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16300000009

第9章 杂于利害——正说《九变篇》

本篇是《孙子兵法》的第八篇,文字篇幅在全书中虽然属最短小的一篇,但思想十分深邃,文辞隽永优美,富有深刻的哲理,对于人们从事任何社会活动都富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其中心命题,是阐述了在作战过程中如何根据特殊的情况,灵活变换战术以赢得战争的胜利,集中体现了孙子随机应变、灵活机动的作战指挥思想。孙子主张将帅应该根据五种不同的地理条件实施灵活的指挥,并明确提出以“五不”为中心内容的随机应变处置军事问题的基本原则。要求将帅必须做到全面、辩证地看问题,见利思害,见害思利,从而趋利避害,防患于未然。孙子还深刻地阐述了有备无患的备战观点,指出不能寄希望于敌人“不来”、“不攻”,而应该立足于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具备坚强的实力。为了真正贯彻“九变”的灵活作战指导原则,孙子特别重视将帅队伍的建设,所以在本篇的结尾处,孙子语重心长地叮嘱身为将帅的人:要防止自己性格上“必死”、“必生”、“忿速”、“廉洁”、“爱民”五种缺陷,避免导致“覆军杀将”。

《九变篇》重要军事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有所不由”等“五不”措施为基本内容的作战原则

这是“九变”问题的主旨之所在。灵活机动,应变自如,这是军事活动所应遵循的根本原则,是战场上夺取主动权、杀敌制胜的重要保障。整部《孙子兵法》都贯穿着这一精神,而《九变篇》则集中阐述了这方面的具体要求以及方法。

孙子认为将帅应该根据五种不同的地理条件实施灵活的指挥,并明确提出以“五不”为内容的随机应变处置军事行动的具体要求,即“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强调只有精通各种机变的方法,方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才算是真正懂得和掌握了用兵之道。

应该指出的是,贯穿于整个“五不”原则的红线,乃是朴素辩证法的精神。它的实质含义,是要求战争指挥者透过现象看本质,综合比较,深入分析,权衡利弊,唯利是动。假如权衡后得出的结论有碍于实现战略目标,损害到根本利益,那就必须舍弃眼前的小利,不汲汲于一城一地的得失,暂时放过某些敌人,留待日后时机成熟后再去解决。如果国君的命令不符合实际情况,不利于军事行动的展开,那么就应该本着“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的态度,拒绝执行。这样做表面上似乎是违背了常理,否定了成规,实际上相反,乃是更好地遵循了军事斗争的基本规律,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争取主动,夺取战争的胜利。因此应充分加以肯定。历史上夫差强争中原酿覆亡,马援误择险道致兵败,岑彭长驱入蜀击公孙,李渊不攻河东入关中,岳飞君命不受进中原,就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孙子“五不”为中心的机变思想作出了具有说服力的实战诠释,对今天的军事家来说,仍不无一定的启示意义。

2.见利思害、见害思利的辩证思维方法

稍早于孙子的大哲学家老子曾讲过这么一句充满辩证哲理的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所伏。”意思是事物之间具有普遍联系的特征,即使是在同一事物的内部,也存在着不同倾向相互对立、互为渗透的属性,利与害互为依存,互为转化,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

军事斗争的性质也没有例外。孙子作为清醒的朴素唯物论者,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在他眼里,胜利和失败仅仅是一线之隔,胜利中往往隐藏着危机,而失败里也常常包含着制胜的因素。因此他要求战争指导者要善于保持清醒的头脑,尽可能做到全面辩证地观察问题,正确地处理战争中的利害得失,趋利避害,防患于未然,制胜于久远。

孙子讲“杂于利害”,除了辩证看待利害之外,还有一层重要的意思,这就是怎样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利有大利,有小利,有眼前之利,有长远之利,这是根本与枝节、实质与表面的关系问题。作为一个有哲学头脑的成熟战争指挥者,不能见了利便热血贲张,直奔主题,而应该先分清它的主次本末,再作主张。总之,“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是非常愚蠢的做法,只有设法加以避免,才算是取得了谈战略、论战法的进门资格。

孙子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里讲的正是争取掌握长远之利、根本之利的问题。有的战争,从表面战果统计来衡量,算是打胜了,可是在胜利表象的背后,孕育着新的危机,留下了无穷的后患:“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师劳民疲,祸不旋踵。所以孙子“杂于利害”的观点启迪所有战争指挥者: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要统一起来。两者发生冲突时,必须以长远利益为归宿,枝节服从根本,短期服从长期,眼前服从长远,局部服从全局,战术服从战略。

