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787100000005

第5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现代化强国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这些论述准确把握了当代中国的国情实际,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造福人民的美好事业,也是需要我们为之付出智慧和力量的艰辛事业。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已经吹响,关键是要树立起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心,凝聚起推进事业的强大力量,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110】同时他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111】深入分析和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深刻理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小康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代表性的理论成果之一,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以及中国现实国情的具体要求,同时又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之中,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具有鲜明的民族语言形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辛探索,“小康”这一概念及其实践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从简单到全面的发展过程,不再仅仅停留于梦想,而是成了具有深刻内涵的、指引国家现代化道路的理论。这一探索经过了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接力推进。

1.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同时构建起共产主义社会的一系列基本特征的。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出发,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的最突出特征就是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对立: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消灭剥削、阶级与国家消亡、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等等。但马克思同时也强调,这一理想的社会形态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这是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112】。即任何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谋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其政策和路线不能超越于现实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之上,否则只能流于激进和空想。中国共产党人的小康社会理论,就是在遵循上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并结合中国实际国情的条件下诞生的。

首先,小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是科学社会主义充分强调的生产力原则的集中体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一旦夺取政权,“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13】。而小康社会理论的提出,其最初含义也是一个经济概念,“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114】。这一标准内含着生产力的标准,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正是一个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的历史阶段。

其次,小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也是科学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原则的体现。马克思指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115】小康社会理论的内涵正在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充分践行以人为本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价值旨趣。

再次,小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是特定历史阶段所决定的较低目标,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准则。邓小平提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国家总的力量大了,那时办事情就不像现在这样困难了。”【116】他同时还指出:“目标定低一点是为了防止产生急躁情绪,避免又回到‘左’的错误上去。”【117】这正是在深刻反思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经济落后的实际,对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一般原理的创造性阐释,其分阶段讲步骤、不急躁不冒进的理论特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方法论的根本要求。

最后,小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是基于中国实际的、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成果。邓小平特别强调:“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118】这正是对中国现实国情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小康社会理论,从百姓的吃穿、住房、就业、教育和精神面貌等方面入手,力图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规划出一条有别于西方的、更符合中国需要的现代化道路,是集中体现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丰富和发展的最典型成果。

2.小康社会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

“小康”一词语出《诗·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其含义为人们劳作不休,希望能够过上一种自给自足、衣食无忧的安适的生活。后来在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小康被进一步阐释为一种低于“大同”的、社会安定与人民安乐的社会状态。这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中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

步入近代,康有为、孙中山等人将“小康”思想糅入自己的政治理念而各有阐发,其共同点在于将“小康”定位为从乱世进入理想中大同世界的中间阶段。虽然其论述由于历史局限而呈现出某种小生产和平均主义的空想色彩,但面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总体性危机,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小康概念已经成为有识之士勾画古老中国艰难转型蓝图的理论资源,承载着中华民族摆脱民族危亡困局、实现现代化的美好梦想。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定实践者,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真正继承者。”【119】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担负起了寻求民族独立与富强的历史责任,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始终保持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不懈探寻。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周恩来等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就提出了要把“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建设成为崭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思想,形成了关于“四个现代化”的理想。这其中虽未明确使用小康社会等类似提法,但在实践层面顺应了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也回应了人民群众关于实现现代化的强烈愿望,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小康理论探索的先声。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要求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由此,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拉开了帷幕。在关于如何实现现代化、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的不断讨论中,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毛泽东等领导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借用“小康”这一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当中的语汇,结合时代特点和国情特点,赋予其“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新内涵,创造性地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理念。这一过程“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标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独具特色的概念、范畴(乃至简单命题)的本真词义(古义)加以借用,并依据时代主题的转换而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使之在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与形式的同时也富有时代的气息”【120】。小康社会理论经由这种转化,一方面体现出了社会主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拓展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内涵特征;另一方面又以其新鲜活泼的形式体现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121】小康社会理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涵养的丰硕理论果实,是马克思主义内核与民族形式的高度统一。

