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462900000005

第5章 扶贫干部好作风

古人说:事在人为。简明扼要的四个字,却比一本厚厚的哲学书传达的道理还要深刻,把这四个字放在江西的移民扶贫事业上非常妥贴。江西不是经济大省,各级政府能够灵活调配的资金少之又少。如何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救民众于贫困呢?这就要靠政策的制订和人们的贯彻了。特别是后一步,因为涉及到执行力的问题,更显得举足轻重。所幸的是江西的移民扶贫事业不但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部门,还有各级政府的鼎力支持。更关键的是,有那么一批移民扶贫干部,他们默默地工作在第一线,不怕辛劳,不计酬劳,仿佛一批坚韧的拓荒者,兢兢业业地在移民扶贫这份前人没有开垦过的处女地上耕耘着、奉献着,他们让我想起了那首著名的兴国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所传达的丰富内涵。

江西是革命老区,源自当年中央苏区的干部好作风,是在老一辈革命家的教导和垂范之下,在革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的表现是关心群众、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放在首位,自觉做到率先垂范、创先争优,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紧紧地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70多年过去,苏区干部的好作风仍在江西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传承着、发扬着、光大着。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辛劳是为了谁,同时在工作中明白了应该依靠谁,更为可贵的是,在和群众的紧密联系中,他们明了“我是谁”——不管身份如何、学历如何——他们都是人民群众的公仆。正是由于有了这份清醒的认识,江西省移民扶贫系统和县乡村各级政府中,有很多同志的工作作风让我们忆起了苏区时期的好干部。本文选取了几个采访中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人物,给大家做个粗线的介绍。当然,这种介绍也只是挂一漏万式的管中窥豹。但我相信他们是一滴滴水珠,能够折射出江西扶贫大军的七彩光芒。

让我们将目光再投向秀丽的修水县城。

黄梅这样说

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就是女儿。由于工作太忙,我亏欠她太多了。

2010年3月的一个周六,天气阴沉,窗外的春雨滴答出几分哀怨。跟随张志豪主任前往修水采访的我,有幸在修水县委、县政府大楼的办公室采访了黄梅主席。她那天穿着套素色的裙子,清爽的模样与她干练的作风非常匹配。在她那间整洁的办公室里,我们聊了一上午。说起移民搬迁一事时,她是这样开的头。当时她的眼圈红了,同为母亲的笔者也觉得鼻酸。同时也对面前略显瘦弱的她油然升起股敬佩。为了修水的移民、扶贫搬迁工作,她走遍了修水90%以上的行政村。要知道,当时修水的行政村还没有合并,一共有452个,这是一个什么概念?2003年和2004年两年间,她没有休过一天假。而且不仅仅是她,包括那时主管该项工作的县长、县长助理和扶贫办主任也都一样。那时他们给这种没日没夜的工作取了个幽默的名称“星期七工作法”,其实“星期六工程”也好,“星期七工作法”也好,这些概念对于黄梅来说都还不完全准确,那个时候,连每年乡村最为重视的春节,她都是在工作岗位上过的。家人清楚地记得,那几个大年三十,家家户户在放鞭炮了,年夜饭也吃了,电视里春节晚会的主持人满脸笑容登场,可他们家的主妇却仍然没有回来。

“那个时候,工作任务很紧很紧,我们的压力很大,按照县委的部署,要尽快把情况摸清,把计划拿出来,我们不能不夜以继日呀”,黄梅这样解释,“按照我的想法,什么过年不过年的?只要能把工作尽早完成,让移民搬迁尽快启动,哪怕年夜饭不吃都可以。”

“那你们最后有没有回家过年呢?”我问。

“2003、04年的大年三十都是在移民家过的。其他几年嘛,都是7、8点钟到家。等我回到家里的时候,电视里春晚正演得热闹,饭桌的年夜饭已经冷了,就那样搁在那里。”

“家人等你回来过年呗。”

“是的,我知道。路上就给他们打了电话,让他们先吃,不要等我,可是他们不肯,我有什么办法?”说到这里,黄梅内疚地摇摇头。

“年三十过了,第二天初一,我们就上了山,去给山里老百姓拜年,当然同时也是做工作,以情感人嘛。有些老百姓就是觉得我们这些干部有人情味,才信任我们,才下定决心的。这是在宣传动员阶段。等移民搬下来之后,我们这种给村民拜年的做法还延续了好几年,我们市里管农业的副书记张华东,还有县里的书记、县长,大年三十干脆和移民一起过年。我记得03年三十晚上是在移民程成木家里过的,04年是在肖永华家过的年,那次,省里分管农业的副省长危朝安都亲自来跟移民一起过年了。移民村百姓都来看热闹,他们要见省领导,主要是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希望领导们也能上他们家去坐一坐,聊一聊,听一听他们生活的变化。可是,就是自己家里的年过得冷冰冰的,有些对不住家里人啊。当然,不光我是这样,我们做这份工作的同志都是这样啊。”

说到这里,黄梅举了个例子,她说:“修水有一个全省最大的移民安置点,接纳了1500人,地名叫做上奉镇石街,山下的调田工作已经做好了,可山上一部分移民却因为对分田不满意不肯下山。县长助理兼扶贫办主任徐胜在那里一连住了八个晚上没有回家,他给单位上留下一句话:‘不分好田,不下梅山。’那次,我也在山上住了几个晚上。正值春夏之交的时候,天气比较热,加上面对火急火燎的群众,你就是再耐心细致做工作,也会憋出一身汗来。吃饭当然没问题,就在群众家里吃,可是换洗衣服一件没带,只好派工作人员从山下给他送去。他忙得连洗澡的时间都没有,整天挨家挨户做说服解释和调整工作。当群众对最后方案都基本满意时,他才下山,我们听他讲话,嗓音都是哑的。”

“要带着感情做事。如果我们没有这么一种朴素的感情,移民搬迁工作也许做不到那么好,可能正因为关心老百姓,关注老百姓,理解老百姓,从老百姓的角度着想,才能够真心实意地帮他们,也正因为带着感情做事,所以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我们都会克服。”

这是黄梅发自肺腑的话。

据当地干部回忆,黄梅外表虽然柔弱,干起工作却像个拼命三郎。那段时间她每天要爬、走几十里的山路,有时候年轻人都吃不消,可黄梅人到中年了,却一股子劲,年轻人都赶不上。不过,回想起来,她那是咬着牙齿坚持的。他们记得,有一个夏天的中午,在一个乡镇吃过饭,正准备到移民安置点去,可是刚走出房间,黄梅的身子一晃,人躺倒在地。当时在场的都是男同志,大家也顾不得男女有别,立即将她抬进屋里,然后一位略懂点医道的同志给她掐虎口和人中,这样黄梅才渐渐苏醒过来。同行的同志要送她去医院,她摇头说:“不要紧,昨晚睡晚了,今天天气这么热,中了点暑而已。给我倒杯开水,喝过后,我们继续上路。”

黄梅还清楚地记得与国务院扶贫办常务副主任高鸿宾的两次见面。修水经验被汇报到中央后,国务院扶贫办在江西修水召开了一个现场会。主持会议的高鸿宾是全国扶贫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他看了修水的做法,说了三句话:全国的移民扶贫应该学江西,江西的经验在修水,修水的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时隔一年多,黄梅参加全国扶贫办在广西举办的一个培训班,当出席会议的领导接见培训班学员时,高鸿宾一眼就认出了来自江西修水的黄梅。他知道这是一位性格倔强的女干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了移民扶贫事业上。没等黄梅开口,高鸿宾主动过来和她握手,表示问候,这让陪同的广西省领导感到好奇,忙问:“她是谁呀?”

高鸿宾笑着介绍说:“这是江西扶贫移民工作的拓荒者,是我们扶贫战线的英雄啊!”一席话,把全场的目光都吸引过来,黄梅当时脸臊得就像西红柿一样,她没想到,自己不过担任了组织上分派的任务,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它做成了,上级竟然给自己这么高的评价,而且这个评价和来自移民群众的评价是那么吻合,那么一致,她觉得自己这一生可以问心无愧了。

不过,要说完全问心无愧也未必,黄梅心里最大的愧疚是对家人。她感叹道:“那时候,我女儿刚读初中,正是家家户户讲的‘关键时期’,可是,女儿的学习我没有时间过问,全是老公全权负责。有时好几个礼拜都没法和女儿说上句话,因为我晚上回家时她已经睡了,等她上学时我要么走了,要么因为半夜回来还在休息。所以我女儿说了这么一句话,她说:妈妈,我快不记得你的样子了,我每次想起你,眼面前就只有你露在被子外面的一绺头发。当时听了这话,我眼泪唰地流了下来。想一想真是对不住她。好在我女儿小时候基础打得好,自己又很自觉、很努力,最后倒是考上了北大。将来,她一定会比我有成就,有出息。”

说到这里,黄梅补充道:“我经常讲移民的故事给女儿听。虽然女儿毕业后未必会回到修水,但我要让她记得这里的山水,这里的百姓,这里的民风和这里的变化过程。我要告诉她,无论公务员也好,白领也好,艺术家、学者教授也好,他们的祖辈其实都来自农村、来自百姓,为百姓尤其是为困难的群体多承担责任,多尽点义务,是一个有着成熟思想的人的使命。”

“女儿能理解你吗?”

