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166100000018

第18章 人的价值的内涵(5)

在社会的社会价值关系中,社会是价值客体,社会成员是价值主体。社会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对社会成员的积极意义。如果把社会看做是个人的大集合体,社会对个人(每个社会成员)的价值,就是社会对个人的贡献,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从社会的角度看是向他性。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同样也离不开社会。人在社会中是以社会组织的形式存在的,人的本质体现在和寄寓于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中。然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不是随便建立的,而是按照社会中的各项秩序组织起来的。个人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劳动,社会就要为个人提供劳动秩序,满足个人的劳动需求和获得生存、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个人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社会不断调整着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着统一的局面,为人类的互动提供了良好条件;社会为人类的交往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场所,并为人类的交往提供了规范,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着人们之间的关系。总之,社会除向个人提供吃、穿、住、用、行等必需品外,还要保证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正常秩序,以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从而更大程度上推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能否满足每个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合理性程度的重要标志。社会的这种满足社会成员的发展和需要,就是社会对个人的贡献,是社会的社会价值。

社会的自我价值是指社会对自身的肯定和积极意义,价值的主体和客体都是社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没有社会也就没有个人。虽然能否满足每个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程度和合理性程度的重要标志,但作为社会自身来讲也需要生存和发展。个人有自尊、人格等问题,同样国家、民族也有尊严和国格等问题,也需要满足和尊重;个人有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需求,社会也需要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累才会发展和进步。这种价值从社会这个大“人”看就是社会的自我价值。社会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既相区别又相统一的。一个社会不能一味满足社会成员而忘记自身的存在,把社会积累的一切财富在短时间内用之殆尽,去博取社会成员的一时之快。社会必须从长远的发展和进步考虑,实现自我价值。

在社会的价值的两个方面中,社会的社会价值即社会对个人的贡献是社会的价值的主要方面。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能否得到社会成员的尊重、热爱,能否得到社会成员的自觉维护和最大限度地做贡献,取决于这个社会对个人的贡献而不是对自己的满足。在私有制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对被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不能满足人民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人民也不会自愿为社会做贡献,说明社会的存在已失去了价值,必然遭到人民的反抗和推翻。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的确立,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实现了一致性,有效地解决了社会的价值的两个方面的关系。社会充分尊重每个劳动成员的权利、地位、贡献,为社会成员最大限度的提供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同时也得到了社会成员对社会的尊重和满足,他们努力工作,积极纳税,使社会得到了最大的满足,推动了社会的快速发展。

个人的价值是个人作为价值客体对个人、集体、社会等价值主体的意义。个人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即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它说的是人怎样表现自己的价值,使自己的一生有益于他人和社会。人的价值主要在于其社会价值。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人的大家庭,人是一种社会化的产物。人在社会中要生存必须有必要的生活资料,而这些生活资料不是自生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来源于人类的劳动。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劳动改造了世界,改造了事物的存在状态,提供了必要的生活资料,保证了人们的吃、穿、住和其他的必需品。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便是这个意思。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由人的创造能力决定的,因为有了人,社会才得以前进,才得以发展。人的劳动是价值的源泉,而人类的劳动又是每一个个体劳动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人作为价值客体,首先就是要通过劳动对他人、对社会做出贡献,满足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满足社会的需要,首先要生产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如果人人都不为社会做贡献,社会也就失去其存在、发展的基础,社会还谈何为个人提供生存、发展的条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个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的人,就是对社会没有价值的人;一个人对社会贡献越大,他的价值就越大。“张三种树,大家乘凉”,是张三对社会的贡献,张三种的树越多,能够乘凉的人越多,张三的贡献就越大,自己的价值也就越大。

虽然,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但不可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割裂开,二者是互为前提的。应该说,人的劳动贡献越大,人的价值就越大,它就会越受到他人或社会的尊重,越能得到更多的满足和需要,他的人格也就越完善,其劳动动力、积极性也就越大,也就会更大程度地为社会做贡献。

