首《花非花》所说的正是禅者的心境。这首诗禅味浓厚,可以说句句是禅,字字是禅。

白居易所作此诗时,或许正因看破了禅中的真谛,清静无为,便是禅者心中最纯净的世界。即使身处繁华深处,一时得意,也要记得,眼前的花与雾都是空虚不实的,好似那春梦般短暂,也似那不可追寻,捉摸不定。只是人生两面,他一面在佛理禅宗中找到了解脱,却还有一面始终牵着红尘事。因此,他在超然洒脱和仕途理想中两面奔波。

在白居易做好谏官的本职工作之时,也不忘关心民生疾苦。少年时期兼济天下的理想至今仍谨记于心,对于下层百姓的苦痛,他也是相当了解的。

李绅本是秘书省的校书郎,在从南方回到长安这一路上,被下层百姓不堪的生活状况所影响,于是结合自己多年的感受与见闻,写下了二十首组诗,题名为《乐府新题》,元稹也为其和诗十二首。

这其中的每一首诗,都是根据当时真实的案件有感而发。白居易得知了此事后,阅读了两位挚友的诗,也有感而发,和诗十首,作为一个组诗,取名《秦中吟》,但因为反应的事实比较片面,因此经过扩充后,定名为《新乐府》。

白居易对所作的组诗相当重视,因为其中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各方面的弊病,无论是军事、政治、民情还是文化,都一应俱全。并且这里的每一首诗都会描述一个主要事件,可谓一诗一事,每首诗又都饱含了白居易的感情,充斥着白居易的热血,叙事与议论相融合,又可谓一事一议。其中较为著名的几首有《卖炭翁》、《缭绫》、《杜陵叟》。白居易还亲自为《新乐府》作序。

序曰:“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元和四年,为左拾遗时作。”

白居易所作《新乐府》时,正是他被宪宗重用的时期,可以说是春风得意,他可以借此机会真正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理想。为了将百姓疾苦世间弊病说与皇上听,甘愿被人唾弃,被亲友讥讽。而他明白自己所述的事实也将触及某些权贵的利益,但却对这些毫不畏惧。他对着长空泼墨,定让那些欺压百姓,胡作非为之人为之胆怯。

他就是这样,虽然在官场打拼多年,但仍与许多做官的文人雅士不同,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原则,不忘初心。

天下人都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但大多也都是注重兼济天下,然而仕途不顺的时候,才想到独善其身。白居易与这些人不同的就是始终懂得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无论是“达”还是“穷”,他都不忘要保持一个平稳和谐的心态,这也与他多年来潜心修炼佛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一年白居易不仅在官场上得到重用,忙得如火如荼,家中也不时传来喜事,他夫人为他生下了一个女儿。三十八岁的白居易初为人父,自然高兴得手舞足蹈。从此后,他的生命中又多了一种新的期待。

由于《新乐府》的面世,白居易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人们对白居易纷纷称赞。然而此时的一件事,又让无数人为之敬仰。这年的九月,成德军的节度使王承宗用兵将保信节度使薛昌朝掠到了河北保定。此时传到宪宗这里,宪宗立刻传谕派兵去解救薛昌朝,并且将所属王承宗的德、棣二州割去。王承宗听到这个消息后,拒不从命。于是宪宗大怒,削去了他的承宗官爵。

十月,宪宗下诏,任命吐突承璀为左神策军护军中尉,率军征讨王承宗。朝中文武百官听闻此诏书,无不为之惊讶。吐突承璀原本就是宪宗为太子时,东宫中的一个侍奉宪宗的小太监,因为长期侍奉宪宗而在宪宗身边得宠。现在朝廷派兵征讨藩镇,却要派一个太监作为首领,如此荒唐之事,朝中大臣怎能坐视不管。若派吐突承璀去,则会让世人嘲笑大唐无可用兵打仗之人。

于是御史言官纷纷上书宪宗,白居易作为宪宗信任的近臣,自然是义不容辞。他上书对宪宗表名自己的态度,军事大权,乃是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祖训有言,绝不能允许宦官执掌军事大权。如今对吐突承璀委以重任,必定会然藩镇嘲笑我朝无人可用,定有反叛之心。也恳请宪宗不要自毁圣明,违背祖制,取笑后世。

白居易直面宪宗的宠臣,无畏日后会遭到排挤,只求心中无愧。于是,在白居易等人的合力劝谏下,宪宗最终还是削去了吐突承璀的四道行营兵马招讨使之职,改为招抚宣慰使。白居易的这一举动,得到了人们的赞扬。