黄梅微笑着点头说:“当然,她毕竟学的是哲学,对于如何辨证地看待历史和社会,比我懂得的理论多得多。我想,有了牢固的家乡记忆,她一定会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六亲不认的赖波平

消瘦的身材,魆黑的皮肤,神情和笑容显得温和而内敛,稍带修水口音的普通话奇怪地给他平添了几许文艺腔,这是修水县移民扶贫办副主任赖波平留给我的最初印象。他并不是什么大人物,但他在修水的移民当中,知名度却非常高。很多移民一提到他,总是赞不绝口:“赖主任,那可是一个好人啊。”2010年春季,笔者随同张志豪副主任前往修水采访时,这样的称赞可以说是不绝于耳。

的确,在修水县移民扶贫道路上,赖波平是一位辛勤的耕耘者,自2003年以来,他热爱扶贫,心系移民,为深山群众脱贫致富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被称为深山移民的贴心人。他连续4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称号。

在赖波平的手机里有很多陌生的号码,那都是移民们给他留下的。2010年5月中旬的某个周日上午,当我在修水珠江宾馆大厅采访他的短短几十分钟内,不断地有移民给他打电话。有的是咨询移民扶贫政策,更多的是像老朋友一样聊家常。赖波平仔细耐心地给他们解答着,丝毫不见倦色。见我有些奇怪,赖波平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很多移民都把他当作朋友,除了咨询移民问题,有时碰到了什么烦恼事,也喜欢向他倾诉一下。而这一切,正是赖波平八年如一日,把一颗心都扑在移民扶贫工作上换来的。

2003年,修水被省政府列为全省移民扶贫工作试点县。为确保试点取得成功,县委、县政府从县直部门抽调6位同志到扶贫办上班,赖波平同志就是其中之一,并由他负责起草试点方案。那一刻,时任县水保局副局长的赖波平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那时的移民扶贫工作,对全省来说都属空白,在修水也同样没有先例可鉴,一切只能从零开始。为了摸清深山区群众的居住状况和安置地生产资料等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他爬山越岭深入到搬迁户家中,常常是“两头摸黑”,有时甚至吃住在农户家中。靠着这股踏实工作真情奉献的精神,他走遍了全县36个乡镇的山山岭岭,走访了上千个搬迁户家庭。到过最边远的小山村,也到过最穷的农户家。每次下乡,他总是随身带笔记本、照相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认真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为什么我眼中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在赖波平看来,移民扶贫工作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事业,是一项善举,能从事移民扶贫工作,是他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好事的一次难得机会。几年来,他把移民扶贫当作“移爹移娘”的亲情工程,埋头苦干、身体力行,从而赢得了“拼命三郎”之佳誉。每年,他有一半时间在乡下与贫困群众在一起,往来于迁出地和安置点之间,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只有星期七,没有星期天”是他工作的真实写照。移民扶贫的“一线工作法”和“四千精神”就是他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和所有一心扑在移民工作上的同志一样,刚开始时,家里人并不理解他。那时候,儿子还小,身体也不好,经常生病跑医院。妻子在学校带高三毕业班,比他还忙。原本指望他能帮点儿忙,却谁知他不但不管,自己一天到晚往乡下跑,有时候十天半个月不落屋,妻子这下有意见了。妻子说,“移民扶贫,我也知道很重要,很多人也需要你,但你犯得着这样拚命工作吗?”两人经常为这事吵得不亦乐乎。

赖波平觉得妻子没有真正体会到山区农民生活的艰苦状况。他决定要带她到山区走一趟,亲身感受一下山区、库区农民的艰苦生活。2008年寒假,正是南方冰雪灾害期间,赖波平带着妻子来到离县城60公里、靠近湖北省的大椿乡九曲村的鸟子洞自然村。这是一次真正的体验之旅,走得非常辛苦。上山时用锄头挖出脚印窝,花了5个小时爬上去。在山上吃饭时,因为泉水全部冻住了,村民捧上雪放进锅里烧化,结果水全是黄的。可是这样的黄水村民们已经喝了一个多月,当赖波平夫妇爬上山时,他们揉着眼睛不敢相信:冰天雪地的还有县里干部到村里看望大家?激动的村民们好不容易搜罗了几瓶啤酒来招待赖波平和他的妻子,那是夏天他们用马驼上去的,非常宝贵。赖波平不舍得喝也不忍喝,他和妻子把那一杯杯的黄水当黄酒喝了。那一刻,赖波平妻子的眼圈红了,她没有想到,在他们修水县,还有农民生活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这让她意外,也让她震撼。自此以后,她开始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工作,赖波平有了这坚强的后盾,工作起来更加投入了。

与赖波平共过事的人都有一个同感:“这个人做什么事都特别认真、特别敬业”。全县所有安置点和迁出村的村干部都与他熟悉,许多移民户有事也愿意与他讲。而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释和协调。2005年的一天中午,白沙安置点的移民户打来电话,说当地司机不准外地车辆给移民点拉建房材料,不少移民户只好停工。接到电话后,赖波平立即与乡村干部一起赶到工地,找来司机和移民代表座谈,及时沟通协调,化解了矛盾,恢复了正常的施工秩序。2009年8月9日,他做胆囊切除手术的前一天下午,他还到黄沙镇的一个移民点协调有关事情,直到问题解决才回来。

温记者,移民工作看上去没什么大不了的,其实很难做,经常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去跑,那种感觉,就像在爬一座一座的山岭。

采访中赖波平这样说。的确如此,移民扶贫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难题,每一个难题都是一次挑战。在移民安置过程中,单靠移民补助资金无法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必须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捆绑资金,集中投入才行。为协调水利、交通、电力等部门,整合各种资金,赖波平“跑断腿,磨破了嘴”。比如在移民建房的供电上,因上级业务部门没有专项资金下达,面临项目无法实施的困境。赖波平多次找到电力公司的主管领导,介绍山区群众的疾苦以及山区群众搬迁后可省去多少电力投入的长远经济账,电力公司的领导被他的真诚打动,苦笑着说:“老赖,移民点的架电施工我们电力部门不仅没赚钱,还把材料搭上了,这笔花费不少啊。不过也没什么,移民扶贫是好事,这些就算我们为修水的移民扶贫做的贡献吧!”

在县里的强有力的领导和赖波平的努力下,县里各部门在移民扶贫的人畜饮水、交通、农田水利、沼气等项目上积极配合,确保了移民扶贫工作稳步向前推进。2009年,修水县被授予全省移民扶贫先进单位,其中有赖波平的点滴汗水。

移民扶贫,虽是好事,可实施起来并非易事。因为坚持群众自愿是移民扶贫的首要原则,久居深山的村民过惯了独来独往的日子,有一些人就是不愿下山;而以土地为主的中心村村民担心与移民户有土地之争,也不愿接纳移民。按照整体搬迁的要求,迁出地点如果有一户不愿意搬,就暂不列入搬迁范围。大椿乡九曲村鸟子洞自然村,住着12户群众,离乡政府20多公里,从集镇坐农用车1个半小时,再爬3个半小时的羊肠山道才能到达。其中有3户人家因多方面原因不想搬而影响了整体搬迁的计划。为此,赖波平3次上鸟子洞深入农户调查走访,了解农户生活情况,掌握农户心理动态,并请已经移民的典型现身说法,最终做通了他们的工作,实现了整体搬迁。现在这3户人家成了赖波平的“穷亲戚”。谈起当年移民时,他们情不自禁地说:“多亏了赖主任苦口婆心的劝导,不然我们肯定失去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现在还在山里头寻食呢!”

建房选点是移民安置的前提,而有土安置又是关键的一环。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赖波平总是把工作进度往前赶,每年年底前就把第二年的安置点初步选择好,并逐个点做好规划。帅段安置点位于柯垅线旁,交通方便,成了许多外乡移民的首选地,而当地村民也借机提出过高要求。因此,土地的调拨成了移民的最大难题。为了不辜负移民们的期盼,他连续5个昼夜深入到安置地村民家中走访,还请1户“钉子户”的亲属回乡做工作,深深感动了村民。一位村民说:"人心都是肉长的,我们再不配合,就对不起赖主任了。"在赖波平和风细雨的工作方法面前,帅段安置点搁置了2个月之久的工程终于重新开工,而且将土地和山场一次性落实好,从而成为了全县的样板点。

2004年4月,赖波平正式调入县扶贫办任任副主任。作为副职领导,他善于从全局上思考一些重大问题,形成真知灼见,为主要领导乃至党委政府出谋划策。《修水县移民扶贫试点工作的成功实践》得到时任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的重要批示,也得到国务院扶贫办领导的充分肯定,被称之为“修水模式”。赖波平还虚心地向领导学、向同事们学、向实践学。他找来《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书籍,不断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白天下乡搞调研,晚上挑灯夜战。在他的努力下,高质量地完成了《修水县移民扶贫工作试点方案》,提出了7种安置模式,得到时任省政府副省长危朝安的好评,成为当时全省开展移民扶贫试点工作的一个指导性文件。赖波平与移民扶贫的缘份由此又深了一层。

