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19900000001

第1章 心理健康——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源泉

心理健康探源

古今中外的哲人与文化典籍都把健康列为人生幸福的要素之一。在中国最早系统论述幸福问题的是《尚书·洪范》冲箕子认为幸福必须具备五种要素:一、长寿;二、富足;三、康宁平安;四、爱好美德;五、善终正寝。西方第一个对幸福问题做出系统回答的是生活在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七贤之一—梭伦。他也认为幸福应具备五个要素:一、有中等财富;二、身体不残废,没有疾病;三、一生顺利,总能心情愉悦;四、有儿孙;五、能善终,光彩而安乐地死去。箕子与梭伦年代大致相近,都认为健康是人生幸福的要素之一。

箕子认为的“康宁平安”与梭伦认为的“总能心情愉悦”,都已领悟到人的情绪、心理状态是否愉快对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后来的思想家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深化,认为健康是智慧的条件,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健康是事业成功的保障。然而,究竟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却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探索历程。

早在公元2世纪,着名的罗马医生盖伦将健康定义为“没有疾病的状态”。这种健康观统治人们的健康意识至少有一千多年之久,认为疾病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将健康的心放在病人的躯体上,而对他们的心理社会适应方面不加理会。

人们对健康问题的探索一直与对自身认识的探索相关联。

同人们对周围物质世界的探索相比,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尚处在童稚时期。“认识你自己”这句名言出自古希腊德尔裴神庙祭坛的墙上,后被苏格拉底用于他的学说。这句名言揭示了人类对自身远未探明的无穷学问,包含了人对自身疾病由来期望探明的心愿。

近几个世纪以来,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豁然意识到:当人类在征服客观物质世界,创造发明出魔术般的科技进步与丰富的物质财富的时候,同时也在为自己设置下种种“陷阱”。除生态破坏、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人口膨胀之外,就是“人为物役”,人成了自己创造物的奴隶,人的目的被异化了,人的自身的健康和幸福被人自己创造的物质世界吞没了。美国加州富尔顿学院心理学家陆哥·赫骨勒的见解十分深刻,他说:“在编撰20世纪人类历史的时候,可以这样写:我们最大的悲剧不是恐怖的地震、连年的战争,甚至不是原子弹投向日本广岛,而是千千万万的人们生活着然后死去,却从未意识到存在他们自身的人类尚未开发的潜力。如此之多的现代人,其生活中心只是生活的安全,食物的充足,以及电视和卡通片的感官刺激,我等芸芸众生却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人,或可以成为什么人;如此众多的吾辈尚未经历足月的心理的社会的诞生,却已经衰老死亡。”不仅如此,不少人连自己的死因也不清楚,不知道自己的死不是源于躯体的疾病,而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习惯与嗜好,更不明了不良的生活方式又与缺乏健康向上的生活目标相关。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日益认识到心理问题远比生理疾病对自身生存的威胁要大,心理问题对人的生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人们发现,威胁人们生命的疾病在20世纪70年代是肺病,80年代是心脏病,90年代是癌症,而21世纪很可能是精神病。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模式转变为‘性物一心理一社会”整体模式。世界上十分之七个体的主要死因,在本质上并不属于病理的范畴,而主要是由于行为,即不良的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习惯及其嗜好。诸如心脏病、酒精中毒、吸毒成瘾、杀人和自杀、汽车事故、癌症等均被称为“行为杀手”。事实上许多疾病是心病引起的,许多疾病都与心理障碍相关联。日本九洲大学附属医院内科,曾每天随机选5位病人,对男女各半80例进行调查、分析与诊断,发现这80例内科门诊病人中,心身疾病者21人(占26.3%),可疑患心身疾病者7(占8.8%)。美国学者克鲁帕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约有50%的求医者,其症状与心理因素有关。近年来,美国要求治疗的病人中,约60%的人有焦虑苦恼的情绪障碍,其中90%的病人可通过心理治疗恢复健康。上海医科大学徐俊冕等专家曾对上海中山医院内科、心血管科、肺科和上海华山医院内分泌科、皮肤科的1108例门诊病人做了心身疾病的调查,结果发现心身疾病患者占该科门诊的55.6%;心血管科心身疾病患者占该科门诊的60.3%;内分泌科心身病患者高达该科调查人数的75.4%。

着名学者米勒1981年整理过的200余篇涉及情绪与癌症关系的研究报告表明:优郁、绝望的情绪,无法解决的悲哀,心理冲突严重而又时时强压愤怒等情绪的人,极易生癌症。在新近的研究中,医学家们发现了人格特征与癌症的密切关系。易患癌症的人往往是长期把愤怒压抑起来,不对外表达,这种痛结愤怒的处理方式,本人是意识不到的,本人往往不承认自己存在愤怒情绪,这类人把内心的愤怒隐藏起来,外表上表现出与别人过分合作,对别人过分耐心,原谅一些不该原谅的行为,竭力控制住自己的不良情绪,但是这种情绪还是存在的,结果就通过躯体化——癌变的形式表达出来。

可喜的是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的过去中,人类的伟大在于认识到“人类至今并未完全发现自己”。在迈进21世纪的征途中,在现代化事业的建设中,每个人都应更加关注自身的认识和发掘。人们对自身发展的理想是,不仅要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还要具有健康的心理;不仅要有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及各种生存技巧;人们将不仅仅停留在追求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的水平上,同时追求拥有一个健全、高尚的精神世界。人们将不认为金钱、成功、健康与爱情的最大限度地满足会给人们带来生活的幸福,而认为必须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标,并稳步地向目标迈进,才会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满足和幸福。

心理健康的几种含义

什么是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它是指个人心理所具有的正常的、积极的状态和同环境保持良好心理适应的能力。

有人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其实不然。有些人虽无心理疾病,没有精神病、神经官能症或者变态人格,但他们或者缺乏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生活感到厌倦,认为没有意义,对别人不信任,拒绝与人交往;或者惟我独尊,狂妄自大,人际关系严重失调,或者情绪偏执,缺乏自我调控能力,遭遇不幸往往不能自拔;等等,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不同的心理学学说,对心理健康也有不同的理解。

(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心理健康观

弗洛伊德(S.Fread,1865~1939年)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是由无意识的本能(主要为性与攻击性的本能)驱动的。他认为,人格结构中的“本我”就代表生物的本能,它活动的趋向就是寻求释放能量,消除紧张,以追求快乐、不顾现实而自行其是。同其根本对立的“超我”代表个人头脑中所确立的社会规范(包括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等),则以社会规范为准则来评价和控制“本我”的活动,使个人做了好事感到内心欣慰,做了坏事则产生罪恶感。而心理结构中的“自我”则起着剧间调节的作用,它既要尊从“超我”的要求,又要满足“本我”的需要,所以,它是按现实原则而行动的。

当人的生物性本能冲动与社会化的行为规范发生矛盾时,就产生了“本我”与“超我”的冲突,人便产生紧张和焦虑,这是导致精神上痛苦和神经症的关键。而经过“自我”的调节,既照顾到不违反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又使本能的欲求获得满足,这时,“本我”、“超我”与“自我”三者的作用平衡,人的心理活动便处于协调和健康的状态。