3.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探索和追求

中国共产党对小康社会探索的理论渊源可以回溯至20世纪50年代的“四个现代化”思想。1953年9月,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之后,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将这个社会主义工业化表述为“四个现代化”,即“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22】。1956年9月,党的八大把“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写入党章。与此同时,毛泽东在1956年党的八大前夕进一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两步走的思想。在1964年12月的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新表述了“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和“两步走”的战略构想:“关于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理在一九六四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23】这一思想是对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理想的描述,是展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理论前奏。“四个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尽管后来一度中断,但不论经验还是教训,都值得我们研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通过对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观察,开始思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问题。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用“小康”来描绘中国的现代化:“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24】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将小康目标确立为今后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标志着小康社会理论探索的正式起航。这里的“小康”,按照邓小平的设想,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125】的阶段,是与西方不同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成长的社会。为实现小康,邓小平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这一战略被表述为: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世纪90年代之后,小康社会的理论内涵经历了从“总体”到“全面”、从“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从“建设”到“建成”的发展。按照“三步走”战略,1988年我国提前实现了第一步目标。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五大适时提出面向21世纪前50年的“新三步走”战略,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三位一体”格局,小康概念内涵不断丰富。2000年,中国政府宣布总体上实现小康,经过思考和探索,2002年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二〇一〇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26】随后,党的十七大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到201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此,党的十八大将主题定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进一步构建了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目标体系。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差,标志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也意味着小康社会理论内涵的丰富性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习近平总结指出:“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二十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这个目标在上世纪末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扭住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显著成绩。”【127】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必将一鼓作气,完成这一历史赋予的艰巨责任和光荣任务。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环节和现实基础,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对其他三个“全面”起着统率和引领作用。当前,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今后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目标要求,是实现未来美好蓝图的重要前提。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础

“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128】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努力和实干分阶段逐步实现的。中国共产党确立“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经历了一个比较长期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小康社会理论及其实践都是其中承上启下的战略节点,是凝聚人民群众力量的旗帜,是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环节和现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进行了初步探索。1955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上曾提出:“大约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据我看,就是这么个趋势。不过还可以加一点,在上一次党的代表会议上也讲过了,大约在50年到75年的时间内,就是10个五年计划到15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可能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29】但由于“左”的错误的长期干扰,这些战略目标的实现进程一度中断。

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他说:“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NFCA1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130】在这一“三步走”战略和其后党的十三大的正式表述中,“小康的中国”和“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成为关键一环。

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进行了前瞻性的战略思考。他在十五大报告中初步勾画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蓝图: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一论述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继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两个一百年”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31】2013年4月,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中国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蓝图。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132】这些论述都进一步凸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里程碑意义。2014年5月,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强调:“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说过,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3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党在十八大之后带领全国人民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必将极大鼓舞全国人民的信心与干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居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引领地位

从201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不到8年的时间,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为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实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改革开放以来几代领导集体一以贯之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13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其战略目标的地位决定了其对另外三个“全面”起着统率和引领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大战略举措协同配合,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机联系、协调统一,是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

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源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动力。全面深化改革着眼解决我们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机制弊端,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活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13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要或者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制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这些都有待于全面深化改革来破解,在创新变革中获取发展的动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全面依法治国是法治保障,为国家和社会运行提供制度规范和法律约束。习近平指出:“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136】改革的推进以及改革成果的巩固,离不开法治的全面保驾护航,需要以法治思维和方式确保改革沿着法治轨道有序推进,保障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来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统一在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共同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

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领导核心。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实践证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担当这一重任。“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137】必须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把党锻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3.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小康社会建设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进行深入探索,在每一个阶段解决具体的矛盾问题,从而走出一条内涵不断丰富和路径逐渐清晰的小康发展之路。当前,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攻坚克难,决胜全面小康。

其一,在经济领域必须坚持求稳定、促转型,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的复杂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了跃升,但我们也必须看到,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未来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这主要表现在,在国内,经过长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国已经进入了增长速度在7.0%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区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同时经济结构尚不优化、创新驱动能力不强、城乡和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依旧存在,这些都构成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严峻挑战;在国际,全球经济形势低迷,美联储加息带来的资本外流和汇率波动隐患表明外部传导的经济风险持续存在,这也进一步加剧了中国未来经济稳定运行的压力。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习近平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中央政治局分析认为,综合判断,虽然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但我国发展仍然具备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有些还相当尖锐。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138】为此,我们必须妥善应对复杂局面,把推动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作为最为紧迫的任务来抓。

