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822800000006

第6章 难于挣脱的传统引力场:汉唐诗歌艺术在元明时代的不断 “凝冻 ”

南宋以后,诗歌总的趋向是平易通达。故王若虚竭力抬高白居易和苏轼,而又肆意贬抑黄庭坚和江西诗派。至元好问则对苏、黄均有微意,而尤不满于江西派,其心香所在则是汉魏和刘琨、陶渊明,已具有一定的复古意味。但元好问本人的创作其实受苏轼影响很大,基本上折衷于唐宋之间。赵翼论元好问诗说:“元遗山才不甚大,书卷亦不甚多,较之苏、陆,自有大小之别。然正惟才不大、书不多,而专以精思锐笔,清炼而出,故其廉悍沉挚处,较胜于苏、陆。盖生长云朔,其天禀本多豪健英杰之气;又值金源亡国,以宗社丘墟之感,发为慷慨悲歌,有不求而自工者,此固地为之也,时为之也。”(《瓯北诗话》卷八)姚鼐则称其“才与情称,气兼壮逸”(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引),元好问诗句调虽贯畅动荡,但无粗豪之气,诗笔老健洗炼。其诗如 “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歧阳泪满衣。 ……歧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岐阳三首》)、“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蝨空悲地上臣。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只知灞上真儿戏,谁谓神州遂陆沉! ……兴亡谁识天公意,留着青城阅古今”(《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残阳淡淡不肯下,流水溶溶何处归”(《杏花落后分韵》)、“只知终老归唐土,忽漫相看是楚囚”(《镇州与文举百一饮》)、“衣上风沙叹憔悴,梦中灯火忆团”(《羊肠坂》)等皆沉挚悲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在陆游以后卓然自立。

北方蒙古族定鼎中原以后,汉文化发展的外因条件发生了变化。元朝统治者汉化程度不高,又推行严酷的民族压迫政策,汉人尤其是南方人更受到歧视,又多年停止科举,不以文章取士。这些因素,对汉文化正统诗文的发展有着相当的抑制作用。唐宋以后,欲开创诗文的崭新局面,无疑需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劳动。另一方面,元代读书人社会地位低下,有“九儒十丐 ”之说, “盖当时台省元臣、郡邑正官及雄要之职,中州人多不得为之,每抑沉下僚,志不得伸。 ……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于声歌之末,以抒其拂郁感慨之怀,所谓不得其平则鸣焉者也。”(明胡侍《真珠船》卷四)许多富有艺术才华的读书人就这样沦落于市井瓦舍之中,他们常常在管弦丝竹、粉红黛绿之中放浪形骸,以排遣内心的苦闷和压抑。本来在宋代已经逐步发展起来的通俗文学,如杂剧,这时却遇到了天然良机,它们意外地猎取了许多具有很高文化修养的天才作家。而蒙古民族又是一个嗜好歌舞的民族。据赵珙《蒙鞑备录》记载:“国王出师,亦以女乐随行。率十七八美女,极慧黠,多以十四弦等弹大官乐等曲。”比较通俗,又伴随歌唱的杂剧形式自然能得到特别的青睐,至少可以在不受压抑的氛围下得到自由的发展。杂剧真是因祸得福的幸运儿,它们原先还常常要受到正统诗文的排挤,而现在却获得了空前的解放。当然,即使不是由于元朝特定的时代条件,杂剧终究也能繁荣起来,但至少不会很快崛起,争霸天下。而作为汉文学正宗的诗歌,一方面受到现实环境的压抑,另一方面又失去了许多文学天才,而它所肩负的使命却又是那样的沉重,于是自然只有苟延残喘的份了。