春秋历史上晋楚争霸的鄢陵之战,就是在这方面具有极强说服力的例子,而晋国大臣范文子洞察入微,参悟长远战略利益与眼前战术得失之间的关系,更在中国军事学术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彩重墨的一笔。

众所周知,晋楚争霸是整个春秋历史的关键节目。而在晋楚争霸战争史上,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又各具里程碑式的意义:城濮之战使得晋文公“取威定霸”,一跃而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口含天宪”,号令诸侯,使楚国在很长时间里北进中原的势头受到遏制。而邲地之战的结果是楚庄王“一鸣惊人”,兵进中原,陈师周疆,问鼎之轻重,俨然取代晋国而为诸侯之伯。鄢陵之战则是晋、楚这两个“超级大国”争霸战的第三次,也是两国军队最后一次主力大会战。是役晋胜楚败的结局标志着楚国对中原的争夺从此走向颓势,晋国卷土重来,再一次对老对手楚国形成明显的优势,其霸业发展到了鼎盛的阶段。

按常理说,范文子作为晋国统治集团核心成员之一,应该对自己国家的大获全胜感到由衷的欢欣鼓舞才对。的确,把多年的劲敌楚国杀得大败亏输、溃不成军,使郑、宋等中小诸侯国纷纷叛楚附晋,改换门庭,实实在在是一件扬眉吐气、极有面子的事情!然而,实际上的情况完全不是这样,范文子从一开始就反对晋国从事这场战争,而战争的高奏凯歌,也同样不能激起他的兴奋和快感。

早在进行鄢陵之战战略决策之时,范文子就明确表示不赞成己方向楚国开战。他的主要理由是,晋国的忧患在内部而不在外部:“我伪逃楚,可以纡忧……我若群臣辑睦以事君,多矣。”指出晋国现在之所以还能保持内部团结,上下齐心,就是因为有强敌楚国的存在,既然如此,那么还不如保留楚国这个外患来为晋国造福,“唯圣人能外内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盍释楚以为外惧乎!”反之,一旦打败了楚国,大家觉得去了外患就会高枕无忧,内部迟早会争权夺利闹分裂。所以,他一再主张避免和楚军进行正面交锋。应该说,他的这个认识与后来孟子“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见解相一致,也与晋国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态局面相符合。遗憾的是,晋国当时的执政者(领导核心)、中军主帅栾书却是战略目光短视而又自我感觉良好、自以为是的庸人,他只看到表面上对晋军有利的作战形势,认为同楚军打仗有胜出的把握,坚决主张早打,大打,一仗决出雌雄。战略意识同样平庸的晋厉公采纳了栾书的意见,于是大举兴师,与楚军在鄢陵地区摆开阵势,杀个昏天黑地,日月无光。

从表面上看,鄢陵一战如栾书之流所料是晋军打赢了。这当然使得晋国上下雀跃欢腾,载歌载舞,把酒庆祝,论功行赏。然而头脑异常冷静的范文子并不为这种胜利的表象所迷惑,仍然坚持自己的初衷,面对着晋军自鄢陵凯旋而归的热闹场面,他不但没有感到丝毫高兴,反而更加忧心忡忡、寝食不安,认为内乱就要爆发,大祸就要临头,甚至希望自己快点离开这个人世,以躲避这场劫难。他说:“君骄侈而克敌,是天益其疾也。难将作矣!爱我者唯祝我,使我速死,无及于难,范氏之福也。”

形势的发展果真证实了范文子的战略远见。晋国的霸业达到辉煌顶点之时,也正是晋国衰落的命运萌芽之始。晋厉公取得鄢陵之战大捷后,认为已没有外患对自己构成威胁,于是就掉转矛头,集中精力对付国内的强卿大宗,“晋厉公侈,多外嬖,反自鄢陵,欲尽去群大夫,而立其左右”。诛杀“三郤”,剥夺栾氏、中行氏的权力。由于这些举措严重触犯了强卿大宗的既得利益,于是晋国内部各种矛盾迅速激化,政治动乱随之爆发,晋厉公的亲信胥童等人丧命刀下,厉公本人也最终走上人生不归路,呜呼哀哉!这场残酷血腥的内部动乱,使得晋国在鄢陵之战后所取得的相对战略优势很快化为乌有,也导致晋国的政局长期处于动荡不安之中。日后虽然也曾短暂出现过“晋悼公复霸”的历史场面,但毕竟是强弩之末,回光返照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后来齐、晋盟国关系破裂,晋公室一蹶不振,乃至最终导致“三家分晋”格局的形成,都可以从鄢陵之战看出端倪。由此可见,范文子有关鄢陵之战的认识,的确是极其宝贵的战略远见,所谓“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可惜的是,他的战略远见未能为战略决策者所重视,“有意栽花花不发”,枉费了他的一番良苦用心。否则,整个春秋战国的历史或许可以重写。

