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187100000053

第53章 黄宗羲的思想

第一节 黄宗羲的生平及其著作

黄宗羲(公元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黄宗羲生活的明清之际,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是一个“天崩地解”(《留别海昌同学序》)的时代。这种环境,使他不可能长期坐在安静的书斋里钻研学问。他的经历坎坷不平,据黄炳《黄梨洲先生年谱》卷首《自题画像》说:“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其为人也,盖三变而至今。”

所谓“初锢之为党人”,是指他作为东林党的子弟及其复社的成员,同党人一起反对朝廷宦官权贵的斗争。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就是著名的东林党人,因弹劾权阉魏忠贤而死于诏狱。黄宗羲继承父辈的遗志,继续与朝廷权阉进行斗争,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他曾“袖长锥,草疏,入都讼冤”,用铁锥刺伤仇人,成为东林子弟中的领袖人物。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秋,黄宗羲又作为首领之一,参与了顾杲、吴应箕等140余人联名公布留都《防乱公揭》事件。《防乱公揭》针对阉党阮大铖,使阮大铖不得已逃往城南牛首山,其后,阮大铖利用南明小朝廷东山再起,黄宗羲险些被害。在此之后,黄宗羲曾亡命日本,接着又投入抗清斗争,也即《自题画像》所谓“继指之为游侠”阶段。

黄宗羲参与抗清斗争前后共近十年时间,他曾率领家乡子弟数百人,组织“世忠营”,失败后,遁入四明山塞,又随从明鲁王政权,与张煌言等进行匡复活动,直至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鲁王去监国号,复国无望,他才致力于著述讲学。这一时期他恢复了先师创办的“证人书院”,还在鄞县举办了“讲经会”。

黄宗羲是一位博学的思想家,一生勤于著述编纂,其全部著述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作者亲自撰写的,另一类是编辑他人的著作。据统计,他一生共编辑和撰写了约2000万字著作,其中亲撰的专著和诗文有300多卷,300万字以上。黄氏著作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哲学、史学、文学、天文、历法、地理、数学等等方面,其中在哲学、史学(特别是学术思想史)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

黄宗羲的著作,最重要的有《明夷待访录》一卷、《孟子师说》七卷、《葬制或问》、《破邪论》一卷、《思旧录》一卷、《易学象数论》六卷以及学术史专著《明儒学案》与《宋元学案》《宋元学案》系黄宗羲未完成著述,后由其子黄百家及全祖望完成初稿,后人校订而成。等。黄宗羲生前整理自己的著作,编成《南雷文案》,后又删定为《南雷文定》《南雷文约》。解放后陈乃乾先生分类重编了《南雷文案》等,名为《黄梨洲文集》,由中华书局出版,《明夷待访录》也有古籍出版社及中华书局的单行排印本,《黄梨洲全集》(计划12册)已由浙江古籍出版社从1985年起陆续出版。

黄宗羲的学问和思想,既有家学的渊源,又得力于明末江南大儒刘宗周。

黄宗羲的祖父“号鲲溟,以《易》为大师”(万期卞:《梨洲先生世谱》),父亲黄尊素也是一位学者,家中藏书很多,同时黄宗羲又可以借到同乡钮氏世学楼、祁氏澹生堂、范氏天一阁的藏书,所以在少年时代就有较好的学习条件,为后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父被捕入狱前曾对他说:“学者最要紧是通知史事,可读《献征录》。”(梁启超:《中国近百年学术史》)这后来对他产生很大影响。崇祯初年,黄宗羲入京为亡父讼冤归浙后,便从刘宗周学习,成为刘宗周门下的著名弟子。

第二节 《明夷待访录》的社会思想

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黄宗羲开始集中精力从事著述,用十年时间写成《明夷待访录》一书。

“明夷”二字,取自《周易》卦名,卦辞为“利艰贞”,《彖传》解释说:“晦其明也,内难而正其志,箕子以之”,也就是说“明夷”卦喻贤人处于艰难之境而志气不衰,这正是黄宗羲抗清斗争失败后的心态,他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批评与对未来社会的憧憬笔之于书,以待之于来访者,这正是此书的写作动机。

