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3410900000002

第2章 恐惧发生器:恐惧不能慰藉思想,思想却助长恐惧

恐惧感由何处而来?心理学说,恐惧并不是来自我们的心里,而是来自我们的思想。不同的思想机制就会产生不同的恐惧心理,而不同的恐惧心理就会让我们形成不同的恐惧症状。

心灵,没有所谓的安稳

中国有句俗语“树欲静而风不止”。大树想要静止但风却不停地吹着,树枝被风吹得来回地摇晃,不会得到片刻的静止。这句话还具备一个非常经典的引申义,那就是客观事物其实是不以我们的主观意识为基准的,它们并不跟随着主观意识的转移而转移;甚至客观形势有时会和我们的主观愿望相悖。

我国古人极为重视对于自身素质和修养的培养和锻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灵上的镇静与安稳是古人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然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能够达到这种精神境界的人却是凤毛麟角。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外界对我们的影响,有些影响只会给我们带来轻微改变,但有些影响甚至可以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轨迹。无论轻微还是深刻,这些影响都会在心灵的湖面留下一波长长的涟漪,搅动我们的内心,并在那心灵最深的地方烙印一个或浅或深的痕迹。既然心灵湖面注定不会获得平静与安稳,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干扰着我们的心境呢?

情绪,是情绪一直给我们造成各种各样的影响。诸多心理学家指出,情绪影响着生命个体的具体行为。我们具有什么样的情绪,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具体反应。例如:如果我们的情绪激昂高涨,做事情的时候就会充满激情;如果我们的情绪平淡自然,做事情的时候就会充满理智;如果我们的情绪低落消沉,做事情的时候就会缓慢无趣。而情绪又会受到性格的制约和影响,有的人性格随和自然,他们的情绪也会呈现出稳定状态;有的人性格暴躁,他们的情绪也会随时产生波动,且毫无规律。然而有一种情绪却不会受到性格的影响,无论我们是何种性格的人,遭遇这种情绪后都会产生非常强烈的反应。这种情绪就是恐惧。

恐惧是情绪的一种,同时还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当人们面临危险时,总会进行“趋利避害”的利益选择。我们企图摆脱危险但又对现实无能为力的时候,内心会产生一种极强的压抑情绪。这种情绪就是恐惧,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害怕”。

提到“害怕”这个字眼,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另外一个字眼——“胆量”。很多人认为害怕和胆量是密切相关的,胆量小的人会经常对外界感到恐惧,感到害怕;胆量大的人则基本不会产生恐惧害怕心理。这种想法其实是毫无科学依据的。国内外众多心理专家研究发现,恐惧和胆量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恐惧心理其实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在每个人的内心中,总有一小块面积是被恐惧心理所占据的,这种心理只和激发恐惧的外在或内部刺激有关,和每个人的胆量并无必然联系。即使是胆量最大的人,也会对某种内部或外在刺激感到恐惧。

多年来,对于恐惧心理的研究一直都是心理学家最为热衷的课题之一。这是因为能够激发人们恐惧心理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躯体本身以及外部环境等。这些刺激因素首先使人们产生恐惧情绪,接下来才会对人们的心理以及生理功能产生影响。而对我们的身心健康、生理功能破坏最大的就是恐惧心理。

我们一旦在刺激作用下产生恐惧心理,生理机能就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心跳加速、呼吸短促停顿、血压陡然升高、浑身发抖、脸色苍白、四肢无力等等。以上这些都是恐惧心理产生后所带来的生理功能紊乱现象,我们会发现,这些现象竟然都是最为常见的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产生的一种或几种反应现象。而如果人们经常产生此类生理反应,就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另外,恐惧还可以使人的思维产生障碍,对于眼前的危险情况无法做出正确有效的判断,从而做出一些特异的行为。例如某建筑失火,人们争先恐后地向外跑;那些被挤在后面的人会在极度恐惧、惊慌失措下选择跳楼。这就是恐惧心理导致的思维障碍,我们经常说的“慌不择路”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恐惧这种较为普遍常见的现象,源自人们对事物的不了解。所以我们通过提高对事物的认知,分析事物背后所隐藏的客观规律,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恐惧源对我们的刺激。恐惧并非专属某些人,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一旦时机成熟就会跳出来破坏我们内心的安稳。

胆子大不等于无所畏惧

曾经有个年轻人打算去寻找这个世界上胆量最大的人,然后拜他为师,向他学习如何才能做到无所畏惧。经过多方打听,他了解到在高山上住着一位胆量特别大的人,这个人每天都会在陡峭的山壁上攀爬,去采集那些生长在峭壁上的草药。年轻人来到高山上,找到了那位敢于在峭壁上攀爬的采药人;年轻人把自己想要拜师的打算告诉了此人,采药人摆摆手说道:“我虽然有在峭壁上采药的胆量,但我还无法做到无所畏惧,这个世界上也有让我感到恐惧的东西。”年轻人奇怪地问道:“什么东西可以让您感到恐惧呢?”采药人告诉他:“我特别害怕大海,每次见到那浩瀚无边的大海我都十分害怕。我听说在海边有一个渔人,他每天都顶着大海上那令人恐惧的风浪去打渔。我想他应该才是世界上胆量最大的人。”

年轻人听了采药人的话,来到海边寻找渔人。当那位渔人了解到年轻人寻找自己的原因,便笑了起来,说道:“敢于在风浪中出海打渔就是胆量最大的人吗?我并不这么认为。只要摸清楚风浪的规律,就没有太大的危险了。我觉得打猎的猎户才是胆量最大的人,他们每天都要面对老虎、狗熊等猛兽,他们才是真正的无所畏惧。”

