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612800000010

第10章 操作方法(2)

在进针时,刺手与押手应该相互配合,动作协调,可以减轻痛感,行针顺利,并能调整和加强针感,提高治疗效果。古代医家非常重视双手配合动作,可采取一些方法以转移其对疼痛的注意力,如《难经.七十八难》所说:“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扪而循之,爪而下之……”及杨继洲的“随咳入针”均是此意。

二、持针姿势

持针的姿势,状如执毛笔。故称为执毛笔式持针法。根据用指的多少,有二指持针法,三指持针法,四指持针法,五指持针法。

1.二指持针法:拇、示两指指腹挟持针柄,针身与拇指成90°。一般用于针刺浅层腧穴的短毫针持针法。多用于背部腧穴。

2.多指持针法:拇、示、中、环指指腹持针柄,小指指尖抵于针旁皮肤,支持针身垂直。一般用于长针深刺的持针法。多用于腰区腧穴。

第六节进针法

进针法,又称刺针法、下针法、入针法、内针法,是指毫针在刺手与押手的密切配合下,运用各种手法将针刺入腧穴皮下的方法,是毫针刺法的首要操作技术。在进针时要注意必须将注意力集中于持针手、押手、针和病人四者,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视,神在秋毫,意属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指力与腕力的协调一致,要求做到无痛或微痛进针。

在进针时医者尽可能把疼痛减少到最低限度,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作等。

在针刺背穴时,各种进针方法在临床上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针刺深浅和手法的要求灵活选用,主要防止气胸的发生,并便于进针和减少病人的疼痛。背穴针刺常用的进针方法有以下几大类。

一、押手分类法

1.单手进针法即用刺手的拇、示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此法用于短毫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即刺手与押手互相配合,协同进针。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爪切法:又称指切法,临床最为常用。即以左手拇指或示指之指甲掐切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的手法。

(2)夹持法:即左手拇、示两指用消毒干棉球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示指执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当贴近皮肤时,双手配合动作,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此法多用于长针进针。在背针疗法中,常用于腰骶臀部穴位。

(3)提捏法:即用左手拇、示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在背穴针刺中,常在长针透刺时使用。

二、速度分类法

1.速刺法即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快速刺透表皮,针入皮下的手法。进入皮肤后,再按需要缓慢向特定方向推针进入预定深度。

2.缓刺法即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缓缓刺透表皮,针入皮下的手法。进入皮肤后,再按需要缓慢向特定方向推针进入预定深度。

三、手法分类法

1.插入法即指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不加捻转或其他术式,直接刺入皮下的手法。

2.捻入法即指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稍加捻动将针尖刺入皮下的手法。

3.飞入法即指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以拇、示指捻动针柄,拇指后退瞬即将针尖刺入,刺入皮下时五指放开作飞鸟状的手法。

4.弹入法即指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并以中指弹动针柄时瞬即将针尖刺入皮下的手法。

以上各种进计法,在临床应用时需根据背部腧穴的解剖特点、针刺深度、手法要求等具体情况,以便于进针、易于得气、避免痛感为目的,灵活选用相应的进针法。

第七节针刺角度、方向及深度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是指毫针刺入皮下后的具体操作要求。在背穴针刺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获得针感、施行补泻、发挥针刺效应、提高针刺疗效、防止针刺意外发生的重要环节。取穴的正确性,不仅指其皮肤表面的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腧穴的治疗作用。临床上针刺同一个腧穴,如果角度、方向和深度不同,那么刺达的组织结构、产生的针刺感应和治疗的效果,都会有一定的差异。临床时所取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主要根据施术部位、治疗需要、患者体质体形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一、角度

针刺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其角度的大小,应根据腧穴部位、病性病位、手法要求等特点而定。针刺角度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平刺三类。

1.直刺法针尖与皮肤表面成90°,分浅刺和深刺。浅刺法直刺0.3~0.5寸,包括梅花针叩刺,主要用于治疗神经衰弱或不适宜强刺激的深刺的病人。深刺可达3寸左右。直刺法多用腰骶部,背部夹脊穴也可用直刺法至椎板骨膜。