这里,范文子看到的是长远利益,其观察问题的角度是“杂于利害”;而晋厉公和中军帅栾书看到的是眼前利益,思维方式是单向、直观的,结果让暂时的表面的利益遮蒙了自己的理智,做出极其错误的战略抉择,损害了根本的战略利益。由此可见,脱离长远的利益去追求一时的成功,是多么的危险,是何等的愚蠢!

“杂于利害”,还要求战略决策者妥善处理道德与功利的关系,即做到义与利的高度统一。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是非常讨厌谈论功利的,“耻于言利”。孟子见梁惠王,第一句话便是“王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的前辈孔老夫子也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宋朝那些理学家,像程颢、程颐、朱熹等辈,更进一步,开口闭口“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而兵家是不信这一套鬼话的,不但不信,还要奚落、挖苦。他们把追求功利放在第一位,“兵以利动”,这当然是对的,不像儒家那样“迂远而阔于事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义与利应该完全对立,水火不容,而是应该有机统一起来,见利思义,见义思利,这也是“杂于利害”的应有之义。否则打破了道德的最后底线,必然是为非作歹,百无禁忌,“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所有的掩饰都不要,所有的招牌都打碎,人欲横流,利令智昏,其实只会对赢得真正的利益造成障碍,到头来因小而失大,得不偿失。法家的沉沦就是典型。法家是最讲功利的,按他们的观点,人与人之间都是钩心斗角、彼此利用的势利关系,“君悬爵禄与臣市,臣鬻智力与君市”,可是以势利相交,必定是利尽而交随之中绝。然而恰恰是这种“算计之心”、“自为之心”的张扬,使得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极端紧张、冲突迭起,连法家内部也不得安生,师生反目,同门相残,韩非子被同窗好友李斯活活整死,便是证明。过于言“利”,结果不是别的,就是法家在后世学统不彰,声势消沉。可见“杂于利害”考虑问题,“利”与“义”就应该协调、统一,可以分出轩轾,区别主次,但不可以一笔抹杀其中的任何一个。像儒家那样做谦谦君子固然大可不必,但是“义”作为一种补充,一种价值观,也不可以彻底拒绝。

其实,即便是儒家,也不是不讲利,而是强调必须以仁义为统帅,利应服从于利,他们所反对的只是唯利是图,孔子说:“放于利多怨”,问题不是“利”,而出于“放”,过了度、超了限就不行。董仲舒讲:“修其理不急其功”,“功”是可以求的,关键是不要太热衷、太急切,即“不急”而已。由此可见,孙子的“杂于利害”观念与儒家思想方式是可以沟通的,优势互补是它们共同作用于中华文化发展的最佳选择。

真正有成就的军事思想家,都是具有深刻的辩证法思想的,也就是说,在认识事物、驾驭战争时都能“杂于利害”。中国如此,外国也一样。譬如近代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他在军事学术上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深深受到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辩证法的影响,自觉地将联系、辩证的思想方法运用于对战争现象的研究,从而科学地揭示了战争的运动规律及其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因。克劳塞维茨关于进攻与防御相互关系的阐发,最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特征。他这么讲:“如果两个概念真正构成了逻辑上的对立,也就是说其中的一个概念是另一个的补充,那么,实际上从一个概念就可以得出另一个概念来。”

这就是克劳塞维茨研究进攻与防御关系时所遵循的哲学思维。他不是把进攻与防御对立起来,割裂开来,而是在进攻中看到了防御,在防御中看到了进攻。进攻与防御既相互渗透,又相互转化,两者不是什么绝对的东西:“每一种防御手段都会引起一种进攻手段”,“一种进攻手段是随着一种防御手段的出现而自然出现的”。换句话说,防御“绝不是绝对的等待和抵御,因而多少带有一些进攻的因素”;同样,“进攻也不是单一的整体,而是不断同防御交错着的”。克劳塞维茨进而分析比较了进攻与防御这两种作战形式的优缺点,认为它们都是利弊共存:进攻是“较弱的形式,但具有积极的目的”;而防御则是“较强的形式,但具有消极的目的”。因而在战争中,“谁认为自己的力量相当强大,足以采取进攻这种较弱的作战形式,谁就可以追求较大的目的;谁要给自己提出较小的目的,谁就可以利用防御这种较强的作战形式的利益”。