近年来,他先后撰写了《深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动力机制的研究与应用》、《新标准下扶贫开发工作之思考》、《企盼政策的光辉,营造生存的希望》等理论调研文章60多篇。2次参加全国扶贫工作学术讨论会,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扶贫调研论文8篇,省级杂志37篇,市级杂志8篇,有4篇政策建议的专稿被县委、县政府的内部刊物《领导决策》、《经济论坛》采用,为影响领导决策、指导基层工作产生了积极作用。

移民扶贫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每年上级下达给修水的移民扶贫资金在3000万元左右。这无疑是一笔巨款,许多人由此认定赖波平“阔”起来了。但他却把这笔钱看得死死的,一分一厘都按政策走,绝不允许有半分差池。古人云:"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赖波平经常想,这么多的移民扶贫资金,如果管不好,自己毁了那不算,还将会损害一批干部,也对不起上级党政部门和山区群众。为防微杜渐,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四制”,为移民扶贫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管理办法。

一是阳光操作,对搬迁对象资格实行公示制。凡是在搬迁范围内的搬迁对象,一律采取自然村、村委会和乡镇政府分别实行“三榜公布”,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在公示期间,他亲自到搬迁乡镇了解情况。2004年征村乡通过公示取消5户21人的移民资格,确保专项资金用在“该用”的村民身上。

二是分期拨付,资金下拨实行预借制。在移民建房过程中,坚持让移民“当家作主”。通过分期拨付资金的办法,把移民资金当作“药引子”,吸引群众投工投劳建设新的家园。7年来,引导移民自筹资金累计近6亿元。

三是严格程序,资金管理实行报帐制。对移民扶贫项目采取报帐制管理,推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办法,确保专款专用。对深山移民建房补助资金实行“一卡通”管理,直接打入移民个人账户上,这在江西省首开先河。

四是严肃政策,资金检查实行审计制。每年项目结束时,他带领同事们对每个移民点逐户进行验收,并邀请审计、财政、监察等部门进行全面审计,杜绝违纪违规行为。原程坊库区有9户人家,想空挂在渣津镇东堰村领取移民补助,在验收时被发现。有不少人劝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公家的事马虎一点。他说,国家移民扶贫的每一份钱要经得起历史检验,只能补给已安置的搬迁对象,空挂户只有真正落实了去向才能领取。结算时这9户农户的补助硬是被扣除,一直等到他们后来搬迁到位时才发放。

由于严格的管理,修水县的移民扶贫资金经过各级部门的多次审计,没有出任何问题。赖波平还把自己的工作管理体会编写成《修水县移民扶贫工作指南》,得到江西省扶贫办主任刘永思的赞扬,修水的管理经验在全省41个西部比照县推广成为江西移民扶贫的一面旗帜。

赖波平作为主管移民扶贫业务和机关财务的副主任,在其他人看来是有一定实权的“领导”。但他始终坚持廉洁自律,处处以身作则,严格执行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的有关规定,始终保持着“政治上清醒、经济上清楚、生活上清白、工作上清正”的“四清”状态,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着“少说空话,多干实事,不贪不沾,不行不受,按原则办事”的人生信条,丝毫没有利用手中权利为自己或亲朋好友谋取好处。

赖波平从事扶贫多年,但从来没有在移民扶贫政策上开过任何后门。他有一位亲戚原来对他家有恩,住在修水县马坳镇寒水村。移民工作开始的前一年,这位亲戚把房子卖了,搬到了镇上,是“自主”移民。按规定,这类移民不能享受移民政策的好处。为了能够享受到一些移民政策的补贴,这位亲戚找到了赖波平。尽管这位亲戚别的条件都符合移民扶贫补助的政策,但是因为已经提前搬出来了,赖波平认为就不能享受补助。他耐心地给这位亲戚做了好几次工作,可这位亲戚就是不理解,又找到了赖波平的母亲、哥哥来做工作,可是赖波平还是不松口,气得这位亲戚破口大骂,说他忘恩负义,六亲不认。后来还是在很多亲戚朋友的劝说下,这位亲戚才慢慢理解了赖波平,特别是当他看到赖波平越来越受到移民们的热爱时,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有一次碰到赖波平,他不好意思地说,“波平啊,我现在才算理解了你,如果你照顾到我一个人,你的工作就不好做了。”

那一刻我好激动啊。温记者,做移民扶贫工作八年来,你晓得我背后当面挨了多少亲戚的骂啵?他们总以为我会帮他们一把,让他们过上好日子。问题是移民扶贫款是国家的专项资金,要享受补助,得符合所有的条件。又不是我的钱,我能怎么帮?帮不了他们就怪我,家里人也说我不讲情面,那种滋味不好受。不过这也没什么,搞移民扶贫的人都要经历这些,我们只要自己行得正,就不怕别人说。慢慢的亲戚朋友也理解了,但这理解来得不容易,所以我才会激动。我这个人不是很喜欢热闹,周六、周日要是有空闲了,我喜欢骑一辆自行车沿着修河慢悠悠地逛,逛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就停下来,坐在草地上看看书,听听音乐,那种时候我觉得很幸福。

那天,当我和他走在修河边上的林荫道上时,他指着不远处的山峦,微笑着说。上天在某一方面似乎真的很眷顾修水,给了它秀丽的山川和充沛的雨量。秀丽的修水县城哪怕在夏季,也常常笼罩在湿润的水汽之中,这水汽化为烟岚,缭绕在周围的山峰间,从而给小小的修水县城平添了几分妩媚与神秘。赖波平的文艺青年气质在这时得到了充分的印证,他问我是不是觉得修水很美。我说是。赖波平骄傲地笑了:我也觉得修水很美。

其实,他不知道他和修水县移民扶贫系统的同志一样,有着比这风景还要美丽的心灵。作为修水县移民扶贫战线的先进工作者,人们对赖波平有一个朴实而中肯的评价。

许多乡镇干部以及与他打过交道的移民都说,找赖主任办事又难又不难,难就难在他不讲情面讲原则,不难就不难在找他办事不用请客送礼,行就行,不行就不行。而凡是符合政策和手续的,都能得到及时办理。这种评价没有丝毫“赞语”的成分,却比所有华美的形容词还要有分量。因为它是赖波平工作作风的真实写照。赖波平在修水县扶贫办还有“三个最”,即电话费最多、下乡次数最多、加班时间最多。这“三个最”让人对他不禁肃然起敬。除此之外,他还很律己,除工作外基本上不动用公车,每次回老家探亲都是坐班车。他把工作看得比家事、比生命还重。多年来,他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双休日和长假,经常熬通宵夜加班。有时候为了赶材料,起草调研报告,就动员妻子帮忙划表填数字,自己起草材料。他妻子有时笑他“老是做一些贴本的事”。

赖波平勤奋、务实、亲民的工作作风,赢得了领导、同事和贫困群众的好评和信赖。在成绩面前,他不骄不躁,依然默默耕耘在扶贫开发第一线,且行且远……,但他的背影却是坚毅和高大的。

郭永光——移民的娘家人

移民工作对于万安县来说,具有双重的意义。作为万安水电站的所在地,1993年6月,万安电站下闸蓄水后,库区有7个村、309个村民小组、3万多亩良田、9万多亩山地被淹没。2.6万人迁出库区,7000人在库区周围安置。“开门见水,出门爬山”成了库区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因自然条件的变化,库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恶化,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

党和政府从来没有忘记库区移民。长期以来,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一直高度关注库区群众和移民的生产生活,并为改变库区贫困落后的面貌给予了大力支持。2003年,万安县作为库区移民扶贫试点县,开始了“二次移民”。

移民工作,本来就被称为天下第一难,而对于万安县移民办来说,他们面对的却不是这一般的天下第一难,他们不但要把第一次的移民安排好,同时,还要做好“二次移民”工作,因此,他们的移民扶贫工作可谓是难上加难!

然而,这难上加难的工作,却没有让他望而却步。他把对移民的满腔情爱,化作实际行动和辛勤的汗水,为万安县的移民后期安置和移民扶贫搬迁工作忘我的奉献着。他就是曾荣获省市县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20多项光荣称号,被移民亲切称为“娘家人”的江西省万安县移民办主任郭永光。

2007年4月,郭永光从县招商局走马上任移民办主任。3年来,他创新工作方法,制定严密的工作考核方案,建立了“每周三天工作在点上”和“身揣移民问题登记簿”等工作制度,深受广大移民的拥护;为了管好移民项目,改善农村面貌,按照“立项科学合理、施工招标议标、资金规范管理”的项目管理实施原则,完成后期扶持项目436项,总投资2427万元,实现了项目完工率100%和质量合格率100%的“双百”目标;在发放移民直补资金,按照“快捷、安全”的原则,做到了无一例差错,同时及时稳妥地处理好移民突发性灾难和上访事件,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3年来未出现一例移民越级上访事件;为搞好实用技术培训和移民子女就业培训,3年共培训移民2200人次,大大提高了移民外出就业和科学种养的能力,移民年均增收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的20%。