身处繁花深处虽可以领略到他人不曾经历的风景,但眼前的美景却随时可以迷惑双眼,让人为之沉迷而不能自拔。而聪明的白居易却懂得宠辱不惊,时刻都保持着一份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仕途风雨。

4.身入风雪

隆冬中的狂风卷起层层雪花,瞬间将它们抛向空中,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最美的景象在那一刹开始,似虚似幻,宛如仙境。

其实,每个人对于这种对风雪的描写与感受,大多是因为心境不同而各异。对于世间的一个普通百姓而言,寒冬中的一场瑞雪,自有吉祥之意,象征着来年的丰收。但元和六年的一场风雪对于自幼饱经风霜,半生历经苦难的白居易来说,又意味着人生中一场新的转折,尽管他已经在佛法的沉淀中变得波澜不惊了。但这一场风雪的到来,既带来了官场上了风云突变也让白居易静若一潭清泉的心中,再次泛起了涟漪。

元和六年,春节的喜庆气氛还没有散去,人们还沉浸在新年的欢欣的余温中。一场及时的大雪此刻又降临到了长安。繁华的古城,成了银装素裹。透着一种哀艳的美。

这场风雪让白居易感受到了这一年,似乎将要随着这狂风暴雪变得不再平凡。长安城内风云变幻的政治并不似这雪中的长安城那般安静寂寥。不久后,朝廷中就传出消息,曾在“科举案”中被改革派打压,被宪宗贬谪的李吉甫,重新得到朝廷的任用。李吉甫的重新回朝,必然会掀起政界的一番风雨。李吉甫本就对当年“科举案”中改革派的所作所为耿耿于怀,如今他再次回朝,大有死灰复燃之势,同时也昭示着旧氏贵族的崛起,因此必然会对白居易等改革派人士有所行动。

白居易明白,他的仕途的前景并不乐观,自己早晚会成为这场集团之间利益争斗的牺牲品。而对于贬谪,他毫无畏惧,只是苦于自己会无奈被卷入这场争斗,多年来的努力与拼搏就在一朝一夕间付之东流,自己“兼济天下”的抱负或许在余生都可能无法实现,种种感慨都让他不禁唏嘘。

元和六年,本就沉迷于神仙学说的宪宗又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命令谏议大夫孟简与右补阙萧俛等人到丰泉寺去,将般若翻译过来的那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进行再度润色及翻译。不久,几人就带着新译好的经书回到了朝中。宪宗看后,喜不自禁,重赏了这些人。

自此之后,宪宗长期迷恋佛教,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这年的三月三十日,检校右仆射严绶因长期依附在宦官集团中,终于在这一年被提升为江陵尹、荆南节度使。

白居易对此人的行为及背景早就有所耳闻,觉得他根本无力担任此职位,如此草率的晋升,对于朝中的政治及黎民百姓,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他向宪宗上书,痛陈弊病,但此时沉迷于佛学中的宪宗,对于白居易的上书,毫无反应,仍然坚持最初的决定,我行我素。

白居易看到自己的上书没有任何影响,对于朝中的形势感到万分迷茫,对于自己的仕途也感到无比的担忧。心中抑郁难耐,再次回到佛学中寻求出路。

祸不单行,心事重重的白居易在这一年的四月再次遭受到了人生中的一个重大的打击。

那一日,在朝中忙于政务的白居易突闻噩耗传来,母亲在长安的家中投井自尽了,享年五十七岁。

初闻噩耗的白居易无法相信这是真的。母亲年幼丧父,幼年随着母亲回到娘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苦难的生活似乎早已在她的生命中埋下了种子,并且生根发芽疯长起来。好不容易熬到了出嫁的年龄,母亲又被家庭安排到了一场不幸的婚姻中,本来万念俱灰的母亲在白居易出生的那年,终于看到了人生的希望。随着白居易跟弟弟行简都茁壮成长起来,小弟金刚奴又顺利降生,给了母亲莫大的安慰。

但命运就是如此的无情,一次又一次地让这个女人在欢喜之后迎来莫大的锥心之痛。白发人送黑发人,金刚奴离世,让精神上本就不堪一击的母亲彻底崩溃。然而悲剧还在接二连三的上演,刚刚从丧子之痛中走出的母亲,又在中年经历丧夫之痛。

本就有深有疾患的母亲患上了精神疾病。白居易在为官后,多处寻访名医,也尝试过许多名贵药材,但母亲的病仍然不见起色。母亲病发之时,还多次想要自杀,但都被人救下,免于一死。

