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3410900000003

第3章 不加修饰的恐惧:在渴慕与亲近的冲突里寻找解决方法

内心的矛盾情绪,是产生恐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渴求与畏惧双重情绪的左右下,人们的心理开始变得矛盾且扭曲。不得不接受的现实以及心中对生活的设想与渴望,产生激烈的冲突。想要战胜这类恐惧症,还要从冲突中寻找突破。

躲在安全距离里窥探世界

我曾经接到过一位年轻母亲的来信,她在信中描述了自己正在读初中的儿子的情况,并希望得到我的帮助。我将这位母亲来信的大体内容写在下面。

“我的儿子在本地初中读二年级,平时的功课较为紧张,每天晚自习回家后还有很多作业要写。每周的周末就是儿子彻底放松休息的时候,即便其他家庭的孩子都去参加一些补习班或兴趣班,但一看到儿子周末睡懒觉的样子,我就决定不再占用儿子的周末时间,让他好好休息。”

“我会向儿子提出建议:完成作业后,不要躲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应该走出家门从事一些体育运动,或者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儿子特别听话,写完作业后就到小区广场里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几周后,我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儿子每次回家后,完全没有刚刚玩耍完的样子,双手和衣服都干干净净的,也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样气喘吁吁、热汗直流。我感觉中间必定有问题,于是我选择了一个周末,在儿子下楼后在后面悄悄观察他。”

“广场上有很多小朋友在玩耍,但我的儿子却没有选择加入他们。他躲得远远的,站在一棵树后面悄悄地看着其他小朋友玩耍。有一名小朋友发现了他,跑过来邀请他一起玩,但儿子红着脸拒绝了,继续选择躲在树后眼巴巴地看着大家。等其他小朋友都离开了,儿子才扭头回家。儿子的这种表现,是不是证明他心里存在某种障碍呢?”

这名家长所反映出的孩子的表现,其实是非常典型,非常有代表性的;在日常中有很多孩子会产生相似或完全相同的表现。心理学家巴塞洛缪将人类大体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痴迷型、恐惧型、疏离型。安全型是指在感情上非常容易接触别人,不管是主动交往别人还是别人与自己交往,不管在社会交往中处于主动地位还是被动地位,都会产生极强的安全感,不担心自己会被孤立。痴迷型是指在社会交往中,尤其在较为亲密的关系中投入全部情感,不过却发现对方的投入远不如自己,而产生的希望对方也做出等同付出的考虑。恐惧型是指在社会交往中经常感到不安,渴望与别人进行交往,但又害怕受到伤害。疏离型是指只要实现了自我满足,就不去交往别人,对社会关系也不存在依赖感情。根据前文那位母亲的描述,这名小男孩的表现正属于恐惧型。

巴塞洛缪指出,人们之所以害怕和别人进行交流、接触,之所以选择孤独回避,是因为害怕被别人拒绝或害怕被人欺骗。那名小男孩不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其原因不是因为他不愿和小朋友玩,而是因为他害怕小朋友不和他一起玩。但小男孩并没有选择离开,他站在远处向小朋友们观望,则说明他对外界、对自己感兴趣的团体还是充满期待的,在他的内心中,是渴望他人接受自己的,是渴望有小朋友跑过来邀请自己一起游戏的。正是具有恐惧型的表现,所以这名小男孩才有了那种既回避又观望的行为,他在回避内心的恐惧又在期待同别人的交往。

恐惧型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个人性格的影响,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会通过不同的情形来表现。例如:成年人或许在一次印象深刻的分手后,变得怪癖,刻意去回避亲密关系,甚至永远不再信任其他人,但在心中,还是充满了对爱情的向往与期待。

有一句话来总结恐惧型,“躲在安全距离里窥视世界”。内心想要了解外部世界,但又担心世界会伤害自己。其实只要坚定信念,勇敢地走出第一步,我们不难发现突破这段“安全距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困难。

左右拉扯的疏离与渴慕

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同那些待人态度忽冷忽热的人有过交集。这类人总是给人以无法琢磨的感觉:有时候他们热情似火,见到其他人主动打招呼,总是主动地去帮助他人;而有时候却冰冷如霜,待人冷漠,给人难以接近的感觉。私下里我们讨论起这类人,总是习惯性地将其归结为性格所致,似乎这类人所表现出的“忽冷忽热”完全由其自身性格决定。其实这是较为片面的理解,“忽冷忽热”的态度变化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种态度源自内心恐惧造成的疏离与渴慕的交替。内心疏离感是指,认为没有必要去亲近他人、依赖他人,最重要的是让自己感到快乐和满足,并极力保护自己的自由。内心渴慕感是指,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同,在他人的赞许声中得到自我满足,在同别人热情交往过程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世风格和方式,看上去似乎无法同时拥有。但在恐惧心理的驱使下,有的人便如同展开拉锯战一般,在疏离和渴慕二者之间不停游走,就像一根皮筋似的被左右拉扯。

小张是某家企业的办公室职员,平时会接触到许多同事,处理大量的公务。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小张偶尔听到同事们这样议论自己:小张这个人对待工作特别认真,但就是太情绪化了,心情好的时候就和同事们聊天交流,帮助别人,让人感到特别温暖;他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像一块冰疙瘩,连个招呼都不和同事们打,更不用说请他帮忙了。没有办法和小张这种“忽冷忽热”的人进行深入交流,更没办法和他交朋友。他“热”的时候让人感到措手不及,他“冷”的时候让人无法接受,和这种人交往只需要“面子工程”。

小张听了同事们对自己的评价,感到特别伤心和迷惑。小张感觉自己是怀揣一颗真挚的心同大家交往,没想到留给大家的印象竟会如此。小张冷静下来仔细反思,发现自己确实存在那种情绪化的情况,但没想到竟会给同事们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小张开始留意自己每天的处事方式,并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每天的情绪变化,确实发现了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在对待同事的态度上,忽冷忽热的情况时有发生;不过对照日记的情绪记录却发现自己并不存在明显的情绪波动,换句话讲,自己的态度变化其实并没有被情绪所左右。这让小张彻底陷入了迷惑中,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态度“忽冷忽热”的呢?