南宋以后,出于对江西诗派及其末流的反拨,诗歌折衷于唐宋之间。如果说 “郝、元初变,未拔于宋”(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五引杨维桢语),那么,至虞、杨、范、揭,才力逊于元好问,既无力开出新声,又无意取法宋人,于是,诗歌在传统引力场的作用下,又向唐退回了一步。然而,这些身居元廷,在元统治者鲜血淋漓的马刀威慑之下生活的文人,能有多少雄浑昂扬的气概呢!柔弱的灵魂只能唱出柔弱的歌声。元诗比较重视选词的流丽,长于写景咏物,但气象和格局都远逊于唐诗。《静居绪言》评元诗而谓 “似多蕴藉,实少伟奇,矜藻思而乏气骨,工铺排而失熟炼”,潘德舆则称 “元诗似词”(《养一斋诗话》卷二),陆蓥亦谓 “元诗近词曲”(《问花楼诗话》卷二)。所谓 “范杨再变,未几于唐”(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五引杨维桢语),如果是指元诗柔弱,力不足以为唐,那么庶可得其真。元末,杨维桢一变盛时的流丽之态,而趋向于李、贺一路,在诡艳怪异的风格中寄托他复杂曲折的心态。杨维桢论诗推崇《十九首》和陶渊明、李白、杜甫,而贬齐梁、晚唐和季宋,然而却特别看重李贺,将他与李白并列。李贺的诗风虽然不同于苏、黄,然而他那种呕心沥血的创造精神,却是与韩愈以来的诗歌趋向相一致的。杨维桢虽然在理论上向往着向上一路的高格,可是他的创作实践却离汉魏高格甚远,以致被人斥为 “文妖”(王彝《文妖》)。一个具有创造才华的诗人,在他的意识深层,永远是不安分的。

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又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所以有着极强的生命力。随着元朝统治的衰败,古典诗歌又逐步从压抑中崛起,而明王朝的建立,推翻了民族压迫,对汉民族和汉文化无疑是一个空前的解放,从而也为古典诗歌的复兴创造了新的机运。元末明初的诗人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已不安于一种柔弱的局面。他们的视野相对要开阔一些,如刘基、高启这些诗人,他们的创作实践已非唐诗所能限制。而这些诗人又是在压抑的社会氛围下成长起来,元末的社会大动乱薄射于外,给他们的心灵以强烈的刺激,因而有深情郁积于内,他们既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才华,又有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因而创作了不少激动人心的篇章,但是在强大的传统引力场作用下,他们尚不足以在唐宋以外开出一个新的天地。

如何才能使诗歌振兴起来呢?这是摆在明朝诗人面前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宋濂认为:“开元、天宝中,杜子美复继出,上薄风雅,下该沈宋,才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庚之流丽,真所谓集大成者,而诸作皆废矣。并时而作,有李太白宗风骚及建安七子,其格极高,其变化若神龙之不可羁。 ……元祐之间,苏黄挺出,虽曰共师李杜,而竟以己意相高,而诸作又废矣。”言语之间,倾向于盛唐。而方孝孺则认为:“前宋文章配两周,盛时诗律亦无俦。今人未识昆仑派,却笑黄河是浊流。”又批评元诗人说:“天历诸公制作新,力排旧习祖唐人。粗豪未脱风沙气,难诋熙丰作后尘。”(《谈诗五首》)显然倾向于宋诗。然而,尽管元人学唐并没有取得辉煌的成果,但是,唐诗本身的高度成就却是客观存在,它已经成为一种既定的 “范式”。而且唐诗与宋诗相比,比较平易近人,容易吸引视听。因此即使是推崇宋诗的人,也不敢抹杀唐诗,而推崇唐诗的人却常常排斥宋诗。方孝孺虽然独具卓识,但他的观点在当时却缺乏影响。自高棅《唐诗品汇》一出,唐诗更风行于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明史 ·文苑传》谓终明之世,馆阁以此书为宗,厥后李梦阳、何景明等,摹拟盛唐,名为崛起,其胚胎实兆于此。平心而论,唐音之流为肤郭者,此书实启其弊;唐音之不绝于后世者,亦此书实衍其传。”可见该书影响之大。

