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072800000021

第21章 托马斯主义(1)

托马斯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既坚持了传统基督教哲学奥古斯丁主义,维护教义的权威和神学的统治地位,同时又顺应时代的潮流,对经院哲学加以改造,并采纳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思辨方法和思想,来为基督教哲学服务,企图调和奥古斯丁主义与亚里士多德哲学之间的矛盾,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理性的经院哲学。为此,他构建一个庞大而全面的思想体系。这一体系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凡神学哲学所应涉及内容他都涉及到了。托马斯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形而上学思想、认识论学说、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思想,这三部分论述的对象虽然不同,但其思想方法即亚里士多德的思辨方法则是一以贯之,交互渗透着,比之以往的经院哲学,单纯强调依靠信仰来认识上帝的奥古斯丁主义则更具有理性色彩。因而,托马斯把经院哲学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对后来的经院哲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实事求是地分析托马斯主义,我们应该看到,它对推动人类思辨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积极意义。以下就托马斯的哲学形而上学思想、认识论学说、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思想作一简要分析评价。

1.形而上学论

(1)形而上学词源及内涵。

“形而上学”一词源于希腊文,原意是“物理学之后”。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生写了许多著作,但在他生前刊行发表的并不多,他死后遗留大量手稿、讲义,这些著作多年隐藏于地窖,几经转手,错乱不堪。后经安得罗尼克重新整理校勘。安得罗尼克在编辑时把讲自然科学的著作归为一类,称为“物理学”,把研究抽象理论的著作归为一类,排在“物理学”后面,因而这一部分也称之为“物理学之后”。我国《易经·系辞》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形而上者”与“物理学之后”意义相近,故我们把“物理学之后”或“后物理学”译为“形而上学”。按照亚里士多德对学术所作的分类,《形而上学》主要研究本体的性质、原因和原理,亦称之为第一哲学。内容包括:关于哲学的性质、对象、范围的论述(卷一、二、三、四、六、十一);对历史上各派哲学的评述(卷一、二、十三、十四);论本体的性质和原理——物质与形式(卷七、八、十二);论本体的运动与变化——潜能与现实(卷九);论一与多的关系(卷十);论不动的推动者(卷十二)。

亚里士多德对历史上不同派别的哲学家从泰勒斯到柏拉图都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和评论。他认为,历史上各派哲学家对哲学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贡献。但总起来看,对世界本原的理解都有局限性,都是片面的和不正确的,特别是都没充分分析事物变化的原因。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必须探究世界的本体,而探究世界的本体首先要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他提出著名的“四因说”:即质料因、形成因、动力因、目的因。用此“四因”来说明和解释物的本体和变化,并对柏拉图的理念论作详尽的批判,指出他割裂了本体和事物的联系,在事物之外寻找一个独立的理念,并把理念作为万物的原因,这是极为荒谬的。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还着重研究了本体的原理和要素问题,指出,一切可感知本体均由物质和形式构成。一切变化的主体是物质,而事物的个体性则是形式决定的。物质和形式二者的有机统一就构成了具体事物。亚里士多德把可感知的个体事物作为现实存在的本体的观点,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

亚里士多德在认识论上也提出了超出前人的新观点。他认为感觉的对象是先于感觉存在的,感觉不能产生于主体自身,只有在主体接触感觉对象之后才能建立感觉,这些观点在当时提出确是难能可贵的。

同时亚里士多德还认为,世界的本体有两种,一种是可感知的本体,还有一种不动不变的本体。这种本体本身不运动也不会毁灭,是其他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最终原因。他把这种本体也称之为神,是“原始动因”。这些观点又表现了他的唯心主义倾向。

《形而上学》一书还对本体的属性一和多、潜能与现实等之间的关系作辩证的分析,认为可感知的本体则处在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辩证法思想在此也有所体现。但他在事物的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上则是混乱的,反映了他对辩证法的认识和把握的不彻底性。

(2)形而上学的本体论。

托马斯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辨来为基督教神学服务,提出形而上学的本体论。他曾对形而上学下如下定义:形而上学是研究“作为有的有”的学问,是“撇开物质的观点去讨论一切有之有的和最初的有”。换句话说,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客观物质的“存在”或“有”,而是抽象掉具体物质的纯粹的、思辨的“有”,是一切现实的有的根本原因,这就是有的本体。托马斯以上关于形而上学研究对象——“有”的本体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三层意思:第一,这种“有”是最普遍、最广泛、最抽象的,并且摆脱一切有形的物质束缚的纯有;第二,这种“有”是最初的、极限的有,它是有自身而再没有更深刻的原因;第三,这种“有”是其他一切有之为有的最终原因。托马斯是如何论证这些思想的呢?