心理学研究发现,恐惧心理是导致态度忽冷忽热的罪魁祸首。在社会交际中,人们渴慕得到他人的认可,希望融入社会、集体中,因此会主动增强同他人的交往。相当一部分人能够实现自己的心愿,但具有恐惧心理的人会在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产生偏激的念头。他们害怕被他人拒绝,害怕无法达成自己的心愿,于是在这条道路上退了回来,选择了以冷漠、疏离的方式应对社会交际,他们感觉这样做至少不会尝到被他人拒绝的苦涩和尴尬。

在选择疏离方式后,内心并没有获得暂时的安稳,恐惧心理再次跳出来作祟。他们开始害怕另一件事情:同他人、同外部环境格格不入,又会导致自己无法融入社会,无法在当下立足。于是又逐步转变态度,放弃了疏离而再次选择渴慕。我们完全可以预知接下来的心理变化,由渴慕转变为疏离,随后再次由疏离转变为渴慕。在恐惧心理的左右下,心理状态陷入了一个无穷无尽的恶性循环中。这就是那些态度“忽冷忽热”人的心理变化机制,其本质为恐惧心理的全面操控。

在社会交往中“忽冷忽热”的心理机制不仅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社会生活,更影响到个人心理健康。这种渴慕和疏离的交替,不仅表现在社会交往情形中,在社会的多个层面中也都会有所体现,这需要我们去发现去了解。

围墙内外,责任感和角色感的分分合合

前段时间某一杂志上有过这样一则报道:

一对年轻夫妇在他们的孩子两岁的时候选择了离婚,法院将孩子的抚养权判给了母亲。这对夫妻离婚的责任完全在父亲,他的理由实在令人大跌眼镜:我还没有做好当父亲的准备,这个孩子的出生剥夺了我所有的梦想,我思虑再三,决定去追寻自己的梦想。这样的理由实在令人难以接受。一时之间,这名年轻父亲被当地媒体、舆论推上了风口浪尖,人们通过各种媒介怒斥这个不负责的父亲。很多人在贴吧里讨论,这个年轻人真是没有基本的良知,他不仅耽误了女方的青春,而且令这名无辜孩子失去了应有的父爱,这是终生都难以扭转的负面影响。

人们纷纷站在道德、情理的角度来看待和批判这名年轻父亲,但这种道德批判并不能找出年轻父亲这样做的原因。我们换一个思考角度,从心理学来寻找一下这位年轻父亲的心理发生机制。婚姻不仅代表男女双方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还标志着青年男女身份的转变,由单身男女转变为夫妻;当一个新的生命在这个家庭诞生后,夫妻双方的身份又转变为父母。转变了身份就意味着要承担不同的责任。这名年轻父亲显然还不能承担起一名做父亲的责任。“父亲”二字所包含的责任让他的心里产生了恐惧,因此他最终选择了逃避;“追逐梦想”之类的话语只是一种借口罢了。对责任的恐惧,破坏了这个原本可以美满幸福的家庭。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或听到很多逃避责任的事情,究其原因就是恐惧心理导致的行为偏差。

然而这则报道中的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数年之后,年轻的母亲在一场车祸中丧生,不幸的孩子只能跟随姥姥生活。此时,得知这个噩耗的父亲再次出现了。他找到了孩子,并希望孩子的姥姥同意由自己抚养孩子。父亲的理由为:孩子已经失去了母亲,虽然当初母亲具有抚养权,但自己作为父亲有责任继续抚养孩子,直到其长大成人。不过正沉浸在悲痛中的姥姥一口回绝了父亲的请求,因为姥姥坚信这名父亲此时出现是另有所图的,她认为如果当初这名父亲不选择逃避的话,这个家庭原本可以生活得非常幸福。年轻父亲为什么在孩子失去母亲的情形下出现?真的像姥姥所想那样,是另有所图吗?还是此时的父亲良心发现了呢?

我们不对这名父亲的真正意图进行深度剖析,只是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是什么力量促使年轻父亲出现。这名面对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而最终选择了逃避的父亲,在孩子失去母亲的时候返回到她的身边,为了抚养这名可怜的孩子,而愿意继续扮演父亲的角色。恐惧心理虽然暂时占据了上风,但恐惧心理无法剥夺一个人内心的角色扮演需求。社会是由不同的个人角色构成的,有的人在社会中扮演平凡无奇的角色,有的人在社会中扮演无比崇高的角色,只有给自己寻找到了合适的定位才能收获一份与之相匹配的幸福。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扮演角色的需求,这也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需求之一。数年之间,年轻父亲内心中的这种“父亲”角色需求并不会改变,他必然承受着角色扮演需求与责任缺失两者冲突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孩子母亲去世,沦为孤儿。这一残酷的现实,将其心中那份角色扮演需求彻底激发出来,因此他找到了孩子,希望由自己来抚养。

