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251900000004

第4章 你不必活成别人期待的模样

做以往不敢做的事,唱以往不敢唱的歌

最近看了一部韩剧《天空之城》。其实这部剧我没看完,只看了前4集,因为感觉太变态了(亲子关系绝对父权),为了高考不惜一切手段,让我看着难受,感觉变态,所以没继续追。

虽然中国普遍的亲子关系及对待高考的态度没有剧中那么极端,但也是五十步笑百步的事,我们对高考决定命运的想法绝不低于韩国人。《天空之城》中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配角人物英才,非常能代表一些中国学子的想法及态度——英才是父母眼里的骄傲,考入了韩国令人向往、仰望及仰慕的某医科大学,其社会地位相当于中国的清华、北大。但是,转折来了,英才却没有去学校报到,而是给父母留下了一条信息:这是你们要的大学,我考上了。所以,现在我走了,我要去过自己的生活了……

故事后继的发展我就不在这里多说了,本来我也没看完。但是英才的做法,却代表了很多中国孩子的心态——我学习,甚至工作,都不是为自己而活,是为了父母而活的——父母替我选择培优学校,父母替我选择学习方向,父母替我选择专业,父母替我选择很多很多……于是,有很多貌似很优秀的孩子——他们读了令人羡慕的名校,他们有着令人羡慕的高收入,他们有着让同龄人仰望的社会地位或名气,但是,他们不快乐!

他们甚至觉得人生有什么意义?人活着有什么意义?自己为什么会活着?等等,他们迷茫、失落、焦虑,甚至有轻生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

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活的不是真的自己。换句话说,他们活的是表面上你看的那个假的他,而不是真实的那个他想成为的他。

英国著名儿童精神分析大师,唐纳德·伍兹·温尼科特(D.W.Winnicott)曾提出过“真自体”和“假自体”的理念。所谓“真自体”和“假自体”用温尼科特的话解释起来比较复杂难懂,如果用我自己理解的说法来解释的话,就是“真实的自我”和“我呈现给别人眼中的自我(潜意识)”。

常常,我们知道我们有时会戴着面具示人,这种不属于“假自体”。温尼科特提到的“假自体”,是作为当事人“我”都不知道自己一直在扮演某个角色,而误以为现在的“我”就是真的“我”。

比如我们绝大多数甚至是百分之百的正常人都想着有一天会成功,这个大众意义的成功就是有钱、有社会地位、有名气。但很多人在追求到他所追求的成功之后,却往往感到莫名的空虚,甚至觉得这个成功很假,想要摧毁他。那么这个想摧毁成功的成功者就是“假自体”,成功并不是真实的他想追求的,而只是在婴儿期,与抚养者的抚养关系中形成的。比如,我只有控制自己不哭,才有奶吃,比如只有我学会控制大小便,才会得到抚养者的爱抚等,于是“我”在潜意识中就形成了要做到一定的事才会活下去,或者,我要讨好别人才会活下去等。由于抚养者的不同,我们也会变成不同的“我”,而不是那个饿了就想吃,困了就想睡的我。这样的我长大后,常常弄不清哪个是真的我,哪个是假的我。

有那么一群看似活得非常好的人,他们在外人眼里读名校,有高收入,有好的伴侣,有好的家庭等,有着别人向往的一切时,他们却陷入了一种或者空虚,或者迷茫,或者抑郁,或者焦虑的情绪中。北大教授徐凯文给这种现象起了个通俗易懂的名字“空心病”。这里提到的“病”不是病理上的如肝病、心脏病这种病,而是一种说法,如“拖延症”“直男癌”等。造成我们得“空心病”的原因就是我们活的是“假自体”,而不是“真自体”。要究“假自体”的原因,则又要追溯到母婴关系,这不是一篇文章而是需要一本甚至几本书才能解决的问题。且我不是专业人士,就不在这里多说了,但我可以告诉你,当你觉得你拥有着正常的人生,却总是感觉活得没意思,又没有得抑郁症的时候,你应该得了“空心病”,即你一直活在别人期望的样子里,而不是活的真实的自我,你活的是“假自体”。