首先,托马斯说“有”是一切事物的最基本的因素。“有”与“无”是相对的,由于“有”才形成各种事物,如果没“有”事物也就不存在,人们也就无所谓对事物的认识。例如,当人们说这是一棵树、一块石头、一只猫等事物,显而易见这些事物必然是“有”,是存在着的,“有”是这些事物基本因素,才成为人们的认识对象。

其次,“有”是人们对事物的第一知识,同时也是人们对事物的最后知识。托马斯认为,作为第一知识,就是关于“有”的认识能力是人类先天所具备的,人们对周围世界一切事物的第一认识就是“有”,这是不假思索和毋庸置疑的,“有”的概念是先于人的认识里,关于各种事物形形色色的特性的其他概念而存在,人们对事物特性的认识可多可少,可深可浅,而“有”的概念是完整和全面的,并且包含了其他一切概念。因此,“有是理智首先认识的,而且最明显地认识到的,其他一切概念都包含在这有之中”。“‘有’是理智的第一对象和形式对象。”

托马斯进一步分析到,人的理智对有的认识是一个过程,人们先有“有”的概念,在分析和研究事物时,把事物的各种特征、个性逐一全部抽象掉,最后剩下的惟一共性就是“有”,这是事物的最基本的、最后的因素。先天的“有”的概念与从事物感性经验中抽象得到的“有”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时的有既是高度抽象的统一,但又包含了具体的生动丰富的内涵,既是人们获得的第一知识,又是人们分析事物的最后知识。简言之,就是从抽象的“有”出发,经过具体的感性的人,再回到抽象的“有”的过程。因此,形而上学研究“有”的本体,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揭示“万事万物的本原”和“最高原因”。

最后,托马斯认为,通过对形而上学本体“有”的分析,可以进一步逻辑地推演出世界万事万物的最终原因。而这个最终原因,只能是上帝。因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之所以千差万别,是由于这些事物都有其各自的特性,其本质是相互区别的,而万事万物共相是“有”,那么作为共相的“有”与事物的特殊本质就不是一回事,是相互区别的。再则具体事物的存在或有,是暂时的变动不居、易逝的、相对的、有一定条件的,而事物变动:不居的原因不可能在其自身,必然也需要外在的原因,原因之外仍有原因。

根据因果链条的逻辑推演,必然存在一个终极原因,这个终极原因是绝对的、无限的、永恒不变的“有”,世界上万事万物这个终极原因是存在的,是这个终极的“有”决定的。很显然,这个“绝对无限的有”的本质就是它自身的存在,不可能也不需要别的原因。毫无疑问这个“绝对的无限的有”,只能是上帝,因为只有上帝的本质就是自身的存在,再没另外的原因。上帝则是一切之有,上帝的有又是世界一切事物存在的本原,一切事物只能依靠上帝才能存在,只能是“有限的有”。对此托马斯又借用柏拉图“分有”理念的理论,他说,世界上的具体事物的“有”,即变动不居的有,只是“上帝”绝对永恒的有的“分有”,上帝之有渗透在具体事物“分有”之中,具体事物的“分有”体现上帝之有。他形象地比喻说:“如同太阳发射出自己的光照亮了物体那样,上帝的至善向创造物倾注自己的光,这就是对上帝的分有。”

托马斯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实际上就是基督教哲学的神学本体论,他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学说,以及搀杂一些柏拉图的理念理论,来论证上帝的永恒存在。他首先肯定上帝作为绝对的、无限的“有”存在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这种绝对的、有限的“有”的“分有”。上帝是源,而事物是流,上帝决定和派生了万事万物,是世界的本原。人们通过对事物认识,不断地抽象事物的共相,而最终认识上帝,这就是托马斯的形而上学的分析方法。他直言不讳地宣称,形而上学第一哲学的真正对象是上帝。

(3)形而上学的基本范畴。

托马斯在分析论证了形而上学的本体论之后,仍以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为蓝本,进一步展开对事物的分析,提出形而上学关于事物实体与偶性、形式与质料、现实与潜能、本质与存在着的四对基本范畴,以期通过对具体事物范畴的阐述来充实对上帝存在的论证。