面对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产生了恐惧心理;而当角色缺失后,内心一直保有的角色扮演需求却成了内心的主导。恰如围墙,墙内的人想要出去,墙外的人想要进来。纵观我们生活中的那一幕幕分分合合的故事,其实都是内心的责任感和角色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人们能够在应该承担责任的时候勇于承担,不向内心的恐惧心理低头,既能够满足内心角色扮演的需求,又可以减少那令人唏嘘叹惋的情感故事。

我爱的人并不爱我

这个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爱你而你却不爱我。

这句被青年男女奉为经典的语句,道出了青年男女在爱情旋涡中的挣扎、无奈。无法听到自己所爱的人向自己表达爱意,已经成了人生一大憾事;而这种悲剧正在以无法想象的速度蔓延,体会到“我爱的人并不爱我”的人越来越多。难道两个相爱的人注定无法成为眷属吗?生活中那些最终结合的夫妻都是互不相爱的吗?显然不是这样的。这句经典的话语道出了男女之间那种微妙的感情变化,同时还隐含着一个较为浅显的心理学原理,恐惧心理同样掺杂其中。

小邢是某高校大三学生,在一次公开课上他和一位开朗爱笑的女生挨着座位。这名天真烂漫的女生给小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开始,小邢在上课的时候总是主动坐在这个女生旁边,利用下课时间和她聊聊天。随着接触越来越多,小邢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她。最终在室友的怂恿下,小邢挑选了一个合适的机会向女生表白了。这个突如其来的举动让女生毫无准备,手足无措的女生选择了拒绝。小邢伤心至极,无法释怀。从那时起他总在故意躲避女生,即便这名大度的女生主动和他交流,小邢也生硬地拒绝了。后来,小邢和室友聊起此事总是感慨地说道:“唉,我爱的人并不爱我。”

相信有很多人经历过和小邢相同或相似的事情,为什么结局会令人如此惋惜?是不是现代的爱情都是脆弱的?我们来看一下小邢在整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次心理活动。

爱情是双方面的,单方面激情似火是无法成就爱情的。小邢对女生产生好感,但这并不意味着女生对他同样有好感,因此女生拒绝小邢是非常正常的。相反,如果在互相了解都不甚深的情况下接受小邢的爱意,那才是最危险的。女生拒绝小邢不是因为不爱小邢,而是因为还未对小邢产生爱意;小邢却单纯地认为是女生不爱自己。此时小邢的心理变化机制为:猜疑质疑一切与否定自我并存。

遭到女生拒绝后,小邢并没有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感情,即便在女生主动和他聊天的时候,他也选择了回避。这就是典型的否定自我心理。这种心理一般产生在受到某种刺激后,人们对自身的行为以及思维方式进行根本性反思和彻底性颠覆。小邢在否定自我心理的操控下,没有保持冷静的头脑,不仅改变了自己对女孩的态度,也改变了他曾经对爱情的认识。在这种自我否定下,小邢内心完全被恐惧心理所占据,对自己面对的一切感到恐惧。而小邢对女孩的回避,则证明他在否定自我的同时,还对外界产生了猜疑,他的内心对女孩的行为产生了质疑;并在恐惧心理的支配下,害怕自己再次受到伤害。试想一下,当女孩主动找到小邢时,小邢若积极地和对方进行交流,两个人在交流逐渐增多之际,未必不能擦出爱情的火花。但小邢惧怕了,他选择了否定和质疑。

由此可见,我们需要战胜的依然是恐惧心理,我们需要和自己的心理进行斗争,需要和自己的情绪做斗争。我们将“否定自我”理解为“推翻过去的自我”,这个过程就好像在剥一个柚子的果皮。没有吃过柚子的人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当剥开那厚厚的果皮,揭下薄薄的薄膜,才能看到果肉。有的人可能运气不够好,在剥开几层果皮时都不合心愿;于是就开始进行自我否定与质疑,我这个柚子是不是坏的?我剥柚子的方法是不是不正确?是不是我的人生就是如此苦涩的呢?有的人在这样的否定自我下,选择了放弃。否定自我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但如果否定自我和质疑一切并存就会给我们带来不良的影响。

否定自我和质疑一切并存,会使我们在接触外物时失去参照,外物、自己都是错误的,这就导致我们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否定自我之时,要肯定外物,以外物为参照;质疑外物时,要肯定自我,以自我为参照。如果将一切都否定掉,那就势必会出现“我爱的人并不爱我”的情况。

社交需求的消亡实录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世界的了解越来越深刻,甚至可以足不出户,仅通过互联网来认知整个世界。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对社交二字产生了新的认识,有的人认为当今的社交已经转移到了网络,有的人认为互联网必将改变当今社交方式,甚至有的人已经对当今的社交方式产生了障碍和困难。心理学家指出,不能将社交障碍的出现完全归结于现代科技,社交障碍还有着自身的心理机制。

所谓社交障碍,可以具体分为社交心理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和社交功能障碍。有社交障碍的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会毫无缘由地感到紧张、恐惧,甚至语无伦次。有的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获得的成功体验较少,而失败体验较多,因此害怕失败、缺乏自信,总是认为自己不太适合进行社交活动,缺乏社交活动的勇气和信心。因此,有社交恐惧症的人会在社交过程中过分约束自己的言行,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导致社交关系无法正常进行。