年轻人觉得渔人的话很有道理,他找到了猎户打算拜他为师。猎户摇摇头摆摆手,反问道:“年轻人你看到老鼠感到害怕吗?”年轻人说道:“小小老鼠有什么可怕的?”猎户说道:“年轻人,你看我整日和猛兽打交道,我却非常害怕老鼠。你不害怕老鼠,那你才是胆量最大的人。”年轻人听了猎户的话,才明白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那种无所畏惧的人。

这个故事中的年轻人想要找到世界上胆量最大的人,从采药人到渔人再到猎户,年轻人始终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年轻人惧怕攀爬峭壁,所以认为敢于攀爬峭壁的采药人是无所畏惧的;而采药人却惧怕大海,他认为敢于迎战大风大浪的渔人是无所畏惧的;渔人则惧怕猛兽,他认为敢于捕杀猛兽的猎户是无所畏惧的;而猎户居然害怕老鼠,他认为不怕老鼠的年轻人才是无所畏惧的。在寻找了一圈后,年轻人发现竟然找到了自己头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个世界上究竟有没有真正无所畏惧的人?

心理学家通过多年研究指出,人们的胆量确实有大小之分,但胆量大并不等于无所畏惧。那种真正无所畏惧的人是不存在的。胆量,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就是精神和魄力的意思。胆量大的人,他们在遭遇困难或危险情况时会表现出强大的精神及魄力;而胆量小的人在面对困境的时候,就会表现得精神弱小不堪一击。因此当人们遭遇到同一种危险时,例如:一群游客在海边度假时遭遇海啸袭击,胆量大的人会非常镇定冷静,而胆量小的人则会尖叫,会休克,会惊慌失措。这些外在表现都受到了心理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但胆量大并不等同于无所畏惧。从客观理论上来讲,人都会有惧怕的东西,因为人的心灵总会出现脆弱的一面;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有太多的因素能够左右我们的行为甚至思想,这也就决定了在我们的内心世界中,必然存在可以感染、影响我们的因素,可以使我们感到恐惧的东西。面对外界或内在因素的刺激影响,还能够保持镇定的人,是因为该刺激还在他的精神承受范围内;无法保持镇定的人,是因为该刺激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精神所能够承受的范围。比如一群游客去游览动物园,面对那些奇形怪状的动物,胆量小的游客会感到一丝丝的恐惧,胆量大的人则没有任何感觉。但我们假设一个场景,如果此时那些老虎、狮子、狗熊等凶猛的动物破笼而出,即便是刚才没有任何感觉的所谓“胆量大”的人,他们的内心也会产生巨大的恐惧感。这是因为来自外界的危险刺激已经远远超出了“胆量大”的承受范围,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人都变成了胆量小的人。

另外,所谓胆量大的人只是面对某种自己熟知领域的恐惧源时,可以表现出非凡的精神魄力;但如果恐惧源来自陌生领域,胆量大也会变成胆量小。正如故事中采药人不惧怕峭壁却惧怕大海一样,峭壁是自己熟知的领域,而大海却是自己陌生的领域,恐惧之感就此而生。

由此可知,没有人能够做到无所畏惧,胆量大,只是相对而言。

几种与恐惧相关的似是而非

现在有很多人把“恐惧”“害怕”“畏惧”“恐慌”“焦虑”“抑郁”等几个词混淆使用,认为它们所描述的是极为类似的一种“怕”的情绪和心理,不过在研究情感的心理学专家眼中,这些术语及其他相关术语实际上包含了一些稍稍不同的意义,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果不能很好地明晰这几个术语之间的界限,那么你可能会在战胜恐惧这件事上走错了方向、用错了力气,收到令人失望的效果。

下面就来看看原汁原味的恐惧与其他含有“怕”的感觉的情绪反应是怎么混淆在一起的吧。

害怕,见招拆招的“怕”

害怕的感觉是与恐惧最为相似的,也是最容易与之相区别的。

害怕的时候,我们所面对的是实际的危险或威胁,做出的一般都是正常的反应,比如情绪上的不愉快、表情惊恐、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压升高及肌肉紧张,但是这些反应会在刺激源消失的时候自动消除。恐惧是普通害怕情绪的极端体现,发作之时的程度很严重,当刺激源消失之后,恐惧的情绪却不会消失,仍然持续存在,继续影响着个体的精神状态和生活工作。

当遇到某个事物或是陷入某种情境的时候,如果所有人都表现出了一致的惊恐表情,那么你此刻的情绪多半是害怕,是人在应激时刻的正常表现;如果与你拥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其他人并没有表现出惊恐和惧怕,反而处之泰然,只有你觉得“很可怕、太恐怖了”、惊慌失措,那么说明你此刻的情绪多半是恐惧,是由来已久的心理障碍的突然发作。

害怕一般有具体明确的目标,害怕的主体、客体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界限。比如害怕狗的情绪出现时,主体的注意力是指向那只狗,怕的感觉是由外而内的,据此采取具体的应对措施——赶紧和那只狗拉开距离,狗不动,人就绕路而行,狗在走动,人就原地不动。而当恐惧发生的时刻,主体的注意力是指向自己的身心感受,分不清是因为恐惧而怕狗、还是因为怕狗而恐惧,主客体之间的界限不再清晰,恐惧的感觉是由内而外的,因此一时间就会不知所措地僵硬在那里,有种听天由命(看看狗会怎么做、周围人会怎么做、是否再出现其他意外情况)的无力感。

畏惧,大家都是这样的“怕”