实体与偶性。

关于实体和偶性这一对范畴,是亚里士多德最先提出的。

亚里=匕多德认为,实体的最主要的共同特征或者基本含义是:它是一切东西的主体或基质、基础。实体是客观独立存在的,并自身发展、变化,而不依赖于任何其他东西。从逻辑上说,实体是主词,别的范畴、概念则是宾词,是表述它的,而它并不表述别的东西。这表明他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或者说物质个体是第一陛,而不是精神的,客观物质世界是永恒的,而并非被创造的世界。这无疑是“唯物主义”倾-向。当然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并不彻底,他在进一步论述实体与“四因论”、“质料和形式”的联系时则认为,质料与形式以及二者的结合(个体)都是实体,同时又强调形式是最后的最根本的实体,是“现实实体”,形式是决定某物成为某物的真正原因。例如,房屋其质料是砖块、石头、泥土、木料等,是由房屋的形式决定这些质料成为房屋,在这里概念的东西(形式)成为第一原因,这就背离了个体是第一实体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而趋向柏拉图的唯心主义。

托马斯在继承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理论时,剔除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自身存在的唯物主义思想,把其唯心主义成分加以扩大,推向极端。托马斯认为,实体和偶性这两个概念的提出是以客观事物为根据,从现实中推论出来的。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实体和偶性,但二者又是相互区别的。

那么什么是实体呢?实体指的是事物不变的本质,是决定事物为此事物的东西或称之为主体,它以自己为根据而存在,不依赖其他事物,但同时作为主体它还有一些其他的属性。简言之,主体独立于属性,而属性不能脱离主体。例如,一个人、一朵花、一座房子,其中“人”、“花”、“房子”这些就是哲学上说的实体,其性质是不变的,同时,“人”有高、矮、胖、瘦,“花”有红、黄、白、蓝等颜色,“房子”有高低不同形状结构,而事物的这些属性则是可变的,必须依附于实体中,事物这些属性托马斯认为就是偶性。

托马斯进一步对实体和偶性的关系进行论证。首先实体和偶性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任何一个事物,当我们说它是某物时,也就肯定它是一个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例如说“这是一个人”,这个人的存在也就不言自明了,他说:实体“一是定义所指示的事物的本性”,“二是指主体和个体”。但实体又有许多属性,我们对实体的认识,又必须通过事物的各种各样属性来完成,即通过偶性来完成。事物偶性与实体不同,它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以实体为根据”。它被主体的性质所规定,依附于主体,使主体呈现多样的、生动的、变化的具体形式,如果偶性脱离主体无从存在,例如“白色”,总是什么东西是“白”的,花是白色的,羊毛是白的等。因此偶性无法独立存在。从逻辑上说实体是主词,观定事物性质,它所表达的是事物的自身,而偶性是宾词,它是说明主词的,主词也需要宾词来表达和说明。在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可以感知到,没有无实体的偶性,也没有无偶性的实体,二者是紧密相联的。

同类推荐
  • 刘勰与《文心雕龙》

    刘勰与《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一部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门著作。它总结了齐梁以来各种文体的写作经验,使之上升到文学理论层面,而且还运用这些理论对各个时代和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刻的批评,是一部世界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文艺创作理论集大成之作。它的作者刘勰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
  • 契诃夫

    契诃夫

    契诃夫(AntonChekhov,1860~1904)是一位与法国作家莫泊桑齐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中国学生对他的了解大多是从中学课本中的《变色龙》和《套中人》(又译《装在套子里的人》)两篇小说开始的。契诃夫于1860年1月29日出生在俄国一个杂货店老板家。他从小生活困苦,靠当家庭教师维持生活和求学。1884年从莫斯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当了一名医生。与社会和人民的广泛接触,丰富了他的阅历,为日后的创作积累了素材。从入学的第二年开始,契诃夫便在一些幽默刊物上发表短篇小说。在20多年的创作活动中他共写了400多篇中、短篇小说,10多个剧本。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
  • 聆听中诗从书-格萨尔王传

    聆听中诗从书-格萨尔王传

    《聆听史诗丛书:格萨尔王传》反映了新时期中国《格萨尔》事业发展的历史进行,使《格萨尔》这部古老的史诗,焕发艺术青春,以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从雪山环绕的青藏高原,走向全中国,走向世界。
  • 权术之王——曹操

    权术之王——曹操

    《权术之王——曹操》主要内容分为初出茅庐、黄巾之乱、剿灭黑山等章节。《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权术之王:曹操》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曹操传奇的一生。
  • 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