宋以后,鉴于苏、黄,特别是黄庭坚及其江西诗派所引起的流弊,究竟怎样才能开创新局面,一直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在当时,严羽以禅喻诗,以“第一义”、“第二义”,去论定汉魏盛唐,及大历以后之诗,已经有把汉魏盛唐诗作为范式的意思。然而在具体的创作上,尚不见得有如此死板。陆游、杨万里、元好问等重要诗人,其实还主要是以 “自然 ”之说作为创作原则,他们只是在风格上稍稍地趋于平易流畅而已,并不见得要把汉魏盛唐诗歌作为最后的归宿。元代诗人学唐,但也没有高举起 “诗必盛唐 ”的旗帜,可以说,他们只是为了摆脱宋诗的流弊,而为唐诗的审美传统所吸引,不由自主地向唐诗靠拢。但是,不管怎样,我们应该注意到唐诗本身所具有的巨大吸引力。尤其是在诗歌受抑以后,刚刚开始复苏的时候,客观上相当繁荣的唐诗作为一个历史范式受到广泛的注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高棅以后的李东阳虽然不拘泥一格,但他所心仪的还是唐诗,他曾说:“六朝宋元诗,就其佳者,亦各有兴致,但非本色,只是禅家所谓 ‘小乘’,道家所谓 ‘尸解 ’仙耳。”又说:“汉魏以前,诗格简古,世间一切细事长语,皆著不得。其势必久而渐穷,赖杜诗一出,乃稍为开扩,庶几可尽天下之情事。韩一衍之,苏再衍之,于是情与事,无不可尽,而其为格,亦渐粗矣。”(《麓堂诗话》)正因为李东阳的眼睛隔着一层 “格”和“调”,所以他不可能将他的 “诗之为道亦无穷 ”的观点贯彻到底,终于成为七子的先导。正因为明人胸中总有汉魏盛唐高格高调这一尊偶像在,因此他们没有能发挥蕴含在元末明初诗中博采兼取的一面,却发展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复兴诗歌就是恢复诗歌全盛时的状态,盛唐诗歌盛况空前,成就最高,因此,复兴诗歌就必须以盛唐为范式。这个逻辑在明七子首领李梦阳那里被发展到了极点。李梦阳认为 “宋无诗,唐无赋,汉无骚”(《方山精舍记》),因此,李梦阳不学宋以后诗,而把盛唐诗歌作为主要取法对象,古体兼及汉魏。而且,尤为偏执的是,他竟把汉魏盛唐的高格高调作为最终的目标。他说:“《诗》云‘有物有则’,故曹、刘、阮、陆、李、杜能用之而不能异,能异之而不能不同。 ……夫文与字一也。今人横临古贴,即太似不嫌,反曰能书。何独至于文,而欲自立一门户耶?”(《再与何氏书》)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唐临晋贴般地摹仿古人呢?李梦阳认为 “文必有法式,然后中谐音度。如方圆之于规矩,古人用之,非自作之,实天生之也。今人法式古人,非法式古人也,实物之自则也”(《答周子书》)。他把诗作的具体形式看作是一成不变的自然法则,所以,虽然 “以我之情述今之事”,犹须 “尺寸古法”(《驳何氏论文书》)。可见,李梦阳的失误,在于他混淆了诗的根本性质与具体的表现形式之间的区别。诗歌作为一种最凝炼的语言感悟方式,这是它区别于非文学和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定性。改变了这个定性,也就失去了诗。但是同样是诗,又具有千变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汉魏、六朝、唐、宋各有自己的具体表现形式;再细而辨之,则一代之诗,又因人而异,不同作家又各有自己不同的表现形式;再细而辨之,一人之诗又因感悟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是共性和个性的区别。犹如自然界,生物和非生物各有自己的定性,而同是生物,又各有物种的区别,而同一物种又各有分类。李梦阳的失误就好比是把一只虎作为整个生物的标本。凡与虎不同的狮、象、昆虫,一概可以排斥在外。由于他眼里只见汉魏、盛唐之诗,舍此之外,则无诗,所以自然必以汉魏盛唐诗作为样板。而于汉魏盛唐之诗他所看重的又主要是 “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必一虚,叠景者意必二”(《再与何氏书》)这些章句手法。这样就必然导致 “铸形宿模”,泥古不化。明七子的另一位首领何景明则比李梦阳的目光要广阔深刻一些。首先他承认个性的多样性,认为 “譬之乐,众响赴会,条理乃贯;一音独奏,成章则难”(《与李空同论诗书》)。所以他不满李梦阳贬低 “清俊响亮 ”的风格。同时又因承认个性的多样性进而认为应当各有变化,“故曹、刘、阮、陆,下及李、杜,异曲同工,各擅其时,并称能言”,“今为诗不推类极变,开其未发,泯其拟议之迹,以成神圣之功,徒叙其已陈,修饰成文,稍离旧本,便自杌楻。 ……虽由此即曹、刘,即阮、陆,则李、杜,且何以益于道化也?佛有筏喻,言舍筏则达岸矣,达岸则舍筏矣。”(同上)已有独创新变的意思。然而,何景明胸中的偶像并没有推翻,他和李梦阳一样认为:“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宋无诗。”(何景明《杂言》)因此,他不可能把新变的主张贯彻始终,而其才华也不足以使他别开生面。明七子另一位重要人物徐祯卿论诗则较通达。他认为: “情者,心之精也。情无定位,触感而兴,既动于中,必形于声。 ……然引而成音,气实为佐;引音成词,文实与功。盖因情以发气,因气以成声,因声而绘词,因词而定韵,此诗之源也。然情实窈眇,必因思以穷其奥;气有粗弱,必因力以夺其偏;词难妥贴,必因才以致其极;才易飘扬,必因质以御其侈。此诗之流也。”(《谈艺录》)他的这番议论可算是从根本上来论诗,不比抓住皮毛枝节论诗易致流弊。但他也有自己的倾向,所以他又说:“朦胧萌坼,情之来也;汪洋漫衍,情之沛也;连翩络属,情之一也;驰轶步骤,气之达也;简练揣摩,思之约也;颉颃累贯,韵之齐也;混沌贞粹,质之检也;明隽清圆,词之藻也。高才闲拟,濡笔求工,发旨立意,虽旁出多门,未有不由斯户者也。”(同上)在这里他阐明了创作过程。而所谓 “简练揣摩”、“颉颃累贯”、“混沌贞粹”、“明隽清圆 ”之类都有自己质的规定,很难说是一种客观的说明。其实它们只能说明 “思之约”、“韵之齐”、“质之检”、“词之藻 ”中的一个方面。而徐祯卿本人所好正在清隽一路。他著《谈艺录》的目的,也是为了 “广教化之源,崇文雅之致,削浮华之风,敦古朴之习”(同上)。所以他以《诗》、《骚》、《古诗十九首》乐府作为最高范式:“故古诗三百,可以博其源;遗篇十九可以约其趣;乐府雄高,可以厉其气;《离骚》深永,可以裨其思。然后法经而植旨,绳古以崇辞,虽或未尽臻其奥,我亦罕见其失也。”(同上)可见徐祯卿所提倡的也是向上一路的高格,不过他比李、何圆通而能见其大。总的来说,明七子极端地发展了元代以来学唐的诗学主张,他们鉴于宋诗的流弊,而无视宋诗在整体上的艺术突破,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以致得出了 “宋无诗 ”的结论。从诗歌发展的深层动因来看,它虽然体现了 “返璞归真”、消除异化的力量,但这种力量却完全与诗歌运动的历史惰性结合在一起,因而是保守的、停滞不前的,结果只能抛弃宋诗在艺术突破中取得的新进展,把现实诗歌引向宋以前的古范(这种古范在明七子看来是诗的终极范式)。于是本来富有生机的汉唐诗歌艺术在这里发生凝冻,开始定型。这样明七子就不可能真正消除艺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异化现象,冲破束缚,为诗歌发展开辟新的前景。明七子的理论和实践体现出了中国诗歌发展的迂回曲折性。