白居易由于平日里公务繁忙,对母亲疏于照顾,为了提防母亲出事,他找了几个身强体壮的婢女日夜看护着母亲。但没有想到,母亲还是在婢女没留意的瞬间,投井自杀,走向了她所期许的解脱之路。这让白居易悲痛之余更多的是内疚和自责。母亲悲苦的人生片段,都向他潮涌而来。

年幼时,母亲日夜呵护,亲自教他执笔写字、识字赋诗。少年时期,白居易虽是因躲避战乱而南下,但在江南的那段时间,也多是纵情山水,对于家中的事物,未曾过问。没有为母亲分担家庭的重担。入仕之后,又深陷官场的争斗之中,对于官场之事的思虑远远多过了对生病的母亲的照顾。

白居易无数次地在设想,如果能再给他一次机会,如果他对母亲多一些照顾,如果只是改变命运中某一个转折,如果……无数种假设的可能性在他的脑海中飞过,可关系到生命时,再多的假设都是惘然。唯今,他能做的,也只有回忆,怀念,悲伤……

考虑到将母亲真实的死因公之于众不免会遭到世人的议论,他便都对外宣称母亲是在后院赏花时,不慎坠井身亡的。于是,他给了母亲一个美丽伤感的终点,带着花的芬芳离去。

母亲像风一样离去,抽走了所有的疼爱。白居易仿佛被掏空了灵魂,无心为官。带着内心不安的谴责他与弟弟行简纷纷辞官,历经了一路颠簸,白居易和弟弟将母亲的灵柩平安的运至故里,带着对母亲最后的一份哀思,埋葬了母亲。从此,他们也开始了丁忧守孝的生活,以此表示对母亲的最后一份孝心。此后白居易却深陷于母亲离世的痛苦中,久久不能自拔。

这世界里,得失之间走会有一个平衡点。因为这次回家丁忧,对于白居易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幸事。李吉甫再次回朝使得朝中风云突变,白居易此时辞官,恰好避免了不必要的争斗和无谓的牺牲。从听闻李吉甫回朝的那天起,他就预感到一场政治悲剧是在所难免的。也是从那时起,白居易有了退隐的想法,如今正是一个恰当的时机。

其实,他退隐之心并不是对官场生活的逃避,而是他从佛法中领悟到,佛说:“纠结于自我,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就是万恶之源。”一切的烦恼都是因过度纠结于“自我”这个本身。由于时常无法满足对欲求的追逐,所以烦恼随之产生。白居易从中感悟到,只有忘却“自我”才能使身心得到真正的释放,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而在明争暗斗的朝廷中,经历许多身不由己使他的很难忘却“自我”,也就难以寻找真正的快乐。

他的眼前晃动的尽是欲望和权谋的纷争,尽是政治的灰暗和百姓疾苦。纵使闭上双眼,那些画面依旧会在脑海里一一浮现。他难以控制悲悯的心,便只有逃离这个世界。这时,也只有退隐才能让白居易感到片刻的安宁。

其实在《隐几》的诗中早已流露出了他的归隐之意,“身适忘四支,心适忘是非。既适又忘适,不知吾是谁。百体如槁木,兀然无所知。方寸如死灰,寂然无所思。今日复明日,身心忽两遗。行年三十九,岁暮日斜时。四十心不动,吾今其庶几?”历尽人世沧桑后,他的心已成灰,当望着岁暮斜阳之时,他又怎会不心生感慨。人生迟暮后,宁静才是最大的渴望。

白居易在少年时期就四处游历,多处漂泊,养成了他桀骜不驯狂放不羁的性格,这也是他的本性所在。这种个性也是把双刃剑,这种豪放的性格,虽可以直言不讳地指出朝廷中的许多弊病,深得皇上喜爱。但大多数时候,这种性格带给他的或许是政治上的灾难。而对于自己的这种性格的利弊,白居易也是深知的,但他并不会改变。他曾在诗中这样做了自我评价。“我貌不自识,李放写我真。静观神与骨,合是山中人。蒲柳质易朽,麋鹿心难驯。何事赤墀上,五年为侍臣?况多刚狷性,难与世同尘。不惟非贵相,但恐生祸因。宜当早罢去,收取云泉身。”

人们可以逃离眼前的世界,但却始终逃离不了心绪的呐喊,心之殇唯有面对,等着时间将爱与痛风干。

时间是一把锋利的刀,可以催老容颜;时间也是一剂良药,可以冲淡一切的悲伤,白居易在安葬了母亲之后,逐渐地从悲伤中走了出来。他不再执着于自我,开始在归隐在乡间的生活中找寻人生的乐趣。