    如果我们对人类文化科学史上走过的风流人物,作一回眸和审视就会发现,即使在我们即将走进21世纪的今天,他们的丰硕遗产和崇高风范对我们,特别是对我们的青年一代,还是大有教益的。作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和爱国主义者,巴甫洛夫在科研中所表现的那种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不计得失、坚忍不拔的献身精神,特别是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一句话,即他的高风懿范,是没有时代与地域的限制的,对我国正处于改革大潮中的学者、青年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楷模。作者在作品里不仅塑造了巴甫洛夫和谢拉菲玛这两个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以及他们独特的生活道路,而且还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热门推荐
  • 不够格的男人

    不够格的男人

    回到了七年前,进入虚拟世界,他企图找出这一切的解释。他是有着拥有可能性资格的男人,不过现在,他还不够格。
  • 落颜不喜孤鹜

    落颜不喜孤鹜

    五年的时间,她从一个官家女子变成了高高在上的太后。那日她杖责了多位大臣,只因他们上书要为西厂督公成明卿求取一位夫人。
  • 引领时尚阅读:变换角色

    引领时尚阅读:变换角色

    作家汪曾祺曾指出“短篇小说的一般素质,小小说是应该具备的。短篇小说散文的成分多一些,而小小说则应有更多诗的成分。小小说是短篇小说和诗杂交出来的一个新品种。“本书收入作者近几年在公开报刊发表过的小小说作品。作品涉及农村、城市、商场、官场、教育、医疗等生活舞台,内涵涉及道德、人生、亲情、友谊等,绝大部分作品为宏扬道德、启迪人生之主旋律,是作者倾心打造,奉献给广大读者的精神大餐。
  • 超游崛起

    超游崛起

    蔚蓝星纪元二十二年,天变异象虚空破碎,灵气复苏道法重现,在神的指引下,开启了全民修真的神话时代……“乱世将至,英雄四起,黑暗不会笼罩大地,光明也不可能覆盖苍穹。我叫叶问天,我决定追随梦中的那道身影,励志成为国服最强。”
  • 故事会(2017年3月下)

    故事会(2017年3月下)

    《故事会》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是中国的老牌刊物之一。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5。从1984年开始,《故事会》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03年11月份开始试行半月刊,2004年正式改为半月刊。现分为红、绿两版,其中红版为上半月刊,绿版为下半月刊。
  • 婚纱订爱:再次爱上我

    婚纱订爱:再次爱上我

    当她穿着那件叫做真爱的婚纱出现在他的面前时,他不屑,当她一心一意为他时,他不屑,,当她离开时,他不屑。当他爱上她时,才发现自己爱的是那么深沉。。。可是,时光中就是不饶人,他毁了她的一切,毁了她的家人,但在他有危险时,她还是那么奋不顾身的救了他。是的,她死了,留下的爱,还在。。
  • 契丹娇夫人

    契丹娇夫人

    北宋年间,娇美可爱的汉女苏洛儿因酷似契丹北院大王耶律正的已故王妃香娥,而与耶律正相识相恋。苏洛儿的父亲为契丹人所杀,洛儿竟误会杀父仇人是耶律正,此时已怀有身孕的洛儿会作何决定?当误会消解,耶律正手下一万精兵又因有人走漏军事情报而全军折损,怀疑矛头尽数指向洛儿,但到底是谁出卖了契丹军情?天生有异香的前王妃香娥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 好狂一只魔

    好狂一只魔

    魔祖御用之印转化成人,力战人魔两界,力降上古七龙七凤……
  • 天道武逆传

    天道武逆传

    一个地球上的高材生,因为一次科学实验失败,穿越到幻学大陆与其同名同姓的农村子弟家,他本想安安静静的做一个普通人,却不想仇人步步紧逼,他唯有走上一条强者之路。在幻学大陆里热武器已经在这得到普及,修炼者的地位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他能否力挽狂澜,凭借自身优势,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呢?且看子轩如何在逆境中成长
  • 景在花未央

    景在花未央

    本是娇弱的女子,注定要用一生守护他人;本是世家的公子,却为所爱之人不顾世俗;当你觉得生活不易时,可曾预料日后的庆幸?当你觉得生活容易时,可曾想到有人在守护?主人、随从、医者、贵女、世子、平民……众生芸芸,谁人躲得过命运逃得了情。桃花雨下,时光流转。尘埃落定后,谁欢喜了谁,谁又辜负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