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和心理健康观,归根结底是把无意识的生物欲求视为人的一切行为的驱动力。当人的生物欲求获得满足时,人便快乐,心理便健康;当人的生物欲求受到障碍而不能满足时,人便焦虑,产生神经官能症。这种观点忽视了人是社会实体,人的活动主要是受社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的支配,因此是一种生物学化的观点。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心理健康观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反对使用心理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行为,而是把人的行为看作是环境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认为行为是受环境决定和控制的。

早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1878~1958年)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用锤子敲击钢板,发出刺耳的声音,发现11个月的婴儿阿伯特(Abert)产生了惊吓的反应。他试验在阿伯特看见老鼠时敲击钢板,发现以后阿伯特见了老鼠也产生惊恐反应。不仅如此,以后阿伯特看见兔子,或者毛皮大衣,也产生惊恐反应。后来,当老鼠出现时不再敲击钢板,久而久之,阿伯特见了老鼠就不再害怕了。这个实验说明,人的情绪可以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形成,也可以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改变。

如果环境条件同人的本能欲求相符合,人便感到快乐,行为便得到强化而巩固下来;如果环境条件不能满足本能的要求,或者使人受到伤害和痛苦,行为就会受到抑制而消除。华生基于这一原理宣称:如果给他一打(12个)健全的婴儿,他可以设定特殊的环境,把他们随意培养成为医师、律师、艺术家、富豪、乞丐和盗贼,而不管他们出身与天赋如何。

按照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正常的行为与不正常的行为都是按照同样的原理形成的。如果一个人从小开始,正常的行为受到强化,而不正常的行为受到否定或惩罚,那么,他形成的就是正常的行为。反之,他就形成了不正常的行为。从前有个故事说,一个做母亲的每次见儿子从外面得了个小便宜,或者拿回了别人的东西,就夸奖儿子能干,后来这儿子就成了江洋大盗。这正是说明错误的行为受到了不应有的强化。所以,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看来,行为的异常并非是一种疾病,只不过是对刺激没有作出适当的反应,或者是没有学会作出适当的反应。因此,只要改变反应,改变反应与刺激之间的关系,人就正常了。

行为主义心理学只讲行为,而不讲心理,自然也就不讲心理健康。他们把一切正常的与不正常的行为都看作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机械关系,否定了人的意识和自我意识,否定了行为的社会准则。这就把人看成了动物和机器,抹杀了心理、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心理健康观

以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年)和罗杰斯(C.R.Rogers,1902~?)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既反对弗洛伊德从精神病学的研究出发,以无意识和生物欲求作为驱动力来解释人的心理现象的生物化倾向,又反对行为主义以刺激与反应的关系来解释行为的机械主义观点。他们强调人具有高于一般生物的潜能,人性具有向真善美发展的自我实现的倾向;强调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要发展人向善的本性和创造能力。

马斯洛认为,人的自我实现的基本倾向包括五个层级:生理需要(饮食与性)一安全需要(生命安全与生活保障)一归属与爱的需要(受到接纳、关怀与爱)一尊重需要(受到认可和赞扬)~自我实现需要(实现个人的潜能和创造能力)。当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某种满足后,才会产生高一级的需要(马斯洛后来在自我实现需要之前,又增加了认识和审美的需要)。他认为,个人得到满足需要的层级越高,人的心理就越健康。而当人达到自我实现的高峰时,便可获得一种特殊的(巨大的狂喜、惊奇、敬畏,以及失去时空感的感觉)“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具有以下的特征:

1.能客观而深刻地认识现实(具有比一般人更敏锐、更深刻的洞察事物和识别人的能力)。

2.能接受自我、他人和自然(具有相对地不受罪恶感、羞耻心和焦虑影响的态度)。

3.一切行为自发地出自人的本性、坦率、自然、不做作。

4.注意力集中在自身以外的问题上,以问题为中心,而不以自我为中心。

5.具有超然物外、与世隔绝的独处倾向和独立自主掌握自己命运的态度。

6.成长和发展不是依赖于环境,而是依赖于自我的独立性(不为环境的打击与挫折所动)。

7.能欣赏生活,并保持持续的新鲜感。

8.能获得“高峰体验”。

9.对人类怀有深刻的认同、同情和爱的情感。

10.有更深刻的浓厚的人际关系。

11.有谦虚、民主、尊重他人的性格。

12.有鲜明的是非善恶标准。

13.有富于哲理的善意幽默感。

14.有创造性。

15.对文化进行权衡、分析和辨别,而不受文化的束缚。

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特征的描述,是对他所熟知的朋友、着名人士和历史人物优点的概括,这些特征既反映了作者关于人性的理想化要求,也反映了他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虽然马斯洛承认自我实现者也有缺点,而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把这些特征视为健康人普遍具有的特征,并不符合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人民的共同要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十分重视“自我观念”的作用。他认为“自我观念”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看法的整个观念体系,包括“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有什么能力?’及“我有什么样的思想和价值观?’等。这种“自我观念”对个人心理的发展和健康状况影响巨大。

罗杰斯认为,在个人的“自我观念”中常常产生两种矛盾:一种是个人所获得的经验与他的自我观念相矛盾(例如,一个人自认为是世界某项比赛的冠军,可是比赛的结果却只得了亚军或者根本未获得名次);另一种是“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相矛盾(例如,一个学生希望成为“三好学生”,而他的现实表现却与之不相符)。自我观念中的这两类矛盾必然产生焦虑,影响心理健康。个人只有不断吸取经验,不断调整自我观念,使自我观念同实际的自我一致,才能使心理健康。

从上述几种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健康观可以看出,无论单独用哪种心理学理论,都不能全面而科学地阐明人的心理健康的实质。弗洛伊德虽然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矛盾,但他用无意识与生物本能来解释人的一切活动,显然忽视了人的社会性与意识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行为主义正确地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制约性,但否定了心理、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制约作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具有高于一切生物的向善倾向,然面,它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强调“潜能”的作用,也不能正确地评价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要正确理解人的心理健康的本质,必须首先理解人和人的心理本质。人既是一个生物的实体,又是一个社会的实体,人的心理既受身体的生物性制约,又受个体的社会性制约。因此,人的心理健康不仅受到个体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双重制约,还受到主体的意识与自我意识的支配。这表明,心理健康的人,不仅在于他的心理活动符合人们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还在于他心理活动的倾向与内容符合人们共同的社会规范,并受到个体的意识与自我意识调节和控制。

那么,如何衡量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呢?