今本《明夷待访录》有《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建都》、《方镇》、《田制》、《兵制》、《财计》、《胥吏》、《奄宦》等21篇,所论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文化各个方面,而其核心思想,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抨击。

黄宗羲对封建君权作了解剖,他说:“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原君》),这里“古者”是指三代以上而言,黄宗羲借此以抨击三代以下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又说:“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君主没有得到天下的时候,不惜“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去搏取个人的“产业”,得到天下之后,又不惜“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压榨这份“产业”的“花息”,根据这样的推论,他得出结论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这个命题不同于古代儒家所谓“天下大公”与“民贵君轻”的说法,而含有新意:

第一,黄宗羲政治思想的出发点是“天下之利”,由此出发,他肯定了天下人之“私”,认为“自私”与“自利”是人的天然本性:“有生之初,人各有自私也,人各有自利也”。由此他痛斥君主专制“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第二,黄宗羲对君主制度敢于提出怀疑,他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这种大胆的疑问是传统儒家思想中所没有的。

黄宗羲还批评了封建君权的另一个方面,即“君为臣纲”的伦理纲常。他指出,臣不是君之臣,不能“私其一人一姓”,他还说,人们出仕,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原臣》)。他敢于以“为天下”去否定“为君”,以“为万民”去批评“为一姓”,表现出和“君为臣纲”相对抗的倾向。在黄宗羲的理想中,“君臣”应是共同负担人民公共“利害”事务的人员。他比喻说:“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有唱邪,后有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这里颇透出一点君臣平等的意思。

黄宗羲还探索了维护皇权的封建主义法律问题,其理论批评武器依然是“天下之利”。他指出,以此标准去衡量历代之法,即可看出“三代以下无法”(《原法》)。这并不是说三代以下没有法律条文,而是由于历代君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就是说,这种“法”维护帝王一家的利益,与天下之利是不相干的。因此,“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黄宗羲明确指出历代之法并不是那么美好,那么神圣,他们只不过是“一家之法”而已。

黄宗羲揭露了明朝擢拔人才的诸种弊端,他说:“取士之弊,至今日制科而极矣”(《取士》)。科举取士制度使读书人埋头于《四书集注》玩弄文字游戏,丢开“经世致用”之学,埋没了人才。黄宗羲指出,有明一代,“功名气节人物,不及汉唐远甚,徒使庸妄之辈充塞天下,岂天之不生才哉?则取士之法非也”。至于如何改进“取士之法”,他还提出了具体方案,但其理论意义不大,唯独关于“学校”的主张,表现出远见卓识。他认为学校不仅为了“养士”,而且应当成为独立的舆论机关,“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这样,学校就成了“公其非是”的论坛,甚至比君主的权威还要大一些。这个观点虽是脱胎于东汉时大学生的清议与宋朝诸生的伏阙上书,但与此并不完全相同,因为黄宗羲着眼于探求限制君主权力的措施,一方面他想以学校作为监督政府的舆论机构,另一方面他又主张以推选出来的贤者担任有实际权力的宰相,以补救世袭君主的不贤。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的《奄宦》篇中对明朝的“奄宦”之害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他在《明夷待访录》中评论君权,大都是从抨击“奄宦”出发的,这一点和东林学派思想相似,不过黄宗羲还进一步指责了封建君主。但他并没有明白主张君主制度应当革除,只是要求改革政府机构,他说:“吾意为人主者,自三宫以外,一切当罢”(《奄宦》下),使“奄宦”无从施其技。又认为明朝的衰败,“自高皇帝罢丞相始”(《置相》),所以改革弊政,必须从设立宰相始,而宰相应当由贤者担任。

黄宗羲的理想政治蓝图是:“宰相一人,参知政事无常员。每日便殿议政,天子南面,宰相、六卿、谏官东西面以次坐。其执事皆用士人。凡奏章进呈,六科给事中主之,给事中以白宰相,宰相以白天子,同议可否。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其中含有限制君主权利,防止“宫奴”(宦官)掌权的内容。至于君主立宪的设想,在黄宗羲那个时代尚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总之,黄宗羲对封建君权的评论,其中固然有不少的民主性精华,但其出发点和归结点都还没有超出封建主义的框架。