多年来在官场中的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使得白居易的精神时刻都处于紧绷的状态之中。当初的豪放不羁、无所顾忌,如今被言行谨慎、小心翼翼所代替。行走在官场中的他,好似身陷牢笼一般,说什么、做什么都不能够全然随心,早就没有自由可言。虽然他没有趋炎附势,白居易却觉得他一点点地在官场中迷失了自己。

他常在佛教中沉淀自我,同时也对“富贵”一词有了新的理解,“富贵”即是得到的时候让人无比忐忑,失去的时候又让人追悔莫及的东西。而人们的一生大多是在追随它的过程中不断体会从满足到失望的。白居易既然已经看透了这些,自然希望归隐山林,因为在山林中的生活是无数官场之人羡慕和渴望的。

白居易退隐的时候正值初夏,没有烈日当头,却有清风徐徐。那也是乡间的景色也正是一年中最美的时候,远远望去,总是一片生机,一片祥和。他的心已经很久都没有这样平静过了。如今算来,应该算来是因祸得福。

初到此地的时候,白居易的身体本不是很好,但几个月之后,或许是因为这里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也或许是逃离了厌恶的官场,白居易的病竟然奇迹般地大有好转了。

身体康复后的白居易日日在乡间品茶作诗,恬适的状态不言而喻。他感到生命中仿佛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到这个时期,心情放松了许多的白居易所作的诗,也多了几分活力与趣味。

“渭水如镜色,中有鲤与鲂。偶持一竿竹,悬钓至其傍。微风吹钓丝,袅袅十尺长。谁知对鱼坐,心在无何乡。昔有白头人,亦钓此渭阳。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况我垂钓意,人鱼又兼忘。无机两不得,但弄秋水光。兴尽钓亦罢,归来饮我觞。”这首《渭上偶钓》让人们感受到了白居易确实因归隐山林而使得心态有所改变了,他不再计较得失,而在山林中逐渐忘却了世界,忘却了自己。他可以安静地垂钓,

垂钓的过程中,白居易从不在意自己钓了多少鱼,甚至忘却了自己是否在钓鱼,只是沉浸在这闲适的氛围中,尽享微风轻抚,惬意地饮酒品茶,又可以观览山水风光……他享受这世间带给他的美好。

乡间的生活让白居易过得如痴如醉,好不乐哉。但这一年的那场风雪,似乎在白居易的生命中并未停止。

在此次守孝期间,让他再次想起了杳无音讯的湘灵,虽然已经时隔多年,但是那份爱依旧缱绻在心中,仍未散去。于是的,思虑满心的他再次赋诗一首《夜雨》“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夜雨若隐若现,漫漫长夜他却始终无眠,白居易又陷入了深深的思念,他思念着湘灵,追忆着他的感情。但此时的他已经年近四十,早已成婚,也多年未有湘灵的音讯。白居易对湘灵的思念,可以用偏执来形容了。在婚后白居易虽对妻子也同样的体贴百般爱护,但仍然无法释怀他的初恋。

这一年,也注定让白居易的生命变得不安稳;这一年,也不止一次地给白居易带来锥心之痛。刚从母亲离世的悲痛中走出来的白居易,又听闻了可爱的女儿夭折的消息。他仿佛觉得,呼吸都是那样痛彻心扉。

女儿的病来得凶猛,只有不到十天的时间,就被这突如其来的病魔带走了,而此时的白居易并没有在她的身边。

白居易三十七岁的时候才得到这一个宝贝女儿,自然是爱护有加,视为掌上明珠。然而他没有想到,上天竟让她的女儿只在人生匆匆地走了一遭。如今女儿走了,也带走了他对人生刚刚燃起的那一点点希望。

心痛的白居易再次将自己置身在佛理经文中,他认为此时也只有从佛学中才能寻求解脱。

佛法虽有开导规劝之用,但也并非万能的,白居易虽然相信人生无常,生死都无需看得太重要。可是至亲之人的离去却让不免让他伤心憔悴,一夜之间头发白了大半,牙齿也掉了几颗。四十岁的人,却已经是一副未老先衰的样子。之前所有平静的心绪也全都被打破,他再一次尝到最苦的生离死别的味道。

命运急转而下,他的生活变得一片灰暗。由于辞官在家,白居易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水平及居住的条件也大不如前,昏暗的房间让沉浸在书海中的白居易很快就觉得眼睛昏花了,视力大不如前。白居易也时常依靠酒精麻醉神经,以此来忘却痛苦。可是心中抑郁,久积成疾,久而久之,白居易一病不起了。