面对这一复杂局面,“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要求,并重申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一方面,我们要稳定经济增长率在适当水平之上,根据测算,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应当在6.5%之上【139】;另一方面,要通过推动经济转型来调整经济发展的引擎,这包括三大转型: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孵化新产业新业态成长、推动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等为内容的产业结构转型,以平衡主要经济指标、优化发展空间格局、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继续拉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为内容的发展方式转型,以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特征的城乡一体协调发展路径转型。习近平指出:“对发展条件的变化,我们必须准确认识、深入认识、全面认识,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更加自觉地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做到这些,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破解发展难题的力度,因此必须勇于推进改革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转换经济发展动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140】实现上述转型,进一步解决发展的动力和效益问题,是严峻挑战下中国经济保持增长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最重要保障。

其二,在社会民生领域必须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以更务实的政策保障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

经济发展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过程中,如果盲目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社会公平,将带来不良后果。中国基尼系数一直处于高位运行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4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9【141】,尽管近年来数据呈现逐年回落趋势,但仍然位于0.4的警戒线之上,社会收入分配不公依然是一个严峻问题。如果进行更细致的观察,1978年、2000年和201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是2.57、2.79和2.97【14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为此,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推动社会公平发展基本格局的形成。

对此,“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共享发展的理念,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人民主体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143】在这一理念的要求下,“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更为务实和具体的关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要求。

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方面,“十三五规划建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包括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在内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的新要求。习近平特别强调:“要继续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统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各方面,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要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府主要是保基本,不要做过多过高的承诺,多做雪中送炭的重点民生工作,引导和鼓励广大群众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政府不能包打天下。要注重制度建设,花钱买制度而不是简单花钱买稳定,着力解决地区差异大、制度碎片化问题。”【144】在扶贫攻坚方面,“十三五规划建议”首次清晰地提出了三个具体扶贫目标: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让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实现,而且必须全面实现,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不能到了时候我们说还实现不了,再干几年。也不能到了时候我们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如果是那样,必然会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小康社会的满意度和国际社会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认可度,也必然会影响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和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我们必须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向贫困发起总攻,确保到二NFCA1二NFCA1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145】

其三,在文化领域必须坚持对内培育良好风尚,对外塑造中华文化良好形象。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小康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146】

“十三五规划建议”在文化领域提出的要求在于对内培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风尚以及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提升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对外则要提升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塑造良好形象,使得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持续扩大。习近平特别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指出:“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147】同时,“十三五规划建议”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风尚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作为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再次明确了“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148】。

其四,在生态建设领域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149】面对自然资源储量趋紧、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加重、一些区域生态系统面临不可逆损害的严峻局面,建设良好生态环境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面对“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这一新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首先树立一个理念,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非决然对立。习近平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必须要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150】他同时更深刻地指出:“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151】

在此基础上,“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实际上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来加以理解。第一是个人层面。生活方式的绿色化,意味着将绿色生活的理念深入到每个人心中,在个体中践行一种低碳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每一个公民都应当像保护“眼睛”和“生命”一样守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第二是技术层面。通过绿色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大幅提高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并配合金融市场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的投融资和交易机制的创新等市场手段,达到减少资源消耗、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目的。为此,习近平曾提出:“面向未来,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52】第三是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建设和完善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有针对性地进行区域生态保护和开发,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做到对未来负责、对子孙负责。习近平提出:“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必须坚定不移加快实施。要严格实施环境功能区划,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153】

其五,在制度建设领域必须坚持推进政治、经济、军事、党建等维度的制度成熟,构建开放有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中经济、民生、文化、生态诸领域的目标落实,最终要落脚在制度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154】“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一目标体现了党对制度建设的重视。

首先,制度建设基本目标在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经过新中国成立后60余年的艰辛探索,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具体制度和法律体系在内的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保障。“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我们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155】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促进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的基本形成,就是要在已有制度体系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改革,祛除制度中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培育良好的制度运行机制和环境,将制度中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应对内外部风险和挑战的优势面充分发挥出来。

其次,“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制度的内涵进一步扩大,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党建、法律法规等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元素纳入了制度体系当中。习近平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156】。这一“大制度”的论述,从根本上构建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辅相成的有机制度结构。值得一提的是,“十三五规划建议”首次把“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写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当中,这体现了党对制度建设内涵认识的进一步丰富。

最后,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党的制度建设。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离不开党的领导,同时,党的制度建设的进展也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在论述经济工作与党的领导的紧密关系时,习近平提出:“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着眼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牢牢把握发展方向,及时提出政策措施,不断把发展向前推进。要加强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推动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各级党委要加强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强化重大事项的决策权、监督权,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157】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进一步推动党的建设制度化发展,将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更加走向完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力量支撑。