显而易见,克劳塞维茨关于进攻与防御关系的辩证思维,其进攻与防御互为包容,互有利弊的观念,在精神实质上,与孙子“杂于利害”的理性认识有着相通一致的地方。这充分说明,古今中外的军事学说,只有形式或表述上的不同,而没有精神实质上的对立。

孙子“杂于利害”的主张,乃是一个带普遍性的指导原则,也是其“五不”为内涵的机变制胜理论的哲学基础。它的精义在于辩证对待利害关系,知于未萌,预作准备,顺利时能做到冷静沉着,找到差距,从而保持优势,防止意外;遭到挫折时能做到不丧失信心,正视现实,坚持不懈,从而摆脱被动,走向胜利。从这层意义上看,孙子“杂于利害”的思想,又是超越单纯军事领域的,而具有方法论的普遍意义。对于我们从事任何工作,都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3.有备无患的战争准备思想

在本篇中,孙子还深刻地阐述了有备无患的备战思想,强调指出不能寄希望于敌人“不来”、“不攻”,而要立足于自己作好充分的准备,拥有强大的实力,震慑住敌人,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孙子认为夺取战争的胜利,必须具备主客观条件,两者缺一不可。活用“九变”,机动灵活,属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范畴,它是制胜的重要途径,但是要使它真正发挥作用,还应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作后盾,而强大的实力则来自于认真的备战。从这个意义上说,“恃吾有以待也”、“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可谓是“九变”方法实施的必要条件。

需要指出的是,孙子有备无患的思想还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它揭示了国防建设的一般规律。“备者,国之重”,在阶级社会里,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历史上,总有少数战争狂人,出于满足称霸等私欲,乞灵于战争,穷兵黩武,将战争强加在人们的头上。乞求这些人发慈悲偃旗息鼓是幼稚而不现实的。正确的对策是,既反对战争,又不惧怕战争,以战止战,争取和平。

要做到“有以待”、“有所不可攻”,就必须修明政治,动员民众,发展经济,加强军队建设。这样广大民众才会积极投身于国防建设事业,国家才有足够的经济力量支持反侵略战争,军队才能具有强大的战斗力粉碎敌对势力的进攻,这些都是确保国家安全的基本条件,也是孙子有备无患思想应有的逻辑意义。

4.重视将帅个人的性格修养,防止“覆军杀将”悲剧的发生

在孙子的心目中,将帅是国家的辅木、军队的主宰,他的才能、品德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战争的胜负。同样的道理,能否实施随机应变、灵活机动的作战指挥,也依赖于将帅个人的主观条件。基于这样的认识,孙子强调,为了真正贯彻“九变”的灵活作战指导原则,必须高度重视将帅队伍的建设。为此,他在本篇结尾处语重心长地叮嘱那些身为将帅的人,要注意努力克服自己性格上“必死”、“必生”、“忿速”、“廉洁”、“爱民”五种缺陷,以避免“覆军杀将”这一类悲剧的发生。

孙子的这番论述,是他关于“九变”原则实施的条件保障,也是他朴素军事辩证法思想的集中体现。众所周知,春秋时期朴素辩证法思想的重要属性之一,是事物转化观点上“节”与“度”概念的提出。当时一些著名思想家,如孔子、老子等人已对事物转化的临界点——“度”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认为要保持事物的稳定性,既不可不及,又不能太过,“过犹不及”。孙子“将有五危”论述就是这种社会思潮理性精神在军事领域的反映。其实勇于牺牲,善于保全,同仇敌忾,廉洁自律,爱民善卒等等,本来都是将帅应具有的优良品德,然而一旦过了度,也就是说假如发展到“必”这一程度的话,那么性质也就起了转化,走向反面,而成为“覆军杀将”的诱因了。“杂于利害”,归根结底,像以“节”控“势”的情况一样,也是一个把握“度”的问题,它是用兵打仗上的“中庸之道”,提倡的是掌控事物变化的临界点,既不要做过头,也不要做不到,顺境之中不忘乎所以,逆境之中不灰心丧气。用兵讲求变化,变化越多越好,越神鬼莫测越高明巧妙。所以要“九变”,“不拘常法,临事适变,从宜而行之之谓也”。然而,这种灵活机动、随机应变、屈伸自如不是毫无规律、杂乱无章、随心所欲的“变化多端”,而是有分寸感,有大局观,恰到好处的“权宜机变”。看上去眼花瞭乱,应接不暇,实质上丝丝入扣、斐然成章。所以它才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最佳的境界:极高明而道中庸。事实正是如此,不高明就没有辉煌灿烂的兵学文化,不中庸则不可能使这种兵学文化长期稳定而守恒。《孙子兵法》仅仅凭有“杂以利害”这一条原则,也就足以垂万古而不朽了!