年仅四十的他,已经经历了多位至亲的离世,而官场的争斗也使他既厌恶又无奈。只能说元和六年的这场风雪带给他太多的不幸了,身陷风雪中的他,却只能独自一人承受着这人生的苦闷。在回忆里,寻找生命中曾经闪过的快乐与温存。在未来里,幻想着那些至亲可能会出现的样子。那万般痛苦,不可言喻。

5.此心寄予

人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追求了错误的东西。白居易曾经在朝为官的时候感到痛苦,正是因为追求了他不想要的功名利禄。他本是狂放洒脱之人,却要被禁锢在官场之中。多少风雨走过,年轻气盛的时候曾怀有满腔热血,梦想着能一呼百应。而如今已无斗志再高歌,心事也不知能说与谁人听。久而久之,孤独寂寞竟然成了寻常滋味,那些想留留不住的人,那些想忘忘不掉的伤,会在寂静的黑夜里,啃噬着他的心。

面对痛苦时,相想必他也会和我们一样,暗暗希冀着能够一觉醒来烦恼尽消,一切都不再重要。对镜梳妆时,看到自己徒增的满头白发,也不再伤感遁入山林,任世间人情冷暖,愁苦与悲伤都轻轻抛却,将一切都烟消云散在凄冷的寒风中。然而,那只是一种无能为力的渴望罢了。他还是要面对他,消化他。他在佛家“无生无灭”以及无常的思想中,逐渐放逐了自我,从失去女儿的悲伤中走了出来。从此他更加沉迷于佛教,他觉得只有佛教的思想才能从痛苦中将他拯救出来。他也将那颗曾经热情如火,如今却冰冷绝望的心,寄托在这佛海中。

白居易的病情刚见好转就时常到当地的一个寺庙中去小住,那里也有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只有那里才能让他暂时忘掉生活曾带给他无尽的苦难,让他的灵魂逐渐空乏卸下痛苦的包袱。

佛寺中的生活让他感到惬意和自在,没有了车马喧嚣,没有了俗世纷扰,只有那山林飞鸟和山寺的钟鸣,和那袅袅的经声,那是一种强大的感召力,所有的一切都在悄无声息地涤荡着人的灵魂。身处如此情境,白居易更觉心旷神怡。

情不自已时,他还曾赋诗一首《兰若寓居》,“名宦老慵求,退身安草野。家园病懒归,寄居在兰若。薜衣换簪组,藜杖代车马。行止辄自由,甚觉身潇洒。晨游南坞上,夜息东庵下。人间千万事,无有关心者。”

官场中的名利追逐和尔虞我诈,让在朝为官多年,如今年近四十,习惯了慵懒生活的白居易感到厌倦了。此时的他只想退隐山林之间。身穿粗布衣裳,远离尘嚣于车马之声,在山林间拄杖前行,那种自由自在的惬意之感可以与“竹仗笀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相媲美。

他每日清晨从家中出发,在南坞上游玩,悠闲地度过一天后,夜晚就暂住在寺庙中,千年古刹的宁静让他瞬间觉得远离了尘世,远离了痛苦。人间的一切痛苦和争斗都与他无关了,只专注于此刻的享受中。

宁静的古刹让白居易的生活多了几分悠闲,心情也逐渐好了起来。但离开长安多时的他,也十分惦念朝中的各位朋友。他知道,身在官场有诸多无奈,即使他们无心争斗,也会无奈地被卷入政治的风雨中,因此白居易对朋友们的安危十分担忧。

白居易如今远离官场,在此静修时,也对佛法有了新的认识,他此时也迫切地需要一个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来听他阐述对佛法的感悟。而上天仿佛听见了他内心的祈祷,这年的七月,老友元稹恰如及时雨般来到了白居易的身边。

七月,盛夏时节,酷日的焦躁并未扰乱在此清修的白居易,反而是自己日夜思念的挚友元稹的到来打乱了他原本平静得有些单调的生活。元稹此次到来,是听闻了白居易的母亲去世的消息,特地来此凭吊悼念的。

元稹当年丁忧在家的时候,白居易的母亲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让他至今难忘,并且感动不已。如今白母去世,他也十分心痛,特意写下了一篇祭文,文中字字恳切,情真意切。白居易带着元稹凭吊了母亲之后,两人在乡间小路上漫步。

白居易向元稹询问了近况,在谈话间白居易得知元稹在妻子韦丛去世后,至今未再娶。这样白居易有些讶异,一方面是因为元稹与自己是相识多年的朋友,他非常了解元稹的性格,元稹虽然这些年来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停地在官场拼搏,但仍然掩盖不了他狂放多情的性格。