在《明夷待访录》中,黄宗羲还提出一些有价值的经济思想,如主张“工商皆本”,主张货币与赋税的改革等等。他在土地问题上主张恢复“井田制”,反对夺取富民的私有土地等。不过,这些方面的观点,在《明夷待访录》中都不如他对于君权的评论那样说理充分。

第三节 黄宗羲对理学的批评

黄宗羲晚年将注意力集中到学术方面,潜心研究理学、经学和史学。

黄宗羲晚年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对理学进行反省与批评。这种批评,是从经世的立场出发,结合着对明代学术思想的探究而得出,显示了史学家所具有的独特思想风格。

黄宗羲批评了理学学风。他说:“尝谓学问之事,析之者愈精而逃之者愈巧……今之言心学者,则无事乎读书穷理;言理学者,其所读之书不过为经生之章句,其所穷之理不过字义之从违,薄文苑为词章,惜儒林于皓首,封己守残,摘索不出一卷之内,其规为措注,与纤儿细士,不见长短。天崩地解,落然无与吾事,犹且说同道异,自附于所谓道学者,岂非逃之者愈巧乎?”(《留别海昌同学序》,《黄宗羲文集》第447页)这里说明无论是程朱理学、抑或陆王心学,他们对理论的分析都很细密,使人抓不住他们的不足处。但他们的一个共同缺点是与社会实际脱节。他强调人们研究学术(学问之事)必须着眼于现实社会,表现出强烈的求实倾向。

从求实的立场出发,黄宗羲改造了王守仁的“致良知”说。他把“致”字解为“行”,将王守仁心学的本体学说改造为“工夫”的学说。他说:“‘致良知’一语,(阳明)发自晚年,未及与学者深究其旨,后来门下各以意见搀和,说玄说妙,几同射覆,非复立言之本意……先生致知于事物,致字即是行字,以救空空穷理,只在知上讨个分晓是非。”(《明儒案家·姚江学案》)这里用“行”字解释“致”字,显然是黄宗羲的观点,而就王学本身来说,并没有解决朱学的“空空穷理,只在知上讨个分晓是非”之弊;在王学内部,之所以“各以意见搀和,说玄说妙”,正与王守仁“致良知”命题本身的谬误直接相关。

黄宗羲在思想上保留有王学的痕迹,但更多的则是对王学的改造。在对于“心”的作用的看法上,就是一个突出例证。

在《明儒学案·序》中,黄宗羲有这样一段话:

盈天地皆心也,变化不测,不能不万殊。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故穷理者,穷此心之万殊,非穷万物之万殊也。是以古之君子,宁凿五丁之间道,不假邯郸之野马,故其途亦不得不殊。

如果孤立地看头一句话,好像确是王学“心外无物”的意思,但细究其内容,与王守仁对“心”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在王守仁看来,具有“良知”的“心”,既是道德和真理的本原,也是万物的本原。王门诸子?于致良知之学,多数人实际不超出对“心”的体认,究其原因,正是由于把“心”当作真理的源泉,而排斥了其他的认识活动。黄宗羲与王守仁及其多数弟子不同,在他看来,“心”的作用仅仅是知觉和思维,并不能把“心”看成万物的本体和真理的源泉,只有在“心”(知觉和思维)与其对象的结合过程中才能显示出本体,即真理。因此他说:“心无本体,功夫所至,即其本体”,在这里,他强调本体(真理)是一个认识过程。这就摆脱了理学家把“理”看作是先天的、僵死的那样一种观点。

由上述观点出发,黄宗羲又指出:“穷理者,穷此心之万殊,非穷万物之万殊也,是以古之君子宁凿五丁之间道,不假邯郸之野马,故其途亦不得不殊。”这就再次肯定了独立思考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他看来,穷理的过程,也就是“心”(知觉与思维)的思考过程,因此,穷理不应该是从“万物之万殊”中体认“一理”,而应该有各自的独立见解,这就是“宁凿五丁之间道,不假邯郸之野马”的意思。