一般来讲,每个人都会对参加聚会或在公众面前讲话感到紧张,但这种紧张的感觉不会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社交。真正的社交恐惧症是指,人们无法承受心中的恐惧,严重的人会长时间把自己孤立起来,将自己封闭在一个自己认为安全的角落里。社交恐惧的人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在外人面前出丑,对于他们来讲,同他人进行交往或在公共场合出现,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心理学家指出,社交恐惧是一种非常痛苦的,影响到人们正常生活、工作的心理障碍。一般人认为轻松容易的事情,在有社交恐惧的人看来却是难于上青天。社交恐惧的人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乏味的人,他们会越来越敏感,越来越抑郁和焦虑,甚至有的人改变自己的生活来适应自己的症状。社交恐惧症的形成是生理、心理、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良好的社会交往可以减少生理、心理、家庭带给我们的寂寞、恐惧、痛苦,所以社交对于维持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交恐惧带来的常见的心理障碍有:

恐惧。这是社交恐惧症带来的最常见的心理障碍,在交往中感到莫名紧张、害怕、手足无措、语无伦次。

自卑。在社会交往中获得的成功体验较少,失败体验较多,导致缺乏自信和勇气。

孤僻。有的人孤芳自赏,不愿和其他人交流;有的人养成了怪癖,无法和人正常交流。

害羞。在社会交往中过分约束自己的言语和行为,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社交活动的正常发展。

封闭。刻意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刻意将自己和他人的距离无限拉大。

敌意。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社交障碍,在社会交往中讨厌他人,甚至对他人产生敌意,把人与人的关系理解为阴谋狡诈,逃避同他人交往,有的人还会产生较强的攻击心理。

这些心理障碍导致人们不敢或者不能进行社交活动,在交往中无法体验愉悦的情感等。心理专家指出,想要摆脱这些社交障碍,需要首先从调节自身心理入手。

第一,学会接纳自己。

不过分否定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断告诫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努力过即便不成功也没有关系,之前在社交中体验到的情感就让它过去,眼前的才是最重要的。接纳自己的一切,停止对自己的批判,不再苛求自己,积极逃离负面情绪。

第二,为自己找一个可靠的倾诉对象。

当心中有烦恼的时候,我们可以找一个人倾诉一下,即便此人无法帮助我们解决实质问题,但至少可以让我们发泄一下。

第三,不必刻意迎合别人。

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不必通过压抑自己来迎合别人,向别人表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让社交变得简单一些,更直白一些。

恐惧感的侵略性爆发

当恐惧来袭时,我们会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会手足冰冷不敢出声,这都是面对恐惧时的常见表现。那么,如果更大的恐惧来临时,人们的反应还会是这样吗?

即便我们不曾经历过超级恐惧的情形,至少在影视作品中见到过这样的情节:人们蜷缩在一个角落里,睁大眼睛看着眼前发生的恐怖场景,随后双手抱头,张大嘴巴大声喊叫,那是一种撕心裂肺般的喊叫,让人听了不寒而栗。这种表演形式是演员们的极度夸张还是确有生活基础呢?我们的答案是后者。虽然演员在表演之时会进行艺术加工,但当人们处于极度恐惧的时候,确实会出现类似的行为。心理学称之为歇斯底里。

所谓歇斯底里,就是狂躁不安,身体不受控制,情绪异常激动,行为举动失常。这是由精神刺激或外界暗示所引起的一种神经障碍。当一个人处于歇斯底里状态的时候,会在感觉、运动和神经功能等方面出现紊乱情况,或者表现为短暂的精神异常,并且在此阶段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常见的歇斯底里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意识障碍。这类的歇斯底里,会在意识范围内突然缩小,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恢复后对发病经历无法进行完全回忆。

情绪障碍。这类歇斯底里通常表现为情绪突然爆发,在遭遇到外界刺激后,会突然发生哭喊吵闹、捶胸顿足等行为,若此时有人围观则会表现得更加强烈。恢复后对发病经历无法进行完全回忆。

感觉障碍。这类歇斯底里对声、光刺激感到难受,对相应的刺激感觉降低。有时还会产生失明、耳聋的症状。

容易处于歇斯底里状态的人具有易变的情感性,他们的情感反应非常强烈但不稳定,他们非常容易产生变化。可能几分钟前还满面春风,但眨眼之间就会变得阴云密布。他们非常乐于表现自己,渴望成为公众场合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角色。经常陷入自己的幻想境界中,自己在这种幻想中扮演着某种角色。

心理学家指出,造成歇斯底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精神因素。

自尊心受到伤害,人格受到侮辱,家庭不和、工作不顺、婚姻不幸福,以及那些能够引起气氛、委屈、恐惧等情绪的经历,都有可能诱发歇斯底里状态的出现。

第二,性格因素。

性格多变、思维活跃,容易接受外界暗示,具有明显的自我倾向,喜欢夸耀自己,丰富的幻想性等性格非常容易诱发歇斯底里状态。

第三,遗传因素。

基因遗传同样会对歇斯底里的状态造成影响。

第四,躯体因素。

躯体发热、疼痛同样可以为歇斯底里状态的发生提供基础。

那些面对外界的极度恐惧而疯狂大声喊叫的人,是因为受到了强烈刺激而产生的歇斯底里状态。但仅有这种歇斯底里状态还不够,只有歇斯底里和选择性遗忘两种状态并存,才让人们疯狂地喊出声来。

选择性遗忘是指对心理诱因相关事件的记忆丧失,但并不是完全丧失,而是有选择性地丧失掉。失忆在心理学以及医学领域中被称为遗忘。遗忘又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顺行遗忘,大脑对今后发生的事情无法形成新的记忆,但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记忆犹新。一种是逆行遗忘,对过去的事情忘记了,但还是可以形成新的记忆。