讲到这里,我想起了最近由网络红人papi酱引起的一些争论。

前不久,papi酱在参加一档综艺节目时,与好友聊起了人生排序,在“父母、孩子、自己、伴侣”这些关系中,papi酱的排序是这样的“自己>伴侣>孩子>父母”。

大概是因为papi酱把自己排在了最前面,所以才引起了一些争论,争论无外是这种排序太自私等。

其实我想说,papi酱的这种把自己排在最前面的排法非常科学。papi酱本人有没有学过心理学我不知道,但我只知道她这种排法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最正确的排法。

大众之所以认为这种把自己排在最前面的排法过于自私,是因为很多人对“自己”有一个天大的误会,他们误以为凡事只有先想着自己:比如只有一个苹果的时候,自己吃;比如父母、伴侣、孩子生病的时候,自己可以不关心不照顾等,就是把自己排在最前面。其实我想说,这不叫把自己排在最前面,这叫“自私”,叫“冷漠”。

我说的自己,是指真实的自己,是你在了解你自己真正的想法,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的时候,把真实的自己放在第一位。

比如一位把伴侣和孩子放在第一位的女人,无形中,在家里她就扮演了保姆的角色——这是必然,因为她事事以伴侣和孩子为先,那么家庭的大小工作势必由她来完成,于是她就无形中充当了保姆的角色。当她某一天忙里忙外刚拖好地在做饭的时候,发现外面又被孩子弄得一团糟,而男人却只会在一旁刷手机时,她突然就爆发了,感觉自己在这个家没一点地位,一点都不受尊重,就是个侍候人的老妈子等。

而此时的男人和孩子往往还不明所以,这个女人是怎么了?谁招她惹她了?她每天不都是做这些事的吗,今天这是怎么了?

于是一场家庭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假如这个女人还是不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把自己的想法排在第一位,在战争平息后,一切又会回到昨日。

只有当这个女人明白,我不要你们帮我做任何家务,是因为出于对你们的爱。我同时希望你们看到我的付出,并且理解我这种付出是出于对你们的爱。所以,你们也应该对我付出相当的关心和爱。

只有当她明白自己其实想要的是家人的关心与爱的时候,并且把这些要求放在第一位的时候,她才会有可能改变用付出来换回报的这种错误想法。而是改成直接用爱来换爱,用关心来换关心。当然,怎么直接用爱来换爱,用关心来换关心,这也是一个需要学习的课题,我会在后面几章里陆续提到。

而在这篇文章里,我想告诉大家,把谁放在第一位都不如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把父母放第一位,你可能就成了传说中的“妈宝男、妈宝女”;把孩子放在第一位,你就成了“提款机”,而你可能培养出了一个“白眼狼”;把伴侣放第一位,你就把自己变成了“老妈子”,而他可能出了轨。

只有当你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后,把自己的这些想法放在第一位,你才可能成为那个真实的,不再觉得生活似乎有哪里不对劲的“假自体”。而你与其他人相处的关系也会变成健康的关系,继而你追求的幸福和快乐才会来到。

你那么懂事,别人自然不在意你的想法

有时我们总是觉得活着很累,大概是因为我们总是做些违心的事吧。比如明明内心有一百个不愿意,也笑着说:“好的,可以。”明明内心有一百个委屈,也笑着说:“没关系,不用在意。”明明内心有一百个想法,也笑着说:“我无所谓,你们随意。”

…………

这个从来不敢表达,几乎不敢说“不”的人是不是你?

这个委屈得要死,孤独得要死的人是不是你?

偶尔夜深人静的时候,尤其在刚刚受了委屈的时候,你也会想,为什么你会变成这样?或者,为什么事情会变成这样?以前大家不是都很喜欢我的吗?

可是亲爱的你,大家现在依然很喜欢你呀,大家只不过不再在意你的想法罢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你太懂事了呀!