关于气是宇宙存在的根本形态的观点,在黄宗羲的文集以及《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中可随处见到,例如“盈天地皆气也”(《明儒学案·蕺山学案》),“天地之间只有一气”(《明儒学案·诸儒学案》),“大化之流行,只有一气充周无间”(《与友人论学书》,《黄梨洲文集》第438页),“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太极图讲义》,《宋元学案》卷十三引)等等。这些说法,与罗钦顺、王廷相、刘宗周大体相同,很多处在文字上几乎一致,说明他采纳和吸收了前人的观点。

以气本论为基础,黄宗羲批评了分理气为二的观点。这里以他评论明初学者薛蠧为例。薛蠧以“日光飞鸟”喻理气关系,认为:理如日光,气如飞鸟,飞鸟载日光而飞行,故理气无先后可言,但日光并不与鸟同往俱灭,故气有聚散,理无聚散。这样的观点虽然认为理气无先后,但分理气为二,实质上是把理视为不变和永恒的,为主导;气则处于服从地位。而黄宗羲的看法是:“盖以大德教化者言之,气无穷尽,理无穷尽;不特理无聚散,气亦无聚散也。以小德川流者言之,日新不已,不以已往之气为方来之气,亦不以已往之理为方来之理,不特气有聚散,理亦有聚散也。”(《明儒学案·河东学案一》)

这里的意思是说,从客观总体上来看,气与理同样处于守恒的状态,不存在谁有聚散的问题,从这样的观点来看,不仅理无聚散,气同样无聚散,但是,如果从具体事物来看,气与理同样处于日新不已的变动状态,同样不存在无聚散的问题。就会看到不仅气有聚散的变化,理同样也处于变化之中。这样的观点阐述了理气的变化——“日新不已”,包含有辩证思维。

与薛蠧的观点类似,主张理为主宰的,还有王守仁弟子季本的“理阳气阴”说(详见《明儒学案·浙中王门(三)》),曹端根据朱熹人马之喻而提出的“理驭气”说(详见《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上二)》),等等,这些都受到黄宗羲的直接批评,他申明自己的观点说:“理气之名,由人而造。自其浮沉升降者而言,则谓之气;自其浮沉升降不失其则者而言,则谓之理。盖一物而两名,非两物而一体也。薛文清(即薛蠧——引者)有日光飞鸟之喻,一时言理气者,大略相同耳。”这段话点明:理与气作为概念(名),是不能与客观实在(物)相混淆;第一,名产生于物之后,“由人而造”;第二,现象之名(浮沉升降者)与法则之名(不失其则者)统一于物,故称“一物而两名”。而“两物而一体”的观点既没有解决名与物的关系,也没有解决现象与法则的关系。

第四节 《明儒学案》及其学术思想价值

黄宗羲的经世思想和求实精神,特别表现在他对经学和史学的研究方面。关于经学,他撰有《易学象数论》6卷,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力辩象数学之伪。关于史学研究,编著有《明史案》240卷(见谢国桢《黄梨洲学谱·著述考》),《明文海》480二卷等等,这些巨著反映了他在明代史学方面的功力。黄宗羲在史学研究方面的最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史,他编写了《明儒学案》,并进行了《宋元学案》的准备工作和部分编写工作。

《明儒学案》的学术价值,首先在于它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明代学术思想的风貌。

《明儒学案》卷首立《师说》一篇,介绍刘宗周对明代学术思想的有关评价。正文共62卷,通过以学派为纲目的编排,反映了明代300年间学术思想的全貌。它以《崇仁学案》(记吴与弼等10人)为首,继之以《白沙学案》(记陈献章等12人),既反映了明初占统治地位的朱学(吴与弼、胡居仁等),也反映了王学在明初的影响(陈献章)。明代中期,王守仁继承南宋陆九渊的学说,通过讲学活动,形成了占主导地位的学术思潮。因此,《明儒学案》以大量的篇幅记叙了王学及其各个学派的思想学说。《姚江学案》一卷,记叙了王守仁的学说,继之以浙中王门、江右王门、南中王门、楚中王门、北方王门、粤闽王门诸学案。明代晚期,王门后学对王学有所修正和发挥,黄宗羲又设立“止修”、“泰州”、“甘泉”诸学案,以示区别。对学无师承、自成一家之言者,则设立“诸儒学案”共15卷。明末,学术思想又发生一大变迁: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首的东林书院学派,以注重时政为学术宗旨,一反空疏的学风;在蕺山地方讲学的大儒刘宗周,则企图修正王学之弊。黄宗羲立“东林”、“蕺山”两学案于全书之末,反映了明末学术思想的转折。