选择性遗忘的两个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阶段性和选择性。

当人们出现一段时间的生活经历被完全遗忘,但这段生活经历之前和以后的记忆依旧保存,这就是选择性遗忘的阶段性特征。将某些伤心、恐惧的事情彻底忘记,就是选择性遗忘,它是由于大脑皮层功能受到抑制所造成的。

当恐惧袭来,强烈的外界刺激诱发出人们歇斯底里的状态,同时由于过度紧张,大脑进行了选择性遗忘,将眼前这种恐惧因素暂时性遗忘,因此才会由瑟瑟发抖、不敢出声变化为大声喊叫。这是歇斯底里和选择性遗忘两种状态共同作用的结果。

“妈妈,我怕”——婴儿的“敏感体质”

对于年轻妈妈来讲,最令她们揪心的就是婴儿的哭闹了。在很多家庭中,婴儿的哭闹可以令整个家庭变得天翻地覆:妈妈抱着,爸爸和爷爷奶奶在一旁拿着各种玩具哄着。如果小婴儿不开心,整个家庭都会失去快乐。那么,婴儿为什么哭闹呢?相信绝大多数家庭的认识都是不全面的。

绝大多数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只意识到了婴儿的哭闹是由生理需求和病理性状况造成的。生理需求,是导致婴儿哭闹的最常见情况,渴了、饿了、尿布湿了、热了、冷了、困了等,这些生理性因素会造成婴儿身体不舒服,需要爸爸妈妈给自己进行调整,所以他们会用哭闹的方式呼唤亲人的到来。病理性状况,是指婴儿的哭闹持续时间较长,声音尖锐短促,无论家人如何安抚,都不能使婴儿停止哭闹,这可能就是婴儿生病了。比如,婴儿的呼吸系统出现了病症,婴儿出现了鼻塞情况,都会通过哭闹来告诉自己的爸爸妈妈。

然而,婴儿哭闹还有一种原因,那就是心理需求。很多家长认为,婴儿大脑尚未发育完全,他们只会拥有生理需求而没有心理需求。这是错误的理解,从出生的那一刻,婴儿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自然拥有属于自己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即便婴儿没有出现生理需求和病理性状况,他们身体感到很舒服,但也可能因为心理出现了小别扭而向大人进行哭闹。比如:在睡前婴儿总喜欢哭闹一会儿,这是为了能让妈妈多抱自己一会儿;自己在婴儿床上躺了好长时间了,还不见妈妈来抱自己,那就用哭声把她叫来吧;这个抱我的阿姨,我不认识她,我要妈妈来抱我。这些都是最为常见的婴儿心理需求。

如果婴儿因为心理需求而出现哭闹,家长该如何对他们进行安抚呢?

第一,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判断。

要从宝宝的哭声中判断其哭闹的原因和心思。幼儿心理学家指出,除了病理性状况需要及时应答外,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都不需要立即应答。不进行即时应答,并不代表对婴儿不管不问,而是要进行积极应答。积极应答的步骤为:声音慰藉、依恋安抚和身体慰藉,最终让婴儿达到舒适的感觉。

第二,对婴儿进行声音慰藉。

在婴儿进行哭闹时,妈妈正在其他房间,先要远远地答应一声,让婴儿知道妈妈就在距离自己不远的地方;接下来妈妈由远及近的脚步声,又可以增加婴儿的安全感。婴儿对声音是很敏感的,尤其是妈妈的声音,有时听到妈妈的应答声,就会停止哭闹了。

第三,对婴儿进行依恋安抚。

如果声音慰藉并没有让婴儿停止哭闹,妈妈也不要着急把婴儿抱在怀中,可以拿着一个玩具或者是带有妈妈体味的手帕在婴儿眼前晃动,这样婴儿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玩具或手帕上。渐渐地,婴儿就对这些物品产生了依恋,如果妈妈暂时无法来到自己眼前,这些依恋物品也会对婴儿产生安抚作用。如果婴儿能够将对人的依赖转化为对物的依赖,就会大大增强婴儿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第四,对婴儿进行身体慰藉。

如果物体无法满足婴儿的心理需求,那就需要妈妈用身体的亲密接触来对婴儿进行慰藉,比如将婴儿抱在怀里。在经过声音慰藉和依恋安抚后,婴儿的心理已经变得坚强自信了。如果妈妈听到婴儿的哭声,就直接对婴儿进行身体慰藉,那么婴儿就会形成一种有求必应的依赖心理,无法对婴儿的自信心和调节适应能力进行锻炼。

第五,使婴儿达到舒服的舒适慰藉。

如果经过前几个步骤后,婴儿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并停止了哭闹,妈妈可以将婴儿放回小车或小床内,让婴儿自己玩耍。经过这样的练习,婴儿便可以摆脱离开妈妈就产生紧张、不安的情绪,从而到达舒适的感觉。

自闭者的黑白世界

自闭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理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障碍、兴趣障碍、人际交往障碍以及行为刻板,大部分自闭症患者有较为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

语言障碍和交流障碍是自闭症的最主要特征,这也是儿童时期自闭症患者最突出的表现。语言障碍与交流障碍是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儿童时期患有自闭症的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发育延迟,在两三岁时仍不会说话;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完成后再次出现倒退现象,这种倒退现象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重,甚至语言能力会完全丧失。自闭症患者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都存在着障碍。