畏惧虽然同时包含了害怕和恐惧的内涵,不过它仍有自己的特点,能够很好地加以区分。

和恐惧一样,即便离开了刺激源,畏惧的情绪依然存在,并且可能是终生的。比如对于权力机构、严苛父母、上司领导、神仙鬼怪的畏惧。这种畏惧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身上所呈现出来的,而是某个生活圈子里甚至整个社会上的普遍现象,它已经融入社会文化之中,深入到人们的潜意识,内化成为人的习性。

恐惧则是具有主体个性的,在一个单位内,可能大多数人都对最高级别的领导持有畏惧心理,但并不是大多数人都对与领导谈话这件事持有恐惧心理。这也就是说,持有畏惧情绪的人很可能是心理健康的,但持有恐惧情绪的人却未必如此,他们常常与众不同。

恐慌,惊恐发作的“怕”

强烈的恐惧感的突然爆发便是恐慌。恐慌的发作通常是在没有明显的诱因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个体在此时会显得极度紧张不安,感觉浑身无力、思维停滞、呼吸困难,甚至一度出现濒死的感觉。

恐慌的发作是偶然性的,来得快去得快,就像是汛期的干涸河床,狂风暴雨过后,一切恢复如初;恐惧的发作则是经常性的,犹如小河流水一般绵延不绝,对人的精神进行小幅度的频繁刺激。若是恐慌频繁发作在恐惧情绪的持续期里,那么将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非常大的损害,甚至造成精神分裂或令人不堪重负而产生厌世思想。

焦虑,积极向上的“怕”

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被现代精神病学统称为焦虑障碍,这种定义有时会给人造成恐惧与焦虑的表现相同的误解。实际上,焦虑是一种含有忧虑、烦恼和惶恐的情绪,它会导致主体精神烦躁不安,身心无法放松,有较多的睡眠问题和健康问题,容易猝死。恐惧通常是跟随焦虑而起的,焦虑在前,恐惧在后。

有人认为,焦虑与恐惧的最大差别在于:

焦虑是没有对象的,恐惧是有对象的;

焦虑是指向未来的,恐惧是指向现在的;

焦虑的强度比较轻,恐惧的强度比较大。

其实,焦虑和恐惧的根本区别在于意志方向,而不在于对象、时态和强度。

当我们想做一件事时,必然会对此深思熟虑,想得多了就容易表现出着急、急切、紧迫、激动,精神亢奋得坐立不安,此时的焦虑主题是对成功的渴望。当完成这件事后,欲望得到满足、取得了成功的结果,焦虑便会骤然平复,继续从前的快乐生活。

然而当我们不想做一件事时,必然会对“如果做了这件事会有何不好的结果、如果做不好这件事会经受何种惩罚、如果我可以不做这件事就不会发生不好的事情”等问题加以考虑,想得多了就会表现出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此时恐惧的主题是对危险的躲避。当成功躲避了这件具有危险性的事后,个体的情绪稍微平复,但不久又会对“可能会再次面临相同或相似的事情”而感到忧愁、惧怕。

我们拿考试焦虑来说,如果个体害怕的不是考试本身,而是怕考不出理想的成绩,他所思考的是如何考好、如何万无一失,那么他的情绪便是焦虑;如果个体是害怕参与考试这件事,做出的是拒绝考试、逃避考试的行为,那么他的情绪便是恐惧。

简言之,焦虑是一种“趋”的心理,源于人之所欲;恐惧是一种“避”的心理,源于人之所不欲。

抑郁,向内抑制的“怕”

尽管抑郁症、恐惧症的共同点是这两类精神疾病都有抑郁情绪,但它们又各自包含其他情绪和症状,可以很容易地被区分开来。

精神压力、生活挫折、痛苦境遇、生老病死,我们每个人遇到这些事情,都会自然地产生相应的情绪变化,抑郁情绪就是其中之一。此时的个体会出现思维迟缓、情绪低落、兴趣减低、自责自罪、悲观厌世等问题。

抑郁症患者心情低落之时,是非常不愿意与人接触的,他们倾向于独自生活在不受干扰的世界里,这和恐惧症里的社交恐惧症有相同之处。不过抑郁症患者并不害怕突然发生的人际接触,他们是厌恶与人接触,在不得不与人接触之后产生的是厌恶情绪;社交恐惧症患者则异常惧怕担忧,面对突然发生的人际接触很可能会反应过激地出现惊恐发作,在不得不与人接触之后产生的是恐惧情绪,时常有后怕的感觉。

抑郁症严重的时候,患者还会付诸实践,将自杀念头变成自杀行为。因此,抑郁症和恐惧症的最大区别便是抑郁症的自杀率很高,患者多数不惧怕死亡,甚至会倾向于死亡才是解脱、死亡才会快乐;但恐惧症并不会经常引起自杀行为,相反地,患有恐惧症的人多数都惧怕死亡或与死亡相关的事物,比如殡仪馆、棺材、坟地、墓碑等。

未知的,都是可怕的

现在网络中流行着一句话:“要么读书,要么旅行。心和身体必须有一样在路上。”读书的重要性已不需要我们赘言了;旅行能和读书相提并论,可见旅行对人们的价值有多么巨大。旅游能够开阔眼界,带给人们心灵愉悦,确实是一件相当有意义的事情。不过很多人在具备充足时间和金钱的情况下,宁可选择窝在家里,也不走出家门四处看一看,哪怕只有几十公里的距离。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吴娜和张晨都是中学教师,她们即将迎来长达两个月的暑假时光。有一部分老师选择旅游,有的去西藏旅游,有的出国旅游,而吴娜和张晨却拒绝了同事的邀请。她们拒绝旅游的原因如下。吴娜说:暑假期间,我选择在居住的城市里四处转一转,或是整理一下我自己的房间,或是和朋友聚会。旅游有什么意思?那些无聊的纪念品在超市里就可以买到,风景在电视上已经看到许多了。张晨的理由更是直白,她说:我的同事居然出国旅游,光是这个想法就让我出了一身冷汗。我只有待在我熟悉的地方才有足够的安全感,比如学校、小区,我才不会到那些陌生的地方去。

