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587100000007

第7章 礼以观德,德以处事:以礼处事,办尽天下难办之事(2)

他拖着疲惫的双腿,摇摇晃晃回到家里,顾不得擦干身上的汗水,兴奋地告诉家人:“你们等着瞧,今年的庄稼,哪家也比不过我。”

妻子问他:“你有什么好办法?”

他骄傲地说:“今天我帮助禾苗快长,都往上拔了拔。”

他的儿子听了不明白是怎么回事,马上跑到田里去看,糟了,田里的禾苗全都枯萎了、死了。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拔苗助长”这句成语,比喻不顾事物的本来规律,凭自己愿望做事,急于求成,反倒把事情办糟了。

苏无名破案

武则天的爱女太平公主一日禀奏,说武则天赏赐给她的各种珍贵宝器突然不翼而飞了。武则天闻言后大怒,立即招来洛州长吏,限期他两天破案。洛州长吏向武则天荐举苏无名。于是,武则天立即召见了苏无名。武则天问:“你果真能为朕捉到盗宝的贼人吗?”

苏无名不急不忙地回答道:“臣能破案!如果圣上委臣破案,请依臣三事:一、在时间上不能限制;二、请圣上慈悲为怀,宽谅两县的官员;三、请圣上将两县的吏卒,交臣差使。如依得臣下所请三事,臣将在两个月内擒获此案盗贼,交付陛下。”

武则天倒真想看看这个盛名在身的苏无名究竟有没有真本事破案,于是就应允了他的条件。谁知苏无名自从奉旨接办御案之后,却一直没有动静,一晃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案情始终没有一点儿进展。但是,苏无名却并不着急。一年一度的寒食节又来临了,这天,苏无名把州属两县的所有吏卒召集到一起准备破案。他让所有破案人员全部改装成普通百姓,然后分头前往洛州的东、北两个城门附近去侦查。只要有人发现胡人身穿孝服,出门往北邙山哭丧的队伍,必须立即派人跟踪盯上,不得打草惊蛇,然后派人回衙门报告即可。

苏无名吩咐妥当,然后在衙门端坐,静等消息传来。不多久,就见一个吏卒喜滋滋地赶了回来。他告诉苏无名,已经侦得一伙胡人,其情形正如苏无名所说,此刻已在北邙山,请苏无名赶去查看。苏无名听后,马上起身与来人赶往北邙山坟场。到达之后,苏无名询问盯梢的吏卒胡人进坟场后的举动。

那名吏卒回报说:“这伙胡人身着孝服,来到一座新坟前奠祭,但他们的哭声没有哀恸之情,烧些纸钱之后,即环绕着新坟察看,看后似乎又相互对视而笑。”

苏无名听到这里,大喜击掌,说道:“窃贼已破!”立即下令拘捕那批致哀的胡人,同时打开新坟,揭棺验看。随着棺盖缓缓开启,棺内尽是璀璨夺目的珠宝。检点对勘之后,证实这些正是太平公主一个多月前所丢失的宝物。

苏无名大功告成,武则天再次召见苏无名,问他是如何破案的。苏无名不急不忙地答道:“臣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神谋妙计,只是在来都汇报工作的途中,曾在城郊邂逅了这批出葬的胡人。凭借臣多年办案的经验,当即断定他们是窃贼,只是一时还不知他们埋藏宝物的地点,只得放长线钓大鱼,耐心等待。寒食节一到,依民俗,人们是要到墓地祭扫的。我料定这批借下葬之名而掩埋赃物的胡盗必定会趁这机会出城取赃,然后待机席卷宝物逃走。因此,臣下差遣两县吏卒便装跟踪,摸清他们埋下宝物的地点。据侦查的吏卒报告,他们奠祭时不见悲切之情,说明地下所葬不是死人;他们巡视新坟相视而笑,说明他们看到新坟未被人发觉,为宝物仍在坟中而高兴。因此,我决定开棺取证,果然无误!”

苏无名稍稍停顿之后,继续说道:“假如此案依陛下两天之限,强令府县去侦破,结果必因风声太紧,窃盗们狗急跳墙,轻则取宝逃亡,重则毁宝藏身,那么,在证毁贼逃的情况下,再去缉盗追宝,就势必事倍功半了。所以陛下急破之策不宜行,急则无功。现在,官府不急于缉盗,欲擒故纵,盗贼认为事态平缓,就会暂时将棺中宝物放在那里。只要宝物依然还在都城近郊,我破案捕盗就易如囊中取物!”