社会的价值与个人的价值是相互联系的。

第一,个人的价值依赖于社会的价值,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

社会是由许多个人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对立统一的关系。个人对社会具有依赖性。首先,个人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系统由各个要素组成,系统的能量大于各要素单个能量之和。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与其他人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离不开一定的群体和社会。其次,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使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一致性,也有矛盾性。社会对个体既有促进作用,又有制约作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推动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第二,社会的价值离不开个人的价值。个人对社会具有能动性。社会由个人组成,个人是社会的细胞,个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和主体。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并不是说个人只能消极地依附于社会,而是能够积极主动地认识、创造着社会,从而推动了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广大个体主体的积极性,社会才有活力,才能快速发展,个人的素质如何、个人的价值大小,必然影响到社会的价值。

3.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

其实,在前文中已基本明确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这里再从二者的直接关系上来说明。我们通常说的人的价值,实际上指的是人的社会价值。人的社会价值是人作为客体对社会的效应,即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好的作用和影响,就是正价值,坏的作用和影响,就是负价值。好的作用影响大,就是价值大,好的作用影响小,就是价值小;坏的作用大,就是负价值大,坏的作用小,就是负价值小。人对社会的正效应,即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就是对社会的贡献,正效应越大,贡献越大。对社会的负效应则是对社会的消极作用和影响,是对社会的危害,负价值越大危害越大。人的社会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价值大小看贡献大小。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

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它们是互为前提,统一不可分割的。

第一,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就不会有真正的自我价值。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促进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是自我的根本利益所在。人的社会价值是人的价值的实质和核心。人的价值,实质上是人的社会价值,即人对社会的价值,也就是人对社会的贡献。人的价值问题,主要是人对社会有无贡献和贡献大小的问题。贡献与劳动、创造及成果密切联系,但贡献不等于劳动、创造、成果。贡献是对社会有益的作用和影响,是劳动、创造的有益于社会的成果。贡献当然需要辛勤的劳动和创造,但并非任何劳动和创造都是贡献,有的人的劳动和创造会对社会造成危害,那就不是对社会的贡献而是对社会的破坏。只有劳动、创造有益于社会的成果(包括物质和精神成果)才是对社会的贡献,才有价值。要使自我健康的发展,使自我更加完善,必须以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完善,增进人类进步为基础,以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发展、完善为前提。自我价值的本质就在于人作为客体在推动社会发展、完善的基础上促进自我健康地发展,使自我更加完善。只有当人们的自我价值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时,才是真正的自我完善。人的社会价值决定人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自我价值是第二位的。

第二,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互为目的和手段。社会由人组成,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主体。否定个人的自我价值,也就否定了社会价值。个人要为社会做贡献,创造社会价值,就必须具有相应的体力、品德、文化素养、技能为基础,就必须享受一定物质生活资料和受到良好的科学文化教育,使自己全面发展。人一旦失去自我价值,就不可能为社会做贡献,也不可能创造社会价值。人们越是努力创造自我价值,促进自身健康、全面地发展,越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越有利于提高其社会价值。所以,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价值是人的价值的根本价值,又要高度重视人的自我价值。

无论是自我价值还是社会价值,都是人的价值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区别在于人的价值关系的主体不同。对于个人而言,实现自我价值和实现社会价值不是绝对对立的。一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以及他的行为,如果只是对于他自己是有意义的,只是满足他自己的需要,对于社会没有任何价值,那么谈论自我的价值也就不再具有任何意义;一个人只有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并通过对社会需要的满足,才能真正满足自己的需要,因为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需要的一部分;个人的自我价值总是在社会中才能得到实现和证明,个人的社会价值不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而是自我价值的集中体现。当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发生冲突时,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应把社会价值的实现放在第一位,自觉以个人的需要服从社会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兼顾自我价值的实现,因为人的价值首先体现在人对社会的价值。从社会的角度来说,社会的需要也不能完全脱离个人的需要,因此,必须兼顾大多数人的需要,应尽可能为每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用社会价值来否定自我价值,或者用自我价值来否定社会价值,把它们割裂、对立起来,都是错误的。