对其他地方缺乏充足的兴趣,只有待在自己熟悉的场所中才有掌控场面的能力,这等于给自己划定了一个界限。有位精神学家曾指出:“很多人都喜欢给自己划定一条明确的心理界限,只是待在自己熟悉的区域内。这种行为虽然不属于怪癖,但是一种消极抵抗的表现。”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是人类的天性。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心理,是从远古祖先传承下来的。对于原始人类,离开自己生活的洞穴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离开洞穴就意味着要面对外界凶猛的动物,单薄的人类是很难存活的,所以原始人需要集体外出觅食。这也造就了人类的集体性和社会性。在长久的岁月中,人类大脑形成并保留了这样的信息:轻易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是非常危险的。人们在探索未知领域的时候、了解未知事物的时候,会首先在脑海的储存信息中找到与之相类似的模型,如果脑海中的模型与未知事物类似,人们就会用审视模型的心理来对待未知事物;如果脑海中没有与未知事物类似的模型,人们就会产生莫名的恐惧感。

对于现代人来讲,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当然不会有生命危险,但在现代人的脑海中依然存在着“对未知世界感到恐惧”的心理症结。除了与生俱来的因素外,还有两种外在因素会加强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恐惧。

一种是家庭因素。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家庭整体氛围可以极大影响人们的性格及心理发展。那些对外界社会开放程度较低的家庭,或者那些害怕同外界沟通的家庭,他们中的家庭分子会极容易产生“对未知世界感到恐惧”的心理。其实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在生活中发现这种“与世隔绝”的家庭,他们几乎不会和邻居交流也没有什么前来拜访的朋友。

另一种是曾经受到过伤害。如果一个人曾在探索未知领域中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经历过给自己带来痛苦的事情,那么他就会对未知领域产生排斥心理,继而会产生恐惧心理。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具有内因和外因。对未知领域产生恐惧的外因就是以上论述的内容,其内因则是对自身缺乏自信,自己无法掌控那个未知的领域。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不喜欢出行的人都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他们在无法找到自身需要的安全感的时候,就会转而追求固定的外界事物;所谓固定的外界事物,指的就是自己的住所、环境,人们通过这些不变的外界事物来寻找心灵上的平静,自然不会具备探索未知领域的心情。

那些对未知领域感到恐惧的人们该如何做才能摆脱此种心理呢?

首先,了解自己内心究竟在惧怕什么。

是什么在影响着我们走进未知领域?我们究竟在惧怕什么?为什么不以探索未知为快乐?只有首先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才能令自己彻底放弃坚守熟悉环境的固执念头。接下来让自己做一个初步的尝试,哪怕只有很小的一步尝试,例如到附近城市度假等。当我们迈出了最初的一步,才能逐步加强自己探索未知的信心。

其次,为自己找到一个忠实的、乐意探索未知的伙伴。

为自己选择一个态度严谨并富有好奇心的伙伴,因为他可以让我们安心并激发我们的探求欲望。在伙伴的陪伴下,学会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全新的事物,用全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自己。

再也不想遭遇的第二次:精神创伤

恐惧心理是深埋在我们心中的一颗“定时炸弹”,一旦具备将其引爆的条件,它就会在片刻之间占据我们的心灵,引爆我们的情绪。而引爆这颗定时炸弹的有可能是令人感到恐怖的动物,或是骇人的场景,或是令人感到不适的社交活动。然而这颗“炸弹”对我们所造成的伤害不仅仅在“爆炸”的那一刻,它还会给我们留下非常深的精神创伤。人们一想到那些令人感到恐惧的经历就会心有余悸,恐惧这种经历会再一次上演。经心理学家研究,年轻人和老年人是最容易产生恐惧心理的人群,而且女性心理要比男性心理更容易产生恐惧。不过在痊愈方面,男性比例却远远低于女性;而女性对于“恐惧第二次”会表现得更加恐惧。

心理专家指出,影响恐惧心理产生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遗传因素。

百分之二十的恐惧心理患者的父母患有神经性病症,百分之十的恐惧心理患者的兄弟姊妹患有神经性病症。遗传因素是形成恐惧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性格因素。

那些性格胆小、懦弱、幼稚的人患有恐惧心理的比例会高于其他性格的人。而依赖性较强或非常内向的人,他们患上恐惧心理病症的概率要远远高于其他性格的人。

第三,外界环境因素。

人们生活的环境对于恐惧心理的产生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所说的外界环境包括父母教育、居住环境、亲身经历等。

人们对于“第二次遭遇”的恐惧,则源自自身趋利避害天性的影响。人们在遭受到第一次恐惧经历后,大脑已将这种恐惧信息储存起来;该信息会在人们再次被刺激后瞬间激发。因此,人们会十分惧怕该经历的再度发生,并于自身形成恐惧心理。例如:人们在遭遇到地震后,看到了地震带给人们的灾难和对生活的破坏;已经过去的地震给人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恐惧印记,人们自然不希望地震再度来临,于是在心中形成了对“地震二次经历”的抵制和恐惧,即便地震经历不会再度来到,恐惧心理也会占据人们的内心。心理学中条件发射学认为,当人们遭遇到一件与之前经历过的恐惧事件相似的事情时,这一事件就成了恐惧性刺激;如果此时另有一件并非恐惧的刺激同时作用于我们,两者就会混合成为一种刺激并形成条件反射,而今后只要再次遭遇这种刺激,即便是和恐惧刺激无关的刺激,也会激发深埋在人们心中的恐惧情绪,并形成极强的恐惧心理。这也就是产生我们所说的对“第二次经历”形成恐惧心理的理论机制。

