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信义可言的颉利可汗得知唐帝国的权力变更后,马上撕毁了和平协议,想趁着李世民刚刚上台政局不稳之际,捞些好处。突厥汗国发兵十几万,南下进攻泾州,而后一路挺进武功,帝国的都城受到威胁,长安城再一次戒严。
八月二十四日,突厥军队攻击高陵。皇帝李世民派出自己最信任的勇将尉迟敬德,作为泾州道行军总管,抵达泾阳,防御突厥。尉迟敬德抵达前线后,立即组织反攻,与突厥军队打了一场恶战,生擒敌军将领阿史德乌没啜,并且击毙突厥骑兵一千余人。不过这场胜仗,仍然无法阻止突厥人的前进步伐,颉利可汗的主力进抵渭水河畔,直逼长安城。这一天是八月二十八日,李世民登基刚满二十天。突厥十万雄兵(一说二十万),列阵于渭水北岸,旌旗飘扬数十里,刀枪在日光下熠熠发光。颉利可汗要给新皇帝一个下马威,派遣心腹执失思力为特使,进长安城,面见新皇帝李世民。执失思力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刺探长安城内的守备军情。
执失思力还把自己当做上国使者,面对李世民,摆出一副狂妄自大的姿态,出言不逊:“我突厥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率兵百万,今日就要抵达长安城!”执失思力想要震慑住这位新皇帝,但他找错恐吓的对象了。李世民脸色陡然一变,厉声喝道:“我与你们可汗当面结盟订约,先后赠送的金银财物,不计其数。你们可汗撕毁条约,侵我领土,竟然心无愧意,你虽是蛮族,也应略知人之常情,怎么只字不提我朝的恩德,反而大言不惭,自吹自擂!今天我就先杀了你!”“杀”字从一个皇帝的口中说出,执失思力不由得打了个寒战。刚才还盛气凌人的执失思力,看到皇帝李世民目光中,有一股杀气涌出,他吓坏了,赶紧向皇帝请求宽恕。此时左仆射萧瑀、右仆射封德彝站出来说话了:“陛下,两国交兵,不杀来使,出于礼节,我看还是送他回去吧。”李世民摇摇头:“人可以不杀,但如果今天把他送回,突厥人一定会认为我畏惧他们,便会更加肆无忌惮地侵陵了。”这位鹰派皇帝决意要展示帝国的威严,执失思力在惊慌失措中被卫士们逮捕,关押在门下省。突厥人的来犯,使唐军将领个个义愤填膺,纷纷向皇帝李世民上书请战。李世民没有批准诸将的请求,他心中有一个计划,一个大胆得出奇的计划。“备马!我要亲自会一会颉利可汗。”身着龙袍后的李世民仍然是一位好斗的武士。所有的人大吃一惊,急忙劝谏道:“万万不可,陛下现在是九五之尊,御敌之事,自有一帮武将文臣,陛下万一有所闪失,臣等担当不起啊。”
李世民笑道:“我十六岁从军以来,出生入死于枪林箭雨中,而卒有今日,此天命所系,安惧一胡人哉?我已密令李靖、长孙无忌屯兵豳州,伺机而动,诸卿毋庸多虑。”说罢钦点侍中高士廉、中书令房玄龄等五人,不带一兵一卒,出玄武门,直奔渭水南岸。
朝中大臣无不惊慌失措:一国之君,只带了五个人直奔敌人的阵营而去,渭河的对岸,是突厥人十万雄兵!伟大的人物,往往趋于极端,突破常规!最伟大的人物,往往是偏执狂。“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不是在温室中生存,而是在惊涛骇浪中生存,在刀光剑影中生存,在一片荆棘之中劈斩出一条血路。多数人只是跟随者,只有少数人是开拓者。偏执来自信念,最强的信念来自天启,李世民对天命深信不疑,这种精神力量如此之强大,以致他无所畏惧。
长安城外,渭水河边,芳草碧连天。
皇帝李世民以六人面对颉利可汗的十万雄兵。十万雄兵,固然是气势磅礴,但是以六人来叫阵十万雄兵,其气势更加令人震撼,天地苍茫,唯此英雄气概,可包纳天地、笑傲古今。
李世民一行人策马抵达渭水河畔,无一兵一卒,只有远处帝国京都的城墙与广阔无垠的天空为背景。李世民骑在高头大马上,威风凛凛,气度雍容,只听得马蹄声噼里啪啦地响,扬起一团飞尘,那矫健的英姿,引起了对岸突厥骑兵的一阵喝彩。李世民勒马扬鞭,一指对岸的突厥阵营,高声喝道:“颉利可汗请出来,我大唐皇帝是也。”话音刚落,对岸的突厥骑兵大吃一惊,纷纷下马遥拜。
要知道突厥脱离臣服中国,不过十余年的时间,在突厥人的心目中,中国皇帝仍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更何况眼前这位皇帝,便是突厥人如雷贯耳的传奇英雄,怎能不有一种因对方不可抵挡的威严而带来的压迫感呢?