事实是,在创作实践上,明七子除了在题材内容方面提供了一些新东西,在诗歌艺术方面他们并无新贡献。早年曾沉酣于明七子之诗的吴乔,后来幡然猛省,反戈一击,颇能击中要害。他说:“弘、嘉不用自心,只以唐人诗句为样子,献吉以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为句样。仲默以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春城月出人皆醉,野戍花深马去迟 ’为句样。”(《围炉诗话》卷六)又讽刺说:“二李派诗句,换其题,皆是绝妙好词。 ……徐祯卿《赠别》云‘徘徊桂树凉风发,仰视明河秋夜长’,别时草草匆匆,那有此孤独寂寥景象?移之怀人,即相称矣。”(同上)而对吴乔大为不满的姚范也同样认为七子不善学古,他曾举例说:“读仲默五言诗,多摹汉魏格调,……但无自然英旨。”又说:“空同五言多效大谢,仿其形似,遗彼神明,天韵既非,则句格皆失妍矣。其游百门山水诗云,‘想见山中人,薜萝若在眼’,此袭其语,便有灵滞之殊。 ……空同袭之,情韵都非,遂同木偶。”(《援鹑堂笔记》集部甲之四)任何一种生气勃发的艺术,一旦凝冻僵化,便会失去生命力,令人生厌。但是,尽管李何辈泥古不化,在当时却影响颇大。李梦阳自己曾说:“当是时,笃行之士,翕然臻向,弘治之间,古学遂兴。”(《答周子书》)《明史 ·文苑传》也称:“操觚谈艺之士,翕然宗之。”