你懂事地照顾了别人的情绪,你懂事地照顾了别人的想法,你懂事地照顾了别人的委屈……当你做这一切都成为自然,当你周围的人都认为你照顾他们是一种自然时,你自己都不照顾自己的时候,别人自然也不会照顾你。

心理学中对这种人有一种称呼,叫“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

在他们还是婴幼儿的时候,父母对他们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只有当他们满足父母的需求:比如不哭、好好吃饭等。只有他们表现出父母期望的样子时,他们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和赞赏——夸奖他们是个乖宝宝、好孩子,给他们想要的食物、玩具或照顾。

当孩子违背父母的需求和期望的时候,就会被父母大肆地否定、批判,甚至是打骂。在这个时候因为对于幼儿而言父母无疑是他们心目中最大的权威,并且他们的生存与安全感是完全来自父母,所以他们会对此形成很大的心理阴影,为了逃避或不再受到这种被父母否定或打骂的痛苦,他们不得不隐藏起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感受。在他们既没有迎合父母的期望也没有违背父母期望的时候,他们也很少能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一个幼儿是很难独自面对和承受自己的孤独感的,这个时候他就会刻意地想去做些什么来迎合父母的期望和需求,从而能够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赞赏(此段文字来源网络)。

久而久之,这就形成了他的一种习惯,甚至他会逐渐把父母的需求“内化”为自己的需求,因为在他的认知里:满足了父母的需求就等于满足了自己的需求。

而这也成为他对今后所有亲密关系的认知蓝本:我是没有价值的,我是不值得被爱的,真实的我无法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关注。只有当我不断地满足别人的需求和期望的时候,我才能获得别人的关注和爱。

如果说我们小时候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父母没有给我们足够的关爱与照顾,以至于让我们在无形中变成了“讨好型人格”,是我们当时的年龄意识不到的,尚情有可原,那么,当你长大成人,当你意识到你的想法、你的情绪没人顾虑的时候,为什么你不去改变呢?

如果说幼儿去讨好父母从而获得爱与关注,其实是为了生存,那么一个有独立思想的成年人,继续维持自己的“讨好型人格”虽然有认知蓝本的原因,但更多时候其实是一种懒惰行为。

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中,对于获得别人的认可与赞赏的途径,“讨好别人”是一种最简捷最易实施的方式。

他们的内在心态太过无力和空虚,他们从一开始就直接忽略了他们其实可以通过努力工作、做出成就、提升自己的能力等这些方式来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认可,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他们是很懒惰且不求上进的,他们和那些幻想着通过买彩票发大财然后衣食无忧的人在本质上是没什么区别的。

在他们看来,“讨好”别人是获得别人认可的最容易的途径,你只需要多说几句好话,装出善良无害的样子别人就会认同你了,别人就会夸奖你了。

但是像这种廉价的认同与赞赏不过是用来填补他内心里一时的空虚和不安全感,因为廉价,所以来得容易,去得也容易。醉心于追逐这种廉价的认同和赞赏,只会令“讨好者”越来越依赖和沉迷于那种内心的空虚得到暂时满足的假象之中而无法自拔。

明明你在室友乱穿你都舍不得穿的新大衣时,心里痛得要命,却不敢对她说:“这件衣服是我攒了三个月的饭钱才买下来的,自己都舍不得穿,你要穿自己买去,穿我的干吗?”而是对她说:“哦,你穿吧,我今天正好不穿,注意点别弄脏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这样说了后,你的室友可能会搂着你的脖子说:“宝宝你最好了,我就喜欢你这么大方。”然后还可能随手给你一个香吻,于是,你认为你得到了室友的认可和友谊,从而将这种相处模式继续维持下去。

这些行为,从表象上看是自己不敢拒绝,其实深究起来,是一种懒惰行为,是一种懒得去想如何满足自己的愿望(不借大衣给室友)的情况下,还要让室友喜欢你的方法的懒,毕竟这种既要拒绝她,又要让她不讨厌你的方法挺难想的。于是,你在潜意识里就告诉了自己,算了,让她穿吧。我委屈一下而已,但是从此就能得到她对我的喜欢啊!

真的是这样吗?

且不说你这样一味委屈自己,去讨好别人,是否能真的获得别人对你的喜欢(毕竟人心有两样,一种知道感恩,一种不知道),我们就算你这样做了后能讨得别人对你的喜欢,又怎样?

当你讨好他人的想法成为你固定的与他人相处模式后,他们从此以后会在乎你的想法吗?