心理健康的标准

衡量人的心理是否健康,通常是根据下面几项标准进行综合的判定:

(一)个人心理活动的规律与特点是否同大多数正常人相符合

人的心理活动都有相同的客观规律和特点。心理健康的人,他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自然同多数正常人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相符合。比如,别人如何感知事物,他也如何感知事物;别人如何记忆、思维,他也如何记忆、思维;别人遇到伤心事感到悲痛,他遇到伤心事也感到悲痛,这说明他的心理是健康的。反之,如果别人都没有看见眼前有鬼,而他看见;别人都没听见有人咒骂,而他听见;别人看见小孩落水都紧张呼救,而他见了却拍手称快;别人的思维符合逻辑,而他的思维却荒诞离奇,不符合现实。这些都表明他的心理活动不符合多数正常人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但是,单凭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否同多数正常人的普遍规律与特点相符合这一条,显然不足以判定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例如,山东曹县有个民兵连长田永亮,因为学雷锋做好事而被人视为疯子,四次被送进精神病院。本是先进人物,却因思想不符合某些世俗的潮流而被视为不正常。再比如,智力超常的人是少数,品德超群的人也是少数,但是,并不能因为他们是少数,同多数人有差别,就认为他们是不正常的。恰恰相反,智力和品德超群的出类拔萃者,心理更加健康。

(二)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与行为表现是否符合社会共同的规范

每个人都是特定社会的一员,他的心理倾向与行为举止自然要与这个社会共同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文明的要求相符合,否则就会被视为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比如,一般青年谈恋爱都是异性相恋,这是同性别生理和社会规范的要求相一致的正常现象。但是,有些人却偏偏同性相恋,不仅违反了性别的生理特点,也违反了社会的行为规范,是一种反常的、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但是,不能把心理健康的标准同符合社会规范混为一谈,为符合社会规范就是心理健康的表现,而不符合社会规范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实际上,间题不是这样简单的对应关系。

一个遵守社会规范的人不一定就是心理健康的人(如某种精树病患者并无背离社会规范的行为),而某些同社会规范相违背人却是心理健康的人(如某些罪犯)。更何况社会规范是发展化的,因时、因地、因社会而异。在一个历史时期、一个民族被视为符合社会规范的正常行为,在另一个时期,另一个民族却可傲被视为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以死殉夫招视为节烈的表现,如果现代中国女性仍加以效法,必然会被视为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可见,把心理健康同符合社会规范划等号也不十分准确。

(三)个人心理活动的机能是否能保持对环境的灵活适应

个人同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关系,这是衡量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个人越是能运用心理的能力和策略来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就表明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那些患有各种心理疾病的人,往往也是由于心理适应能力差,随挫折的能力弱,因而无法抗御外界环境的打击所致。

然而,对“适应”的概念却有不同的理解。在市场竞争中,有的人发财致富,有的人下岗失业,何者的适应性更好?有人以自我保全、自我发展作为适应的目标;有人以维护社会的、民族的利益而牺牲自我,何者的适应性更强?一个人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惜得罪人,一个人则为了个人的升迁而四处取悦于人,何者的适应性更强,何者的心理更为健康?可见,适应性的概念是受人的价值观支配的,对适应性的涵义必须进行社会的价值分析。

(四)个人的主观感受是否良好

有心理障碍的人常会有头痛、失眠、食欲不振、情绪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等身心不适的主观感受,这些主观感受常常是心理不健康或患有心理疾病的征候。但是,也不能以主观感受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的绝对标准,因为心理健康的人也会产生暂时性主观感受不适的症状,而有些真正的精神病患者却自称感觉良好。

心理健康的判定标准既受历史与文化制约,又受性别与年龄制约。女人的眼泪比男人多,不能认为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性;儿童的自制能力比成人差,不能认为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比成人低。

心理健康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从儿童到老年,从没有心理疾病到心理素质的高度发展,心理表现出不同质的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相应她提高。

成功源于健康的情感智商

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前苏联的阿拉木图召开国际会议,重点讨论了与“健康观念”有关的问题,发表了着名的《阿拉木图宣言》。宣言声明,到2000年,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应该获得“卫生保健”。会议重申健康是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缺陷。健康是一项基本人格。获得最高水平的健康,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目标。对个人而言,健康之所以意味着幸福,是因为心理健康的人才拥有真正享受幸福权利的可能,精神健康的人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潜能。

精神分析学宗师C.G.荣格说:“一切的财富和成就,都源于杰出的智慧与健康的心理。”许多人智力超凡、才华出众,但成就与他们无缘,财富从他们身边擦肩而过,即使拥有一定的财富和某种程度的成就,他们也并未感受到生活的幸福,相反在烦恼、忧郁与痛苦中度日,其原因是缺乏一种健康的心理,不具备健全的人格。有人将世界上320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所具有的内在素质归结为以下六个方面:①高瞻远瞩,把握时机;②选准目标,坚持不懈;③勤奋努力,注重实践;④富于幻想,大胆探索;⑤排除干扰,勇往直前;⑥兴趣浓厚,好奇心强。以上六个方面不仅是心理健康的要求,而且是人格健全的标志。

美国心理学家推孟等人曾对1500名智力超常学生进行了长汰50年的追踪研究,对其中150名成功者与150名最不成功者进行详细的分析比较,结果发现两者之间智力发展上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主要差别是他们之间的非智力因素上的差异。

成功者在毅力、自信心、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实现目标的内驱力等方面显着优于不成功者。

一个人智商的高低并非能决定他能否做出杰出的贡献,因为聪明人自恃聪明,不肯脚踏实地,好走捷径,又怕吃苦,往往为自己的聪明所误。而一个人仅具有普通人的智商,但他具有健康的心理,较高的心理素质,又注意加强自身的修养,他所具有的常人的智商就会得到很好的开发,甚至有可能达到超乎常人的智商。他会具有极高的体察自己与他人情绪和情感的能力,有极强的控制自己情绪和情感的能力,并将自己的情感恰当运用到学习工作中去。那么在做事时他就会有很高的视点,会表现出透彻的智慧,有做事的艺术,有创造的天才,有成功的战略,有自在洒脱的境界。这种人的成功机会就可能比别人多得多,因为情商比智商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爱情、婚姻、学习、工作、人际关系以及整个事业的成败。

正式提出“情感智商”这一术语的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彼得·沙洛维教授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梅耶教授。他们在1990年把情感智商描述为是由三种能力构成的完整结构。这三种能力是:①准确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②有效地调节情绪的能力;③将情绪体验运用于驱动、计划和追求成功等动机和意志过程的能力。以往人们只知道智商的高低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成功的根本因素,不懂得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做出判断、控制的能力对事业成功会有比智商更大的作用。另外,哲学素养的高低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会有一定影响。一个具有哲学素养的人,一般来说比较容易化解自己的心理冲突,容易与他人及社会保持良好的关系不易催患心理疾病,尤其不易形成人格障碍。应该说,一个人的哲学素养与一个人的智商、情商及非智力因素等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源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大学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代,大学生的心理世界五彩缤纷。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强烈的情感和交友需要,强烈的参与社会各项活动的意识,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大学生的心理间题主要表现为成长发展中的困惑与矛盾。例如: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成就欲望与毅力、实力的反差,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的冲突,恋爱与性心理适应不良等。

1.环境应激问题,主要指新生从高中到大学,在思想认识、客观环境上对自我认知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出现各种适应困难,由此产生压抑、焦虑等心理障碍,甚至出现种种神经衰弱症状。

2.自我认知失调,主要指大学阶段自我意识显着增强,理想的自我对现实的自我总爱挑剔,对过去的自我可能更会感到懊丧,其实,这是一个人健康正常的心理发展历程。一方面,自我认知某种程度上的失调恰恰是大学生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自我认知失调超越了一定限度,诸如中学时代的学习尖子在大学强手如林的环境中屡屡受挫,由自信心的丧失到自卑感、失落感的逐渐增强,加上长时期或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就会产生心理障碍。