由此可见,因敌变化、辩证分析正是本篇主旨所在。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1],合军聚众,圮地无舍[2],衢地交合[3],绝地无留[4],围地则谋[5],死地则战[6]。有所不由[7],军有所不击[8],城有所不攻[9],地有所不争[10],君命有所不受[11]。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12]。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13]。治兵不知九变之术[14],虽知五利[15],不能得人之用矣[16]。

“注释”

[1]将受命于君:谓将帅从君主那里接受出征作战的命令。受命,接受命令,《左传·闵公二年》:“帅师者,受命于庙,受脤于社,有常服矣。”《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石恶将会宋之盟,受命而出。”

[2]圮地无舍:圮,毁坏、倒塌之意,《说文》:“圮,毁也。”《尔雅·释诂》:“圮,败也。”圮地,指难于通行的地区。《九地篇》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舍,止,此处指宿营。梅尧臣注:“山林、险阻、沮泽之地,不可舍止,无所依也。”

[3]衢地交合:衢地,指四通八达之地。《说文》:“四达谓之衢。”《九地篇》:“四达者,衢地也。”交合,指结交邻国以为后援。张预注:“四通之地,旁有邻国,先往结之,以为交援。”

[4]绝地无留:绝地,指交通困难,又无水草粮食,部队难以生存之地。李筌注:“地无泉井、畜牧、采樵之处。”此句意谓遇上绝地,不要停留。

[5]围地则谋:围地,指四面险阻、进退困难、易被包围之地。《九地篇》云:“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谋,曹操注曰:“发奇谋也。”即设奇计以摆脱困境。

[6]死地则战:死地,指走投无路的绝地,非力战难以求生。《九地篇》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为死地。”又曰:“无所往者,死地也。”

[7]有所不由:言有的道路不要通过。汉简《四变》此句下有释文为:“徐(途)之所不由者,曰浅入则前事不信,深入则后利不接。动则不利,立则囚,如此者,弗由也。”贾林注:“途且不利,虽近不从。”甚是。即“途”,道路。由,从、通过。《论语·雍也》:“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8]军有所不击:指有的敌军不宜攻击。汉简《四变》此句下释文曰:“军之所不击者,曰两军交和而舍,计吾力足以破其军,獾其将。远计之,有奇势巧权于它……如此者,军唯(虽)可击,弗击也。”

[9]城有所不攻:意为有的城邑不应攻取。汉简《四变》此句释文曰:“城之所不攻者,曰计吾力足以拔之,拔之而不及利于前,得之而后弗能守,若力之,城必不取。及于前,利得而城自降,利不得而不为害于后。若此者,城唯(虽)可攻,弗攻也。”张预注:“拔之而不能守,委之而不为患,则不须攻也。又若深沟高垒,卒不能下,亦不可攻。”

[10]地有所不争:意为有些地方可以不去争夺。汉简《四变》释文曰:“地之所不争者,曰山谷水无能生者……如此者,弗争也。”张预注:“得之不便于战,失之无害于己,则不须争也。又若辽远之地,虽得之,终非己有,亦不可争。”

[11]君命有所不受:意谓君主之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君命不受之前提,即汉简《四变》所谓“君令有反此四变(指上述‘有所不由’等四种情况)者,则弗行也。”曹操注曰:“苟便于事,不拘于君命也。”

[12]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通,通晓、精通。《周易·系辞》:“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此句意为将帅如果能通晓九种地形的利弊及其处置,就懂得如何用兵作战的奥妙了。

[13]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意谓将帅如果不通晓九变的利弊,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从中获得帮助。梅尧臣注:“知地不知变,安得地之利!”