这个工作没完成,周一必须得交,谁加班?让你来啊,因为你为了讨别人喜欢,你肯定不会拒绝的。你拒绝了,我就不喜欢你了呀!

家里的晚饭谁做?孩子谁带?生病的老人谁照顾?你来呀!因为你不这样做,你就不是一个好妻子好妈妈好女儿,我就不喜欢你了!

这次旅游去爬山吧?你的脚有问题,爬不了山?可是谁在乎,你肯定会同意的,大不了你在山脚下等,不上山就是。

今天晚上去吃麻辣烫吧?你的胃不太好,吃不了刺激食物?可是谁在乎,大不了你不吃啥,在一旁喝点饮料……

当你的“讨好行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你人格模式的一种。不仅仅你会否定自己的想法与意志,别人也会否定你的想法与意志。

这一点其实是大多数人的心理或认知问题很难被改变的最深层次的原因。

因为在我们的意识层面,是我们的行为习惯、我们的思维习惯、我们的认知习惯等构建成了我们的人格模式。我们的人格模式一旦形成就会变得十分的稳固,因为人格模式将我们的各种习惯和行为等全部联系并且杂糅在了一起。在我们的认知层面中,我们即便只是想改变人格模式中一个非常小的点,那感觉起来却是我们要将自己全盘否定,我们要将自己的整个人格模式全部改变。

但是我们要意识到,这种自我认知只是我们意识层面对自己的一个固化的定义,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自我”,也不存在你改变了身上的某个习惯某个点你就不是你了这回事。

固化的自我认知只是为了维持我们的情绪、思维、意识等保持在一个稳固的、不会轻易崩溃的状态中,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能明白,坚持固化的自我认知实际上是对自我的限制,同时我们也完全可以改变我们身上的任何方面,这并不会影响我们“是谁”。

我们可以试着改变自己,试着拒绝别人的要求,试着说出自己的想法,试着告诉别人我现在不高兴……

只有当你试着表达自己的时候,别人才会在乎你的感受。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当你那么懂事、什么都以他人为重的时候,他人即使意识到了你可能受的委屈,但抱着你反正不会介意、不会怪罪的想法,从而去满足自己的私心。

所以,委屈也好,不开心也好,都是因为你太懂事了。

因为不敢要,所以别人不知道

这个话题其实是上个话题的延续。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很多委屈与难过是来自自己的不敢拒绝、不敢表达时,我们会尝试着先从学会说“不”开始。

“不可以,这件衣服是我自己花钱买的,我都舍不得穿。”

“不可以,我自己的这份工作都还没做完,没时间帮你做。”

“不可以,我们同样上了一天的班,晚饭既然是我做的,一会儿我还要照顾小妹写作业,那今天的碗你来洗吧。”

…………

当你慢慢学会拒绝的时候,我们该学着表达自己的欲望了。

人们容易对“欲望”这个词形成一个负面认识,总觉得有欲望不是什么好事,你看德高望重的前人总喜欢告诉我们要无欲无求才好。

无欲无求固然好,但这是有一个前提的,是你曾经得到过。当你得到过,拥有过,才会知道那些是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是否可以不要。

但对一个从来没有得到过父母认可的孩子来说,能够得到父母的夸赞与认可就是他最大的欲望。

当一个在家里从来没什么话语权的妻子,让丈夫知道她的想法同意她的决定,就是她最大的欲望。

欲望,不是什么负面词汇,它其实表达的是想要。

我想要在这次考试中得第一;我想要得到经理的表扬;我想要一个完整的没人打扰的周末;我想要去看大海而不是爬山……这些都是欲望。

上一次,我的一个女同事跟我说:“唉,我老公前几天刚从日本旅游回来,居然一个化妆品都没给我带,只给我带了一个包。他不知道我对包没什么要求,有几个换着背就行了,但我一直喜欢日本的化妆品,他完全是一点都不懂我!我还不能说他,好歹人家也给我带礼物了,说起来,那包一万多,可以买好多化妆品了。”然后话锋一转,道,“还是你老公好,我记得上次你老公去迪拜,回来给你带了不少化妆品是吧?”