3.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成就欲望与毅力,实力的反差表现在方方面面,但大多还是因自身的发展受阻所致。尽管受阻的原因有客观环境方面的,主观努力方面的,因受阻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都有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人际关系障碍,主要指由于沟通不良、性格缺陷、缺乏社会基本态度与技能,另外由于自我中心、性格与人格原因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甚至引发人际冲突,陷人孤独、逃避、自我防御的境地。

4.情绪与情感的纷扰不仅来自于大学生特定的心理特征,还来自于紧张的大学校园环境和不断加快节奏的社会环境。情绪与情感的纷扰主要表现为爱急躁、好冲动、欢喜与悲伤、热情与冷漠两极化明显,严重的情绪障碍甚至导致神经症,如抑郁症、焦虑症、恐怖症等。

5.恋爱与性心理适应不良的主要表现:前者表现为向往与尝试恋爱的美好心愿与不会恋爱、恋爱受挫及受到不正确恋爱观影响,产生恋爱心理矛盾状态;后者表现为缺乏科学的性知识,性冲动与性压抑的冲突导致性心理失常状态。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各种统计

20世纪90年代初原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者达20.23%。北京市对16所重点大学的调查发现,由于心理问题而休学、退学的占休、退学学生的第一位(休学占37.9%,退学占64.4%)。

1988年天津市高校体育卫生验收资料统计表明,全市5万名大学生中有16%以上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绪危机等。

上海医科大学对大学生的追踪调查表明,约有10%的在校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经常性心理障碍。

1994年,成都地区高校调查发现,大学生中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规者占34.4%,心理有轻度障碍者占14.15%,严重障碍者占3.O%,而且有。.9%的学生常有悲观厌世的情绪。

1992年四川省“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课题组对西南地区8所院校4万名学生抽样调查表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高达31.13%,其中偏严重者占12.4%,严重者占0.81%1995年上海高校的大学生中,3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调查发现,在200多种令学生烦恼的原因中,人际关系、学习、异性交往、对未来的担优各占约20%综上所引报告说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素质不高相关联,即心理问题与某种程度上的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和适应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自信心,以及自立能力弱、依赖性强密切联系。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源

1.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大学生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大学生处在青年中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他们要求发展,但心理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问题时,心理冲突与矛盾更时有发生。另外,现在的大学生拥有比以往大学生(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丰裕得多的物质生活条件,加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生活条件的改善,各种媒体对他们的刺激与影响,导致大学生身体早熟而心理晚熟,身心发展呈不平衡状态,心智能力无法控制因身体成熟而衍生的冲动。这是今天的大学生心理间题增多的根由之一。

2.客观环境的冲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在推进物质世界现代化的过程中同时对人们的心理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震荡。社会变革、科技进步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和复杂。社会和家长以及大学生自身的期待越来越高,竞争的加剧,压力的加大,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价值观念的冲突,贫富差距的拉大,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等等,都是引起大学生心理失衡的因素。

3.选择机会和出路增多与选择能力不足间的矛盾。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价值观念多元化与各种选择机会和出路多(包括择业、择友、寻找终生伴侣)自由度较大。然而面对这么多选择机会和出路,大学生并不具备相应的选择能力。这就形成了价值选择多样化、客观出路多、自由度大与主观条件相对不足的矛盾。例如,大学生尽管已经成为“黑色七月”的胜利者,但所学专业与自己的愿望、兴趣完全吻合者毕竟只占一部分。

面对未来的职业前途,不少学生深感迷惘与困惑。

4.学校教育的缺失。应试教育在相当程度上仍是中国教育的主导形式和现状。大学生既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又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中,学校仅能提供给学生满足知识的需求,不能满足学习的情感需要,致使不少学生情感缺失,心理素质差,高级情感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21世纪的中国大学生必然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情感、意志问题,党和国家对此早已有所预见和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原国家教委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强调,德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四个方面。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就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方面的间题用心理的方法来解决,所以“心病要用心来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这一点,现代德育要注重研究这个领域。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维护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首先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而要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既要研究大多数正常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也要研究少数不正常学生所存在的问题。

根据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许多大学生所作的调查和测试,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有下述一些特征: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符合正态分布的规律,多数人是健康的

据湖北大学等校以心理健康的六个特征(生活态度、学习动机、自我观念、情绪状态、自控能力和人际关系等)作为尺度编制问卷所进行的测试,发现接受测查的14个系672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按“中间大,两头小”的正态规律分布的,即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健康的,心理不健康(包括有心理问题和轻度神经症者)的学生只是少数。

上述调查还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随年级上升而提高,特别是生活态度与学习动机两项,年级越高,得分越多。只有人际关系一项在各个年级之间波动较大。这说明我国大多数学生心理的发展是健康的。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是成长和发展中的矛盾

大学时期是个人成长过程中又一次面临新的心理矛盾发生、转化而趋向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产生的心理矛盾,有环境适应问题,有学习问题,有人际关系问题,有自我观念问题,有恋爱和性的问题,还有进一步升学和就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每一届大学生都会面临的。

大学生从人学开始,就面临对环境的适应。他们离开了家庭,离开了中学时熟悉的老师和同学,来到了大学这个陌生的环境。新的学校生活、新的学习秩序、新的老师和同学关系都使一年级新生感到生疏而一时难以适应,尤其是新的人际关系使他们感到难以适应。

人学后的另一个难题,是原有的自我观念面临新的挑战。

在中学时,他们都是各自学校的拔尖学生,受到家庭的宠爱、学校的重视和同学们的尊重。渡过了高考难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加强,自感是“天之骄子”而不胜自豪。然而,进大学以后,身处强手如林的班集体中,许多学生原来的优势不再存在。原来是班级的尖子,现在不是了;原来是中学的学生干部,现在也不是了,落差很大,产生了失落感。有的学生感到自卑,开始同别人和集体疏远;有的学生为了博得新的成功和荣誉而重新努力自我完善,加人了新的竞争行列。大学生又开始了自我观念重新调整的过程,这时正是需要心理辅导的时候。

上大学以后,在学习间题上又产生新的心理矛盾。有的学生对所报考的学校或专业不满意;有的学生则不适应大学的教与学的方法;有的对自己的专业成绩感到不满意。

到了三四年级,恋爱问题、择业问题等又成为引起困惑和焦虑的间题。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情绪,但又都是大学生成长中正常的心理问题,不属于不正常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三)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

心理障碍是所有心理与行为失常的总称,通常所说的精神疾病、心理异常和变态行为都属于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可分为智力落后、心身疾病、神经官能症、精神病和变态人格等几种类型,这几种类型又可以细分为各种不同的心理疾病。

近几年来,国内许多大学应用《SCI一90症状自评量表》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行测查,发现该量表所测的10项因子中,除躯体化一项外,其他各项因子皆显着高于国内成年人的常模。这些测查结果都表明,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有的调查甚至认为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竟占全体学生数的30写一40%。这些调查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低于同年龄青年和正常成年人。