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战略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的不懈追求。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浸润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思考与实践,指导我们走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将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条件和主要任务也发生了巨大转变,这都呼唤新的现代化建设战略安排。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适时提出:“从二NFCA1二NFCA1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NFCA1二NFCA1年到二NFCA1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NFCA1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58】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中国共产党所描绘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

1.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创新深化

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发展的一条主线。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和实现路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在新中国成立伊始,现代化的迫切目标在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就明确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改变国家的这种经济状况,在经济上由落后的贫穷的农业国家,变为富强的社会主义的工业国家”【159】。以此为起点,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也指出,新中国成立32年以来,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包括巩固了国家政权,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工农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城乡商业和对外贸易有很大增长,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等。尽管也犯过不少错误,遭遇了不少挫折,但这些成就不容抹杀,它为后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层面的经验教训。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10年,小康社会理论逐渐形成,这一时期的核心问题在于解决温饱问题。为此,党积极探索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为了克服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在城市,展开以扩大企业自主权、推动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推进所有制结构改革、施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为内容的改革,并在全国初步建立起从沿海到内陆的对外开放体系,这些举措进一步盘活了国家和企业的经济活力,有力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就业问题的解决。同时,党的十二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建设不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正确的发展方向。两种文明的建设,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160】这表明了党在这一时期除了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还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从1989年到2002年是实现总体小康、迈向全面小康的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建设成就巨大,但已经暴露出增长方式粗放、区域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为此,党和政府提出一系列针对性战略决策,包括提出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等,以此保证小康社会建设阶段性目标的顺利实现。与此同时,党继续着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写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容,进一步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党的十六大之后,我国进入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但伴随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也迎来了一个发展与公平、经济与生态等诸多矛盾凸显的时期。对此,党中央适时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等关键性战略决策,有力保证了小康社会建设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方面取得一系列成就,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的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于对这一认识的深刻把握,十九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新的“两步走”的战略设计:

“第一个阶段,从二NFCA1二NFCA1年到二NFCA1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个阶段,从二NFCA1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61】

在原有战略规划的基础上,这一战略规划以2035年为界,进一步将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阶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提供了更为详细的时间安排和目标指引。这一战略规划一方面在科学分析和把握我国基本国情,深刻洞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态势的基础上,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节点提前至2035年,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局面中展现了高度的战略定力和自信心;另一方面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一是增加“美丽”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使“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建设目标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相协调。二是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升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字之差,反映出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与时俱进。三是着重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两个阶段的目标设定中都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重要衡量标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物质向制度、从硬实力向软实力的战略提升。这些丰富和完善,都体现了党对现代化建设道路目标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和不懈追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2.现代化建设战略安排的实践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高瞻远瞩,体察入微,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也为人类对现代化的探索提供了有别于西方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民族意义与世界意义。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努力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战略安排强调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转化,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道路的统一领导,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调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实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为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这一战略安排中提出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具体描绘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努力方向,其划定的时间节点,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也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终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现代化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步入现代化的路径各有差异。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的现代化并无先例可循,而是在不断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既遵循人类社会现代化基本规律,同时又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的独特道路。习近平指出:“中国发展壮大,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而不是什么威胁。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162】中国的现代化路径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推进现代化发展,不对外扩张,不掠夺和牺牲他国利益,实现了与外部世界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贡献了中国经验,提供了中国方案。由此,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战略,其意义绝不仅限于中国和中华民族,其世界意义同样令人瞩目。

同类推荐
  • 洮水无声

    洮水无声

    本书为作者的一部工作文集,主要收录了作者在临洮县城建、电力、人事等部门工作过程中发表的论文、研究文章、工作感悟等,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
  • 邓小平外交

    邓小平外交

    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所敬爱的邓小平,不仅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立者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而且也是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国际战略家和外交家。国际形势开始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清醒冷静地观察,实事求是地分析,科学缜密地思考,大胆准确地判断,得出了世界战争可以避免,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的结论。
  • 新编青年学生入党教材

    新编青年学生入党教材

    为加强对广大青年学生特别是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促进全省青年学生党建工作,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浙江省普通高校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在《青年学生入党教材》(2003年版)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专家撰写了《新编青年学生入党教材》。本书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组织制度和纪律、党员条件以及党员发展工作的程序、规定等,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思想性和针对性。本书还收录了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并附有人党常用文书基本写法。
  • 让生命的激情在干事创业中燃烧