我笑着说:“那是他出国前我跟他说的。为了让他不买错,我还把我要买的化妆品都发了图片给他,让他照着买。”

“你直接跟他要的呀!”同事表现得很惊讶。

“是呀,如果你不说,他怎么会知道你想要什么呢?”

在两性相处中,我们,尤其是女人,总认为对方如果爱我,就应该知道我喜欢什么,我想要什么,我不说你也应该知道的想法。但是,没有人是你肚子里的蛔虫,你不说,没人会知道你想要什么。

如果说,两性相处中是因为误认为对方知道,从而不说。那么,在其他的情况下不说,则是因为自己的胆怯、懦弱了。

比如工作中,明明是你的努力、你的策划,这份工作才取得这样的成绩。当上级因此想给工作人员一个进修或提拔的机会时,你的小领导、前辈、同事们肯定也是想要这个机会的,这个时候,你敢争取这个机会吗?

虽然说,争取了不一定争取得到,但有没有去争取和争取了没得到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你敢表达吗?

你会不会因为想着:我的上司也想要这个进修机会,我如果要了他会不会给我小鞋穿?

或者,同事A据说是大领导太太的表妹的二侄子,他想要这个机会好久了,如果我要了,他会不会告我的黑状?

更或者:我有这个能力吗?如果让我去进修,回来后没学到什么东西,领导们会怎么看我?

…………

等你有了以上的这些想法后,当大领导说把这次进修或提拔的机会给了你们,让你们自己先报名的时候,你大概连名都不敢报了吧?

还是那句话,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你不说,别人不会知道;你不要,别人自然也不会主动给。不管你是出于什么原因,当你不表达的时候,就不要埋怨这个社会怎么不对你有所偏爱。

这社会或许偶尔会刻意偏爱某个人,但它并不会刻意去刻薄你,之所以造成你现在不满的现状,很多时候,是因为你自己不去说,不去要。

当然,讲道理总是比实际操作简单。

拒绝与表达,听起来好像很容易懂,但想要真正做到却很难。相对而言,一个不会表达自己想要的人要改变自己的习惯,要比学会拒绝更难。如果追根溯源,你是如何成为现在这个不敢要的自己,那还是要追到母婴时代,你是被抚养者如何对待的。可能在那个时候你就发现,如果我做一个安静的婴儿,一个会笑的孩子,比如《狗十三》里的李玩……会得到更多的爱与照顾,你会慢慢学着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而去迎合抚养者。当这种思维模式一旦形成,成人后想要改变必定是件困难的事。

但可喜的是,你不是那种明明已经往西了,却不知道自己想要往东的人,你已经意识到哪里不对,你也意识到了你的表象下掩藏着真实的自己。那么,我们不必去了解心理学那些难懂的名词是如何定义你的母婴关系,我们只需要知道自己认识到现在的状态有些不对劲,我们只需要你试着做回真实的自己,试着学会表达真实的自我吧!

该沟通的沟通,该表达的表达,不做情感绑架

既然又说到了《狗十三》,说到了表达,那么我想说,在我们中国目前的家庭关系里,绝大多数的抚养者与孩子之间,表达爱的方式不是很健康,沟通方式不是很正确。很多时候抚养者都采用了“控制、要求、灌输,甚至情感绑架等不好的表达或沟通方式”。

“现在不能出去玩,你作业还没写完;现在不能看电视,你刚玩了一个小时的游戏……”这些是控制,很好理解。

同样,要求也很好理解,“你做完作业才能看电视;你今天必须把碗给洗了才能玩玩具等”。

而“太阳是红色的,小草是绿色的;出门要穿衣服,走路要穿鞋子;哥哥要让着妹妹,对人要有礼貌……”这些是灌输。

而对情感绑架一词却不太理解也不愿意承认:“虽然我承认你前面说的控制、要求、灌输等确实存在我与孩子、家人之间,我今后也努力做到平等地去沟通表达,但对于‘情感绑架’一词我不太认可。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情感绑架’应该就是在情感上施暴,语言上威胁吧?我不认为我在与孩子和家人之间使用过这些。”

那么,

“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

“我错了行了吧。”

“我累死累活还不是为了这个家。”

…………

这些话你说过没有?