若需大补大泻,可用直刺法即提插捻转相结合的方法,但背部不宜针刺太深,防止刺伤重要脏器。特别是肺气肿患者,心俞、肺俞等穴不可超过5分或予斜刺,以防发生气胸。

2.斜刺法即针尖以一定角度向脊柱方向或向下刺入穴位。可用毫针与皮肤在30°~75°向下斜刺,针尖方向与脊柱平行,或针尖向脊柱方向刺入,以45°向脊柱斜刺,往往可获得较好的针感,相对安全,临床可采用捻转补泻手法。多用于背俞穴,夹脊穴也可使用此法。

夹脊穴除可考虑直刺以外,也可在治疗前后采用拇指按压滑动、寻找相应夹脊穴下的敏感点,如压痛、酸、麻、胀感等的基础上,用1.5~2.5寸毫针向脊柱方向斜刺,待针下出现电击感或麻胀感传导时停止进针。对针刺到一定深度而无上述针感者,施以刮针法直至出现上述针感。针刺方法尚有以3寸毫针与皮肤成45°斜刺入者,以得气为度,或针与皮肤成70°向脊柱方向刺入1寸左右,当视病人胖瘦而定。

斜刺角度不可过小,患者感觉有放散性触电感时应停止进针,并提针少许,注意观察患者反应。针尖也可将针直刺至椎板骨膜。有人用排针,针尖朝向脊柱,针刺一般不少于上下3个穴位,针感传导要求直接传向患病脏器。

3.平刺法首先确定针刺方向,将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调整为0°~5°缓缓平刺于皮下或肌肉之间。既可向上或下纵向平刺,也可左右横向平刺。

临床使用透穴可向督脉透刺,也可沿膀胱经纵透,多一针透刺数穴,故又名透穴法。背部腧穴透刺多用于实热证,常用于上背部的腧穴,也可用于整个背部的腧穴。平刺的深度一般而论都远远超过直刺的深度,由于进针采用的是平刺,便于连接电针,可进一步加大刺激性量。

二、方向

针刺方向,是指进针时和进针后针尖所朝的方向,简称针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

一般认为,针刺背俞穴时,应斜向脊柱方向,针轴与体表成75°内斜夹角,夹脊穴针刺时,颈段针1寸左右,胸段针1.5寸左右,腰段针2.5寸左右。但不能刺入椎管。有人通过大量尸解得到如下认识;以每椎棘突下旁开0.5寸为标准,深刺时均能抵达椎板,提示直刺夹脊穴不致刺入胸腹腔面损伤脏器[张蔚民.上海针灸杂志,1987,(4):23]。

对斜刺,杨氏认为L1以上不宜斜向脊柱针刺,针体也可能穿过黄韧带等组织而进入椎管,损伤蛛网膜和脊髓[杨占林.中医药研究,1987(5):30]。

其实,不管是颈段夹脊穴、腰段和胸段夹脊穴均可深刺至椎板,只是颈段夹脊穴周围分布有较多交感神经和血管,加之体位不易固定,故针刺时,手法要轻柔,不宜强刺激,以免发生晕针反应。

在深刺夹脊穴时,若出现麻电感向远处放散,为刺中脊神经,此时可将针略上提留针,不宜反复提插,以免造成神经损伤。颈椎上段夹脊穴深刺时针尖不可向上或内上方斜刺,以免伤及延髓,胸段夹脊穴深刺时针尖不得向外斜刺,以免造成气胸,甚至伤及胸腹腔脏器。胸部夹脊穴一般不超过2寸,腰区以下夹脊穴可达1.5~3寸,但要掌握好进针的方向。

王氏则运用CT下观察,在第4腰椎夹脊穴埋线和针刺深度,于棘突下旁开1.5cm处进针,针体与人体矢状面成20°~30°斜向脊柱缓慢进针,当针尖抵达黄韧带时有阻抗感继续进针时可出现较为明显的“落空感”,提示针尖已达硬膜外后间隙的最外侧。根据临床观察,针尖保留在硬膜外间隙时可有很好的针感,针感可在患肢出现麻木或触电感,甚至传至足心,此时收到的疗效最为理想[王玉明.中国针灸,2005,25(3):179]。

毕老在针刺之时,针尖偏向于脊中线椎体方向,针之纵轴与体表成75°的内斜夹角。达到预定的深度时,患者有沉困、走窜、触电样等感觉,术者也会感到手下沉紧,此时勿再深入。毕老多次强调的是针尖只可向脊柱方向斜,而胸1~7段诸穴,宜浅不宜深,得气即止,以防止气胸的发生。