苏无名能够侦破此案,很重要的一点是,他虽然知道朝廷很重视这个案子,但是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踏踏实实地做好准备,等待时机到来。就像他自己说的一样,虽然着急,但是根本于事无补,相反还会坏事。只有耐心做好准备工作,等待时机出现,才能水到渠成。

当代镜鉴:急功近利,事与愿违

有一个孩子很想知道蛹是如何破茧成蝶的。有一次,他在草丛中看见一只蛹,便取了回家,日日观察。几天以后,蛹出现了一条裂痕,里面的蝴蝶开始挣扎,想抓破蛹壳飞出。艰辛的过程达数小时之久,蝴蝶在蛹里辛苦地挣扎。孩子看着有些不忍,想要帮帮它,便拿起剪刀将蛹剪开,蝴蝶破蛹而出。但他没想到,蝴蝶挣脱蛹以后,因为翅膀不够有力,根本飞不起来,不久痛苦地死去。

破茧成蝶的过程虽然非常痛苦、艰辛,但只有通过这一磨炼才能换来日后的翩翩起舞。外力的帮助反而让爱变成了害,违背了自然的过程,最终让蝴蝶悲惨地死去。将自然界中这一微小的现象放大至人生,意义深远。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不管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功近利。急功近利就是急切地追求短期效应而不顾长远影响。凡成大事者,都力戒“浮躁”。唯有踏实、专心才是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所以,做事时应该从实际出发,不要单纯图快,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走出每一步。

踏实地做事并不等于原地踏步、停滞不前。它需要的是有韧性而不失目标,时刻在前进。“踏实”不是不要思考,也不是将问题甩给别人去思考,而是可以适当将脚步放慢下来,周密地考虑问题,甚至不惜花费时间耐心等待,为的是能在机会出现时,一举成功。

3.凡事有度,留有余地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

译文:

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国学链接:《中庸》的历史地位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但最早探索《中庸》的并非儒生,而是卒于宋真宗乾兴元年的方外之士——释智圆。智圆之后,司马光则是宋儒中论中庸较早的一个。后来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诸子之言:

《论语·先进》中记载了子贡和孔子的一段对话: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过犹不及”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中庸》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既然子张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是中庸之道最好的注脚和最重要的原则,朱熹就把“中庸”二字的含义界定为“无过无不及”,就是既没有过,也没有不及。过和不及,都达不到中庸的要求。其实,中庸思想的全部要义,都可以用过犹不及四个字来概括。

孔子在《论语·子路》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意思是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胆大妄为;一是缩手缩脚,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宋代洪迈的《容斋随笔》里是这样谈论“万事不可过”的:天下万事不可过,岂特此也?虽造化阴阳亦然。雨泽所以膏润四海,然过则为霖淫;阳舒所以发育万物,然过则为燠亢。赏以劝善,过则为僭;刑以惩恶,过则为滥。仁之过,则为兼爱无父;义之过,则为为我无君。执礼之过,反邻于谄;尚信之过,至于证父。是皆偏而不举之弊,所谓过犹不及者。这段话告诉人们:雨露滋润,阳光温暖,赏善惩恶,仁义礼信,都是好事。可是一切好事之过头,皆可变成坏事。可见世间万物都不能超越“过犹不及”这一道理,那么人们的处事方法就更是如此了。

延伸思辨:贪心不足蛇吞象

老子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所以,要顺其自然地“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的食色之欲,他不主张去欲、无欲、绝欲。但是,对于自然之外的人为欲望,即人们常说的身外之物,如声色犬马、财物名利之欲,就必须减少到最低程度,根绝了私欲和贪心才可以达到身心安宁的境界。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提出,名誉与生命,哪一个重要?生命与财富,哪一个珍贵?得到与失去,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吝啬必定会付出更大的耗费;聚财过多而不施以济众,必会引起众怨,最终会招致更惨重的后患和损失。俗语说,贪心不足蛇吞象,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因而,老子高度概括了人与财物名利的辩证关系:“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这就是说,罪恶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祸患没有比不知道满足更大,灾殃没有比掠夺侵略更惨。

古往今来,多少贪夫殉财,常常由贪得无厌,不知足,不知止,而栽进了罪恶的泥潭。所以,一个人必须戒掉贪心,懂得知足常乐。

精彩典故:

朱元璋杀功臣

明太祖朱元璋在立了朱标为太子后,很担心儒雅仁柔的朱标管不了手下的大臣,难以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于是便想在朱标继位之前把一些位高权重、有可能威胁到他江山的大臣都“处理掉”。于是朱元璋大开杀戒,诛杀开国有功之臣。然而,朱标并不领情,这让朱元璋非常苦恼。