其后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仍然迷途不返。“修复西京大历以上之诗文,以号令一世”(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王尚书世贞》)。李攀龙偏执处与李梦阳如同一辙。尝“高自夸许,诗自天宝以下,文自西京以下,誓不污我豪素也”,又说拟古乐府 “当如胡宽之营新丰,鸡犬皆识其家”,“论五言古诗曰,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论古则判唐、选为鸿沟,言今则别中、盛为河汉”(钱谦益《列朝诗集 ·李按察攀龙》)。而王世贞论诗稍为阔大。而其核心仍是盛唐,他认为 “盛唐之于诗也,其气完,其声铿以平,其色丽以雅,其力沉而雄,其意融而无迹,故曰盛唐其则也”(《徐汝思诗集序》)。晚年论诗有所追悔,曾说 “作《卮言》时,年未四十,与于鳞辈是古非今,此长彼短,未为定论。行世已久,不能复秘,惟有随时改正,勿误后人”(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 ·王尚书世贞》)。 “晚年病亟,手子瞻集不置。”(同上)而其序慎子正《宋诗钞》谓:“余所以抑宋者为惜格也。然而代不能废人,人不能废篇,篇不能废句。盖不止前数公而已。此语于格之外者也。 ……虽然以彼为我则可,以我为彼则不可。子正非求为伸宋者也,将善用宋者也。”可见王世贞已不能恪守盛唐而不渝。而始为七子成员,终为李攀龙所摈的谢榛虽以第一义为主,也稍有扩充。《霏雪录》评宋诗如 “三家村乍富人,盛服揖宾,辞容鄙俗”。而谢榛却说:“殊不知老农亦有名言,贵介公子不能道者。”(《四溟诗话》卷一)可见他也不绝对排斥宋,又欲选初盛唐十四家集中最佳者,录成一帙,“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衰精华。得此三要,则造乎浑沦,不必塑谪仙而画少陵也。夫万物一我也,千古一心也,易驳而为纯,去浊而归清,使李杜诸公复起,孰以予为可教也。”(同上卷三)并不赞成铸形塑模,而欲以我一统,舍筏登岸。而他所追求的具体境界则是:“以李贺、孟郊造语奇古为骨,去其所偏,而取平和为体,兼以初盛唐诸家,合而为一,高其格调,充其气魄,若蜜蜂历采百花,自成一种佳味与芳馨。”(参见《四溟诗话》卷四)这种野心,显然不是李攀龙所能容忍的。