年少轻狂的他与崔莺莺的那段初恋,如今也成为街头巷尾的传颂的一段佳话。这段感情也被元代的王实甫写为《西厢记》而流芳百世。然而元稹与崔莺莺的感情并没有一个幸福的结尾,元稹最终与妻子韦丛相识,并结为夫妻,婚后琴瑟和谐,相濡以沫。而命运仿佛是嫉妒这个多情的才子,夺走了韦丛的生命。妻子离世后,元稹十分伤心。

白居易觉得,向来风流倜傥而又多情的元稹为了妻子两年未再结识任何女子,这对于元稹也是相当不容易的,也可以从此看出元稹对妻子的一片真情挚爱。另一方面,白居易也希望元稹能早日找到一个真心相爱的人,来照顾他的起居,慰藉他孤苦的心灵。其实千言万语都能汇成一句话“希望你过得比我好”。

元稹在此地停留的这些天,白居易与其彻夜促膝长谈,从古聊至今,从追忆幼年的初次相识到畅谈成长与生活中的心酸,句句见真情。诸多的回忆,都清泉般一涌而出。白居易也可一吐许久以来心中的郁结。

然而欢乐舒适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转眼间便又要上演离别的故事,在命运的汪洋里,他们只能匆匆聚散,然后独自前行。在送走了元稹后,白居易开始考虑自己的事情,他认识到自己不能再如此整日沉迷佛法,庸庸碌碌地过活,这样放纵的生活虽然舒适,却不得不暂时放下,他该为自己的生活做一些打算了。

离世的各位亲人,如今分别葬在了不同的地方,生时就因战乱而不得不骨肉分离,死后也不能魂归故里,各自分散。想到这些,他深感自己有责任让亲人团圆。

于是他带着自己多病的身体,在多地辗转颠簸,更不惜远道至襄阳、新郑等地,为的就是将亲人们的灵柩迁至故里,与母亲的灵柩团聚。他还借此机会通知了大哥白幼文回到故里相聚。这一年的十月初,白幼文就从符离来与白居易汇合了。

在大哥的帮助下,十月八日这天,白居易将亲友们的牌位按顺序排好并下葬。这件事也弥补了白居易多年的遗憾,也是日后被世人称赞为极尽孝道的佳话。

迁坟之后,兄长白幼文就留在了白居易的家中,与他一叙多年未见的手足之情。的确,自从白居易做官以来,一直忙于政务,就少与兄长联络了,虽然偶有几封家书往来,但不足以抒发想念之情。此次借迁坟一事,让兄长来家中小聚,实在让白居易兴奋不已。但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两个月之后,兄长由于政务缠身,不得不启程回家。白居易与兄长分开的这天,是十二月的中旬的一天。大雪漫天飞舞,北风呼啸,本就不晴朗的天空此刻又被狂风搅得多了几分浑浊,此情此景浓重地渲染着离别的情绪。

如果放在平时,看到漫天飞舞的雪花,白居易定会将它们极尽赞美地写入自己的诗中,而今日的他似乎心情却是格外的沉闷。因为他的兄弟白幼文又要暂时与他分别了。离别总是伤悲的,白居易不舍与兄长的分别,顶着风雪将兄长送至了村口。

兄长知道白居易的身体不好,于是多次劝诫白居易回去,到了村口,白幼文终于不忍看到虽比自己年幼很多,如今却满头白发的白居易颤颤巍巍地在风雪中继续行走。于是在村口就与他挥手作别了。

看着兄长远去的身影,白居易感慨万千,心中割舍不断的痛苦化作诗歌一首《送兄弟回雪夜》“日晦云气黄,东北风切切。时从村南还,新与兄弟别。离襟泪犹湿,回马嘶未歇。欲归一室坐,天阴多无月。夜长火消尽,岁暮雨凝结。寂寞满炉灰,飘零上阶雪。对雪画寒灰,残灯明复灭。灰死如我心,雪白如我发。所遇皆如此,顷刻堪愁绝。回念入坐忘,转忧作禅悦。平生洗心法,正为今宵设。”