由以上简述可以看出,明代学术思想的起伏波澜,在《明儒学案》一书中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

《明儒学案》的学术思想价值,不仅在于它较全面地反映了有明一代学术的源流,而且还在于它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

第一,学术思想史的研究,要紧紧抓住被研究者的学术宗旨。黄宗羲指出:“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是学者入门处。”(《明儒学案·凡例》)探论学术宗旨,是研究学术思想史的关键。一部学术思想史著作,如果不能对众彩纷呈的学术思想钩玄纂要,扣其精髓,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对这种剔抉扒梳的探本寻源的工作,如果没有一定的史识和功力,是难于胜任的。而黄宗羲正是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明儒学案》中对学术思想的分析,有许多是画龙点晴之笔,对学术宗旨的评判,常能鞭辟入里。

第二,黄宗羲还认为,学术思想的发展,每每走着相反相成的道路,因此,编纂学术思想史著作,便不能以一家之言断案,而要兼容并收,尤其要注意其不同之点。他指出:“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学术思想的发展,不可能是一条直线,诸多不同的思想学派往往相反相成。因此他指出,对于不同的思想观点,“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

正是由于《明儒学案》的上述学术思想价值,使它超出了以前的学术思想专著。在以前的这方面的著作,或只收录一家一派之言(如朱熹的《伊洛渊源录》),或虽收录诸家之说,却又只从编撰者主观的学术观点出发,断章取义,以一人之宗旨代替多家之宗旨(如周汝登的《圣学宗传》),又或杂收并蓄,选材甄别不精,批注不得要领(如孙奇逢《理学宗传》)。《明儒学案》之所以能克服上述缺点,正是由于黄宗羲在史学思想上能高人一筹,这是值得借鉴的。

黄宗羲在完成《明儒学案》以后,又继续写《宋元学案》,可惜未成而殁。这种写作顺序上的由近及远,反映出黄宗羲对近世思想史的重视,这和他以史学作为开物应务之手段的经世思想是一致的。《明儒学案》与《宋元学案》的编排体例,后来不断为人效法,清代陆续出现了《两汉三国学案》、《汉学师承记》、《国朝学案小识》(即《清学案小识》)、《清儒学案》等等,这就进一步证明了“学案体”学术思想史所独具的开创性学术功劳。

同类推荐
  • 欧皇攻略

    欧皇攻略

    ???????公元1483年,欧洲。???????这是一个沉暮与开新交织的时候。???????百年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尽,东罗马帝国的辉煌不再,英国的玫瑰战争快要结束,都铎王朝即将来临。欧洲的封建统治仍势头正盛。???????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在艺术舞台上大放异彩。日耳曼人已经在符腾堡印刷出了第一本活字版《圣经》。科学革命随着科学革命的领头羊——哥白尼的成长,也将揭开序幕。???????欧洲殖民者即将到来、暴风雨前夜的美洲,却依然像世外桃源般宁静。五年后,迪亚士将发现好望角,大航海时代就在眼前。???????薛哮天和一些人穿越到了1483年的欧洲,一人成了建文帝的后代,薛哮天竟成了铲屎官........???????而又一人竟然在“美洲共和国”当起了皇帝!????????PS1:读者群:906406631????????PS2:本书是严格地以历史为背景的历史文,当然是为背景,既然有穿越就不可能完全是历史了,会有适当改动,不过读者大大们可放心阅读!
  • 帝贼之天香国色

    帝贼之天香国色

    这里有诸多国色与天香,以及,一个名为张陵的贼!
  • 风蝶记

    风蝶记

    蝶殇天地合,浪子无归途,毒酒穿肠过,唯剑指天下。
  • 初唐咸鱼

    初唐咸鱼

    天下一统,四海归心,贤臣汇聚,明君初现,兄弟相残。一个现代青年穿越到初唐武德年间的故事。
  • 大明群英传

    大明群英传

    明朝中期,倭寇肆虐,严党把持朝政,残害忠良。一代名相夏言被蒙冤屈斩,杨继盛沈炼等也相继被害。俞大猷、谭伦、戚继光、徐渭等在各种刁难打压之下与汪直徐海为首的倭寇集团展开了一波波荡气回肠的战斗。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天才炼丹师