自闭症患者无法像正常人那样拥有一份正常的人际关系。他们的目光呆滞、表情贫乏,对于热情的拥抱从不期待,甚至对于父母或其他亲人的爱抚拥抱也予以拒绝;无法分清亲疏关系,对待亲人和陌生人的态度都是一样的,即便和父母也无法建立起正常的依恋关系;和同龄人之间无法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同龄人在一起交谈、玩耍的时候,自闭者则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根本没有观看的兴趣或参与的欲望。自闭者对于正常人所喜欢的事物毫无兴趣,而对那些非玩具性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摆弄一个瓶盖,或者观察正在工作的洗衣机,并且可以保持观察的姿势十几分钟甚至几小时都不会产生厌倦的感觉。另外还会出现重复刻板的动作,比如不停拍手、跺脚等。

失去了同外界的交流与沟通,就如同这个世界失去了缤纷的色彩。自闭者将自己封闭在一个只有黑白色的世界里,拒绝去了解外面那精彩的世界。自闭者认为,只有自己独处的时候思想才是自由的。因此他们并不排斥孤独,并不排斥这个黑白色的世界,甚至还会在这个黑白色世界里自得其乐。

那么导致自闭者陷入孤独与寂寞的原因有哪些呢?

第一,情感缺乏。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谁也免不了会遭遇失望的情形。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面对情感的缺乏和面对失望。一位著名的心理大师曾说,自闭者将“别人都不喜欢我”这句话挂在嘴边,这句话是导致人们陷入自闭旋涡的罪魁祸首。这样的抱怨经常来自那些情感缺失的家庭,或者那些感觉没有得到足够爱的人。其实这个世界上的每个家庭都是爱的城堡,那些所谓情感缺失的家庭,是家庭成员不懂得如何去表达自己的爱。

第二,溺爱所致。

很多备受家庭溺爱的孩子非常容易陷入自闭陷阱。在溺爱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已经习惯了被人呵护、被人宠爱,他们会在成年后继续向别人索求,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继续给予自己呵护。这种对宠爱的无度索求经常会令身边的人感到恐惧,慢慢地身边的人就会选择离开,而别人选择离开的这种反应则让自闭者更加坚信“别人都不喜欢我”。

第三,自闭者一般为自恋者。

自恋的人遇事时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总是归罪于他人,埋怨别人没有向自己付出。自恋的人所有的认识和解释都是以自己为起点的。在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背后是极度的敏感,自恋者思维模式的中心即为自己应该被宠爱。自恋的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将自己的罪过归于他人,因为和自责相比,责怪他人更容易一些,而这一切又为自闭埋下了祸根。

以上就是最为常见的自闭症产生的原因。自闭并不可怕,人们要学会正确认识和对待自闭。在对待自闭者的过程中,我们要首先学会调节自闭者的心理,避免自闭者的心理朝着更为严重的方向发展;另外,要对自闭者给予充分的爱心,经常给予自闭者帮助,不能冷言冷语,更不能戴有色眼镜。

周一恐惧症

曾在某杂志上见到这样的一份问卷,问卷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在日常生活中最令你感到害怕的事情是什么?参加问卷调查的人中有26%的人认为,日常生活中最令人感到害怕的是周一,因为周一标志着新一轮的工作又将开始了。换句话讲,他们恐惧的是上班。

在心理学范畴中,针对这种奇特的心理有一个专有名词——“周一恐惧症”。“周一恐惧症”的心理机制是因为过大的工作压力而产生了极强的厌倦情绪,对目前的工作产生疲劳感和恐惧感。假期放松过度,彻底打破正常的生物钟也可能会形成周一恐惧症。这种心理状态的具体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身体乏累、焦虑易怒、心跳加快、精神恍惚等。

至于周一恐惧症的心理形成机制,心理学专家通常使用“动力定型”学说来进行解释,那就是旧的动力定型遭到破坏而新的动力定型还未建立时的混乱。旧的“动力定型”指的就是假期期间形成的定型,而尚未形成的新的“动力定型”则是指周一开始的新的工作日。我们从周一到周五专注于工作和学习,形成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动力定型”,至于和学习、工作无关的事情都被放在了一边。而一旦到了双休日,那些之前被放在一边的事情则被提上日程,因此双休日不但无法休息反而成了特别忙碌的日子,甚至比平时的工作日还要繁忙,这就等于破坏了原本以学习与工作为核心的“动力定型”。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出现一些身体或心理上的不适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周一恐惧症”。

心理学家指出,人们都会对单调工作产生厌倦心理并对美好的假期生活产生留恋心理,因此当假期结束开始工作的时候,就会出现“周一恐惧症”。从一件事物跨越到另一件事物中,总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一个转变过程。人们的大脑在松弛后想要再次紧张起来,同样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由于人们不喜欢周一,所以会在无意识中带给自己心理暗示和心理压力。如果你认为周一将是特别糟糕的一天,在这种心理暗示下或许周一真的会变得很糟。

虽然我们惧怕周一、害怕工作,但却不能因为我们的心理作用而真的放弃工作。如何快速摆脱“周一恐惧症”就成了职场人士必须解决的问题。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有效摆脱“周一恐惧症”的方法。

第一,尽早安排工作事务。

所谓工作安排,就是在周末放假前便安排好下周的工作,特别是对周一的工作要做出详细具体的工作计划;同时,不要把太多的工作都安排在周一。这样当我们在假期即将结束的时候,想到已经被安排得井井有条的周一,也就不再会产生那么强烈的恐惧感了。

第二,调整自我心态。

良好的健康状态以及平和的心理状态,是战胜“周一恐惧症”的有效办法。一个心态良好的人会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着一个合理的客观的认知,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安排。因此,心态平和之人在周一也不会感受到多么大的压力。

第三,假期要保证好睡眠。

很多人喜欢利用假期过度地放松,即便明天就要开始上班了,今天也要疯狂地进行玩耍。当然放松是可以的,但一定要适度,一定要保证假期的最后一天有充足的睡眠,这样才能有精力去进行周一的工作。