离别多苦,却成了他生命中常常上演的故事,那些亲人在他的生命中走走停停,去去留留,让他尝尽了别离的苦味。

白居易将兄弟的分别之情也寄托在了佛法中,虽然与兄弟的分别让他痛心不已。但想到佛学中的无常和一切的痛苦终究化为幻灭的思想,他再一次地感受到了心灵解脱。痛苦也都随着打坐入定而遗忘,忧伤和烦恼也在研究禅学的过程中被抛之脑后,静心之后,一切归于平静,心中也顿时觉得舒畅了。久而久之,佛法成了他精神的瘾,此生再也难以戒掉。可是矛盾也随之而来,因为他带着佛心恋着红尘。朝中政事,他始终未能忘却。

离开官场一年多了,日日沉浸在寺庙与佛学之中,让白居易对官场的争斗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也许是因为白居易如今作为一个局外人,也许是有了一个较为闲适的心态,他对官场中扑朔迷离的局势似乎有了一些新的见解。

这年的冬天,自己的挚友裴垍病逝。对于裴垍的悲剧,白居易早有预感,因为从裴垍再次被召回,并不断遭到排挤后,也就注定了他总有一天会成为这集团力量争斗的牺牲品,加上裴垍自己的性格本就比较要强,遭受了一次贬谪已经是人生无法忍受之痛了,如今再次被驱逐,急火攻心导致中风,最后只有抑郁而终。

裴垍病逝后,宪宗发现进士集团中已经很少有人敢直言进谏了,或许是知道了裴垍的悲剧,也或许是被朝中各大集团的压力所逼迫的。而此时李吉甫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宪宗怕自己的地位不保,于是将进士集团中的李绛升为宰相。

李绛也曾与白居易在翰林院为官,是白居易的挚友之一,他相当了解李绛,李绛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对于自己认为对的正义之事,敢于直言,从不退缩。而在与李吉甫领导的旧氏贵族集团的争斗中,从来都是不曾让步。虽说现在当时奸佞横行的朝中需要这样敢于直言的人,但白居易也为此十分为他担心,有了裴垍的例子,进士集团的人,为了保全自己都会有所保留,只有李绛此时顶风而上,而执着的他,总有一天会再步裴垍的后尘,成为政治集团争斗的又一牺牲品。

白居易得知此事后,一面为裴垍的逝去而痛心,一面也为走在风口浪尖的李绛担忧。如今远离官场的他,也为自己能及时脱身而长舒一口气。复杂的情绪,萦绕于心,而再多感慨,终还是与世事没有意义。

白居易曾经多年苦读为了进士及第能够做官,虽说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大多也是为了对名利的追逐。既然此时明白了这一切的,那么今后也无需再做官这条道路上苦苦追逐了,现在这种精神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富足啊。

古今政坛中多少文人因朝廷中的争斗被打压,他们都曾满怀理想,对官场充满了希望,而深入之后才发现,世间最复杂,最阴险的争斗其实就在于这官场之中。

无辜成为牺牲品的还有谢灵运、鲍照等人,白居易此刻只觉得能够远离这险恶的官场,是自己幸运所在,于是赋诗一首记录了此刻的心情。《适意二首》“十年为旅客,常有饥寒愁。三年作谏官,复多尸素羞。有酒不暇饮,有山不得游。岂无平生志,拘牵不自由。一朝归渭上,泛如不系舟。置心世事外,无喜亦无忧。终日一蔬食,终年一布裘。寒来弥懒放,数日一梳头。朝睡足始起,夜酌醉即休。人心不过适,适外复何求。早岁从旅游,颇谙时俗意。中年忝班列,备见朝廷事。作客诚已难,为臣尤不易。况余方且介,举动多忤累。直道速我尤,诡遇非吾志。胸中十年内,消尽浩然气。自从返田亩,顿觉无忧愧。蟠木用难施,浮云心易遂。悠悠身与世,从此两相弃。”

他从容地与世事两相弃,归于田亩间,而那些曾经的无奈在今时看来,可算得上是生命的厚待了。时光与沧桑,让他看透了另一番真切的生命面貌。曾经怅然,今时豁然,如此,已是该算得上是万幸。

同类推荐
  • 毛泽东在一九二五

    毛泽东在一九二五

    长篇小说《毛泽东在1925年》在《中国作家》发表后,被评论界认为是我国第一个以人性化的视角、第一次以小说的手法描绘毛泽东,本长篇出版后,获第三届毛泽东文学奖。
  • 毛泽东的情趣

    毛泽东的情趣

    《毛泽东的情趣》共分七篇,分别是体育篇、览胜篇、博览群书篇、交友篇、诗词篇、书法·题词·对联篇、戏曲·文娱篇。全书从毛泽东日常生活、娱乐等的七个侧面,全面展示了毛泽东的爱好、习惯、娱乐、趣味等鲜为人知的故事,让人们看到毛泽东在工作之余,是怎样生活、休闲的,有哪些特殊的文化娱乐和爱好,从而可以从这些方面探寻毛泽东人格魅力和过人才能的源泉。
  •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企业家(3)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企业家(3)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伟大的犹太人(下)