2007年4月,上班第一天,郭永光悄悄脱下了先前招商时无限风光的西装革履,换上了布衣球鞋,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实在的“移民”,只身扎入全县17个乡镇场的770个移民点,一方面了解移民的生产生活,一方面熟悉有关移民的政策法规。没想到郭永光这一扎,就是3个月。调研中,一组沉重的数字呈现在他面前:国家八五重点建设工程万安水电站的建设,使51459名移民离亲别故;库区6个乡镇6000多名后靠移民,抬头见山,出门是水;2567户移民还居住在“干打垒”的土坯房里。面对这一组组沉重的数字,郭永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很快拿出了一套《万安县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万安县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同时也得到了省市县领导的肯定。

有了规划,关键是时实施,实施就要钱。为了争取资金,郭永光打报告,写申请,积极向上级领导汇报,争取上级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上任3年来,他跑省、市等有关部门不下百次,有时一个星期竟上2次省城,真情换得了上级部门、领导的理解和支持。3年来,他共争取资金1400多万元。

然而,有谁知道,每年有4000多万元移民经费经手的郭永光,几乎每次出差都是当天来回,有时竟吃住在车上,有人说他“抠”,但“抠主任”对移民却很大方。2007年8月,郭永光来到库区乡镇涧田乡良富村走访。良富村,三面临水,一面临山,全村1000多人只能靠山上临时走出来的“山鸡”路出行。走访中,郭永光遇到村民陈大军父子俩出山卖猪。陈大军说,要出山卖一头猪,来回需要一天半时间。看着扛着生猪步履蹒跚陈大军父子俩远去的背影,郭永光一阵心酸。

他步行3个小时来到了村委会,找来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商量修路事宜。听说要修路,村民们既高兴又怀疑:从乡镇到村里的这条路已经修了15年了,却只是停在口头阶段,这次能修成吗?村民们狐疑的目光让郭永光下定了决心——无论有什么困难,都得把这条路修成!

当他历尽艰难和波折,终于将50万元修路资金送到村里时,村民们高兴得险些将他抛向了空中。他们自发地加入到修路的行列。哪怕为“致富路”挖一筐土、挑一担砖也是光荣的。为了督促公路修建的进度和质量,郭永光几乎吃住在工地,还穿破了2双球鞋。2008年春节前夕,一条宽4米长5公里多的公路通车了,小小的良富村村民们有生以来第一次在家门口看见汽车,激动得放了好几十挂鞭炮。那清脆的鞭炮声又似致富宣言,在群山中引起了阵阵回响:啪啪——有望了!致富有望了!

2009年3月,连接3个乡镇贯通库区42公里的万武公路终于破土动工了。无独有偶,这也是一条修了16年而未曾修通的公路。先前历届移民办的领导都曾规划修建这条公路,却因1800万元预算资金、资金缺口大而未能修成。2008年冬,郭永光租来一条船,悄悄沿库区赣江而上,走访村民、乡村干部。10天10夜走访了近2000多户村民。路上,饿了啃干粮,渴了喝凉水,晚上吃住在冰凉的船上,摔了不下10跤。10天的走访,硬是把身体结实的郭永光给累倒了。走访回来,连续3天的高烧,让郭永光住进了医院。40出头的郭永光也因此落下了严重的胃病。现如今,郭永光外出还不时带着药。

走访中,武术乡化思村移民俞林的一些话,让郭永光感到心酸。俞林说,他大儿子因走“山鸡路”上学,掉进江里淹死了,他父亲因交通困难,突发脑溢血无法及时救治而病故,山上的200多亩林木无法运出,守着富山过穷日,如果修路,他愿意义务献工一年。

面对这么好的移民,郭永光立即请来专家勘探路基,一面打报告向上级汇报,争取到百余万元启动资金,按照沿江移民的愿望,采取“分段修筑”的办法,让沿江乡镇村组承担参与各自辖区的路基修建。终于,库区移民期盼了16年的万武公路于2009年春节后开工了。如今,一条宽7米长42公里的路基已基本建成,2010年的6月,便可全线通车了。为库区3个乡镇的2万多群众延伸出了致富路。然而为了这条路,郭永光掉了10斤肉,2次掉进赣江,差点魂归江河。

省市有关领导知道后,深入实地视察,当看到宽敞的路基只花了500万元,连连称赞了不起,并表示对余下的200万元缺口将全力支持。是呀,郭永光确实了不起,修筑这么一条艰难的公路,不但为国家节省了1000万元资金,而且也为该县开发万安湖、提升库区旅游品质、增加库区群众收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使库区移民移得出、移得稳,郭永光十分关注移民的安居和乐业。由于种种原因,万安仍有2000多户移民还住在“干打垒”的危房里,有40多户移民人畜混居。对此,郭永光没多想,一方面积极向上级领导汇报,争取资金改造危房,另一方面,联合民政、老建等部门,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移民自主改造危房,对自主改造危房的移民每户补助4000元。在郭永光的奔走呼吁下,经过近1年的努力,已有近百户移民告别了危房,住上了新房。

宋起禄1986年从库区迁移到该县韶口乡田溪村,由于家境贫寒,加上患有腿疾,一家4口与家禽一起混居在“干打垒”的土坯房里。可改造危房,宋起禄没一分钱,靠政策补助的4000元,根本无法实施,郭永光就从民政等部门化缘到2万元,并从家里拿出准备给儿子大学开学的1万元,给宋起禄建房。如今,宋起禄已住进了砖瓦房,妻子、儿子也在郭永光的帮助下,进了工业园区上班就业,宋起禄又从金融部门贷款1万元,建起了果园、鱼塘,发展立体种养,开始走上致富路。说起这些可喜的变化,宋志禄就会想起郭永光这位恩人。“他呀,好比娘家人这么贴心呵!”

宋起禄这句话不假,上任3年多来,郭永光先后从家中拿出2万多元资助了40多户移民建房,发展生产。目前,2000多户移民危房在郭永光的奔走下已全部纳入改造计划,不久,这些移民将彻底告别危房,住进新房。

郭永光在扶助移民时十分注重扶志。他制定除了移民培训规划,并利用自己的一切关系,先后与吉安市农校、吉安市金耀科技学校、万安劳动就业局、万安职业技校签订了移民培训合同,3年来先后选送了500多名移民参加种养、电子、缝纫等实用技术免费培训。如今,这500多名移民已成为移民致富的带头人,全县770个移民点,有1/4已成为大棚菜、果业、生猪、肉牛等特色种养点,带动辐射了近万名移民走上致富路。

郭永光对移民亲如父母,可对自己、对部下却十分严格。项目建设多是移民工作的一大特色,一些人为了能拿到工程,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但个头不高的他却铁板一块。一个工程队老板,为了能拿到工程来到郭永光办公室,希望他多关照,临走时,工程队老板故意把一个装有1万元钱的信封留在茶几上,郭永光发现后,让纪检书记把工程队老板找来,把钱退了回去。

2009年夏天,一个亲戚找到郭永光,希望能给些工程做,郭永光一句话就挡回去了:“没资质的免谈!”亲戚不死心,动用了一切关系来说情,都被郭永光拒绝了。为此,亲戚说他“冷板一块没人情”。郭永光不以为耻,反以为豪。“打铁先得自身硬”,倘若他没有原则,又如何能把住移民扶贫的政策大门?

由于郭永光情系移民,作风硬,工作实,他带出了一支过硬的移民干部队伍,上任3年多来,万安县没有发生1起移民上访事件,也没有出现1名干部违法乱纪。在他的带领下,万安以移民扶贫系统有10多名干部受到了上级的表彰,他所在的单位也连续3年被评为“文明单位”“工作先进单位”。3年多来,郭永光先后拒收礼金不下10万元,可他却为救助移民欠下近万元债务。他的妻子说,自从他当上这个移民办主任,她和儿子也成了十足的“移民”了。

是呀,郭永光心为移民,情系移民,心里装的永远只有移民,他上任3年来,所做的点点滴滴,虽说不上惊天动地,但洒向移民的却是真真切切说不完道不尽的爱!

黄镜明和魏佐远

安远县移民扶贫办主任黄镜明对于移民事业全身心投入的动力,既源自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也源自他的亲身经历。

黄镜明通过读书考大学走出了深山,但他的家族却依然留在一个叫高冈村外号半天堂的山村里。这个村子偏僻、幽静,四周山峦起伏,山上林荫蔽日。他打小就在树林里玩耍,树木是他最好的朋友和玩伴。尽管没有学过植物学,他却从老辈人的言传身教中认识了不少树种。什么香樟树、枫树、苦楝树、洋槐树、青冈树、槲树,皂角树,还有不同品种的松树,它们身形各异、各具品格,有的枝干高耸,劲拔挺立,有的矮如灌木,扎实粗壮。这些树木一年四季给连绵起伏的高山披上绿色的盛装,使得山上的景色无论何时映在眼里,都是一片悦人的青葱之色。

用直尺在地图上量,高冈村到安远县城的直线距离不过15公里,要是路途平坦,步行也只需2个多小时,可事实上,他坐汽车回一趟家,路上花的时间居然超过了4个小时。

当然,他一般不会乘车回家,实在要回家了,他通常骑自行车。天晴时路况好,骑车比走路和开车轻松许多。路不好的时候,汽车根本开不进去,自行车推起来还能走,车后架上还可以驮着东西,比扛在肩膀上省力多了。

他仅有的几次开车回家都是迫不得已。那一年,他大哥突发脑溢血,家里手足无措,打了紧急电话告知他。在县城工作的黄镜明不敢有丝毫怠慢,立即跟医院联系了一台救护车,前往高冈村。

山路弯弯,又狭又陡,路面坑洼不平,救护车像青蛙一样一跳一跳地往前开,车上的人也跟着身子一耸一耸地摆个不停。司机嘴里念念叨叨:“这哪里是汽车走的路?汽车天天走这样的路,早晚要散架!”