想要摆脱这种第二次恐惧心理的侵扰,就要首先搞清楚我们究竟是在恐惧什么?我们面对黑暗产生恐惧心理,难道我们惧怕的是黑暗的色彩吗?其实并不是,我们恐惧的是黑暗中存在着某种东西会威胁我们的生命,我们是对外物的突然袭击产生恐惧。我们对尖锐的器具产生恐惧,难道我们惧怕它们的形状吗?当然不是,我们是对曾经被尖锐器具伤害过的经历产生恐惧,我们恐惧的是这种经历再度重演。

有的人对蛇类的软体动物感到恐惧,其实对于危险动物几乎每个人都会感到恐惧。一旦有被蛇咬过的经历,就会产生惧怕再度被蛇咬的心理,甚至看到那些关于蛇的图片,关于蛇的艺术品,蛇形玩具都会产生恐惧心理。但我们惧怕蛇的真正原因是:惧怕被蛇咬,恐惧它会威胁自己的生命。

找到真正让我们惧怕的心理源头,就可以有效避免对“二次经历”产生恐惧。

装在套子里的人

俄国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曾写过一篇小说《套中人》,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的人物。其实这种人物性格并非只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这就是心理学中经常提到的自我封闭。

所谓自我封闭就是把个人与外界完全隔绝,很少或绝不进行社交活动;除了进行维持生命的工作、购物之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封闭在家中,不和其他人来往。进行自我封闭的人都很孤独,他们没有朋友,没有社交。这是一种对外界环境产生恐惧的病态心理。这些“装在套子中的人”的心理特点有:

第一,极强的普遍性。

无论何种年龄层次都会出现自我封闭的情况,而且具体表现形式也会互不相同。儿童时期会出现电视幽闭症,青少年时期有社交封闭症,中年时期会出现社交厌倦自闭症,老年时期则会因为配偶去世或“空巢”情况而出现自封症。由此可见,在不同年龄段都会出现孤独自闭的人群。

第二,缺乏沟通性。

在社会中进行交流,同他人进行沟通是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标志之一。正常人都会有同他人沟通、交流的欲望和需求。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在一天二十四小时中,除了睡眠的八小时外,其他时间的百分之七十都被人们用来进行交流信息和沟通感情。而具有自闭心理的人不愿同别人交流,甚至很少和人讲话;他们并非无话可说,而是惧怕或讨厌同人进行交流。如果需要交流,有自闭心理的人会选择写日记、诗歌等形式。我们完全可以用“形影相吊”来形容这类人群。

第三,逃避现实性。

一般来讲,只有在经历过重大的生活挫折后,才会出现自我封闭心理。有的人在生活或事业上遭遇波折打击后,精神受到了极强的压抑,对外界环境事物变得越来越敏感;并最终出现了逃避现实和回避社会的行为。

第四,强烈的孤独感。

由于选择了自我封闭,就等于把自己与世隔绝起来,没有社会交往,也没有朋友来往,这种人会经常感到特别孤独。

心理学家指出,自我封闭心理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由于个体在成长过程或社会生活中遭遇到了某些挫折和打击,而引发个人的焦虑心理;随着焦虑在心中的积攒越来越多,人们只能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回避外界环境,然而这样做就极大地降低了社会交往程度和自我展现的机会。如果没有了正常的社会交往,人类就无法传递情感,满足自身的社会需求。而自我封闭的人则无情地剥夺了自己的需求,在自我封闭中使情感隔绝、消息闭塞,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心理标准。换句话讲,自我封闭之人的内心是充满恐惧的,他们惧怕同社会交往。

那么这些惧怕外界并封闭自我的人,应该如何改变自己的心理呢?

首先,要乐于接受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必定会面临多方面的挫折。很多人总是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自己,十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遇到事情的时候也会变得忐忑不安。如果我们长期这样做,遭受到的外界挫折积攒过多,那势必会走上自我封闭的道路。我们不必将责任都归咎于自己,我们要学会接受自己,要学会乐意接受自己。心理学家发现,那些总是看到自己缺点的人,最终会因为自己缺点过多而不敢正视自己;而努力发现自己优点的人则会越来越自信,逐渐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

其次,学会交往,向外界开放自我。

交往能够使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和完善,并促进心灵的健康发展。只有向外界开放自我,才能体验到社会的乐趣和温暖,才能逐步摆脱孤独与寂寞。一个人能否勇于向外界展示自己,决定了能否快速走出封闭,步入社会。那些在社会中确定自己价值、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人,没有一个人会将自己同外界隔绝起来;相反,都会积极地进行交流与沟通。

另外,走出自我封闭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

自我封闭的人摆脱自闭,步入社会,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我们必须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不断摸索经验。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逛街”开始,下一步可以设计为“约见朋友”,接下来就可以“参加集会”“在公众面前发言”等。

从众心理与集体癔症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深藏着恐惧心理,但恐惧源却并非只来自个体内部,很多时候我们的恐惧心理是被别人“传染”的。我们或许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如果我们进入一间充满欢声笑语的房间,会马上被现场的气氛所感染,即便此时的心情并不算舒畅,我们同样会感到快乐。如果我们进入一间充满悲痛哭声的房间,即便我们的心情原本是快乐的,也会变得压抑无比。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以上经历的心理基础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从众心理。所谓从众心理就是个人的行为受到外界人群集体行为的影响,而在判断、感觉、认知等方面表现出和大众或多数人相似的行为方式。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只有少数人能够保持独立性。正是由于从众心理的存在,我们的恐惧心理源才会变得越来越复杂。