第四,在开始工作前,先放松自己。

周一的来临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可以在工作前先给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放松一下,让全身松弛下来,让心情变得愉悦起来,接下来再开始轻松的工作。

“我很美,不,我很丑”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有趋向于美的本能,并且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审美方式和审美标准。可以说,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永恒话题。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美带给了人们无尽的想象和丰富的内涵。在我们的世界中,“美”已经超越了眼睛的范围而上升到精神的层面。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对美的追逐可谓多种多样,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已经可以做到通过手术手段来改变自己的外貌。这倒并非证明人们对自己原来容貌采取了摒弃态度,而是人们对更加美丽的外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过在这无限追求美的方式中,有一种心态是极为危险的,这种心态已经超越了正常的心理状态,这就是“丑形恐惧症”。具有该心态的人对美丽的外表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这类人最常见的表现为整容成瘾。这种人对自己的外貌相当自恋,但同时又带有相当的不自信。即便自己已经通过整容改变了自己的相貌,但当看到自己新的容貌时还是带有极度不自信,所以会一遍遍地进行整容,来满足自己对相貌的苛刻要求。

心理学家指出,具有“丑形恐惧症”的人的核心心理机制并不是对相貌的不自信,而是害怕自己的丑陋。这种恐惧心理类似于强迫症,严重的话甚至可以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当事人之所以对整容结果不满意,其症结在于内心。更有甚者,很多“丑形恐惧症”的人最后真的毁掉了自己的容貌,理由就是对自己的容貌不满意。

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女性都担心自己的外表不够靓丽,但有的人以平常心坦然处之,而有的人却焦虑过度并将其养成了一块心病,最终患上了“丑形恐惧症”。追求外表的靓丽,这无可厚非。但那些患上“丑形恐惧症”的人对于容貌过分在意,无论何时都认为自己的外貌是丑陋无比的,即使周围的人都来称赞他们的容貌也无法消除他们内心的自卑和焦虑。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疾病。这类人并不以为是自己的心理因素在捣鬼,他们固执地认为自己的问题在于外貌不突出,带着这种心态去进行整容手术,结果也不会令自己的心理得到平衡。

英国曾发生过一桩特别奇怪的自杀案,死者是一名年轻女性。根据其家人的叙述以及死者日记中的描述,她对自己的生活非常满意,但无论怎样都接受不了镜子中自己的容貌。认识死者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这是一个容貌秀丽的姑娘,虽然算不上特别漂亮,但也可以称得上美丽了。最后,心理医生根据他人证词和死者日记,将其自杀的原因归为患有“丑形恐惧症”,无法承受心理压力而自杀。

根据心理学家研究,有1%~1.5%的人表示:对自己的外表不满意、不自信。这类人是最容易患上“丑形恐惧症”的,趋于病态的心理让他们对自己的容貌感到自卑,随着病情的加重,患上“丑形恐惧症”的人会变得越来越孤僻,有50%以上的人产生过自杀的念头。

患上“丑形恐惧症”的原因,除了过分在意自己的容貌外,还与在成长中经历过的负面事件、家庭追求完美的教育方式有关。有的家庭过分追求完美主义,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在不断追求完美,无形中放大了自身的缺点。那些从小就缺少关爱、缺少自信和安全感的孩子在自身的成长道路上会发育不健全,从而埋下心理障碍的祸根,以致最终酿成惨剧。

想要克服病态心理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首先意识到自己患有一种心理疾病,那些讳疾忌医的做法是万万不可取的。那些患有“丑形恐惧症”的朋友,可以着意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在社交活动中寻找自己的自信。爱笑的人一般都是阳光自信的,因此经常笑一笑会大大提升自己的自信。这可以帮助自己从自我封闭状态回到正常心理状态,不断增加自己在社交场合中的自信。自信的人才是最美的人。

同类推荐
  • 心理学称霸世界2:战争篇

    心理学称霸世界2:战争篇

    在本书中,为了解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特征,勒庞援用了集体行为的三大基本准则:非理性和集体冲动强于理性和个人冲动;人的行为更容易受到情绪推动,而并不是按照理性计算。同时,勒庞还认为,各种潜在性格构成了心理,稳定不变的人格仅仅源于稳定不变的环境,在不同环境的压力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各种不同的潜在性格特征都会以不同方式表现。当然,仅凭环境因素这一点,还不能将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心理转型合理解释。同样重要的还有“心理感染”因素。心理感染是“个人依照周围众人的意志行事”,强大的集体凝聚力就此产生。
  • 小众行为心理学

    小众行为心理学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常常被视为疯狂的人、不正常的人,很少有人用正常的眼光看待他们。通过《小众行为心理学》,作者将带我们带入这个疯狂的、不可思议的世界:也许,他们平时看起来比正常人还正常,可他们的荒谬行为却常常令人感到震惊。《小众行为心理学》视角独特、思考深入,以通俗幽默的笔调刻画了各种千奇百怪的人,不仅让人一窥人类行为中隐秘部分的真相,还引发人们对当今世界状况的种种思考。
  • 每天学点心理学全集

    每天学点心理学全集

    这是一本通俗易懂而又不失准确深刻的心理学读物。《每天学点心理学全集》针对不同的人际互动情境,提供了各种独特有效的应对策略,教你巧妙运用人类共通的行为准则与心理机制,使你迅速地提高说话办事的眼力和心力,掌控人际交往主动权,随心所欲地主导自己的命运,一步一步地落实自己的人生计划,获得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人际关系中各种的问题,都与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掌握了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许多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就能迎刃而解。每天用10分钟随意读上一小段书中的内容,你就能不知不觉掌握一些重要的心理学知识,将其应用到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定会让你的人生有所改变,早目过上你希望的好日子。
  • 构建自信