好容易到了高冈村,黄镜明带着医生和护士急匆匆赶到家里,大哥已经昏迷多时了。医生给他做检查,发现鼻息全无,瞳孔已经扩散,身体也凉了,显然,病人已经无法抢救。大哥那年59岁,59岁就因脑溢血而离世,这全都是因为抢救不及时造成的。

黄镜明知道,在安远全县,这样山高路远、,交通艰难,群众生产生活极其不便的村庄为数不少,只有通过移民搬迁,方能彻底改变他们的命运。

这项工作正式开始后,黄镜明可谓不遗余力地投身其中。欣山镇民主村苎头坑村小组46户村民整体搬迁下山,可选址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县城附近不说寸土寸金,土地也是十分紧张,安置这么多村民,需要上百亩耕地和宅基地。哪儿有能力调整出足够的田地呢?黄镜明5次下到当地村委会调研,掌握第一手情况,作出判断,然后向县委作出汇报。在县委书记黄建平和县长周建的亲自协调下,调田工作终于圆满结束,当地村民与搬迁群众双方达成安置协议,苎头坑的移民新村建设也很快进入实施阶段。而且,在县扶贫办的力争下,该移民村被列入全县“百个重点项目”,由县有关部门统一督促、调度。黄镜明则隔三岔五去工地上转一圈,有人开玩笑说:“那是人家移民盖新房子,怎么弄得跟你自己盖房子似的?”

黄镜明说:“我是移民扶贫办主任,哪家移民盖新房跟我没关系?”

“有关,有关”,对方说,“移民都是你的亲戚嘛。”

黄镜明也不去分辨对方话里是不是有讽刺意味,他回答说:“当然,房子不能按期完成,施工单位有责任,我老黄也有责任。他们能尽快搬下山来,明年的生产就可以争取主动,不然的话,一步耽搁,步步耽搁,我能不着急吗?”

孔田镇的上魏村,移民们在镇政府的统一调配下,拥有了一批果园。懂一点技术或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移民,可以通过申请承包果园,用以种植鼎鼎有名的赣南脐橙,成为真正的果园主。而缺乏能力和胆量的,则可以在人家的果园里打工——这对于移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方案,深得移民欢迎。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从移民点到果园,中间隔了一条小河,村民淌水过河去果园,很不方便。夏季天气炎热,淌水倒没大碍,但是初春深秋季节,河水颇为寒凉。对于男人来说,这也许算不了什么,可对于妇女尤其是孕期妇女就很为难了。还有,冬季要到果园里施肥翻耕什么的,过河就成为大家头痛的问题。最为困难的是,当成熟的脐橙要运回村里时,车拉不行,只能肩挑,挑着百多斤的脐橙赤脚过河,那份艰难,连壮劳力都感到十分不便。

黄镜明觉得从长远考虑,这里终归要架一座桥才是办法,他征询移民村支书魏佐远的意见,老魏说,这和他想到一块儿去了。建一座小桥不难,难就难在资金的筹集上。

黄镜明说:“资金问题我先想想办法,看能筹到多少。”

老魏说:“嗯,这事又要你费心了。政府已经给我们村很大的支持,万一钱不够,这个这个,我们村支部也来想想办法。”

黄镜明把这事跟县里作了汇报,争取到财政下拨的10万元扶贫资金。当他把这个消息带回上魏村时,魏佐远很是高兴,他紧紧握着黄镜明的手,感动地说:“老黄,你真是我们移民的贴心人啊!”老黄摇摇手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这是我应该做的嘛。”

魏佐远立即召集村支部成员开会,把黄主任希望在河上建桥并积极争取到10万元资金的情况讲了一下,大家高兴得手巴掌都拍痛了,觉得县里对我们移民村可真是高看一眼,厚爱有加啊。

魏佐远说:“现在的问题是资金还存在缺口,按照技术人员提出的预算,建这桥怎么也得花20多万元,也就是说,资金还缺一半,怎么办?”

大家商量来商量去,一个支委说:“这事我看不能光靠上面,移民搬迁这几年,人家黄主任真是把我们当作亲人,把我们村当成他自己家来帮助,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政府也帮了大忙,下面我们自己得出点子力才好。”

另一个支委说:“我们移民过去生活很苦,这几年搬迁下来以后,通过种植脐橙,发展各种产业,各家各户都有了一定的积蓄。这修桥是关系到全村每个人生产和生活的大事。现在修桥的规划有了,设计有了,万事俱备,就差一点资金。我们不能被这点子事情困住啊。要不,发动党员捐一点钱,看看能不能解决一些问题?”

魏书记一听,心里赞同。他问道:“大家觉得这个主意怎么样?”

其他人都说:“这是举手之劳的事,要捐钱,我们都可以带头。不管怎么说,家里现在多少有点底子。修好了桥,今后不是更利于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吗!”

“好,就这么定,在全村党员群众中发动自愿捐款,先把建桥的事启动起来!”魏佐远最后作出了决定。

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村支部举办了一场党员义务捐款活动,大红的动员号召书张贴在村头,大红的捐款箱摆放在显眼的地方,村干部们带头往捐款箱里投放他们为全村人捐出的心意。修建这座桥,是村里群众的意愿,大家看见村干部们带头捐款,党员纷纷响应,都受到感染。许多群众也主动拿出现金,投到捐款箱中。

村里要修桥了,以后过河再也不用淌水,而且摩托车、汽车都可以直接开到果园去了,呵呵,这是多爽的事儿啊。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不到半个小时,捐款箱里就塞了10000多元现金。

为群众办事,总能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村里一位已南下东莞经商的党员魏来金听说了这件事,从外面电汇现金6万元,表示对村里建设的支持以及对家乡热土的眷念,对父老乡亲的关怀。

不久,一座平坦宽阔的钢筋水泥桥,架设在村前清凌凌的河水上,虽然桥形有些拙笨,但在村民眼中,这桥却比彩虹还要美丽,关键是实用。从此后他们不再怕下雨,也不用惧冬天,宽坦的桥面每天迎送着他们的脚步与身影,尤如一位宽厚的长者与智者。村民们的生活和劳动便利了许多,同时也节省了不少时间。

黄镜明每次去这个村,村里人都非常热情地跟他打招呼,用赣南特有的米果和香甜的脐橙还有清凉的山茶招待他,笑靥里有浓浓的感激。

黄镜明说:“扶贫工作就是这样,你做了一分,就有一分的收获。移民贫困户的生活在一天天改善,他们脸上的笑容在一天天增多,他们对你的热情也在一天天增加,他们真的是把你当亲人看。他们一年好不容易进一次县城,来了以后就找你,跟你谈谈村里的变化,谈谈东家长李家短的信息,他们不把你当外人,就像走亲戚一样。他们这样子对我,连我的邻居都觉得羡慕呢,呵呵。”

黄镜明还很感慨地说:“移民搬迁,不光是为他人服务,我自己家也从中受益。”原来,在他的大哥因脑溢血抢救不及去世后不久,高冈村就作为县里整体搬迁的村庄从山里迁了出来。村民们住在交通便利的移民安置新村,生产和生活水平比之从前有着天壤之别。而原址高冈村因为地处深山、环境优美,污染少、空气好,前年被深圳中宝公司购下,到目前为止已经投入了1500万元,建成了一座高质量的生态农庄。农庄名字有些幽默:猪八戒庄园。

每每想到这点,高冈村的人就感到自豪——这说明高冈村还是有优点的嘛!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

尽管如此,黄镜明还是为老家乡亲搬出来了而庆幸。他庆幸的理由非常具体和现实:

前年,也就是高冈村整体搬迁后不久,黄镜明80多岁的老母亲也突发脑溢血,好在新的居住点离县城很近,救护车十几分钟就赶到了现场,将他的母亲送往医院。老母亲因抢救及时,至今仍然身体健康地生活着。

黄镜明说:“我母亲后来常常说,要是移民政策早一点实行,你大哥就不会那么早过世了。母亲这番话,对我其实是个鞭策。我们单位承担着移民扶贫的责任,我想在我的任期上,要把全县的移民工作按照要求全部做到位,不能让其他农民群众再因路途问题遭遇类似的事件。”