    让生命的激情在干事创业中燃烧

    本书收录《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像打仗一样干事业》、《余秋里将军创立的大庆精神永存》等近八十篇学习心得。
  •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参政党建设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参政党建设

    黄利鸣、宋俭、王智、杨建国著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参政党建设》以贯彻十八大精神为主导,从中国政党政治协商的历史演进、协商民主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党协商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党协商与参政党实践,以及加强参政党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五个方面,探讨中国政党政治协商的渊源以及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语境下政党协商的理论与实践,旨在探求当代中国政党协商发展的合理化路径。
热门推荐
  • 快穿之情凉玉暖

    快穿之情凉玉暖

    “凉情并非情凉,暖玉本是暖玉,万千世界有你便好,忘却浮华,镜中花,水中月,不过是一场好梦。”“凉情,能陪着你真好…”“小傻瓜,谢谢你。”岁月流逝,万物皆变,不变的情凉玉会暖。
  • 青出于蓝

    青出于蓝

    《青出于蓝》作者孙智慧用自己平实的笔触为读者勾描了一幅社会百态图。读后启人心智,引人深思,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可以开阔视野,认识社会,给自己的写作以及日常生活带来帮助,是本值得一读的课外读物。
  • 我是茅山道士

    我是茅山道士

    战乱纷飞,枯骨遍地,鬼怪现世。而我作为一个茅山道士,该助纣为虐实现大东亚共荣,还是控制天下鬼怪保卫家园。
  • 帝王无双

    帝王无双

    江山要有!美人要有!庙堂我最高!江湖我最大!基友成群,平乱治国。风流天子,帝王无双。
  • EXO灵都之心藏

    EXO灵都之心藏

    如果有一天有人要杀我你阻止不了,那么麻烦请你亲手杀了我,我宁愿死在你手下…
  • 超自然黑科技帝国

    超自然黑科技帝国

    天地灵物,一种能够通过与人类“契合”赋予人类使用天地灵气的能力,并与人类共同战斗的稀有物种。灵物以人类的精元为食,携带大量灵物的劳娅大陆出现,导致了世界末日。易川在末世中觉醒,成为无极界之主,重返十五年前。一步步建立富可敌国的科技帝国,诛仇敌、拯救世界,曾经被夺走的,这一世的他将不再失去,一切的遗憾,都可以弥补。如果世间真的存在一种超自然的力量,那这种力量就已经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它必将走下神坛,也必然会形成一种新的科学。……易川。
  • 血染羽翼

    血染羽翼

    杨煜为了守护最后一个明朝末年的宝物和暗杀他们打了起来,暗杀的队长和杨煜阴差阳错穿越到了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的交接处,杨煜被卷入到了七大门派和朝廷的纷争之中,在这个动乱的年代到底谁能称王?另一方面吉姆在大西洋海上揭开了万年以前亚特兰蒂斯的辉煌与毁灭,二战时被美国投原子弹的长崎又变成了空城?松井少岩是否能拯救大家给大家带来光明?
  • 综世界穿行

    综世界穿行

    所以我说,失恋了什么的在家里窝着绝壁是最贴心最安全的事情,去个草窝窝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失恋的气息麻麻的绝壁要出问题的,这不,遇上了不是?于是,失恋伤痛还没有来得及抚平的莫艾艾便被一个伪装成流星的外星系统拐带进了各种各样的幻想世界。
  • 唯吾独仙

    唯吾独仙

    浩瀚神州,百族林立,诸雄争霸,逆天乱地,万千世界,谁主沉浮?弹指间飞灰湮灭。一个少年从皇墓中走出,以萤火之光,敢于皓月争辉;以凡人之躯,敢于神魔对抗,敢于天斗。谈笑间,掌握生死轮回印,手摘星辰与日月,睥睨天下,只手遮天,唯吾独仙!
  • 黎函苏芷

    黎函苏芷

    秦函过着可怜的日子,他被认为成苏止。其实他就是苏志。只不过他忘记了小时候,他成功的成了大王妃,他想隐瞒这个身份一辈子。还是发现了,他把她一辈子最珍贵的东西都弄碎了“黎弘,你爱的是秦函,还是苏芷”“贱人,还说话,我爱的一直是苏芷”在黎弘走的一个时辰,秦函上吊自杀了在一个月后,黎弘和秦函的女儿说“爹的,母亲给我编的红绳戴不住了黎弘看见这个红绳,才知道秦函一直是苏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