在创作上,他们与前七子有同病,故吴乔有同讥:“元美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风光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为句样。于鳞以 ‘秦地立春传太史,汉宫题柱忆仙郎’,‘顾眄一过丞相府,风流三接令公香 ’为句样。 ……故其得意句,皆自样中脱出,如糖浇鸳鸯,只只相似,求以飞鸣宿食,无有似处,只堪打破儿童而已。”(《围炉诗话》卷六)可谓辛辣。然李、何、李、王皆热心经世,立身正直。故他们的诗歌作品多取富有社会意义的现实题材,不乏尖锐之处,有针砭时政,干预生活的作用。

前后七子在艺术上虽然没有新的突破,而沦为伪体、赝品,不可能对诗歌发展作出创造性的贡献。明代的复古运动体现了诗歌发展的迂回曲折性。但是,对于挽救元代以来柔弱衰微的诗运,却有着重振旗鼓的作用。经过前后七子的努力,古典诗歌又逐渐恢复元气,呈现出一种向上的趋势。古典诗歌又成为一种受到普遍尊重和广泛注目的艺术形式,并且逐步形成了一支声势浩大的创作队伍。由钱谦益编选的《列朝诗集》和朱彝尊编选的《明诗综》便可看出,明代的诗歌创作的确是盛况空前,恰与元诗的衰落局面形成鲜明的对照。这种元气的恢复,创作力量的加强,为后来诗歌运动的新变作了积极的准备。我们很难设想,不经过明代这一恢复阶段,清代的诗歌会一下取得很高的成就,然而明七子的方向,毕竟不是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如果停留在明七子的水平上,中国诗歌将会很快地重新萎缩下去。对汉唐传统的简单回归,是一种 “返祖 ”现象,它对于宋诗并不是一种辨证的否定。诗歌永远是独创者的自由天地,而非泥古者的疗养所。当古典诗歌的元气恢复以后,一种新的突破必然会到来。

同类推荐
  • 李鸿章看球

    李鸿章看球

    本书收录了中国著名作者李国文先生近几年的散文作品100余篇。
  • 铁血英雄

    铁血英雄

    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中国武警出版社精心策划出版了一批官兵喜爱看的图书和音像制品,其中多部图书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单位确定的纪念建军80周年重点图书。这些出版物在指导部队推动工作、引导官兵鼓舞士气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读书与思考

    读书与思考

    本书为读书心得汇编而成的读书笔记。书中共收录了42篇文章,内容丰富,涉猎面较广,是作者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点滴思悟,或情感丰沛,或理性睿智,可供大家学习参考,以养成善思善悟的好习惯。
  • 纪连海评点史记(共2册)

    纪连海评点史记(共2册)

    《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8年的时间写成,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本书收入本纪4章,点评五帝、秦始皇、汉高祖、吕太后。世家7章,点评齐太公、楚世家、越王勾践、范蠡、陈涉、萧相国、留侯张良。列传21章,点评韩非子、外戚、伍子胥、孟尝君、平原君、廉颇蔺相如、屈原、吕不韦、淮阴侯韩信等20多位人物。
  • 在鹰眼的那些记忆

    在鹰眼的那些记忆

    本书大部分收集的文章写于作者在Iowa读书期间,在作者从Iowa回来后的三年中,他一直在向原来的这些文章补充其认为值得记录的回忆,以至现在形成了您所看到的整本书,只为记录下昔日最真实的记忆和想法。
热门推荐
  • 女生宿舍B706