大学生SCL一90各因子都显着地高于国内同龄青年人。虽然整体水平较差,但远未达到心理病态的地步。同时认为,一至四年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差异,一二年级心理问题较多;敌对和人际关系在一年级最明显;偏执与忧郁症状都最轻微。从性别上看,男生的突出症状是偏执、精神病性和敌对;女生的突出症状是恐惧、忧郁、焦虑和人际关系。

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百分率在8.6%-36.7%之间,各因子明显高于相应年龄的常模,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和强迫感占首位,显示问题的严重性。各群体心理间题的特点表现为:工科学生重于医科学生;男生重于女生;二年级问题最多最严重,四五年级最少最佳。

其他尚有大量同类性质的测查,都表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重性。

但是,当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总体评估时,必须指出:当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测试的材料虽然很多,但结论和数据并不一致,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深人研究的问题。比如: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发展,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是不断趋于成熟和健康,还是逐年级每况愈下,或者是无规律时起时伏?我国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究竟有多少?占学生总数的百分率是多少?我国大学生的矛,心理健康状况,从总体上说,为什么低于其他高发群体正常值?

对大学生有关心理健康问题的深人研究和评估,必须涉及对心理健康概念的理解和标准的统一问题,涉及对测试手段的信度、效度与中国化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逐步得到解决。从目前的情况看,不论是从心理健康测查的结果,还是从因心理疾病而休学的高比率(占休学人数1/3以上)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我们认为衡量一名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有三种标准,即体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和发展标准。

(一)体验标准

这是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这里有三项指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

1.良好的情绪状态,指情绪稳定、心理平衡和心情愉快三个方面。情绪稳定意味着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机体的功能处于协调状态。心理平衡是指人处在心理上的一种和谐、安宁、相对稳定的状态。由于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外部的客观环境的变化和刺激,往往会使心理平衡被打破,随之出现许多不良的情绪反应。心理平衡与情绪稳定互相联系。心情愉快表示人的身心活动处在和谐与满足的状态。愉快是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身体健康有不可代替的促进作用,也对提高人的智力活动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愉快还有道德的含义,它能给周围的人们带来愉悦的气氛。

愉快不仅仅是我们个人追求的目的,同时也是为别人服务的手段。我们愿意与一位笑口常开的人做伴,不愿与一个整天愁眉苦脸、怒气冲天的人为伍。另外,愉快的心情还能使人有效地应付日常复杂的情况,经常心情不愉快的人,学业难以有实质性的进展,事业上难以有所作为,行为上难免出现过失或看问题偏激。良好的心情还包括适度的紧张,并且紧张和松弛二者可主动互换位置,在需要紧张时能紧张起来,在需要休息时能使自己放松,心理不愉快的人特易疲劳,累了还轻松不下来。良好的心情还蕴含着一种跃跃欲试的动机作用,它意味着主动、积极、好奇、欢迎新事物,善于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2.正确的自我观念与恰当的自我评价,是指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接近现实,比较有“自知之明”,能把“理想的人”与“现实的我”有机地统一起来,能比较恰当地评价自己,既不过低地评价自己,致使自己畏首畏尾、缺乏勇气和毅力,也不过高地评价自己,使自己趾高气扬、目中无人;做到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既不过分悲观或乐观,又不会因陷人困境而不能自拔。这种人能悦纳自己不可改变的短处,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对自己的长处感到自豪但不狂妄,对自己的弱点不回避也不自暴自弃,他不会听不得批评,经受不了失败的打击;他不会因为别人的赞扬和奖励而过分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也不会因为别人的批评而悲从中来,垂头丧气。这样的人对自己不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与要求,给自己确定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安然处之。

(二)社会适应标准

这是从社会适应的角度对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进行考察,看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着重是看一个人的个性结构是否完整,人际关系是否和谐。

个性结构的完整,是与一个人的需要、思想、目标、行动是统一的、协调的,他的思维清晰、语言有条理,而不是思维混乱,语言支离破碎。这种人行为有条不紊,做起事来章法清楚、前后一贯、思想与行为一致,心理活动与行为方式经常处于统一和谐的状态之中,而不是欲望与良心相冲突,思想与行为相矛盾,心理活动与行为方式不协调。

人际关系和谐,是指对人有爱心,对父母、兄弟、同事、同学能友好相处。当别人处于痛苦之中时能给予怜悯和同情;当别人需要帮助时能伸出热情之手;当自己遇到困难和麻烦时也会主动向别人求助并争取别人的谅解;当由于复杂的原因造成人际关系出现一度紧张的状态时就会引起不安和焦虑,并会设法消除这种紧张的关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不仅有许多一般的朋友,还会有一两个知心朋友。在交友中他会感受到人生特有的幸福体验:他为能帮助和促进朋友的进步而由衷地高兴,又会从朋友那里获得鼓励、信任、支持和抚慰而感到欣喜与慰籍。在日常与周围人相处时,心理健康的学生肯定的态度(尊敬、信赖、友爱等)总是多于否定的态度(憎恶、怀疑、恐惧等);对自己置身的集体有一种休戚相关的一体感。这种人不仅人际关系好,而且工作和学习效率高。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心理健康的标志,而且对心理健康也是一种强有力的促进。很多有心理障碍的人表现出人际关系问题严重,也正说明了这两者之间的互动性。

由此可见,以社会适应作为衡量标准来看待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主要不是看他的聪明才智的高低,而是看他的聪明才智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发挥,也就是看他的心理效率的高低。一个个性心理结构不完整的人,人际关系不正常的人,他的聪明才智是得不到正常发挥的,这样的人对社会难以创造较大的价值。

(三)发展标准

这是把一个人的心理成熟状况、心理病症存在与否放在时间坐标上加以考察和分析,着重看一个人过去的心理健康水平怎样,目前的心理状态有可能是向较高水平发展还是向较低水平发展的趋向,如果不仅是向较高水平发展,而且还有使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切实可行的行动措施,这就是心理健康的标志。

对一名大学生来说,是否成熟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把尺子。

能否分清幻想与现实的关系,能否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否具有较强的耐挫折能力,是否容易受暗示并有盲目模仿倾向,是否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晰而长远的计划,是否具有积极的心境,是否具有内在的自发性和自主性,是否具有内在的创造愿望,等等,这些都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这里的尺度主要不是在于判断是否存在心理障碍,而是衡量心理健康所达到的程度。

心理健康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一位病人病好了叫恢复健康,而没有病的人,若努力锻炼,可以更加健康;健康的人不是一点病也没有,有病的人也不是处处是病。对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分析也是如此,即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衡量,尤其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判断与分析。

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赖于家庭、学校与社会各方面关心与努力,也有赖于大学生处处有意识地调控。此处只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个人自我调控两方面加以论述。

(一)加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学校领导要充分理解泪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人才的意义和作用,并把心理健康t育纳人高校的教育计划,有系统地加以贯彻落实。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与建立心理档案三个互相联系的组成部分。