二、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

1.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概念

物质价值是指物质客体的功能、属性被主体享受从而对主体产生的效应、作用和意义。物质客体是否具有物质价值,关键在于看它能否对人们产生积极的效应。无论是自然物还是人工创造物,只要对人们产生积极的效应,就具有物质价值。客体所具有的物质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它产生的积极效应的程度的高低。物质价值不同于物的价值。物的价值是泛指非人的、与人相区别的客体对人的各种价值,既包括物质价值,也包括精神价值;物质价值则专指客体对人们产生的物质效应。第一,人的物质价值是人的价值,其价值的客体是人。物质的价值其价值客体是物,是物对于人的价值。二者的价值客体即承担者完全不同。第二,人的物质价值中的“物质”,指的是价值的内容,它回答的是人满足价值主体哪一方面的需要的问题。而物质的价值中的“物质”指的是价值的客体,它回答的什么东西具有价值的问题。另外,精神的东西,如知识、科学、技术等也是生产力,也能促进创造物质财富,也可以间接地产生积极的物质效应,具有某种物质价值。依据物质价值的不同用途,物质价值可以分为物质生产价值和物质消费价值。

精神价值指客体对人们的精神生活的效应。客体是否具有精神价值,关键在于看它能否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积极效应,即是否对人们的生活具有某种积极的意义。客体的精神价值实质上是指客体所具有的精神方面的内涵和意义。知识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信仰价值等都属于精神价值。精神价值不等于精神的价值。精神的东西如科学知识可以具有精神价值,也可以具有物质价值。精神价值指的是客体对人的精神的效应,精神的价值指的不仅是精神产品所具有的价值,一些物质实体如自然景观、精巧的建筑等也往往具有一定的精神价值,精神价值的客体都有其物质载体。所以,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是密切联系的。

同类推荐
  •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世界文化常识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世界文化常识

    本书主要介绍中国人应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中国文化、世界文化、社交礼仪、国学常识、中外未解之谜、文化典故等知识。
  • 红色文丛——体验红色旅游(二)(插图)

    红色文丛——体验红色旅游(二)(插图)

    红色旅游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为了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央决定将红色旅游内容进行拓展,将1840年以来170多年之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时期,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奋勇抗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充分显示伟大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要人物事迹的历史文化遗存,有选择地纳入红色旅游范围,这就更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和优良传统。
  • 劳而无忧——劳动权益政策法规解读

    劳而无忧——劳动权益政策法规解读

    本书不仅提供观察和研究大众传播媒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模式,并且培养学生积极、正确使用媒介,普遍提高大学生对于大众媒介和文化关系认知的水平。
  • 七字经趣谈老北京

    七字经趣谈老北京

    中国历史上流传千古的《三字经》里三个字为一句的语言,如:“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这穷。”不仅归纳概括得非常精辟,而且比较符合科学知识。因此,笔者深受启发,思来想去,能不能像《三字经》那样,用几个字的文句,趣谈老北京呢?
  • 天赋石嘴山

    天赋石嘴山

    石嘴山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有着灿烂的文化。本书是《美丽石嘴山丛书》之一,是众多史志学专家智慧和心血的凝结,具有非常重要的存史、资政、教化价值的文献。
热门推荐
  • 凝视之瞳

    凝视之瞳

    你见到过么,有那么一只眼睛,既是杀戮,也是人心。
  • 迷糊男撞冰山

    迷糊男撞冰山

    十年前的火,焚尽一切。十年之后,恨和报复已经将胸口涨的满满,带着满腔的恨回来,用尽力气要去恨,却发现在在这个白痴男人面前,一切都变的不可能。用尽力气去报复,却发现一切只要和这个男人关联就变得不一样。
  • 冷淡王妃太毒辣