    伟大的犹太人(下)

    《伟大的犹太人》介绍了50位犹太人,包括商业家、科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诸如洛克菲勒、巴菲特、海涅、门德尔松、马克思、柴门霍夫、弗洛伊德、毕加索、爱因斯坦等一批伟人和名人,读者都可以从中感受到他们的骄人成就,并获得有益的启示。
  • 诺贝尔——最富有的实业科学家

    诺贝尔——最富有的实业科学家

    《图说世界名人:诺贝尔(最富有的实业科学家)》讲述了,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他曾拥有军工厂,主要生产军火;还曾拥有一座钢铁厂。在他逝世的前一年,他立下遗嘱,将其遗产作为基金,设立物理、化学、生理与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各种诺贝尔奖项均以他的名字命名。
热门推荐
  • 娇蛮的小妮子

    娇蛮的小妮子

    天呀!这男人到底怎么了?中文烂的要命,还装什么酷呀?我可是把我所有周末的时间,甚至连我课余时间都拿来帮你复习中文课了。你却不知好歹,还一副不领情的模,要不是何老师委托我帮他复习中文,我才不想跟他走那么近呢!我到底是上辈子欠你的什么呀?来伺候你这个不知死活的大少爷,看我怎么修理你。两年前我们在误会不断中放手,两年后我爱上了他,相爱过后才发现,原来彼此伤害过更深,两年前的一切都是他玩弄在手中的一场游戏,两年后我不可自拔的爱上他。一切都揭开后,我才发现我原来爱上的人是曾经毁了我幸福的男人!
  • 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

    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南北朝那些事儿(肆)——大结局

    南北朝那些事儿(肆)——大结局

    本书讲述了南北朝大历史,内容包括玉壁绝唱、打虎太岁、跛脚奴与佛爷、四家斗法、帝国鬼才等。
  • 炼法化虚

    炼法化虚

    自古,民间便一直流传有仙人出没的传闻。只是所谓仙人,又何以为仙?杨允,本是被武林中人陈铁虎收养的弃儿,却机缘之下走入修真界。炼火仙之道,历万修之劫,修诸天玄法,解牵世情缘。沉浮于修仙之路,飘摇于万法其间,徘徊于诸界因果,执着于本心执念。这是一个杨允修仙的故事......
  • 我的女友是灵狐

    我的女友是灵狐

    故事发生在偏远的小山村里,山村里住着一户姓李的人家。在很久以前这家人的祖先解救了一只生命垂危的灵狐,灵狐转修为狐仙,为了报恩守护李家世世代代千百年、代代相传李家诞生了世间罕见的玄阳天命人也就是这部书里的主人公,他天生纯阳仙骨,与狐仙相恋,一起踏上了离奇诡异充满了玄奇色彩的恐怖乡间传说。
  • 树叶过河

    树叶过河

    划船不用桨一生全靠浪~划船不用桨一生全靠浪~划船不用桨一生全靠浪~划船不用桨一生全靠浪~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顾客的满意度测量

    顾客的满意度测量

    顾客经营最重要的基础是建立一套完整的顾客信息系统,以随时了解顾客的状况和动态。企业必须像管理其他资源一样对顾客进行管理,做到象了解企业产品一样了解顾客,像了解库存变化一样了解顾客的变化。顾客满意经营,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需要通过科学客观的测量,综合定量地评定顾客对自己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达到百分之几、比过去提高百分之几。
  • 妃你不可娘子乖乖不要跑

    妃你不可娘子乖乖不要跑

    她,是21世纪的王牌特工,却被自己的同门背叛,一朝穿越,她成为了丞相府的千金,有以前体验不到的亲情,享受着以前体验不到的生活,她,开青楼,开酒楼,从此钱多多,特工神马全丢掉,只是,面前站在她面前说是她夫君的家伙是谁?想娶我?好啊,拿票排队去!
  • 修仙狂想录

    修仙狂想录

    “想得到无上的道统,功法,乃至永生不灭么,想要的话就去找吧,我把所有的一切都放在了那里!”这是十万年前,被誉为修真第一人的太清大帝,在创造了仙界后,留下的这么一句话。于是,不甘于受天道摆布,轮回之苦的万界生灵,纷纷踏入了据说能通往仙界的无上仙路。自此,万界迎来了“大修仙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