1.开设心理健康的教育课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不仅是使大学生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同时也要使他们掌握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技能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包括学习普通心理学,掌握正常成人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学习分展心理学,掌握个体从出生到老年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和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学习变态心理学,了解各种变态心理与行为产生和变化的规律及预防机制,学习社会心理学,了解个人和群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同时,还应学习临床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知识,懂得如何对精神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作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自然不可能包罗万象,全面阐述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但应该根据课程的目标,有选择性地集中讲授最相关的基本知识。

而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则应全面地具备有关的知识及有较高的品德修养。

使学生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技能以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必须首先使学生认识本身心理品质的优缺点。了解自己认知、情绪、自我观念、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特点,并学会驾驭自己情绪的能力和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途径。

2.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

高校的心理咨询主要着眼于学生的教育与发展,它与心理辅导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的任务不是被动地解除学生心理上的困惑与矛盾,而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课堂和课外活动的途径,采用集体或个别的形式进行咨询与辅导,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高校的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当然也包括对一些轻度的心理障碍进行心理治疗。但高校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的主要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仅仅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它的主要任务是服务于高校的培养目标,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而不仅仅着眼于少数有心理障碍学生的心理治疗。这是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同一般医院的心理咨询不同的地方。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相继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辅导室,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咨询或辅导教师,并建立了一定的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制度,已积累了中国化的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工作的经验.,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但是,要把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纳人高校整体教育计划,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更规范化地进行,显然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努力。

下面附一则关于日本筑波大学开展心理咨询的简介,可供参考:

日本筑波大学的心理咨询

日本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比我国起步要早30年。据1988年统计,日本的大学中80%设有心理咨询机构。

日本筑波大学心理咨询机构的隶属关系是:校长一副校长(主管保健、学生工作)一保健管理中心(设学生咨询室)。心理咨询室有工作人员8名,其中3名是专职的心理咨询教授、讲师和助教;另5名工作人员中,1名由心理教师兼任,2名精神病医生,1名办事员,1名心理测量员。

咨询室每天开放,并设在大学的中央,有8间用房,同时还在两个学生宿舍区设有一间咨询室,咨询人员定期前去为学生服务。咨询室内的布里很讲究,光线柔和,色彩多为淡绿、淡黄,室内只有沙发、茶几、花瓶、画,以便使咨询者的情绪尽快地平静、放松、精力集中,不分散注意力。咨询室一般办会用电话和咨询电话分开;有录音机、摄像机、电子计算机、处理机、复印机及各种医疗设备,还设有心理档案拒、书拒、各种心理测量表,心理侧量、心理统计及学生情况资料的处理均用计算机来完成。

筑波大学心理咨询活动丰富多彩。他们每年除接待个别咨询外,还要搞几次团体咨询,组织大学生参加以自我开发为目的的集中住宿的研讨会。开展心理卫生预防活动,主要是来用UPI心理刚试表对新生进行心理浏量,以便对有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筑波大学特别注意对休学和留级的学生再回课堂时出现的困难给予及时的帮助,对高年级学生不到研究室来搞研究的及有关自费留学生都给予关注,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筑波大学把对学生的心理保健教育、心理咨询看成一个大系统,面向全校。他们除了时学生系统地开设心理健康学课程外,还面向教职工开设有关心理保健教育的讲座。此外,还以各种报纸、刊物为载体,大面积进行宣传教育。每期都刊登有关文章,宣传心理咨询知识、教育活动等,同时还设有咨询宣传卡,每学期将其放到各班信箱中,使学生及时了解学校的咨询机构和人员、咨询地点和时间,了解心理咨询的意义、目的以及咨询内容等。

(引自《教育文摘周报》1998年第38期)

3.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有计划地进行心理测验(如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等)、间卷调查和有关的实验研究,以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和心理素质的水平,并定期作出分析与评估,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研究大学生心理发展十分重要的依据。为此,对大学生心理调查的项目、内容、手段和工作制度应进行科学化和规则化管理,以便总结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经验。

(二)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调控的能力

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除有赖于学校的教育外,还有赖于大学生的自我调控(Self-Regulation)。这种心理自我调控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和方法:

1.调控自我心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

这是人们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的首要条件。所谓积极的心态,就是要以积极乐观和辩证的观点和态度看待事物,善于从眼前不利的事态中看到未来光明的远景;从失败中看到成功,从黑暗中看到光明。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败乃成功之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等处世格言正是基于这种积极的心态。

某门课考试不及格,这当然是学习过程中的一大挫折。如果你因此灰心丧气,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这是更加可悲的事情;如果你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这一挫折,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不但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和弱点,可能还会发现自己在另一方面的长处,从此调整学习的目标和策略,并踏上学习上的坦途。

同某个同学的关系不好,他对你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如果你也以同样的态度予以回报,那么,双方的关系就会越来越僵;如果你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以诚相见,主动接近,热情关怀,真诚帮助,那么,原来的僵局就可能逐渐缓解,坚冰就会逐渐融化。

通过真诚的交往可以消除误会,使其转变成知心朋友。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变化的。不论是对待学习、人际关系、恋爱,还是对待一切困难,只要人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努力促进事物的发展,任何事物都可以向积极的、有利于人的方面转化。这种积极的心态不但是我们积极改造世界应有的态度,也是我们保持健康心态的重要条件。

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现实,就是指以“一分为二”的态度看待现实。现实生活总是善与恶同在,光明与黑暗并存,顺境与逆境交错。如果人们只能接受那些美好的、顺心的、看得惯的事物,而对那些丑恶的、不顺心的、不喜欢的人或事一概采取拒绝和排斥的态度,那么,个人将很难同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关系,也很难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平衡。有些学生上大学前把大学想像成实现个人美好理想的乐园,人学后面对现实,感到处处不如人意,幻想破灭,希望落空,接受不了眼前的现实,感到无比痛苦,有的人甚至因此而悲观失望,导致悲剧。

所以,要适应现实,就要对现实进行分析并区别对待。要像荷花那样,既从环境中吸取养分,又出污泥而不染,保持高洁和芬芳。这才是对现实积极的适应。

2.调整自我观念,接纳自我和完善自我

要使个人和现实保持协调的关系,必须调整好自我观念,能接纳自我和不断完善自我。

首先,能接纳自我,必须对自我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有些大学生自认为本身的主客观条件都不好,如家庭经济困难,没有有权势的父母与亲戚,出身农村和山区,自己身材、长相差,又不善于言辞等,同别人相比,总觉得不如人,因而对自己不满意,不能悦纳自我。其结果不仅在学习上信心不足,缺乏进取精神,在社会交往上也消极退缩,裹足不前,不能与现实保持良好的适应关系。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必须学会自我调节,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接纳自我,并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要完善自我,需要对自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认清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在社会交往中是否受人欢迎和喜爱,是否具有适应环境并改变环境的能力。有些大学生自认为年轻、聪明、有才干,家庭具有某些优势,本身的身材、长相又好,而且具有社会交往能力等,因而骄傲自负,看不起别人,更不曾考虑过要对自己的心理品质进行自我完善。他们往往在遭遇生活中的某些挫折后才会总结经验教训,才会重新认识自我,看到自己的缺点和弱点,才会产生重新自我完善的要求。

个人心理品质的修养不是通过一两次自我完善就能实现的。人的一生是不断适应环境、攀登新的目标的过程。因此,每个人毕生都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