[14]治兵不知九变之术:术,手段、方法。《孟子·告子下》曰:“教亦多术矣。”九变之术,指九变的利弊得失及其处置方法。

[15]五利:指“有所不由”至“君命有所不受”等五事之利。

[16]不能得人之用矣:指不能够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王皙注:“虽知五地之利,不通其变,如胶柱鼓瑟耳。”

是故智者之虑[1],必杂于利害[2]。杂于利而务可信也[3],杂于害而患可解也[4]。

“注释”

[1]智者之虑:聪明的将帅思考问题。虑,思虑、思考。《古文尚书·太甲》:“弗虑胡获,弗为胡成。”

[2]必杂于利害:必须充分考虑和兼顾到有利与弊害两个方面。曹操注:“在利思害,在害思利。”杂,《说文·衣部》:“杂,五彩相合。从衣集声。”引申为掺杂、混合。《国语·郑语》:“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韦昭注:“杂,合也。”后又引申为兼顾。

[3]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意谓如果考虑到事情有利的一面,则可实现战略目标。王皙注:“曲尽其利,则可胜矣。”务,任务、事务。《广韵·遇韵》:“务,事务也。”又,《周易·系辞》:“夫《易》开物成务。”此处指“争胜于天下”的大事。信,通“伸”,舒展、伸张。《周易·系辞》:“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4]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意谓在有利情况下考虑到不利的因素,祸患便可顺利消除。解,化解、消除。《荀子·臣道》:“遂以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1],役诸侯者以业[2],趋诸侯者以利[3]。

“注释”

[1]屈诸侯者以害:指用敌国所厌恶的事情去伤害它从而使它屈服。屈,屈服、屈从,此处作动词用,制服之意。《诗·鲁颂·泮水》:“顺彼长道,屈此群丑。”诸侯,此处指敌方、敌国。

[2]役诸侯者以业:指用危险的事情去烦劳敌国使它疲于奔命。梅尧臣注:“挠之以事则劳。”役,使、驱使的意思。《荀子·正名》:“夫是之谓以己为物役矣。”业,曹操注:“业,事也。”此处特指危险的事情,与《诗经·商颂·长发》中“有震且业”之“业”义近。

[3]趋诸侯者以利:指用小利引诱调动敌人,使之奔走无暇。张预注:“动之以小利,使之必趋。”又一说,以利打动敌人使之归附追随自己。趋,奔赴、奔走,此处用作使动。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1];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2]。

“注释”

[1]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意为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而要依靠自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梅尧臣注:“所恃者,有备也。”恃,依赖、倚仗的意思。《庄子·列御寇》:“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有以待,指已做好充分的准备。

[2]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意谓不可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进攻,而要依靠自己具备强大实力,使得敌人不敢贸然发起进攻。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1];必生,可虏也[2];忿速,可侮也[3];廉洁,可辱也[4];爱民,可烦也[5]。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6],必以五危[7],不可不察也。

“注释”

[1]必死,可杀也:指将帅如果轻生决死,固执硬拼,就会有被杀的危险。曹操注:“勇而无虑,必欲死斗,不可曲挠,可以奇伏中之。”必,固执、坚持的意思,与《论语·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中的“必”字义同。

[2]必生,可虏也:谓将帅如果一味贪生怕死,临阵畏怯,就有被俘虏的危险。张预注:“临阵畏怯,必欲生返,当鼓噪乘之,可以虏也。”

[3]忿速,可侮也:言将帅如果急躁易怒,遇敌轻进,就有中敌人轻侮之计的危险。忿,愤怒、愤懑。《古文尚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速,快捷、迅速,这里指急躁、偏激。

[4]廉洁,可辱也:意为将帅如果过于洁身清廉,自矜名节,就有受辱的危险。曹操注:“廉洁之人,可污辱致之也。”

[5]爱民,可烦也:意谓将帅如果溺于“爱民”(即古人常说的“妇人之仁”),而不知从全局把握问题,就容易为敌所乘,有被烦劳的危险。张预注:“民虽可爱,当审利害。若无微不救,无远不援,则出其所必趋,使烦而困也。”烦,相烦、烦劳。《左传·僖公三十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6]覆军杀将:言使军队覆灭、将帅被杀。覆,覆灭、倾覆。《左传·隐公十一年》:“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覆、杀,此处均为使动用法。