三、深度

针刺深度,是指针身刺入腧穴的深浅。掌握针刺的深度,应以既要有针下气至感觉,又不伤及组织器官为原则。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临床实际操作时,还必须结合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经脉循行深浅、季节时令、医者针法经验和得气的需要等诸多因素作综合考虑,灵活掌握。正如《素问·刺要论》指出:“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深浅不得,反为大贼,”强调针刺的深度必须适当。

背部腧穴的针刺深度与角度,应因针刺部位、角度和方向及个体胖瘦不同而有别。对有的神经症患者和不宜深刺者用浅刺法,对腰区疾病,也可适当深刺。如治疗腰椎病、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等级,用腰3~5夹脊穴,可深1.5~3寸,针感可传至足部,一般来说,刺入1.5~2.5寸,即可达到脊神经的深度,使之出现麻电感向下肢放散,而治疗脊椎关节炎时,可向棘突间韧带进针1~1.5寸,针刺颈、胸椎夹脊穴时就较浅,进针1.5寸左右。

在颈椎段针刺1寸左右,胸椎段1.2寸左右,腰椎段2寸左右,骶椎段的针刺深度可以酌情根据患者的大小胖瘦及针刺夹脊段的不同,进针1~1.5寸。腰夹脊可稍深在2.1寸。

浅刺法直刺0.3~0.5寸,包括梅花针叩刺和皮下针,皮内针等。主要用于治疗神经衰弱或不适宜强刺激的深刺的病人。深刺可达3寸左右。直刺法多用于腰骶部,背部夹脊穴也可用直刺法至椎板骨膜。但背部不宜针刺太深,防止刺伤重要脏器。特别是肺气肿患者,心俞、肺俞等穴不可超过5分,以防发生气胸。

针刺时,针尖要偏向脊中线椎体方向,针之纵轴与体表成75°的内斜夹角。达到预定的深度时,患者有沉困、走窜、束带或触电样等感觉,术者也会感到手下沉紧,此时勿再深入。胸1~7段诸穴,则宜浅不宜深,得气即止,以防气胸的发生。

第八节得气

一、得气的意义

针刺手法的核心是得气,但如果在得气的基础上能进一步通过施行手法,使针感趋向病所,即“气至病所”,则是提高针刺临床疗效的又一个关键,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云:“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故医者要善于引导神气直达病所。《素问·针解》指出:“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可见,“制其神”是“气至病所”的关键。医者要聚精会神地进行手法操作,意念气达病所,以意领气,意到气到。同时,结合病情,给患者一定的语言暗示。患者也要一心一意体察针感,与医者密切配合,二者缺一不可,则易引导气至病所,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二、得气的分类

“得气”是针刺治疗过程中的感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病人对进针后的针刺感觉,又称“针感”;施术者根据针感掌握刺激的手法操作,以达到有效的刺激程度。二是施术者手指对针刺入皮肤以后的感觉,又称“手感”,施术者根据手感去寻找、调整针感,使针感达到治疗疾病所需要的程度。

1.针感针感是指从进针开始到出针为止的全过程中所发生的感觉。

由于刺激部位与组织结构、个体感觉差异及对感觉的形容不同,可反映出各式各样的针感;这些针感不但产生于针刺的局部,还会向其他部位传导。并经过某些特殊的方法诱发,用压力可阻断,临床上患者的针感包括胀、酸、重、麻、放射等感觉。

2.手感手感是医生在针刺过程中,针尖经过和遇到的各种组织的感觉,从感觉中可以得知针尖刺到的是何种组织,并从中得出在进针过程中病人的针感,以及针感的性质和强度,并根据手感调整针感,使其达到治疗疾病的针感。总之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也会在针下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甚至沿着一定部位。方向扩散传导的感觉。若无经气感应而不得气时,医者则感到针下空虚无物,患者亦无酸、麻、胀、重等感觉。正如《标幽赋》曰:“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同类推荐
  • 中华名医名方大全(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中华名医名方大全(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在世界医学史上,中医是惟一历经2000余年仍能焕发生命力的医学技术。中医药方神奇的疗效便是这一传统医术科学、高明的集中现。在这些有效、实用的药方里,包含着历朝历代诸多名医名家的智慧和心血,他们为我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众所周知,大多古医药方多散见于各种医学典籍之中,难以查找。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编者从上百种古医典籍或名医专著中摘取了大量的名方、验方,经科学的分类统筹,编辑成书,以方便读者参考验用。本书集录了从春秋战国到明清年间的多个朝代的名医名方,既具有实用价值又极具收藏价值。
  • 中医儿科处方手册