假设我们正坐在电影院里看一部恐怖电影。该电影所营造的视觉冲击对于胆子较大的你,根本没有构成任何影响,你依然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悠闲地吃着爆米花;但你环视四周,发现坐在你身边的观众都已经害怕得大惊失色了,甚至有几名胆子较小的女生把双眼遮住不敢再看。你会有怎样的反应?最初会认为她们胆小如鼠,但几分钟后就会被周围观众的反应所感染;于是也开始感觉到了恐怖,渐渐地,手心出汗,四肢冰凉。

如果整个电影院中只有我们自己,可能并不恐怖;我们身边坐满了观众,反而令人感到恐怖了。这就是从众心理在影响着我们的心理机制。当社会中的个体处于群体中时,会在群体所施加给自己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地让个体行为同群体行为保持一致,也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随大流”,这其实和我们人类的“社会性”相吻合。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是这样进行的:一般来讲,多数人的意见总是正确的,少数服从多数是不会出错的。在这种思维的控制下,人们缺乏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不顾是非盲目服从多数。从众心理是和独立性完全相反的意志品质,从众心理强的人都是独立性较差的人,他们缺乏主见容易接受外界的暗示。

多数人对“从众心理”是持有否定态度的。因为从众心理的确会束缚个性发展,使人变得毫无主见,甚至会盲目跟从他人产生“恐惧心理”。

某高校一男生宿舍里住着五个人,四个人不敢走夜路,只有一名来自东北的小伙子对夜路毫无畏惧。因此每天夜晚上完自习课,那四个人都要和这名来自东北的同学一起回宿舍。这名东北小伙子纳闷地问这四个胆小鬼,夜路有什么好怕的。其余四人纷纷向他讲述了自己认识的可怕的夜路,而这些所谓“可怕”的理由也成了东北小伙子嘲笑他们的理由。

半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有一天那名来自东北的小伙子参加同乡会,聚会气氛很热烈,到了晚上十点多钟才结束。走出饭店后,东北小伙子蹬上自行车返回学校。不知道为什么,面对黑洞洞的周围,从来不害怕夜路的他却感到无比的恐惧。等带着无比惊恐的心情回到宿舍时,他才发现自己的衣服已经被冷汗湿透了。

这名男生为什么会在半年时间里,在“夜路”的问题上有如此巨大的转变,因为他产生了从众心理,他被其余四名同学的“恐惧心理”传染了。

除了从众心理,能够将“恐惧心理”传染给他人的,还有群体性癔症。群体性癔症是指精神紧张等因素在群体中相互影响而造成的一种心理障碍,这种病症能够在人群中产生极强的相互影响作用。如果在某个公共场所中,一些人看到了某个人发病,由于大家对疾病很了解,所以产生了恐惧、紧张的心理,并随后出现相同的症状。比如,你的室友躺在床上阅读一本恐怖小说,临睡前对你说:“刚才我看的这本恐怖小说真过瘾,吓得我手足冰凉,浑身发抖。”虽然你并没有看到这本小说的内容,但在听了室友的话后,还是不自觉地打了一个冷战,随后你也感到手脚冰凉,因为你已经接受了来自室友的关于“恐惧”的暗示。这就是群体癔症的表现,它可以迅速地在群体中进行“感染”和“传播”。

恐惧是一个操纵人心的骗子

现代医学以及心理学认为,恐惧不仅可以加重我们的心理负担,而且会消耗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我们无法享受真正的生活;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还会波及我们的健康,引发相关的疾病。

经常感到恐惧或惊慌的人,通常会喜怒无常,无法顺利走出心中的阴影,让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都在恐惧中消耗殆尽。试想一下:一个被恐惧包围的人总是在幻想自己会被某种外界力量所袭击,回到家后认为床下有人,走在街上认为自己被人跟踪,不敢自己一人独处,甚至认为自己的食物中都会被人做手脚,在无限惊恐中惶惶不可终日。这样的人怎会体验到生活的快乐,去享受那温暖的午后阳光呢?恐惧,是灵魂的“腐蚀剂”,是美好心情的蚕食者,是身体健康的最大敌人。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体五脏的健康和个人的情绪变化是密切相关的。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喜伤心,长期陷于恐惧中的人会严重损伤肾脏,比如:受到极度惊吓的人会大小便失禁,这就是肾脏受到极大损伤的结果。而肾主脑、脑生髓,肾脏被损伤后就会破坏大脑的生理功能并对人的心理造成损害。所以那些被恐惧所侵袭的人会出现多种器官的病变,并出现神志不清、行为混乱等症状。

美国心理学家在多年临床研究中发现:经常感到恐惧的人,他们的精神会高度紧张;而精神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往往会产生打算成就大事的想法和希望,但生活现实往往又事与愿违,因此一种被挫败的负面情绪便在心中产生了。在失望、恐惧等精神刺激下,人们会出现异常行为,例如:茶不思饭不想,睡眠减少,经常通宵达旦等,在长期的心理因素影响下,人们的正常生活就被打破了,并搅乱了人体生物钟的正常运转。

在某国外企业上班的小李,最近由于工作压力较大、精神过度紧张而出现了失眠的现象。在长时间失眠症的折磨下,小李的精神变得非常恍惚,头脑中也经常出现一些幻觉,小李觉得总有一个人在悄悄对自己实施跟踪,而且感觉此人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命。渐渐地,小李患上了恐惧症,总是产生莫名其妙的恐惧感,从那时起她的生活变得没有规律,经常在半夜惊醒;而且工作状态急转直下,一落千丈。原本的生活和工作被打乱了,小李变得烦恼不已。