    女生宿舍B706

    在女生宿舍里,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八人女生宿舍,一起笑一起哭一起疯闹,一起长大。
  • 霸道王子遇见华丽公主

    霸道王子遇见华丽公主

    一个从小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却意外得知自己还有一个父亲,他们生活在一起,他的儿子和她的女儿在一起了....————————————————————————“我想知道你对我的爱到底是怎样的,是亲情的爱?还是。。。。”“傻瓜,我对你的爱当然不止是亲情”他们看上去不般配但是他们互相取长补短,结果还是走到了一起
  • 冷艳竹马:倾国青梅跟我走

    冷艳竹马:倾国青梅跟我走

    “喂,你站住。”四岁的顾倾倾看着六岁的沐泽,“喂,你别跑。”十五岁的沐泽拉着十三岁的顾倾倾。从小顾倾倾追着沐泽,到大沐泽缠着顾倾倾。“你起开,你不是冷校草吗……”某女无语。“你不是美校花吗……”——于是美腻的顾倾倾被帅气的沐泽拐走了。(本文绝对是甜文,请放心入坑)【有些地方写的可能有些扯,不喜勿喷~】
  • 气运古记

    气运古记

    在这里,运气无穷这个世界比你们所谓的破解版游戏还要诡异这个世界有的只能是争夺在这里也许一个普通人都可以秒杀你在这里没有所谓的天下第一因为随随便便一个人的运气都是逆天的修仙,修法,练体杂七杂八的都在这里这里是气运的天下能来到这个世界的,几乎都是气运鼎盛的存在……
  • 最好的健康给父母·身卷

    最好的健康给父母·身卷

    本书是中老年人的健康宝典,从饮食、睡眠、运动、日常生活和两性等方面有效地结合中老年人的生理特点,针对中老年人群的营养和身体健康状态以及延年益寿所必须关注的重点进行了详细讲解,还讲述了中老年人应如何预防疾病。帮助中老年人建立正确的健康意识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奉书语句通俗易懂。内容权威严谨、科学且实用,非常贴近中老年人的生活,养生保健的方法操作起来简便易行。可改善中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提高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 一品王妃倾天下

    一品王妃倾天下

    本想完成任务隐居山林,却不想被所爱之人射杀一睁眼..楚家嫡女降生之时伴有祥瑞之兆。没死?这尼玛还跟我玩穿越!好吧,认命了看我楚情如何玩转人生,拥有逆天空间戒,炼药炼器随手拈来撕白莲,钓凯子,开启精彩人生!“不过这位大哥,你是哪位?”“怎么,茶馆一拥就不认识本王了?嗯?”“已经是儿时事了!你怎么现在来找我茬!”“不是找茬,是..找媳妇!”
  • 六魂传说

    六魂传说

    一代王者,再次回来,一剑逆乾坤,一人塑传奇
  • 修仙之修仙人生

    修仙之修仙人生

    一个凡人得到一本修仙书,从此开始了他的修仙之路
  • 兰州历史文化:书画碑刻

    兰州历史文化:书画碑刻

    “历史沿革”生动介绍了兰州如何从远古蛮荒时代发展成为雄居大河之滨的“黄河之都”:“革命星火”描述了星火燃烧的岁月,兰州的革命先烈的大义凛然,革命斗争的曲折残酷,令后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历史名人”介绍了兰州地区的杰出才俊,黄河之都不仅人杰地灵,而且藏龙卧虎;“文物名胜”尽悉兰州的大地珍藏,兰州的史籍非常丰富;兰州虽处偏僻的大西北,却孕育着较为发达的士人文化,那些才高八斗的士子们,演绎了一段段凄美厚重而又委婉动人的传奇故事;更能体味到那种相袭久远的古朴民风将为人们装点展示出一个色彩缤纷的未来。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