人到中年,黄镜明的额头上已布满皱纹。那些皱纹就像一面镜子,倒映出扶贫事业的风风雨雨,也倒映出移民路上的坎坎坷坷……

唱首山歌给你听

均村有个罗汉平,

不怕雨来不怕风,

翻山越岭为移民,

搬迁规划心里明。

这是一首新编的兴国山歌,山歌的作者是兴国县均村乡的移民群众。而歌中所唱的主人公,则是我们熟悉的均村乡扶贫和移民办主任罗汉平。

前面我们提到过这位罗汉平,他曾经数上十八排,说服住在那高山密林之中的五兄弟搬迁下山,然而几个月过去了,五兄弟却拗着一股劲,不肯搬迁。五兄弟自有他们的道理:他们住在山上已经这么多年,尽管山高水冷、田少土薄,可是他们已经习惯了。他们熟悉山上的活计,像采摘蘑菇、山笋、山茶籽呀、打柴呀,样样做得顺手,虽说利薄,终究还是可以弥补生活的不足,可是搬到山下去,他们能干什么呢?五兄弟心中没有一点底,他们对山下的生活十分陌生,对陌生的地方有一种本能的担心和害怕。下山后建房,尽管政府有部分补贴,大部分资金还要自己筹集。五兄弟过的日子本就艰难,手上没有积存,山下也无亲无故,想借钱也找不到人开口。这重重的顾虑绳索似的绑住了他们的手脚,而山民特有的木讷又锁住了他们的舌头,心中的难事儿说不出口,下山的脚步也就停滞了,让罗汉平颇为苦恼。

通过几次接触,罗汉平终于摸到了他们的心事。他赶紧下山,跟乡政府建议:五兄弟将来下山后,在他们的安置地秋河坝建房时乡里免收相关费用,只要缴纳每平方米30元补偿金即可,这样,每户即可节省资金1万多元。乡里又特别允诺他们赊欠建房,一切欠贷由乡里担保。这边一安排妥当,罗汉平立即重上十八排。听到这个好消息,五兄弟家老少十几口人对他千恩万谢个不停。更奇的是他们家的狗居然也体察到了主人的这份喜悦,见到罗汉平拼命地摇尾巴。

这次罗汉平带来的消息,让五兄弟心头的石头彻底落了地。他们定下日期,先后搬下山去。建房的时候,罗汉平帮他们找到了临时的过渡住房,房子建好后,老罗又亲自过来帮他们搬家,五兄弟对于老罗的信赖和依赖,简直胜过自己的亲人。后来,五兄弟在生产方面遇到困难,第一个想到的还是找老罗。比如老四想办一家木器加工厂,却缺少启动资金,他跑去跟老罗商量,把自己的困难讲出来,罗汉平二话不说,以个人名义到信用社替他担保了1万元的贷款。现在,五兄弟们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他们说:“我们一辈子也忘不了罗主任对我们的好,罗主任是我们的大恩人。”

秋河坝是群山环绕中一块相对平坦的地方,一条小河从这块山区小平原中潺潺流过。河水平时安详平静,但是,只要山区下雨,山洪水便会顺着道道峡谷流入这条河中,那时河水会变得狂暴而狰狞,轰隆的水声在几里外就能听见。好在河的两岸修有堤坝,一般情形下,山洪会顺着这道堤坝往下走,不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坝里有好几个村庄,老百姓住得都挺安心的,认为这里不会有水灾发生。

不过,移民新村迁过来时由于没有太多的空地,他们的房屋多半沿河而建,有的离堤坝不过几十米距离。就在新村建好不久,一场暴雨降临,移民们都庆幸搬下山了,不会再受泥石流的威胁,而罗汉平心里还是揪着的。这回的雨特别大、特别猛,尽管秋河坝一向没有出过事情,可要是今晚万一出现意外怎么办?那样的话,移民们的房屋就危险了,河岸边上遭遇险情,那可是一点避险的时间都没有啊!到了半夜,雨势还在增大,一道一道的闪电不时划过窗外的天空,轰隆隆的雷声震得房子仿佛都摇晃起来。罗汉平躺在床上,一直没敢睡着,当一声长长的滚雷从远处的山岭炸响,又像一块巨石从山上滚落,一直滚到头边的时候,罗汉平再也躺不住了。他倏地爬起身,从床头柜里摸出手电,从储藏间里找出雨鞋和雨衣,准备出门。

妻子被他的动作惊醒,担心的说:“这样的天,谁敢出门啊?你真是不要命了!”

老罗低声说:“我出去看看,又不干什么,不会有事的,你放心睡吧。”

说完,他打开房门,顶着狂风和暴雨,走了出去。

他先是朝堤坝走去。堤坝蜿蜒的黑影在暴雨中影影绰绰,看不分明,只听见堤坝里的水声如同虎啸狮吼,跟天上的雷声相互争鸣。他登上堤坝,用手电朝河里照去,只见平时清澈、温驯的水流已变得混浊不堪,汹涌的浪头一个挨着一个奔涌下来,就像无数狂野的马匹在奔腾。水流中,不时夹杂着山上冲下来的树枝、圆木,甚至还有野兽的尸体,有些东西还没看清梦,眨眼就被汹涌的水流冲得无影无踪。

老罗沿着堤坝艰难地往前走,他要仔细检查堤坝的安全性。还好,在这么大的暴风雨中,堤坝安稳牢靠,没有任何险情,老罗心里吐了一口气。他浑身精湿地从堤坝上走下来,本想回去陪陪担惊受怕的妻子,可转一转身他又朝移民们的新房那边走去了。

他沿着人家的墙角挨家挨户地看,没有敲门,更没有进门,他只想看看这些移民到底睡得安稳不安稳。嗯,不错,很好。移民们的家里都很安静,没有灯光、没有不安的声音,说明他们没有受到惊吓。

转完这一圈,已经是2个多小时过去了。罗汉平一身是水地回到家,妻子果然还没睡着呢,“怎么样?”她问。“还好,没出现什么事情",老罗边脱雨衣边回答。“那就好,赶快上床睡吧,天都要亮了。你呀,家里的事儿怎么不见你这么上紧?”妻子半夸奖半埋怨地道。罗汉平一笑,心中那块石头落了地,头刚挨着枕头就打起了呼噜。

第二天,天气放晴,经过一夜暴雨洗涤的空气格外清新。整个秋河坝的人重新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移民们也一样,兴奋地欣赏着这雨后的坝间景象。他们哪里知道,就在昨晚暴雨最为骤烈的时候,他们的屋前屋后留下了一个人的脚印,那个人是他们熟悉而亲切的老罗。当然,那些脚印经过一夜暴雨冲刷,已经毫无踪迹了。

罗汉平从事扶贫工作19年,特别是2004年实施搬迁扶贫工作以来,他在这项事业上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他对全乡的移民户家庭人员结构、劳动力状况、经济收入等都一清二楚,对15个移民安置点从选点到“三通一平”,再到移民建房完工搬迁入住及至以后的后续扶持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户户搬出地都留下了罗汉平的足迹。7年来,均村乡共搬迁了376户2272人,建立了移民安置点15个,达到整体搬迁的自然村小组有6个。移民们从搬下山,到安下心,到开展生产,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一步一个脚印,迈得是扎扎实实,每年,均村乡的搬迁扶贫工作被评为全县的典型,罗汉平也年年是全县的扶贫先进工作者。那一年春节,有12户移民每户自愿拿出自产的10斤茶油要“送给罗主任表示感谢”,罗汉平劝止他们说:“我是均村人,又是一个扶贫工作者,我做了我应该做的事。你们的生活本来就不容易,以后生活好了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嘛。”

听了罗汉平的故事,作为采访者,我也深受感动。我想,当年红色苏区的干部做群众工作,就是这样全心全意、实心实意、诚心诚意,所以,他们才能得到群众的爱戴和拥护。《苏区干部好作风》这首山歌,是苏区百姓发自内心的咏叹,是他们献给最敬重的人的赞颂,而今天,仍是在老区,仍是在兴国,仍是流传久远的山歌,老百姓把它重新填词,献给新时代的农村基层干部,献给兢兢业业把生命、情感和年华无私注入移民扶贫事业的人,这是历史的再现,还是时代的发展,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移民的知心人

“谢主任是我们移民的知心人”,这句话听去有些老套,却是安远县天心镇移民的真心话,这话他们常挂在嘴边,乃至最后成了口头禅。初闻此言的人们可能会有些疑惑,心想这老谢真有他们说的那么好吗?没关系,你且疑虑着,只要你和谢世荣多接触一些日子,或者多走访一些移民户,你就会对谢世荣为移民搬迁所做的事情而感动,对这句话也就深信不疑了。

这位在人民解放军的大熔炉里锤炼过的汉子,退伍之后回到了老家,成了一名乡镇干部。用当地人的说法就是:农民当了干部,就等于洗脚上田。穿上鞋袜当然好,可这也意味着身份变了之后,和农民的感情逐渐也就变了。这种例子并不鲜见。但放在谢世荣身上却一点也不合适,因为谢世荣尽管已经不是农民,但与农民,尤其是与那些最穷苦的农民反倒走得更近了。因为谢世荣担负了扶贫的工作,而且,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几年!1年365天,10年3650天,谢世荣与农民在一起的日子,比和自己家人在一起的日子要多得多。他老婆这么说他:

“你算一算看,每个星期他能有几天在家?人家上面的干部讲下乡,到了乡里就算到底了,他本来就在乡里,可他也天天讲下乡,还下什么乡?他的下乡,那就是直接到村,到组,到户。我们天心镇,所有的贫困户家里他都去过,有的人家他比自己家里还要熟。自己的孩子读书读到几年级了他不知道,孩子的作业他也根本没看过,可是,那个什么叶安成呵,叶树根呵,那些人家里有几个孩子,大的几岁,小的几岁,属兔还是属猪,他清清楚楚。”

“嗐,他下乡就下乡,星期六、星期天你有空就该回来啊,他不是,他老是说人家农民没有什么星期六、星期天,什么时候该去做工作就要去做工作,你要是不管不问,那些贫困农民怎么办?难道让他们去上访不成?”