朱元璋为了给他讲明道理,就准备了一个满带荆棘的木杖,扔到地上,叫朱标去拿起。朱标显得为难,朱元璋借机教训道:“你拿不了吧?等我把刺儿先替你修剪干净,你就能拿了。皇位也是如此,我现在之所以杀掉一些重臣,就是想传给你一个稳稳当当的江山。”

结果没想到,太子朱标早死,等朱元璋的长孙朱允炆继位后,满朝的能人都已被斩尽杀绝,实在找不出“带荆棘”的人来对付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师”了。

朱元璋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机关算尽却做过了头,因而没能真正如愿以偿,这足以留给我们“万事不可过”的教训。

当代镜鉴:说话做事留有余地

有一个愚者,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请他吃饭。饭菜端上桌来,愚者品尝后感觉淡而无味,难以下咽。于是,主人便命仆人在饭菜中加入少许的盐。愚者再吃,顿觉满口溢香。愚者大喜,心想:“一点点的盐就可以让原本那么难吃的东西变得如此味美,那么多放些岂不更加好吃?”于是便向主人要来整罐的盐,尽数放入菜中。愚者再吃,味道如何已不言自明了。

盐放得少了还可以再加,如果放得多了,却不能再减少。所以,放盐的时候要留有余地,否则,美味就会变得难以下咽。

清代李密庵有一首著名的《半半歌》,生动地描述了凡事多留余地、不能太过完满的思想境界: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姻民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半”的妙处在于做事时一定要为以后留些余地,否则就很容易前功尽弃,使自己蒙受损失。俗话说:“凡事留一线,日后好见面。”“留”是一门艺术,一种境界,一种气度。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待人处世,需要留有余地方能进退自如。

世事如浮云,瞬息万变。往往是“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任何人都不可能一生总是处在春风得意之中,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命运弄人,总是让人起起伏伏。既然如此,做人做事就应处处讲究恰当的分寸,为自己留条后路,免得日后无路可走。

然而,有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一道理,说起话来喜欢信口开河,把话说绝,最后却是自己没路可走,就好比下棋下到了僵局,即使没有输,也不好再走下去了。

有一个人与同事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特别生气,便对同事说:“从今天起,我们断绝所有关系,彼此毫无瓜葛,谁也不认识谁……”这话说完还不到两个月,这位同事就成了他的上司,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此人只好辞职,另谋他就。

因为说话做事太过而使自己陷入窘境的例子比比皆是。说话做事留点余地,就不会因为“意外”的出现而下不了台;就可以使自己从容转身,避免走向极端,断了自己日后的退路。所以,为人处事时别忘了婉转地给自己留个小小的空间,也可以给对方留个台阶,切记不要把话说尽,把事做绝。尤其是在自己得势时更要多给人留些情面,日后或许能收获加倍的尊敬。

4.刚柔相济,方圆处世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

译文: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了。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萎。所以,坚硬的东西是属于死亡一类的,柔软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受灭亡,树木强大就会遭受砍伐。所以貌似强大的往往结局是失败,而貌似柔弱之物,却往往最后获得成功。

国学链接:《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诸子之言:

同类推荐
  • 酒桌要革命

    酒桌要革命

    这是一本报告文学作品,也是一本比较系统的写酒文化的书。在当前酒文化混乱的局面下,这本书从酒文化、酒风俗、酒科学等角度告诉读者喝酒要变革,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喝酒了。要移风易俗,改变以前的落后的喝酒习俗,提倡先进、科学、有益的新风俗、新风尚。本书写作上通俗易懂,是一本很不错的文化读本。让读者欣赏图书之余,又能学到有关酒文化、酒风俗等知识,同时又了解了解酒科学,改变落后的喝酒习俗。
  • 中华上下五千年断案趣话

    中华上下五千年断案趣话

    古代的断案方法不拘一格,格格诙谐幽默,像是星辉夜空下模糊的山峦,黑得看不清脊和山路,却在峰回路转时候,雄鸡一唱天下白。古人断案时的智慧,古人的机智和幽默,妙不可文言!
  • 幼学琼林全鉴(典藏诵读版)

    幼学琼林全鉴(典藏诵读版)

    《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会读书”。书中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许多介绍,读者可掌握不少成语典故,此外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书中还有许多警句、格言,至今仍然传诵不绝。但是书中也有一些封建观点,对于现代人来说难以认同。伟人毛泽东就能熟背《幼学琼林》,可见此书影响于世的程度。
  • 巫术的世界

    巫术的世界

    神秘文化和神秘现象总能激发无限的遐想,作为一套神秘文化的专题百科读物和速读读物,本系列读本分专题全景式展现了世界神秘文化各个分支领域的历史起源、发展状况,以及与该领域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影视文学作品等等,并以现代科学的视角给林林总总的神秘文化一个全新的解释。
  •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字谜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字谜