陷于恐惧和精神高度紧张中的人,由于被打乱了生物钟和出现的异常行为,导致体力和精力过度消耗且得不到有效的补偿,机体抗病能力下降,从而容易染上多种疾病。因此,经常有恐惧感的人应该多进行户外运动,保证室内通风良好,减少患病的可能;同时,户外运动还能够有效地减轻心理惊慌带来的压力和紧张。现代医学通过对大量临床例证的研究发现,恐惧会使人体神经系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非常容易引起血压升高、心脑血管硬化、心律失常以及神经衰弱等病症,甚至会导致死亡。

恐惧对于心理健康的损伤尤为严重,特别是老年人。如果老年人长时间处于忧虑、烦闷、恐惧中,就会加快自身的衰老和死亡,为整个家庭蒙上不和谐的阴影,影响到自己及家人的生活。因此,老年人如果想要长寿就要顺其自然、正确看待生死;切不可自寻烦恼、胡乱猜疑而陷入恐惧的深渊。

被夺走的灵魂和生命

生活在当下的人们,会感受到越来越沉重的生活压力以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竞争压力,很多人都有难以招架、疲于应对的感觉。如果这种压力堆积在人心中越来越久,并长时间得不到改善的话,就会由压力转化为恐惧。而恐惧症是现代社会较为常见的心理疾病,它会侵害人们的心理健康,给人们所造成的伤害无法估量,最令人感到无奈的是恐惧可以摧毁人的意志,让人失去理智做出一系列的反常举动,让人在迷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产生恐惧心理的人,无论在何种情形下都十分害怕成为别人观察注意的中心,只要感觉到周围的人在看着自己或是有人在刻意观察自己,就会立刻变得特别紧张。害怕接触陌生人,害怕在公共场合进餐,甚至一进入公共场合就会感到恐惧害怕;在工作中更是不敢和同事进行争论,不敢向上司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当恐惧心理侵袭内心之时,当事人往往会竭尽全力去回避令自己产生恐惧的环境,如果当事人对社交场合感到恐惧,那么他会尽力去躲避该场合。例如:当有人热情地向自己伸出右手打招呼的时候,会莫名其妙地感到无比恐惧,不敢同别人交流,甚至不敢同他人对视,会产生一种马上想要逃离的冲动。或许我们同样会意识到,自己的恐惧反应同引起恐惧的对象是非常不相称的,我们的反应是过激的,是不应该出现的。但我们却无法防止这种恐惧心理的发作。

这种心理不仅会让我们产生恐惧情绪,还会极大地降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的效率。因为恐惧心理不仅令人们产生心慌、眩晕等生理反应,还会让我们失去对自我的控制,增加自身的焦虑心理。只要我们进入相似的环境,焦虑心理就会随之而来。在恐惧心理的影响下,我们的注意力、理解力会遭到严重破坏,自身的工作效率也会大大降低,并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状态,产生非常强烈的自卑心理。从健康角度来讲,恐惧来袭时会令我们产生头痛、头晕等症状,并伴有恶心、呕吐的现象,如果这种症状长期持续下去,就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导致内分泌失调,诱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

面对恐惧心理的挑战,我们首先要勇于正视自己,战胜自己。每个人都有优点与缺点,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优点,故意忽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更不能随意放大自己的缺点。允许自己缺点的存在,不刻意去追求完美。只要我们正视自己,无论在何种环境中都回避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那我们必定可以完成对自己的突破,才能够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拥有和享受自己的生活。

面对恐惧心理,我们还需要树立起坚定的信心。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的存在必然有着自己的价值,我们坚信自己也能够找到这种价值。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必然可以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并不是弱者,我们不比任何人差;其他人能够做到的事情,我们经过努力一样可以做到。只要我们坚定自己的梦想,并朝自己的梦想一步步走下去,我们终将在成功的果实中发现自己真正的力量,终将把恐惧带给我们的自卑转化为自信。这样的话,我们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可以摆脱恐惧以及恐惧带来的并发症,以良好的状态享受自己的生活。

另外,面对恐惧心理我们需要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在最初的时候,我们可以参加一些熟人、同学、朋友较多的聚会,因为这样不仅可以让自己单调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还能够在和熟人的交往中逐渐缓解自己的恐惧和焦虑,并慢慢达成接触陌生人的目的。很多人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导致患得患失,不敢放开手脚彻底贯彻自己的想法。其实无论我们怎么做都无法令所有人满意,只要我们尽了自己的努力,就不必过分在意他人给予我们的评价。

同类推荐
  • 女人要懂点行为心理学

    女人要懂点行为心理学

    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皱眉凝眸……这些行为都是“语言”,聪明的女人总能够通过人的这些行为读懂那些“言外之意”。本书就是通过介绍行为与心理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的各种行为所体现的内心世界,引导女人充分发掘自身的细心、感知力等天生的性别优势来掌控自己的身体行为语言、读懂他人的行为语言,从而成为生活中善解人意、举止有度的俏佳人。
  • 反套路: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

    反套路: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

    这是一本关于心理学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及决策的有趣之作!很多时候,大脑可能会成为我们的敌人。它会导致你陷入察觉不到的偏见、混乱和误区,容易被他人影响——也就是被“套路”,从而犯错。很多时候,大脑会偷懒,不假思索地做出错误的决定。你的记忆很容易就会被改变,一张照片就会让你想起很多根本不存在的事情。在说话的过程中,比喻会以你想象不到的速度改变你对事物的看法。遇到限时抢购的时候,明明自己并没有需求,却觉得不买就对不起自己。手持一杯热饮,比一杯冷饮更容易产生亲和力;喝了一杯甜饮的人比喝白水的人更愿意原谅别人;算数学题时,拿着重物,更容易给出更高的估值。心理学家、跨界科学家大卫·迪萨沃为你揭示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思维套路,用科学的方法帮你彻底掌控自己的人生!
  • 九型人格:人人都需要的心理课