3.调控自己的情绪

心理健康与个人的情绪状态密不可分。维护个人的心理健康,必须学会调控和驾驭自己的情绪。

人的情绪是可以调控的。首先要树立情绪可以控制的观念和信心,要有意识地控制情绪,而不是让情绪自由放任。其次,要养成控制情绪的技能和习惯,学会在发现自己情绪不对头时就适时地采取措施,或者是远离引起情绪的环境,更换引发情绪的活动,或者是采取有意识防卫的策略,以缓解不良的情绪。

要调控自己的情绪,必须首先了解自己情绪的特点。一是了解自己经常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喜怒哀乐何者最为经常、最为主要。二是了解自己情绪发生的原因,是在何种事物的影响下产生该种情绪。三是要分析自己的情绪反应是否合理与适度,是否同现实合拍。如果大学生能通过日记对自己情绪的表现加以记载,定时加以分析,就不难了解自己情绪的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防范、疏导和调控。

4.有意识地调整人际关系

健康的心理状态同良好的人际关系密不可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不断感受到人情温暖和爱的温馨,就会心情愉快;如果经常感到人际关系的矛盾和斗争,就会心情沮丧和痛苦。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以诚待人,与人为善,对别人尊重和信任才行。对人缺乏诚意,采取怀疑和戒备的态度,处处设防,言行不一,就不可能建立真诚互信的人际关系。

其次,对人要宽容,不能苛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别人要求过高,求全责备,容不得别人的缺点和错误,必然交不到朋友。只有多看别人的优点,少记别人的缺点,在相互交往中扬长避短,保护别人的隐私,才能彼此互补,建立友好的关系。

再次,要互相帮助。需求互补是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尊老爱幼体现了家庭关系的职能,是建立家庭良好长幼关系的基础。同学或同辈间在精神上互相支持,在学习上、生活上互相帮助,在知识与能力方面互补,也是建立良好友谊关系的基础。

人际关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在知识、经验、地位、态度等方面的变化,也会引起相互之间关系的变化,原来亲密的关系会变得疏远,而原来疏远的关系会变得亲密起来。因此,要保持和加强人际关系,还有赖于个人有意识地不断省视和调整相互之间的关系。

5.正确调整对待挫折的态度和策略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前进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有人说,“一个成功者身上的创伤比失败者身上的创伤更多。”这说明成功是经历了挫折与失败之后才获得的。

挫折,是指人们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遇到了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引起挫折的原因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类。例如,因发生某些意外事故使学业中断,或者教师教法不当,用方言授课,讲课的内容令人无法听懂,这种挫折是来自外部的客观因素;而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影响了听课,或者想留学而托福没有过关,这是由于主观因素造成的挫折。

一个人遇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挫折的体验,而这种挫折的体验同他原来理想的程度有关。一个原来期望在考试时达到100分的学生,现在达到了95分,他感到的是挫折;一个原来只期望及格的学生,现在达到了70分,他却感到心满意足。这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的道理。

人的挫折感也同个人的容忍力有关。有的人承受挫折的能力强,虽历尽坎坷,仍百折不挠,继续奋斗;有的人稍遇挫折,便心灰意冷,一服不振。人对挫折的容忍力既同身体状况有关,更同个人的整个心理素质如认知水平、原有经验和意志力等有关。

见多识广、眼界开阔的人,能正确认识和估量挫折的意义与分量,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经历过种种挫折和磨难的人,则有承受挫折的经验与信心;意志坚强的人,承受挫折的能力也更强。

人们受到挫折后,常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1)攻击。攻击行为可能指向引起挫折的人或物,也可能转向其他的替代物。例如,学生考试成绩不好,而攻击老师,这是直接的攻击。毕业生就业受挫,转而摔啤酒瓶,砸玻璃窗,这就是一种间接的攻击,啤酒瓶和玻璃窗成为攻击的替罪羊。

(2)妥协。人们受到挫折后,如果长期保持情绪紧张和应激状态,会引起各种心理疾病。因此,需要采取妥协退让的措施以缓解心理矛盾,减轻应激状态。这就是精神分析学说所称的防卫机制,其主要的防卫方式有:

A.文饰作用。即为个人的挫折寻求一种合乎逻辑的理由,以掩饰挫折的真实原因,维护心理的平稳。如考试不及格说成是老师评分不公,体育竞赛失败归罪于场地不好,没有朋友说成是喜欢个人自由清静……实际上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方法,但对缓解心理压力却有一定的作用。

且投射作用。即将个人的缺点和错误投射到他人身上,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例如,考试作弊的学生认为别人也都在作弊;有腐化行为的人则认为这种行为是市场开放的必然结果。

“文饰作用”是为自己的挫折寻找理由,为自己的失败辩解;而“投射作用,"则是否认自己的缺点,而将错误归罪于别人。

C.补偿作用。即用一种取得成功的活动来补偿遭到失败的活动。例如,数学考试失败,就用英语考试的优秀成绩来弥补,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痛苦。

D.转移作用。即把本人受挫的情绪转移到别的对象身上。

“迁怒”就是最典型的表现。人们在受到挫折时,通过音乐、舞蹈和体育活动等发泄情绪,也是转移作用,有人在情场失意后就移情于文学创作;有的人在失去亲人以后,就献身于亲人所从事的事业。这些都属于转移作用。

E.幻想作用。即对在现实中所遭受到的挫折,通过幻想来加以实现,例如,失恋以后,就幻想他(或她)重新回到了身边,用幻想来弥补未实现的愿望。

上述各种防卫方式对于降低人因挫折而产生的紧张与痛苦,防止攻击行为的产生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试想,鲁迅笔下的那个受压迫的农民阿Q,他无力反抗欺压他的赵太爷,如果他不用“儿子打老子”这种文饰作用为自己解脱,怎能消除精神上的伤害和痛苦。

但是,防卫方式毕竟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办法。为了消除因挫折而产生的消极体验,采用倾诉以发泄情绪和改变情绪或调节情绪是十分有必要的。

(3)倾诉。即在受到挫折以后,把自己的委屈与不幸向人诉说。如同“祥林嫂”见人就说儿子阿毛的不幸那样,是一种发泄痛苦情绪的方法。找朋友谈心,同辅导师谈心,也是有效地发泄痛苦情绪的方法;写日记诉说不平,或者给亲人和好友写信,诉说对挫折的体验,同样可以起到发泄情绪的作用。

(4)改变情境。在受挫折之后,为了防止攻击行为的发生和消除挫折的体验,应该使受挫折的人离开受挫折的现场,改变受挫折的情境。例如,考试不及格,或者发生了某种违纪行为而受到处分,这时,旁人应该对之进行安抚和感化教育,而不能再行严厉的惩罚和训斥。否则,会激起受挫折者的攻击,也不利于挫折情绪的消除。

(5)理性作用。为了实现既定目标,消除挫折体验,必须对挫折产生的原因作客观的理智的分析,分析产生挫折的主客观因素,寻求消除挫折和实现目的的途径与方法。比如,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为了减轻自己的责任,可能责怪“出题不当”,或者“老师评分不公”,或者认为“考试时间太短”,等等。但是,当他用理智的态度对考试结果进行客观分析时,发现试题并未超出教材的范围,评分也是合乎实际的,而且,同样长的考试时间,有些同学照样获得了优秀成绩。这样就会促使他从主观上寻找原因,总结经验和教训,重新努力去争取优秀的成绩。