    此系列书籍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的知识,内容包括字谜,中医学,武术,政体,哲学,战争,天文学,诗歌,服饰等。
热门推荐
  • 宅男笔记

    宅男笔记

    为什么一个顶级的特工,却老是做一些令人搞笑的任务,一切的一切尽在此中
  • 神策太白经

    神策太白经

    唐朝覆灭,中原战乱,李克用朱温刘仁恭契丹人等割据一方逐鹿中原,与此同时青霜宝剑从皇宫中流出,江湖人称拥有青霜剑,便可扫平天下。进而引起各方势力争夺宝剑,爱情与亲情,生离与死别,自由与权力,武功与秘籍,宝剑与天下,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
  • 花语曼珠沙华壹

    花语曼珠沙华壹

    看似平静的银月王朝暗处却是风起云涌,各族势力窥觐着王朝的财富和实力,虽然皇帝已经力挽狂澜,但依旧无法阻止它的没落,王朝的命运何去何从?......
  • 七少

    七少

    七少:“其实,我年少时有一个梦,长大后一定要像雷锋叔叔一样,为人民服务,永垂不朽!用我自己微薄的力量,让这个世界更加的美好……”七少:“做好人真他妈的累,爷宣布,从此以后,爷就做个坏人,做个最好的坏人!小的们,跟着爷,保管你们以后吃香的喝辣的!”众人:“……”
  • 那些誓言,如若梦幻

    那些誓言,如若梦幻

    过往许多回忆,真真实实的占据了我灵魂的三分之一,我曾经很天真的以为,只要我们在一起,彼此相爱,我就一定能让自己嫁给你,至少曾经的我是这样,单纯的坚信不疑着,爱你会是一件至始至终的事情。而你也曾许诺过我那么多的幸福,然而,在青春的路途中,人来人往--------我们却走散了。最终当我找到自己的归宿时,我才发现,曾经那些没能走到最后的遗憾,只是一点一点的,把我向你推进。青春难免多多少少的会有遗憾,只是这些遗憾,在后来确确实实的成为了我祭奠青春的一种方式。
  • 惟我独妻

    惟我独妻

    [花雨授权]凭什么因为成亲三年,她还没为他们宇文家生个龙孙凤女,就硬要给她相公纳小进门?只要她在世一天,就绝不能任凭这种事情发生!给他一哭二闹三上吊,看谁更泼辣。拿七出来压她?好啊,谁怕谁,贴榜召告天下为夫招妾,
  • 飘渺馆

    飘渺馆

    ——有得必有失。这世间,所有你想要的东西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只要你愿意拿你的灵魂作交换,飘渺馆,可以为你实现你难以实现的梦想。——“含依,纵然你偷走了我的东西,那又怎样呢。你终究只是徒弟,他也只是拿你当徒弟看。”——“她是我的娘子,怎好再许配给他人,这位婆婆莫不是走错了地方。”——“我觉得我弄丢了一个人。她为了我而离开我,但是我不知道。而她,也不知道,原来我是念着她的。”
  • 谁的青春不曾迷茫(醉美文摘)

    谁的青春不曾迷茫(醉美文摘)

    本书没有华丽的语言,有的只是个人经历和感悟。文章始终以第一人称述说现在,以当代人为背景亲情吐露的思想。作者们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劝解大家青春的迷茫人人都有,希望读者能够从作者身上找出答案,看清自己,走出迷茫的青春。天空中有雨滴滑落,矜持说那是她的眼泪,做男人的悲哀,莫过于真正爱上一个女人,风吹开了云,风却不知将要飘向何方……本书将让你体验前所未有的心灵盛宴,获得终身受用的人生智慧。
  • 星雨无恒

    星雨无恒

    简介:伏瑶,一名普通的高中生,性格内向,冰冷、胆小、除了最要好的朋友文惠外从不其他人交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经常被其他同学欺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上过晚自习伏瑶再回家的路上经过一家刚开张的西点店名字叫作〈清雅轩〉一时的好奇走了进去买了点心在离开的时候与一个青年擦肩而过。而这擦肩而过并不是陌路而是开始,次日他姜炼然以一个转校生的身份进入了学校,成为了伏瑶的同班同学因为相貌俊美成为了学校少女们追捧的白马王子而他以冰冷的性格拒之门外,而他唯独对伏瑶温柔万千,而伏瑶视而不见随着一幢幢无名的案件出现,打断了平静的生活……
  • 幽冥问道

    幽冥问道

    纵然历经千劫,我心依旧不改;如果天地不容,那我便打破这天,灼烧这地,让幽冥之海灼烧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