颉利可汗心里也很纳闷,我兵强马壮的,怎么气势反矮了一截呢?还没想明白,就听得李世民大喝道:“可汗!我与你曾当面结盟订约,赠送的金银财物不计其数。你竟然背信弃义,撕毁条约,侵我领土,掠我人民,你有何可言?”
颉利可汗哑口无言。
两位大帝国的君王,隔江而对。
正当此时,唯恐皇帝有所闪失的大臣们,调集了长安城内精锐的部队,杀出城外,大军队列齐整,利器在手,寒光闪闪,在李世民身后一字排开,旌旗迎风飘扬。颉利可汗不禁变色,这是最精锐的中央军!
李世民示意军队后撤,让高士廉、房玄龄等人也后撤,自己单独留在渭水河边,与颉利可汗对话。萧瑀觉得这样太危险了,冲上前来,拦在李世民的马前,力劝皇帝返回大营。
李世民对萧瑀说道:“你放心吧,我胸有成竹。”
萧瑀听了后将信将疑地退了回去,只留下李世民一人,与对岸的颉利可汗隔江对话。
在李世民道义的谴责下,颉利可汗不由得慌了手脚。虽然那是一个强者生存、弱肉强食的时代,但终究还要讲个“师出有名”,即使这个“名”纯粹是个借口,可是拙于言辞的颉利可汗,一时间连一个借口也说不出来。
颉利可汗的特点是有野心,但缺乏魄力。其实他根本没有攻打长安城的打算,只是想借唐朝新君初立、政局不稳的时机,向唐太宗炫耀兵威,并乘机大掠一番。他有后顾之忧,因为长孙无忌、李靖率领大军驻守在豳州,严阵以待,伺机进攻,对突厥兵团是个巨大的威胁,如果长安城的唐中央军从正面反击,李靖乘机抄截后路,那么突厥大军便有崩溃的危险。
面对李世民的责问,颉利可汗慌了阵脚,嗫嗫道:“这大概是出了什么误会吧,我先命令大军后撤,再从长计议吧。”说罢返回军队,突厥阵营稍稍后撤。
唐太宗单人匹马,返回军中。皇帝无所畏惧的神勇表现,令所有人震撼,没有人怀疑,一个伟大的时代即将来临。
当天晚上,颉利可汗派出使者,前往长安城皇宫,与唐政府和谈。
李世民很明白,突厥人的目的,无非为了钱财,欲与之谈判,必须要有所让步。以李世民的性格,并不畏惧与突厥人开战,但如今他不单纯是一位将领,而是一位国君,他必须考虑更多的事。一旦将精锐的皇城卫队拉出城外与突厥人一决死战,那么李建成、李元吉的余党会不会乘机而起呢?还有他的一大堆兄弟呢?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利益集团,垂涎着皇帝的宝座。
他要以金钱来换时间,只要有两三年的时间,他的皇帝宝座就会固若金汤,他还年富力强,在他的视野之下,没有任何对手,即便是貌似强大的突厥。
谈判进行得十分顺利,大唐政府付出一定的代价后,换取和平。
两天后,即八月三十日,大唐皇帝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在长安城西郊的渭水桥上,签署了和平协议,双方杀白马立盟,之后,颉利可汗心满意足地率突厥骑兵返回。一场大战偃旗息鼓。
李世民以惊人的勇气与高超的外交手腕,不战而退突厥强兵。这也是北突厥对大唐帝国所发动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入侵,之后,他们再也没有机会、也没有实力向大唐帝国挑战了。大唐帝国将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崛起,而北突厥汗国也将以令人吃惊的速度衰落。此长彼消,很快两国的实力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对大唐帝国的皇帝而言,渭水之盟也是一种耻辱,因为毕竟以金银财宝做出让步,所以后来李靖平突厥之后,唐太宗曾称赞道“足澡渭水之耻”。耻并不丢人,丢人的是耻了之后,不知道奋进,“知耻近乎勇”,此言是矣。
在突厥人退兵之后,颉利可汗以三千匹马、一万只羊作为礼物回赠李世民,这个举措意味着突厥人不敢像以往那样轻视大唐帝国,突厥政府也调整了对唐的外交策略。对于颉利可汗的赠礼,李世民一概不收,只向突厥人提出一个条件:要求颉利可汗将掳掠的百姓归还中国。
一批批在战争中被突厥骑兵掠到北方充当奴隶的中国人,在受尽折磨之后,终于返回自己的家园。除了百姓之外,归国的还有战俘,其中包括在前一年太谷会战中,被突厥人俘虏的温彦博。温彦博在被捕之后,面对突厥人的利诱威逼,坚贞不屈,宁死不泄露唐军的机密,可谓铁骨铮铮,他的勇气与节操赢得李世民的尊重,后来他成为贞观时代名臣之一。
与以往的和平协议不同,这次与突厥的议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之后数年内,突厥人罕有侵犯。这既与大唐的崛起有关,也与李世民的雄才大略有很大关系,特别是李世民在渭水河畔的表现,对突厥人来说,是一种威慑。
军事较量的背后,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与突厥的议和,使频繁的战争终于告一段落。先进的中原文明在战乱平息之后,体现出其惊人的生命力,大唐帝国的国力得以迅速恢复并超越突厥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