人们在遇到挫折时采取的防卫方式,往往因个体的文化修养与年龄不同而发生差异。有研究显示,在指向和投射这两种防卫方式上,少年与中老年得分显着低于青年期;在反问上,少年与中老年得分显着高于青年期。这一结果说明,大学生的防卫方式是在理性的方向上发展。

6.调整生活目标,既有远大的理想,又有近期的追求

人生的历程是为实现生活的理想而奋斗的过程。而理想的目标必须由不同时期可以逐步实现的目标组成。如果人只有远大的理想,而无不同时期可以实现的具体目标,就会陷人不能获得成功的失望和痛苦之中。所以,生活中既要有远大的理想作为毕生奋斗的驱动力,又要有不同时期可以实现的生活目标作为行为的追求,这样才能使人感受到成功的满足和快乐的体验,以保持心理健康。

同时要认识到,人人都追求圆满的生活理想,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永远不可能达到完美无缺的生活境界。人人都追求长寿,而寿命是有极限的;人人都追求自我实现,而自我实现是无止境的。世界是发展的,每个人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只能实现有限的目标。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知足常乐,永远保持乐观的心境。

同类推荐
  • 管理要读心理学

    管理要读心理学

    这是为非专业人士准备的心理学普及性系列读物,运用通俗、简练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实例,从如何理解人的心理入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与个人健康、社会现象、组织运营、人际关系、自我情绪控制等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内容几乎涉及到了生活的所有层面,是一本难得的实用心理学好书。
  • 劳心者必读的101个心理法则

    劳心者必读的101个心理法则

    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潜能,并将他们的行为引向实现组织目标的道路。管理者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其组织成员的工作潜能,即组织成员在什么状态下愿意充分展现其才能并不断地自主地挖掘内在的潜能呢?这正是《劳心者必读的101个心理法则》要解决的问题——基于人性、人心的分析,将管理工作和心理学有机结合,真正使每一个管理方法或技巧切合人心、实用有效,使每一位劳心者有“心”可“劳”。
  • 相约在微博——阿德勒的超越自卑

    相约在微博——阿德勒的超越自卑

    《相约在微博:阿德勒的超越自卑》紧随时代潮流,采用互联网微博经典形式,展开对阿德勒超越自卑的探讨。《相约在微博:阿德勒的超越自卑》从六大方面19个点,并附以通俗易懂的社会案例,将如何走出自卑的建议呈阅纸上。书中采用了阿德勒的经典名言,加以适当的解析,文章的最后更有广大网友对生活的见解之语,使读者对人生的概念以及克服自卑心理的方法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 每天学点心理学大全集

    每天学点心理学大全集

    一本书,读懂超级实用的好玩心理学明明你认为朋友的新发式庸俗极了,为什么还是言不由衷地说“非常匹配你的脸型”?为什么你会迷信星座运程,甚至将正视为自己的人生指导书?为什么你一味对某个朋友好,对方却麻木地习以为常?初入某个场所,你为仆么会有似曾相识之感?职场晋升真的意味着走向成功之路吗?为什么你会强忍着看完不喜欢的电影?为什么细水长流的感情更符合爱情的逻辑?为什么男人喜欢用“Iloveyou”表白,而不是“我爱你”?以上问题,书中都有精彩的答案!
  • 心理决定成败

    心理决定成败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心理会起到神奇的作用,它会使你的情绪稳定,意志坚定,心态平衡,信念坚强,潜能得到开发。效能得到提高。在神奇心理力量的作用下,你将获得巨大的成功动力和力量,你将变得强大起来,你将无所不能!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不甘于平庸,都渴求卓越与成功。只要能开发出自己潜在的成功能量,坚定成功的信念,培养成功的心理,养成成功的做事习惯,并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心灵的力量,保持内在心理世界的和谐。那么成功指日可待。
热门推荐
  • 医世昭华

    医世昭华

    活在了腐败的朝廷,有个愚忠的老爹,姨娘作恶?宰了;仇人猖狂?杀了;一手琴棋书画,一手医毒双绝,谁奈我何?
  • 爹地快追,妈咪要跑了

    爹地快追,妈咪要跑了

    一时不忍心救了只小奶包,男人却没想到被小狐狸盯上了。“这种帅大叔,必须给妈咪拐回家!”拐爹三十六计,小奶包样样精通,没有拐不来的爹地,只有不上钩的鱼!只可惜,某位刚被拐来的男人却发现自己老婆跑了!
  • 孤岛北客夜雨行

    孤岛北客夜雨行

    与人斗,索然无趣;与机器斗,如食鸡肋;与军队斗,畅快淋漓;与资本斗,险象环生......来自北极孤岛的白衫少年,甫入江湖,初入社会,其乐无穷又艰难夹存。自视清高,却不幸成了资本的工具,当初衷与现实碰撞,当梦境与梦想交织,是背道而驰,还是妥协求存?
  • 一个单身女人要做的50件事

    一个单身女人要做的50件事

    美好的事物不一定非要成双结对,举例说吧: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希望之心”,它就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即使是单身,也有别样的美丽。只要你的心态没有问题你的单身生活就不会有问题。《一个单身女人要做的50件事》就是想要告诉所有单身的女人,单身不只是一个开始,其实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幸福很久很久。真正懂得享受当下的状态,单身的你便不再孤独愁闷,而会一直自信快乐。不仅是单身女人自己,甚至你周围的人也会发现:一个人的生活同样精彩!
  • 诸神之座

    诸神之座

    当宙斯·阿尔泰沐浴在圣光之下时,情不自禁地用手遮住了眼睛。“只不过是可见光的折射和热效应的应用,仅凭这些......就能成神了吗?”以魔法为起点,融合诸天万界知识,开创属于宙斯的诸神时代。
  •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轮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凤女归来废柴九小姐

    凤女归来废柴九小姐

    书友群:445260927企鹅:2285182281敲门砖,文中任意人物名,欢迎各位花花加入~~~她是世界之王,掌握了黑暗的力量她是家族的废物,却顶着凤女的头衔他是冷酷的王爷,冷血无情是他的代言词他是温柔的守护者,待她三生爱她三世当她变成了她当他遇上了她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大魔导

    大魔导

    魔法师的孤独,这个世界不懂——布莱尔…………………………………………………………QQ1群:29409369QQ2群:29409531QQ3群:27992736进群敲门砖:大魔导歪歪频道:77358952,大家可以常驻。
  • 青春的意义

    青春的意义

    无数个瞬间我都在想,你在就好了,结果还是我一个人熬过了所有的这些时刻,后来不用了,谢谢。我挺过了人生中最难熬的时刻,重新开始遇见了自己一生的幸福。爱过我们和伤害过我们的人,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意义。在经历过亲情、友情的双重打击之下,女主夏唯安不再相信任何感情。然而,总有那么一个人,在你历经绝望的时候穿越汹涌的人潮来替你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