“我哪里要农民去上访?我是要他爱惜一点自己,不要把自己当劳模、当铁人,可他怎么说?他说他既不是劳模也不是铁人,我说你既然知道自己不是,就该知道自己的分寸,起码要懂得劳逸结合,他说,多干点工作累不死,移民搬迁不完全落实到位才会把人愁死——这样一个人,你根本跟他说不通!”

谢世荣的老婆话里有埋怨,但更多的是赞赏。老谢这个人,对自己家里的确照顾得少,但他交下了很多朋友,其中多半都是原先住在山区的农民朋友,这些农民和老谢家就像亲戚一样,时常往来,他们对于谢世荣的妻子格外尊重,见了她就“婶子”“婶子”地叫,十分亲热,尤其是近几个春节,到他们家拜年的农民比谁家都多,看得邻居眼热。这叫“人气旺”。现在这年头,像谢世荣这样一个不入流的干部,家里没钱,手上没权,离七品官的位置远远的,还能有这么多人敬重、爱戴,已是相当难得了。所以,谢世荣的老婆说:“我也没想到我们家老谢人缘有这么好哦。”

安远县的位置已经偏僻得很了,而天心镇在安远县又属于边远地区,所以,这个镇是移民搬迁的重点乡镇。问题是,当地的老百姓很少有机会走出大山、接触外面的世界,他们对外界的一切既陌生又疑虑,如果要他们脱离一辈子生活的地方,搬出山区,改变自己的生活样式,他们在缺乏心理准备的同时,还缺乏必要的自信,因此,为了做他们的搬迁动员工作,谢世荣花费了不知多少精力。

天心镇共有16个村属于边远村落,从镇上去最远的村落要走整整半天,近的也要走上2个小时。这些村庄的群众,有些别说县城,就连到集镇的机会也非常之少。谢世荣到他们那里,对村里百姓来说就是稀客。稀客归稀客,但对谢世荣动员他们搬迁的来意,他们却充满担忧。他们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这些村民中,几乎没有初中毕业生,读过小学的已经算有文化了,有不少人连初小都没有读完就辍学了,甚至还有少量文盲。这样的文化程度,别说和城里人比,就是和山外的农民比,素质也要低上一个层次。搬下山去,他们一无所有,又身无长技,甚至连怎么跟人打交道都没有把握,怎么生存?

面对疑虑重重的村民,谢世荣只有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跑,一家一家地登门做工作,他跑遍了16个村庄,共组织召开户主会36场,直到县里的移民搬迁政策家喻户晓,村民的疑虑基本打消,报名工作基本完成为止。嶂脑、竹湖、洞头等8个山区村的深山区群众参与搬迁的热情高涨,水头、深溪等村小组农户多次联名申请要求移民,他们从“不愿搬”转变为“我要搬”,这让谢世荣打心眼里高兴。县委领导表扬老谢,夸奖他群众工作做得好,还问他:“你用什么方法把这些老百姓的工作做通的?”

老谢回答说:“这没什么诀窍,农村的事,农民的事,只能用农民的心理去分析、去判断,用农民的方法去处理、去解决。你和他们用‘心’交流,他们就会和你以心换心。”

天心镇嶂脑村白沙坳组的叶顺锦,是全镇居住最为边远的农户,他住得那么远,一年难得上镇里一趟,更别说去县城了。对于外界的一切,他抱有一种本能的恐惧。老谢到他那儿去过整整5回,每回去,他和叶顺锦的谈话,都要花费很长时间。第一次去叶家,正是山下农忙季节过后,可就像古诗所吟的一样: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山上气候来得比山下晚,他到叶家时,叶顺锦正好在插秧。老谢二话没说,脱了鞋子就下田。他小时候干惯了农活,插秧是把好手。农民嘛,你能用他们的语言说话,他就感到你跟他们亲近,你要是农活干得比他们漂亮,他更会佩服你。老叶就是这样,他见谢世荣秧插得整整齐齐,就像划了格子一样,竖起拇指说:“谢主任,想不到你一个干部,秧插得比我强多了。”

老谢也不谦虚,告诉他自己稻田里的活样样拿得起放得下,从选种,到育秧,再到耕、犁、耖、耙,他都能干得很漂亮,要是在过去人民公社时期,自己这样的劳动力,那是要拿最高工分的。叶顺锦敬佩得连连点头称“是,是”,他们就这么成了朋友。

不过,说到移民搬迁,叶顺锦还是狐疑得很。他犹豫来犹豫去,依然下不了决心。他说:“我一个老实巴交的山里人,没见过世面,又没有文化,山下那些人,个个油嘴滑舌、油头滑脑的,我怕跟他们打交道上当。”又说:“你说下山可以去做工,我能做什么呢?现在这把年纪,教也教不会呀。”他还说:“不说别的,我在山上煮饭烧菜,用的是柴火,下了山,听说用煤球、煤气,还得花钱,我连煤气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更不会用。那我下山不是连饭都吃不上了?”

叶顺锦的问题,有些听来幼稚,有些也有一定道理,面对这些连珠炮般的疑问,老谢耐耐心心地、一五一十地给予了解答,尽可能地帮助叶顺锦解除顾虑。到后来,谢世荣用这样的话跟叶顺锦打包票:“搬出去以后,万一你要是没办法生活,你们全家就到我家去住,我保管不会让你和你的家人饿着冻着,我一定对你负责到底!”

老谢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叶顺锦终于理解了他的一片苦心,也终于放下了自己那颗一直悬在半空的心。他说:“好吧,既然谢主任你这样讲,我就信了你。我们叶家在外面无亲无故,无依无靠,你就是我唯一的亲人。到时候有什么困难过不去了,我一定找你。”

老谢说:“你放心,你就把我老谢当亲戚看,亲戚嘛,没有什么打扰不打扰、麻烦不麻烦的,你经常到我家里来做客,我还高兴呢。”

当叶顺锦终于在搬迁合同上签下自己歪歪扭扭的名字时,谢世荣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当然,他也知道,这只是在扶贫搬迁这项艰巨任务中走完了第一步,接下来的事儿还多着呢!

天心镇的移民新村位于圩镇中心,一共有186户人家,是整个赣州16个县区里最大的移民村。移民们搬下山后,首先要让他们安顿。有人会说,安顿不就是一个居住问题吗?既然移民的住房建设已经完成,他们的家也都搬下来了,还有什么可安顿的呢?对于一般居民来说确实如此,房有了,家搬了,其他的就是工作和生活了,但对于从深山区搬下来的移民而言,却另有一说。这些移民中多数祖祖辈辈生活在人际关系相对较为单纯的深山,出门机会少之又少,从来没办理过什么户口迁移、身份申报、一卡通之类的事情,有些事项你费尽口舌跟他讲他也闹不明白,谢世荣便一家一家领着他们去办理手续:镇政府、信用社、派出所、供电所……他不知跑了多少遍。每次他一进这些单位的门,人家就知道,他又是替移民办手续来了。

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好心跟他说:“谢主任,你这样多麻烦,累不累呀?你就让村里报个花名册,我们统一给办好不就行了吗?”

谢世荣说:“是啊,这个办法我也想过,可是转过头一想,还是不行。这一回帮他们办了,可下回他们要有事找你们,还是不知道该怎么找,我这里一边帮他们办理手续,一边也教教他们。他们以后就是这镇上的人了,应当让他们尽快熟悉镇里的情况,熟悉城镇的一切。”

嶂脑村的移民户叶礼明一家全是文盲,家庭贫困不说,对于外面的一切事情都很陌生,谢世荣先后3次到他家填写移民申报表和“三走一平”验收表,并亲自为他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叶礼明尽管不善言辞,事后还是情不自禁地拉住老谢的手,说了几句听上去有些矫情的感谢话,他说:老谢,你比我的亲戚还要亲。

其实想说这话的不仅是叶礼明,移民黄金虎也深有同感。那一年年底,黄金虎家已经搬下了山,但建房之后再没有一分钱装修,照明电灯没钱买,连门窗都没有安装。老谢去黄金虎家见到这种情况,心里很是不安:这个样子,黄金虎一家怎么过新年啊?他与村干部商量,说:“无论如何得帮帮老黄,不然的话是我们干部失职呀。”

村干部点头道:“那是那是,我们也一直在想这个事儿呢,可是,要是需要人力这好办,我们动员村民帮一帮没问题的,但是涉及到资金,现在家家为了搬迁建房都借了款,这个事情有些子难办。”

老谢说:“这样吧,有些事我来想办法,你们只要找人帮他把墙粉刷一下,行吗?”