    冷淡王妃太毒辣

    他与她的第一次相见,他不惊恐她那浓妆艳抹的丑颜,她亦不惊讶他那冷酷邪魅的俊脸。就这样,擦肩而过。大婚之夜,她给他下毒,让他全身酸软无力,淡笑着割破他的手腕,仿制了那如梅落红。自此二人各过各的生活,互不干涉。可堂堂七王妃,竟偷走府中黄金千两,拿去开了青楼!他定要拆了她的楼!可那人却淡笑着,柔声道:“你若拆我醉烟楼,我定毁你七王府。”他是人尽皆知的冷酷修罗王,嗜血成命。她却杀了所有他将要打算杀的人,淡然从容。“女人,为何总要与我作对!”她还是一成不变的柔和淡然:“我没有和你作对啊,我只是在挑衅而已。”他无奈,她淡然。他生气,她微笑。他绝情,她温柔。他冷酷,她无动于衷……【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寻觅旧痕

    寻觅旧痕

    《寻觅旧痕》作者李林海是一位在一线刑警岗位战斗多年的同志,业余爱好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省内报刊,《寻觅旧痕》辑录了其三大类创作,包括有微型小说、诗歌、散文,大多是和自己的人生经历相关,同时体现一种浩然正气,相信对年轻读者有所启发和触动。
  • 孤渊之灾

    孤渊之灾

    生命存在于世界的姿态多种,存活的方式各异。她是存于万物中的特殊个体,许多人都向她解释着她的不同与非凡,她叫苏鹿,一个被人剥夺生命后存于奇异大陆的生命体。她顺着所有的提示在大陆上前行,她慢慢发现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竟然是一个巨大的阴谋。
  • 新西游记

    新西游记

    《新西游记》的构思,是让《西游记》中的几位主要神话人物到处于晚清社会窗口地位的上海来游历一番,亲见了许多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世相和风俗。这是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一部小说,值得一读。
  • 你好,头号嫌疑人

    你好,头号嫌疑人

    “许先生,你背负命案,为何如此嚣张……”“何小姐,认为我是凶手?”一件事,让她恨他十年,十年后的第一次相见,他目光灼灼,“关于我们,你是否遗憾?”许徉爱了何徜徜整个青春,用了十年去等待一个未知的结果。走过青春的夏天,谁还记得曾是哪年?是否带着遗憾,又是否还忘不掉那个陪你走过青春的人。年少轻狂时,何徜徜总认为一生很长,他永远不会离开。“徜徜,把手给我,回头看看。”回过头去,他们都不可能如同当初一般。双暗恋未曾出口,便抵不过世态炎凉。世事变化无常,那日的一个吻,成了青春最好的见证。人生有多少个十年,从少年到年少,他用一生赔给她,作为回礼,她亦然。
  • 修仙狂徒

    修仙狂徒

    【王小蛮新书《盖世仙尊》已发】穿越异界附身世家落魄少爷,脑海带着本时灵时不灵的残破符法,心眼里藏着点小心思。且看他在残酷修真界中左右逢源,誓做纨绔的修仙生活。《盖世仙尊》已发!书友群群号58330105!
  • 鬼的左眼

    鬼的左眼

    大千世界百杂碎,人类在这个世界上一直都不孤独。当你独自坐在密闭的室内时,身边掠过一阵莫名寒意;当你欣赏刚拍摄的影像时,上面无故出现一些奇怪的东西;当你......遇到这些让你惊惧的事件时请不要害怕,因为这个世界与你我同吃同住的不光有我们的家人朋友邻居,还有它们,那些黑暗世界的居民......
  • 守望幸福的麦田

    守望幸福的麦田

    聂小寒,她是一位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的企业千金。魏子浩,他是一位骄傲的富家少爷,却喜欢上了他意外救起的落魄千金。薛雅妮,她是一位挣扎在自卑与骄傲之间,并为目的不择手段的傲女。欧阳承俊,一位青年才俊,深深地喜欢并守候着青梅竹马的企业千金。当他们还在憧憬着美好的时候,殊不知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微妙的变化。那些信仰,那些坚不可摧的有约定,那些永恒不变,都在一瞬间崩塌。小寒和雅妮几乎一起长大情同姐妹,但是什么原因,让她们成为仇敌。一次意外,小寒遇见了阳光叛逆的魏子浩,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青梅竹马的欧阳承俊一直喜欢小寒,默默地守护在其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