    重生之天才炼丹师

    “啊?这是哪里,我不是死了吗”天乐奇怪的想着。难道我重生了。看着眼前的男子,天乐无奈的摇了摇头,最终还是被收服了啊?一个貌美如花,一个帅气惊人,两个人撞到一块,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 带着二哈闯仙域

    带着二哈闯仙域

    欺我无依,毁我灵脉,我若不死,待我归来之时,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 无名鬼火之热血激战
  • 她真的很病娇

    她真的很病娇

    【乖戾病娇vs斯文败类】云加洲第一次见薄舟渡是在八岁。她仰着头,祈求薄舟渡带她走“哥哥,救我”薄舟渡坐在高高的护栏上看着远方跑来的一群人,低头笑了笑“我连自己都救不了,怎么救你?”少年说完就消失在了黑夜中,留下浑身是伤的女孩儿。……而二十四的薄舟渡悔不当初,恨不得掐死十四岁的自己,叫你不带云加洲走,活该。
  • 重生之佞臣之女

    重生之佞臣之女

    三年前太师府七小姐程悠若放弃原本的太子妃之位和穷书生陆元夕私奔到江南,落的一世骂名,被太师扫地出门,从此与家人恩断义绝。三年后,陆元夕高中被朝廷重用,升为刑部尚书,可是接手的第一个案子就是将太师府满门抄斩,血染长街,随即又将夫人程悠若冠上无子之名一纸休书扫地出门,寒风暴雪中,她含恨而去……再醒来,身体里却已经是另一具灵魂,她是来自21世纪的法学院高材生。她一双凌厉的凤眸,带着超高的智商,卷土重来,发誓要重新活出一个样来。她容貌倾城惊才艳绝,曾在几千女奴中脱颖而出成为了鬼王的宠妃,转头却又是新帝的挚爱。斗人渣前夫,斗嗜血鬼王,斗后宫三千妃嫔,斗满朝文武,斗七国谋士。
  • 琳秀人生

    琳秀人生

    女主人公梅慧琳自小出身低微,她相信爱情,但不依附于豪门世家,不甘心苟且于夹缝中生存;长时期滞留于心房内的压抑,憋闷有一天彻底迸发,慧琳终于大喊出来.“不,姨妈,我想不明白既然你们不爱我,那放我走吧!不要找我,不要抓我在回到这个鬼地方,我讨厌梅家大院,讨厌这里的人。”坚强,独立,向往自由的个性让她一次一次选择逃离,不忘初心,不放弃信念,活出自我,最终寻找到人生的坐标!
  • 第五纪元之异能

    第五纪元之异能

    进化,带来的是种族之间的战争,还是文明等级的提升?当有一天,你发现自己拥有了超越常人的力量,你会怎么做?当你成为普通人眼中的神,你又会怎么做?一怒,伏尸百万,你,能控制的了自己么?
  • 问仙弑天

    问仙弑天

    谁生来就能无敌于天下?谁又自愿沉寂在平凡之中?苍茫大地,天骄并起。乱世豪杰,谁主沉浮?问世间是否有仙,最是缥缈!看一个平凡的少年,如何演绎属于自己的传奇。
  • 不会管理自己就战胜不了别人

    不会管理自己就战胜不了别人

    想努力学习,却管理不了自己的散漫和懒惰;想谦虚待人,却管理不了自己的自负与骄傲;想和谐共处,却管理不了自己的自私与偏见。因此,我们随时要给自己准备两盆水:一盆冷水,用来洗头。冷水洗头,让自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一盆热水,用来洗脚。热水洗脚,让自己永葆管理的动力和激情!
  • 原来不是刚刚好

    原来不是刚刚好

    原来,一切的巧合都是被“精心安排”好的,“你好,很高兴认识你”女孩伸出纤细的手“你好”男孩没有握,而是直接拉过女孩的手女孩被抱在怀里,男孩低笑道“很高兴认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