情感绑架这种事多发生在父母、兄弟、情侣、夫妻、朋友、合伙人等这种亲密关系中。情感绑架是一种隐秘的、不易被人察觉的控制。

而情感绑架这种事不管是绑架者还是被绑架者,都很不容易察觉。绑架者自己往往不知道,或不认为自己在对被绑架者进行绑架;同样,被绑架者也很难意识到自己被绑架了。

但这种沟通方式的影响却是严重的,它对我们的情感进行控制、施压,让我们变得压抑、没有自尊、失去正常应有的处理事件能力。

还是以《狗十三》中的故事为例:当小狗丢失后,李玩在经过了生气、寻找、发泄等过程后,李玩的抚养者潜意识中认为“生气、寻找、发泄等”行为,已经对小狗丢失这件事,在李玩的精神处做了补偿,那么,李玩就此应该打住了。因为这件事了结了——小狗丢失,你生气、寻找、发泄过了,于是这件事就此可以画上句号了。可是李玩偏不,她想要的其实不是“生气、寻找、发泄等”,她想要的是爷爷(弄丢小狗的人)的道歉,或者哪怕是解释:“弄丢小狗确实是我不对,但我和你爸爸已经找过了,实在是找不着……”

如果说,在面对小狗丢失这件事上,李玩的抚养者一开始就采取了正确的、而不是用回避错误的方式来与李玩沟通,相信李玩在一时的失意、沮丧等情绪后,很快也能接受小狗确实丢了,找不回来了这一事实。

而事实上恰恰相反,没有人对这件事承担责任,小狗丢了是因为爷爷一时大意(所以爷爷不是故意的,这个错不在爷爷)而现在我们也陪你找了,你脾气该发也发了,为什么还不结束?为什么还不依不饶,以至于奶奶差点走丢了?

于是,一句“你怎么这么不懂事?”让这些责任都变成“受害者”李玩的了。你要是懂事,你应该安安静静地接受爷爷把你的爱狗弄丢了这件事,你要是懂事,你应该主动安慰爷爷:“小狗丢了没什么,再买一只就是了……”

多么自私的想法,多么可怕的表达。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爷爷奶奶,还是爸爸对李玩都是真切地爱着的,这正如我们大多数的父母一样。但是,我们往往只知道自己爱着孩子,却不知道自己也在伤害孩子。

其实很多矛盾本来不足以成为矛盾,却因为我们不会正确沟通或表达而造成的。

比如情侣之间,女孩希望男孩多陪陪自己,而男孩要去加班。在这种情况下,女孩正确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亲爱的,你都连续加三个星期的班了,再不陪我去看《流浪地球》它可能就下线了。”

而往往有些女孩为了显示或者是测试自己在男孩心目中的地位,会这样说:“你已经连续加三个星期的班了,我不管,你今天得陪我去看《流浪地球》,否则我们就分手。”

你看,如果你是女孩,你在跟男友或老公相处的过程中是不是经常这样说话?

你说这个话的目的,是为了让他陪你,而你表达的则是威胁:“如果你今天不陪我,我们就分手。”哪种说话方式更让听话者有压力?

同样地,针对男孩要加班而不能陪女友这件事,男孩的正确表达方式应该是这样:“亲爱的,收到我送给你的玫瑰(包、口红等其他礼物均可)了吗?实在对不起,今天我又要加班,不能陪你去看《流浪地球》了,今天让玫瑰花暂时替我陪下你好不好,明天我一定陪你看《流浪地球》。”

我相信,男孩在这样说了后,但凡明点事理的女孩都不会继续纠缠了。

但有的男孩往往不这样说,而是:“我不加班能保住工作吗?没有工作,拿什么谈将来?我加班还不是为了我们,你怎么就不理解呢?”

而这就显然是情感绑架的表达方式了。因为为了达到自己加班、女友还不闹腾的目的,男孩给女孩扣上了“如果你不同意我加班,就是自私,就是不明事理”的帽子。这真是让人心里添堵哇!