[7]必以五危:必,一定、肯定。《诗·邶风·旌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以,由、因的意思。五危,即上述“必死”、“必生”等五事。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法则是,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征集民众组织军队,出征时在“圮地”上不可驻扎,在“衢地”上应结交邻国,在“绝地”上不要停留,遇上“围地”要巧设奇谋,陷入“死地”要殊死战斗。有的道路不要通行,有的敌军不要攻打,有的城邑不要攻取,有的地方不要争夺,国君有的命令不必执行。所以将帅如果能够精通各种机变的利弊,就是懂得用兵了。将帅如果不能精通各种机变的利弊,那么,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形之利。指挥军队而不知道各种机变的方法,那么即便知道“五利”,也是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的。

所以,聪明的将帅考虑问题,必须充分兼顾到利与害两个方面。在不利情况下要看到有利的条件,大事便可顺利进行;在顺利情况下要看到不利的因素,祸患就能预先排除。

要用各国诸侯最厌恶的事情去伤害它,迫使它屈服;要用各国诸侯感到危险的事情去困扰它,迫使它听从我们的驱使;要用小利去引诱各国诸侯,迫使它被动奔走。

用兵的原则是,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而要依靠自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拥有使敌人无法进攻的力量。

将帅有五种致命的弱点,只知道死拼蛮干,就可能被诱杀;只顾贪生活命,就可能被俘虏;急躁易怒,就可能中敌人轻侮的奸计;一味廉洁好名,就可能陷入敌人污辱的圈套;不分主次“爱民”,就可能导致烦劳而不得安宁。以上五点,都是将帅的过错,也是用兵的灾难。使军队遭到覆灭,将帅被敌擒杀,都一定是由这五种危险引起的,这不可不予以高度的警惕。

同类推荐
  • 别看我枪小

    别看我枪小

    两眼睁开,竟然被穿越到了抗日战场上。而且还成了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娃娃!一米出头的小身板,怎么打鬼子?不怕,咱有系统!!
  • 王天子

    王天子

    诸国并起,莽,雍,西夏,蓬莱,楚!狼烟四起,铁蹄纵横,尸山血海,家破人亡!这是一个慵懒的楚太子,融合诸国强国之策,找出适合大楚国策的故事!
  • 卡宾枪科技知识(上)

    卡宾枪科技知识(上)

    不论什么武器,都是用于攻击的工具,具有威慑和防御的作用,自古具有巨大的神秘性,是广大军事爱好者的最爱。
  • 地球轴心的毁灭之路

    地球轴心的毁灭之路

    第三次世界大战进行第七年,地球满目疮痍,各国为了胜利均拼尽全力,以维护自己国家的国际地位。但是,战争的负担让所有参战国都陷入了泥潭之中。太阳国的野心终于有一天显露了出来,一颗核弹从太阳国的航空母舰上出发,由一架飞机搭载,飞往龍国南山市,核弹被抛到了南山市上空,一场大爆炸让一座城市在顷刻之间化为灰烬,核战争爆发了。随着核战争的爆发,一直对人类不闻不问的死神也终于被激怒了。死神是统治的最后一任神明,死神最后下了一个命令:毁灭人类。地球轴心作为死神的武器,已经开始运转,你不必再逃避,因为接下来,是全人类的死亡。
  • 鄂西匪事

    鄂西匪事

    公元一九四九年底,鄂西南地区各县相继解放,随着大军西去,国民党残余势力纠结湘鄂西边各路土匪,封官许愿,重金收买,试图反扑,给新生的人民政权造成极大的危害。湘西巨匪瞿波平在招头寨就任“湘鄂川边区反共救国军”司令,纠集各路土匪准备东山再起,将湘鄂川边区划为多个游击区。而湘西之龙山与鄂西之宣恩两县划为“第二游击区”,任命其父瞿柏阶的拜把兄弟、原宣恩县李家河反动乡长侯宜维为“第六纵队”司令,负责“第二游击区”的反共活动。原宣恩县罗坪反动乡长张继生为副司令,原宣恩县沙道反动区长匡然超为参谋长,在湘鄂西边区拉拢各路土匪三千余众。侯匪其部主要活动区是在湖北一侧的两河口周边地区,一时间导致两河口匪患非常猖獗,土匪们杀人越货,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更试图颠覆人民政府。他们喊出了“先杀党,后杀团,县上干部要杀完,区上干部留一半,平头百姓看表现”的反动口号,使得当地百姓人人自危,不敢与共产党的干部接近。
热门推荐
  • 家中多了个妹妹