    九型人格:人人都需要的心理课

    九型人格是识人非常好用的心理工具,你可以借助九型人格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性格优势和性格盲区,也可以通过九型人格找到提升自己的方向,与他人相处的策略。《九型人格:人人都需要的心理课》首先帮助你确定自己与他人的人格类型,找到对应的人格画像。然后引领你探寻行为与思维背后的逻辑,深度认识所属人格的层次和亮点及暗点。最后探寻了不同人格的相处之道。掌握了九型人格,就像手提一盏人性探照灯,更加游刃有余地处世和生活。
  • 催眠师手记(第一季)

    催眠师手记(第一季)

    这个世界只是一个假象,而我们,就生活在这假象之中,没有任何真正创造,也没有过任何突破,我们就像执行程序的电脑,就好像电脑不会明白自己正在执行程序那样,不同的是,我们非常坚定地相信人类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因为,很少有人能明白真相。如果福尔摩斯主攻心理学,而华生会催眠,他们的故事大概就是“催眠师手记”系列。
  • 生命的巅峰(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生命的巅峰(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被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他主张“以人为中心”的心理学研究,研究人的本性、自由、潜能、动机、经验、价值、创造力、生命意义、自我实现等对个人和社会富有意义的问题。他从人性论出发,强调一种新人形象,强调人性的积极向善,强调社会、环境应该允许人性潜能的实现。主张心理学研究中应给予主观研究方法一定的地位,并应突出整体动力论的重要。传统科学应用于心理学的一个弊端是,它所知道的最好方法是把人作为客体来研究,而我们所需要的却在于完全可以把人作为主体研究。
热门推荐
  • 绝立倾城

    绝立倾城

    杀手一朝穿越,沦落为家破人亡的“王妃”,洞房花烛遭到几个乞丐的调戏,洗衣做饭……什么没有做过,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次全部都送给了这个“破烂”王府!然而,当他知道她是他曾经喜爱的人之时,努力呵护她,爱护她,她要的一切都给她……当她陷入情网难以自拔,他一句话让自己彻底心碎,原来,这一切都是骗局……她已经离开,他却迟迟发现自己已经动了真心……两年学武,只为报仇。欢迎读者加群474437848
  • 崛起的英雄

    崛起的英雄

    数十年之后,人类学会了与宇宙文明交流,从核战前时代进入到了战争时代,人类要面对无数的敌人,不过也有无数的增援。
  • 扶龙纪

    扶龙纪

    一代药神后人,拥有天融之体,得魂帝衣钵,开辟修行异途,定六州乾坤
  • 策行三国

    策行三国

    重生孙策,雄霸三国。一梦醒来,成了小霸王孙策,亲爹孙坚正在襄阳作战,命悬一线。爹要救,江山要打,乱世和美人都要拯救,但事情却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袁绍四世三公很强大,江东缺马难争霸。天子年少很聪明,读书人自负又天真。黄巾余波尚未平,门阀已经现雏形。名臣猛将只是舞台上的影子,背后还有无形的手。有痛快,有遗憾,更有无奈,但初心不变。用一点先见之明,集结良臣猛将的智慧和坚强,铸就一个强大文明的脊梁。这是我的三国,我是小霸王孙策。——老庄书友群:23470572,欢迎入裙!
  • 魔众道

    魔众道

    天地无生灭,万般皆有相。方今之世,正道苍盛,人才倍出,但暗里,魔教势力也渐渐复苏。天魔之子非与常人,体内流淌着道魔两派之血,为救其母而拜入名门,从而渐渐认知了其父道魔一家之说的真谛。由于他发现了道魔归一的天机,而为正邪两道所不容,从此便孤身天下。
  • 如果猫咪会说

    如果猫咪会说

    如果猫咪会说话...请你告诉她,我爱她...瑶瑶
  • 爆萌娇妻:总裁小叔心尖宠

    爆萌娇妻:总裁小叔心尖宠

    相处数月,已然动心,凌晨曦以为终于找到挚爱,从此免她一切苦难忧愁,却不想,一场他布局之下的葬礼之上,爷爷指着这个男人给自己介绍,“晨曦,这是你的小叔叔。”“大叔,你早就知道,可你怎么能…?”“该改口叫小叔了。”“我们…以后不要再见面了吧!”“怎么,泡了自己的小叔叔想跑?”“我们不能做那种事!”“哪种?”凌夜北壁咚晨曦,唇一点点靠近:“丫头,其实…我不是亲生的。”晨曦惊呼,男人趁势长驱直入,脸上挂着贼贼的笑容。
  • 感谢前女友不嫁之恩

    感谢前女友不嫁之恩

    我要感谢前女友逼我买车买房,然后抛弃我。这人呐,要是不被逼一把,还真不知道自己如此优秀。
  • 无限之神逆

    无限之神逆

    神魔,远古的存在。如今神魔留下的血脉早已稀薄,甚至神魔转世者都不能自主觉醒血脉。而主角沐叶在被拉入一个神奇的空间后,机缘巧合之下,完成了血脉的觉醒,却不知是好是坏。远古存在的系统,两个神之间的暗斗,巧合觉醒血脉的沐叶要怎样才能脱离神的掌控呢....作者萌新,不喜勿喷......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