    中医儿科处方手册

    《中医儿科处方手册》以实用为原则,缩减理论阐述,力求简明扼要,对指导临床有实际意义。全书共10章,选择中医药有一定优势特色的病证88个。在病证下立法处方,以病统方,方证相对。每一种疾病均按照诊断要点、辨治原则、处方、警示四项编写。诊断要点一般按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三段式编写,以求精简易掌握。在处方中大多数是辨证用药,也有少数是辨病用药,力求临证用之有效。儿科处方用药剂量应根据小儿年龄、体重、疾病轻重缓急、药物多少及配伍而定,《中医儿科处方手册》除新生儿疾病外,一般中药汤剂处方用量,适用于4~7岁儿童;中成药剂量仅供参考,临床选用时以其药物说明书为准。
  • 白话本草纲目

    白话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近30年的心血结晶。它不仅是一部药学巨典,也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书中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于史学方面都有较高的价值。《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000多幅精美的插图。 本书吸取了巨典的精髓,以白话的形式加以展现,共遴选单药500余种,每种药材列出名称作为纲,纲之下以“释名”为目,纲举目张,以正其源。接下来,以“集解”“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的体例,阐释药物的产地、性状、功能等,非常便于读者学习、阅读。
  • 血液循环的发现者哈维的故事

    血液循环的发现者哈维的故事

    本书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介绍哈维——血液循环的发现者、英国生理学家、著名医生,介绍其在医学领域的探索及他对人类的巨大遗产《血液循环论》。
  • 中医乾坤

    中医乾坤

    中医药是在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历经了几千年的临床验证,是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结晶。《科普通鉴:中医乾坤》是科普通鉴中的一本,主要介绍了中医的起源、发展,中医基础理论,少数民族医药,常用中药的性状、功效、食疗方等,并附有家庭常用中药饮片的彩图,以方便读者,书稿内容通俗易懂,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普及大有益处。
热门推荐
  • 封魂之师

    封魂之师

    她是隐秘世家钟家的后人钟黎,怀揣寻回哥哥的梦想孤独前行,一段不明不白的文字,让她身不由己陷入历史的漩涡,当年是谁逼宫篡位夺了谁家天下,当年又是谁宠信优伶灭了国,又是谁昏庸残暴只为等谁…………现代科幻的光芒一齐交织,上古者,谁的天下,会为谁丧其至宝,不负荣华?
  • 他假装不在乎

    他假装不在乎

    你见过乌鸦吗?阴森,可怕。你见过孤独吗?恐惧,迷茫。他很自卑在深海里,只有他一个人。
  • 绝世刀芒

    绝世刀芒

    前世为巅峰刀客,转世为平凡少年。坚强不屈的意志,只为守护刀客尊严。永不停息的脚步,只为追逐无上刀道。修罗浴血重生日,我以我刀祭苍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朝代与官署历史纵横谈(中国历史纵横谈)

    朝代与官署历史纵横谈(中国历史纵横谈)

    直观的介绍历史发展进程,配以深沉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等领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不仅是广大读者学习中国历史知识的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版本。
  • 要相信命运

    要相信命运

    本作品讲述的是女主(江落雪)与男主(郑念熠)在初中发生许多误会,最终兜兜转转在大学相遇并在机缘巧合下成为同桌,经过一年的相处他们互相发现了对方最真实的一面,甚至对彼此都有些心动,他们的感情走向会如何,快来跟小编一起看看吧!
  • 玉落南柯

    玉落南柯

    这世界浩瀚无垠,有仙有魔,有神亦有鬼,更有虚无一般的生灵,人间万派林立,百家争鸣,极尽辉煌,天地间更蕴藏无尽玄妙,可谓每一个生灵都有万千可能的未来…可孩时的梦,长大后,还能找到么?我愿经受诸般苦难,只为再见你一面…
  • 我们青春校园

    我们青春校园

    在这部电视剧中,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校园就那么如此的快乐。
  • 永远有多远!

    永远有多远!

    永远会是多远,不是时间的长短,不是距离的远近,而是彼此的心始终系在一起,哪怕只有那短短的三个月……
  • 晴雨爱恋

    晴雨爱恋

    一段说不出口的爱恋,一篇在青春里写了好久的故事,明明是晴天却下着雨,正如我喜欢你,却在逃避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