所以,要想一段关系保持健康、快乐,不仅仅是有钱、有爱就行的。一段长久而持续的亲密关系,一定是平等而尊重的,不会因为对方是自己的孩子,而去控制压抑他真实的表达,也不会因为对方爱自己,而让对方无条件为自己让步。

那么,如何判断你们之间的沟通或表达是正确、健康的而非情感绑架呢?

情感绑架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如果你(或对方)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忽略了对方(你)的感受,就是情感绑架。

那么,你就要注意了,你们的关系会进入一个压抑的关系中,这种压抑持续久了将会造成你们关系的崩盘。

那么,当你有要求、有目的的时候,你应该如何正确地表达出来呢?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

开诚布公地讨论彼此的冲突点(如小狗丢失、不能陪女友等)。

理解对方的感受和考虑(小狗丢了,你肯定很难过;我不能陪你看电影,你肯定很失望)。

找出你不答应他们要求的原因(狗狗会跑,而城市太大,我真的找不着了;我今天不加班可能就保不住这份工作)。

不推卸自己在造成冲突过程中的责任(这个就不解释了)。

事实上在情感绑架中,是不是作为主动的一方,即情感绑架者——你忽略了对方的感受,但达到了你的目的。从而你自己就好过了呢?一般情况下,并不会。因为只要你还是在乎对方的(当你不在乎对方,你也会不在乎你们之间的关系是否健康正常,这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你会马上感觉到对方的情绪反馈——对方不开心了,甚至对方生气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也很难做到真正的开心。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不开心也许并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你自己——是你错误的表达方式,让你们的关系进入了一段压抑的关系中,从而造成了你的不开心。

那么,当你看了这篇文章后,当你学会判断自己的表达是否正确的时候,我相信,只要你肯改变你的表达沟通方式,很多关系问题将不再是问题。同理,当你判断出对方的表达方式有问题的时候,你也应该用正确的表达方式指出来,以改进你们的关系。

同类推荐
  • 越读越想读的成长小故事(品味生活系列丛书)

    越读越想读的成长小故事(品味生活系列丛书)

    生活中一些平凡的小事物里往往包含着最深刻的人生道理,它们比起抽象的理论,能以更简单、更直接、更迅捷的方式把这些遭理揭示出来,触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于瞬间豁然开朗。本书里有各种各样关于成长的小故事,让你越读越想读,读后获益匪浅。
  • 成功新思想

    成功新思想

    讨论想像力,也许可称之为本书的“中心”,因为本书的每一讲都与这一讲相联系,并要运用到本讲的基础原则,就好像所有的电话线都要通到总机房,才能获得它们的电源。除非你先在想像中创造出这些品质,并想像你看到自己拥有它们,否则你将永远不会拥有生命中的任何一项明确目标,你也将永远不会拥有“进取心与领导才能”。在你着手了解并熟悉本讲内容之前,请先注意以下事实:本书从头到尾,其思想都是前后协调的,并不矛盾。你将会注意到,全部16讲的内容相当和谐,而且彼此相连,构成一道完美的锁链,将成功的因素一环一环连接在一起,这些因素作用在一起将发展出你的各种能力。
  • 知道更要做到的100个哲理

    知道更要做到的100个哲理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都曾为成功而努力过,后来却因一次次的失败而不再坚持;但是有一部分人坚持下来了,并最终取得了成功。为什么后者能够到达成功的巅峰,而前者却不能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呢?这并不是因为前者缺乏知识、能力和机会,或许只是因为他们明知道坚持的道理,却不知道该怎样去做;或许只是因为他们明知道机会的重要,却不知道该怎样去创造;或许只是他们明知道自己有很大的潜能,却不知道该怎样去挖掘……而这些都是生活中一些耳熟能详的简单哲理被忽视所致。
  • 卡耐基经验学

    卡耐基经验学

    卡耐基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一个贫穷的农民家里。他的父亲是一个勤勉的农夫,活到了近百岁,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在这一生中,他的母亲对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长大成人的卡耐基当过教师、推销员、演员,但最终还是转向了成人教育,并致力于人性问题的研究。他以超人的智慧、严谨的思维,在道德、精神和行为准则上指导万千读者,给人安慰,给人鼓舞,使人从中汲取力量,从而改变生活,开创崭新的人生。卡耐基开创的“人际关系训练班”遍布世界各地,多达1700多所,接受培训的有社会各界人士,其中不乏军政要员,甚至包括几位美国总统。千千万万的人从卡耐基的教育中获益匪浅。
  • 斯坦福的人生经营课