    构建自信

    你是否常常觉得自己不够自信?是否想要勇敢直面任何挑战和机遇的好心态?是否希望加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现在就来学习如何直面挑战,构建自信,祝你早日实现梦想,收获幸福人生。
  • 成功的追求(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成功的追求(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开掘心理,发挥潜能,追求人生的最大成功和幸福,这就是全面推出这套书的主旨。
热门推荐
  • 韩少夫人已出逃

    韩少夫人已出逃

    一次意外让她碰到了韩以辰,他的霸道腹黑在她的身上完全展现出来。为了老爸的公司,林浅浅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当他的秘书。传闻,他的洁癖让他从不碰触女人,却对她完全例外……林浅浅一直想进办法逃离这里。助理来报:“韩总,她逃走了。”他怒气冲冲,扔下手中的文件,脸色冷俊,拳头捏紧,咯得直响。韩以辰:“给我抓回来。”助理再报:“韩总,她又逃走了。”韩以辰:“再去给我找,这一次,我要让她知道逃跑的后果。”
  • 暖婚密爱

    暖婚密爱

    传闻云家大小姐云熙雅嚣张跋扈、无头无脑。而现实生活中呢?...绝世黑客...聪明伶俐...演技在线 前期纨绔后期吊打! 而穆少呢?穆氏集团继承人,能力深,资历广。 刚从军中回来便被告知有了一个童养媳? 看着眼前的这一坨小丫头,这算不算诱拐小孩?
  • 神坑大帝

    神坑大帝

    “别人不来踩,难道老子就不能主动出击?”这他么的才是一个坑货应有的觉悟。“装×只是暂时的,不要脸才是永恒的!”这才是无耻的精髓所在。“老子无耻透顶,难道就不能做一个好人?”这才是不要脸的至高境界。孟远,原本一介怀揣梦想的大好青年,却在挖坑埋人的路上越走越远,变的越来越无耻,越来越不要脸……
  • 穿白裙子的少女

    穿白裙子的少女

    她身穿白色连衣裙那一刻她成了他“永远”心目中的白月光也成了爱而不得的人了。
  • 婚内欢宠:大叔的替身萌妻

    婚内欢宠:大叔的替身萌妻

    “嫁给我!”他见到她的第一眼。便在她耳边轻轻引诱她。他比她大了九岁,成熟、稳重,却又不失温柔。她对他一见钟情,如愿以偿嫁给了他。嫁入豪门,他的家人对她百般刁难,而他却一一化解,对她极尽宠溺。她一直觉得,自己很幸福,每晚都与他相拥而眠。可是当真相层层揭开,她的心为什么这么痛?“离婚!”她狠狠地将签了字的离婚协议砸在他俊美的脸上!
  • 痴爱不悔:邪王倾世绝宠

    痴爱不悔:邪王倾世绝宠

    她,被称为现代杀人兵器,冷若冰霜,不知情为何物。他,是傲视天下的君王,守候千年只为她的一个诺言。天下?子民?他才不稀罕!他要的,只是生生世世和她相守!“不管是今生还是来世,不管是碧落还是黄泉,哪怕天地俱毁,哪怕与世为敌,我都要将她囚禁在我身边,永生永世不得逃离!”
  • 坠灵公约

    坠灵公约

    主笔:须尾俱全主创:斯库里、王建雄、张高兴、赵皓阳由不空文化出品,出品人铜雀叔叔千年来,“坠灵使”统治着这个世界。他们用威能、血统、财富以及权力,彰显着自己是远远超越凡人的存在,从没有人能够撼动他们的地位,甚至连坠灵是如何而来都已经没人记得了。直到有一天,新的坠灵开始出现……
  • 我的系统一大堆

    我的系统一大堆

    你是帅哥吗?你是美女吗?你喜欢系统吗?你喜欢玄幻吗?你喜欢系统吗?作者帅吗?很好,不错。天武大陆,强者云集。弱者苟且生存,强者主宰凡尘。踏天独立谁为尊?亘古帅道我为雄!且看张晓如何从尘埃中崛起,一路成为宇宙主宰!书友群1022824141,感谢各位加入,如果有好的建议可以告诉我,感谢。
  • 蜜宠甜妻

    蜜宠甜妻

    只是逃难借个地方躲一躲,没想到把自己给搭进去了,睡就睡吧,怎知道这男人这么不经事,竟然是个快枪手?那一天,他问她:又出来约炮?她元月仰天长笑:哈哈哈,对啊,至少人家不是个快枪手啊!结果这个快枪手却跟她说他是个处,要她负责,她也是个处好不好啊?男人霸道无比,当她是个炮友还不给钱,给个破手机算什么?人家要豪宅,要刷不爆的信用卡!后来才发现这个男人就是个闷骚货,平日里不说话,发起短信来坏得掉渣。当她想要爽完了拍拍屁股走人的时候,他却用枪抵着她的屁股,道:“不许动!”元月一脸黑线:把枪拿开,姐姐今天不约!
  • 这剧情不太对

    这剧情不太对

    柳轻烟在试婚纱的时候被捧花砸晕了,然后被一个系统缠上,让她撩男二,可是小说里的深情男二哪有那么容易攻略?不过男二跟着我做什么?我追你,你追女主,我们按剧情走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