“好的,听你的。”

村干部答应道。从村里出来,谢世荣立即来到天心圩,找到一家认识的门店老板,为他赊欠了所有门窗,又去供电所请来电工为他安装电表、电线,春节前,黄金虎终于搬入了新居。明亮的灯光映照着雪白的墙壁,这样的住处比起他在山上那栋简陋的木屋简直像玉皇大帝的宫殿。崭新的家居在这灯光中浮动出祥云般的色泽,黄金虎的妻儿高兴得说话声音都高了八度,作为一家之主的黄金虎将喜悦埋在了心底。年三十那天,黄金虎的家门前贴上了一幅大红的对联:

移民出深山,而今迈步从头越

乔迁入新居,从此跨入新生活

横披写着:

前程无限

隔壁邻居看见黄金虎家的对联,伸出拇指赞扬道:“金虎呀,你这幅对子写得真好啊,把我们移民的心情完全表达出来了。想不到你还这么有才呢!我们家贴的对联是集镇上买的,喜庆是喜庆,可却没有你的这么贴切。”

黄金虎笑着回答说:“你不知道,这是人家谢主任跟我一起琢磨的。谢主任带人来给我装电灯,我就说,真不知怎样感谢你、感谢政府,谢主任说,不用感谢,搬下来后能够安下心,开始新的生活就好。后来,谢主任说,人家家家户户都开始贴春联了,你们家也贴一副吧。我说我还没来得及上街去买呢。谢主任说,既然这样,就自己写也一幅吧。我们两个就一起想,主要是谢主任,他想出的对子,跟我想要说的意思一模一样,嘿嘿。”

对于天心镇移民新村的建设,谢世荣花了大量心血。由于工作做到了家,经他跟上级建议,新村被列为县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然后老谢又亲自对新村的社区党组织和村民理事会建设进行指导,并与移民理事会人员一道,将完善移民社区基础设施任务安排得井井有条。在他的努力下,村里当年硬化道路800米,修建排水沟1200多米,还建立了蓝球场、社区服务中心。2008年,该点被评为全省移民安置先进示范点。

老百姓的新房建设,还有村里的村容村貌建设,倾注了老谢大量的心血,但谢世荣心里明白,对于这些移民来说,除了“搬得下”,还要让他们“稳得住”,而“稳得住”最为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尽快致富。

谢世荣总是这样说:“扶贫不是‘天冷送棉被,过年送大米’这样简单的扶持,而是要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为贫困农民找到一条能长久致富的路子。”

这样的路子有吗?

有!

在县移民扶贫办的领导和支持下,老谢牵头组织移民以结对帮扶的方式,开展电车、种养等技能培训,这种培训班连着举办了13期,一共培训850多人;为嶂脑村的叶安成、叶礼巧、叶树根等38户村民解决了产业开发贷款难题,联系信用社帮助移民户贷款67万元,引导移民户开发脐橙、西瓜等产业340多亩。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如何能够锦上添花呢?

老谢开动了脑筋。

考虑到安远县近些年经济发展很快,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已成为经济崛起的亮点。他便带着介绍信,一家企业一家企业地跑,到那儿了解用工情况,向他们推荐移民村百姓。他对人家说:

“我们村的百姓可是淳朴得很哦,他们从来没出去过,眼界虽然不足,人却是很老实、很勤快的,做起事来扎实,平常也听话、认真,你们要是能给他们机会,他们肯定会下死力做事,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那些企业老板被他磨不过,让他过两天带几个人来试试,他转身又到移民安置点去动员大家报名,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大家都知道老谢的为人,凡事只要他开口,众人全都放在心上。这不,他只是简单地讲了几句招工的事儿,村民们就很踊跃了。他从中挑了几个脑子灵活的年轻人,郑重地说:

“这是你们第一次打工,尽管是在家门口,也算出了家门,跟在家里种田不一样了。你们自己要注意,眼睛要亮,心眼要明,做事要勤,别人教给你们的事一定要记在心里,不要让人家再讲第二遍,这样就能很快融入到企业中去。明白吗?”

他这一番话,苦口婆心,在年轻人听来,就像父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女的谆谆叮嘱。年轻人都表示:“一定按照谢主任的话去做,不给山里人丢丑!”这些年轻人深知机会来之不易,说到做到,进厂后个个虚心好学,认真刻苦,果然让企业方感到满意,以后,谢世荣再去工业园区,企业的人见了他会主动说:“谢主任,你们村里那些后生、妹子不错,我们很满意。”

谢世荣马上接口说:“你还要人我再给你推荐,我们村里的人全都是这样优秀的呢!”

人家知道老谢用心良苦,也不计较他用词夸张,就说:“好吧,只要我这儿缺人手,我会及时通知你。”

老谢和移民们实在,企业家们也实在,他们有用工需要时,果真经常想到老谢和那些移民们。后来据不完全统计,经谢世荣推荐去版石工业园企业务工的移民达到100多人,到天心灯饰厂、金宝天琪现代农业基地就业的移民计230多人。

天心镇的移民们说:“老谢这个人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是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为移民造福、为移民解困、为移民排忧啊。真正是我们移民的知心人啊!”

同类推荐
  • 思想中国·全球化生存-世界顶尖学者中国演讲录

    思想中国·全球化生存-世界顶尖学者中国演讲录

    收入这个集子的学术报告,是一些大学的机构在大学之外国家图书馆举行的。大学按照这些报告中的一个报告人丁学良教授的说法,没有一流的大学,就没有一流的国家。我们是否也可以说,没有一流的国家图书馆,也就没有一流的国家。
  • 汉语词汇认知心理研究

    汉语词汇认知心理研究

    本书共分6章,着重对汉语单音节词汇词义识别的内在心理过程进行了研究。
  • 袁宝华文集第一卷

    袁宝华文集第一卷

    本套书为十卷本,汇集了作者在解放初期恢复东北工业,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赴苏谈判156项工程,三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调整,建立新中国物资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运行,改革开放期间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整顿和改革,制定《企业法》,开创职工教育和MBA教育工作,开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建民间经济类社团,建设中国企业家队伍,以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工作中的理论著作和文章。
  • 青少年权益保护与犯罪预防指导手册

    青少年权益保护与犯罪预防指导手册

    校长是学校最高行政负责人,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工作,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校务。校长是学校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校长是学校的“校魂”,一所学校办得如何,是否有很高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形象,在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校长的正确领导。常言道: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
  • 农村物权知识问答

    农村物权知识问答

    新《物权法》的颁布必定与农民息息相关,这里主要介绍了物权的有关知识及就农村某些物权纠纷问题进行设问和解答,通过此种方式,相信农民会对物权法有大致的了解和掌握。
热门推荐
  • 综影视之我要当女主

    综影视之我要当女主

    【综穿,影视…】初遇系统,居然是一个小可爱?这个小可爱还说可以带着你穿越到任何你想见的到的电视剧中,天啊,这么说我可以见到电视剧中的男神了?
  • 夜空划过流星

    夜空划过流星

    本该是轻轻松松的大学生活,本该和其他人一样。努力学习,考证,考研。却因为一场球赛改变了六个人的一生。究竟是对还是错,是命中注定还是只是一段不该有的随风而逝的短暂爱情?
  • 至尊特工系统

    至尊特工系统

    林啸上一世作为华夏神秘特战小队“魅影”小队的小队长,在执行一次任务的时候被人出卖陷害。巧合之下意外激活了外太空文明星系的智脑,然后被带进了时光渠道意外重生。重生的他借助智脑的力量,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并且帮助华夏走向巅峰。除外敌,揪内奸。龙归都市的他,将会掀起多大的风浪?让我们拭目以待!
  • 婉珺传

    婉珺传

    帝王将相,权谋运筹。前朝后宫,风起云涌。开局关天牢,成就史上最惨悲情皇后。开局断条腿,成就史上最惨腹黑皇帝。帝王心术与人心真情的激烈碰撞......最终成就了那句话:屁股决定脑袋!此文有诗为证:古有王允献貂蝉,今有刘氏送婉珺。休道不念父女情,拳拳之心报国君。
  • 兽鸣

    兽鸣

    拥有强大的灵魂力量的人,是上天的宠儿。魔法师,炼金术士,或者偏门一点的祭祀,萨满,又或者现代社会中流传的超能力。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的主角灵魂力量很强,特别强…第一次写书,只想把自己心里的世界完整的构建起来,随时修改,还请各位读者大大们见谅
  • 谁夏了夏天:狩猎美男

    谁夏了夏天:狩猎美男

    穷到一无所有的她,被指引着,一步步闯进他的生活。十四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三大家族,两个陨落。她拨开层层迷雾,打跑冒牌,揭开阴谋,狩猎美男......“喂,美男,本千金终于逮捕你了。”“小妞儿,还是本大爷包养你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星愿风起半涟漪

    星愿风起半涟漪

    本是少城主的她,为了逃难,不得已隐瞒身份,女扮男装,与年少的他许下星辰之约,却没想到卷入一场阴谋中.......
  • Q时代

    Q时代

    大学没读完,便休了学,无颜面对父母的他,来到一个陌生城市。在网吧寄居几个夜宵,却意外地碰到了她,意外地她提出了大胆开放的要求。酒店分别,他成了公司的员工,她却成了公司的高管,两个人在摩擦中能否产生爱情?他向往校园里,三尺讲台,但正当在大学里,十几年,见证了这里的冷暖情爱。虽然一直没站上讲台,但却历经了喜怒哀乐,学校风云变迁,唯有那些娇美如花的女子,万花丛中,谁为他独芳?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