    斯坦福的人生经营课

    《斯坦福的人生经营课》抱着教导读者如何把握住人生的每一次机遇、如何才能更好地为自己的人生树立一个完善的经营理念的目的,结合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18位名人的亲身经历,以期让广大读者朋友能够从他们身上清晰地看到,他们是在怎样的人生经营理念之下,从默默无闻的学生,成长为高居《福布斯》排行榜上的亿万富翁,或是政治人物的。
热门推荐
  • 木槿花开倾城泪

    木槿花开倾城泪

    泪,在心中萌芽,你可还记得那个说好千年不变誓言?记得那个那个消失在转角处的翩翩衣袂?记得那个明眸皓齿的少女?谁使弦断,花落肩头。纵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千奇百怪大探秘

    千奇百怪大探秘

    本书精心择取各个领域里具有研究价值和探索意义,以及被广泛关注的诸多奇异的现象或事件,包括浩瀚宇宙、自然幻象、动植物、人体生命、科学世界、全球奇闻、人文奇观等各个方面,多角度诠释这些离奇古怪的现象,客观、科学地分析其成因及特点,并努力揭示其背后所隐藏的真相,力争为读者提供丰富和全面的信息。本书将大千世界千奇百怪的现象,各种离奇现象、事件,挑战读者的心理承受极限,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引领读者进入精彩玄妙、匪夷所思的神秘世界,感受非同寻常的阅读乐趣,具有一定的出版价值。
  • 皇子做剑客

    皇子做剑客

    一位才出生的皇子阴错阳差中,成了江湖第一侠客的弟子,习得真传,又为死去的师傅守了孝后,进入了江湖。。。。。。
  • 唯一的我

    唯一的我

    存在,不是为了证明什么。活着,其实已经代表了很多。
  • 末世冰纪元

    末世冰纪元

    空间,一个人类一直追求的领域,而当异空间与地球连通时,人类却面临着毁灭。恐怖魔族,变异魔尸,人类靠异能与未来科技挣扎生存。且看一位B格满满,无拘无束的青年,如何在末世之中开创自己的冰河纪元,去一探那真实的世界!PS:本书内容名词颇多,逻辑能力不足者请用心观看。
  • 世子殿下是个坑

    世子殿下是个坑

    当女主发现自己的父母拥有强大的背景,而自己从来都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换个世界心动

    换个世界心动

    《枪King的上帝青梅》更名为《换个世界心动》。乔汐,知名小说作者,因为一次日全食书穿了,还穿成有悲惨下场的恶毒绿茶女配。原来我天天黏着男主,现在被男主倒追。我不会喜欢男二吧?风水轮流转。本来只要我把故事按照原剧情发展下去,我就能回去。可我突然发现有些事、有些人,无法放下。我想要改变原来的故事,但我突然发现我居然控制不了剧情的发展!它们好像以另外一种形式在陆续上演……
  • 无止谋

    无止谋

    她就是炼狱回来讨债的恶鬼!他是闻名的冷面修罗。前世一场又一场的错,一步错,步步错……他为她收尸,为她血洗皇宫,为她一生不娶,为她……“无清,我回来晚了。”……回到那年,她陪他对弈,谈荡平天下;看满天烟花,盛世繁华。“无清公子”入朝为官,既为民,又为战止。朝堂风云诡谲,诸皇子之间暗潮涌动,那有如何?二人人相视而笑,“我们一起,就能笑到最后。”
  • 修改方式错误的法爷

    修改方式错误的法爷

    “听说您在亚诺利法森林使用禁咒黄道陨石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污蔑!我用的是火苗术,怎么可能造成这么大破坏!”“那,关于使用奥数审判摧毁魔晶石矿脉一事?”“也不是我干的,我在魔晶石矿脉只搓了发奥术飞弹!”简而言之,这是一个修改技能错误的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