    家中多了个妹妹

    主人公魏扬及他妹妹魏歆的兄妹生活,在此书中充满了喜怒哀乐,将真实的生活展现在您的面前
  • 贪婪之日

    贪婪之日

    当机会送到你面前时,你是否有勇气放弃一切去把握住??梁爽的衣柜突然出现通向异世界的洞口,里面尽是诡异之物,他该何去何从
  • 活人寿衣

    活人寿衣

    白灯笼,红腰绳,黑寿衣,这是我儿时对村里人最深的记忆。在我的老家有个怪异的习俗,便是活人穿寿衣。在我28岁这一年,爷爷去世了,回村里奔丧,却发现惊天秘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逆天丑女很倾城

    逆天丑女很倾城

    一朝被气到穿越居然被死缠烂打的女鬼缠上了?!她又不是什么美男子,为何要缠上她?女鬼姑娘笑笑。“小姐你不是想减肥吗?我帮你;小姐你不是想变美吗?我帮你;小姐不是想睡九殿吗,我……”“打住,打住。”晚江摆摆手,“睡九殿这事还是我亲力亲为吧。”九殿这个男人从第一次见面就开始撩她,本以为心意相通就差告白,没想到男人却撩完就走,睡完就跑。她顾晚江也不是吃素的,转过身来瞪着身边熟睡的美男子,握紧了拳头道:“我这辈子定要他死磕到底。”
  • 偏执总裁宠妻为瘾

    偏执总裁宠妻为瘾

    婚后马甲别太多,黑客系统连连错。她宁珊珊就是要横着走,你有意见?背后黑客大佬撑腰,身旁商业巨佬,自带一身马甲,她不狂你狂吗?
  • 吸收能量就变强

    吸收能量就变强

    灵气复苏,天地万物皆有灵能。原本苦逼996的小编云安,因脑海中意外吸纳了一个“星灵”能量体,从此迎娶白富美,蕴生超凡物,开启了吸收能量就变强的非凡之路。在这万物进化的地球上,面对着异兽与海族的进犯,面对着接踵而来的异界生灵,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是否应默默地忍受坎坷命运之无情打击,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并将其克服。云安选择与他的养成伙伴们:人类,兽宠,灵药,亦或是其他超凡的存在,一起搞事情,通通钢巴得!
  • 奥瑟罗

    奥瑟罗

    莎翁的四大悲剧之一。奥赛罗是威尼斯城邦雇用的一个将军。他是非洲摩尔人,肤色为黑色。黛丝德蒙娜是威尼斯一个贵族的女儿,聪明、美丽而热情。她为了同情奥赛罗的英雄遭遇,喜爱他的爽朗性格而瞒着父亲和他结婚。亚勾是奥赛罗的老部下。这个人有一副忠厚老实的外貌,但是在心里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他恨奥赛罗不提拔他做侍从长,他恨黑人讨白女人做妻子,他猜疑奥赛罗和他的妻子有私,但更大的缘故却是他从心里认为只有破坏了奥赛罗和黛丝德蒙娜的幸福,才是他最大的满足。他利用罗德里勾和艾米利亚做他的工具,捏造了黛丝德蒙娜不贞的假证据,让奥赛罗凭空生妒,有妒生猜疑,逼得奥赛罗为了“正义”的理由而扼杀了黛丝德蒙娜。当然,最后还是真相大白了,但是大错已经铸成,奥赛罗也只有自杀的唯一办法了。亚勾的诡计和奥赛罗在心理感情上的变化,以及其他人的反应,是莎士比亚所描绘的人物形象的极高艺术成就。
  • 烟暖雨初

    烟暖雨初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情节需要,有时候会有点添加!
  • 骑车去元朝

    骑车去元朝

    一个人,一辆破单车、一个二手驮包,26天,2000多公里,越过草原、荒漠、高山与湖泊,东西横跨蒙古国,追寻那已经消失的伟大民族的遗迹……文化行者郭建龙再次上路,将茫茫草原变成脚下的路途,以单车作为自己的代步工具,继续他的文化之旅。在本书中,他不仅用文字与照片记录了沿途所见的草原、沙漠、雪山、湖泊等瑰丽风景和动人传说,并且再一次带领读者,去一同遭遇那些在蒙古大地上存在过的、已经消失的和继续生存的民族,一起走入大草原的历史长河,享受旅途中的精彩与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