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865200000015

第15章  系统:“预防”致富,“救火”破产

预防产生质量

预防是什么?是个项目吗?预防应该是一种习惯。比如,每天上班早晨起床的时间,去机场所用的时间,赴约所用的时间等,这些需要计算的时间,都要很慎重,把变量考虑进去。预防的目的是保证第一次准时达到我们的要求。这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基本习惯。在企业里面我们要通过固化的制度把行为变成习惯。这就像古人写诗的时候,先要把《唐诗三百首》背下来,才能出口成章。预防也是这个道理,建立预防系统很重要。

就拿开车来说:有两类人,一类人是这样的,手册里告诉他车要进行定期的保养,当车开到一定的公里数,他们就会按部就班地进行常规的保养。往往这类人都是比较老实的。还有一类人,总是抱有侥幸心理,觉得没有必要经常做保养,车到山前必有路,走一步看一步。于是他们即使到了该把车拿去维修或保养的时候也继续开,突然有一天抛锚了,他们再开始打电话,叫人拖车。前一类是什么人?喜欢预防的。后一类人呢?随心所欲的。

生活中这两类人随处可见。比如同样是两个人商量好一起去爬山。其中一个人考虑到从来没爬过这个山,所以他开始积极地进行准备,锻炼身体、训练体能;然后他会去阅读一些相关的文章,比如其他游客爬山后写的体会,从中发掘登山的规律,很显然,这是一个积极预防的人。而另外一个人可能因为经常爬山,潜意识里认为不用准备了,因为以前就准备过,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接下来,这个人就开始不断地找借口,不要带这个,不要带那个,什么都不带,最后空手上山。想想看,这两种人不同的做法,最后是不是会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一定是两种不同的结果。我们要哪种结果?当然是要做过准备的。

预防才能产生质量,而检验只是一种临时措施。什么是检验?什么是检查?什么是评估?当我们的评估结果已经出来了,检查员才说,不行,不能出货。这时候是不是已经太晚了?正如我们前面谈到的,检验也好,检查也好,评估也罢,相当于一个侦探,能够发现敌情,它们遵循“10的规则”。

举个例子来说,比如我准备炒菜的时候,突然发现盐有问题,这时候我立即去买盐,只需要1元钱,这便是预防;然而,如果等到把盐倒进锅里我再手忙脚乱地去买盐,恐怕就要浪费10元钱,这便是检验;等我把这个菜端出来了才发现盐的问题,不知要损失多少钱,恐怕是10的倍数。请注意,10的倍数,还仅仅是在我们组织内部。当失误扩散出去之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我们中国人有句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我们的互联网,我们的报纸,现在信息都是公开的:张家出事了,李家有问题了,瓦斯爆炸了,这边发大水了,那边地震了等,全都知道。这就是“10的规则”。

当一个坏消息流传到外面,所造成的影响是这条消息原本影响力的10倍,甚至还不止,可能是10的10次方。我记得很久以前,国内有一家啤酒厂,消费者在喝啤酒的时候喝出来一只老鼠。结果,这家啤酒厂最终倒闭了。我们现在想想,这件事其实不能排除有人故意为之。我相信,我们的员工,工作的时候,眼神再不好,也不能看不见一只老鼠啊!但这件事最终闹到了法院,经过媒体的宣传,还有消费者买这款啤酒没有?现实中这样的事情太多了。这其中也昭示了一个道理:检验,总是在告诉我们坏消息。

德国、美国和日本汽车业的工程师、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得到一组非常珍贵的数据,我据此画了张图,并称之为“影响成本的模型”,影响企业的因素是什么?

我去过很多企业,很多管理者很迷惘,对我说:“杨老师,非常奇怪,为什么我们的质量成本非常之低,比很多优秀企业还低,可是我们企业依旧会出现各种问题。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发现,我们现在陷入了一个误区,或者说,我们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直观来看,我们把大笔的钱投到了制造环节,但实际上,这笔钱真正对成本产生的影响,如果用一个量化指标表示,只占5%。因为在现场,尤其是员工,很多一线工人,在实际操作的时候,非常规矩,遵守规章。回过头再看那些白领阶层,我们的设计员,我们的研发人员,我们的工程师,他们只占了全部人员的15%,但是他们对整个成本的影响高达95%。但问题就在于大家不愿意去招惹这些白领,不愿意去招惹这些研发人员。现在很多企业的研发设计人员,邀请他们都很难,怎么能够招惹他们呢?这就是现实。

ZD法则 检验,它总是告诉我们坏消息,而且检验会遗漏一些缺陷,就算你进行的是100%的全检,也一样会产生缺陷。

为何检验不能产生质量?

预防系统是靠什么产生的?更多靠事后的认证、控制与把关。几年前,我到韩国的三星参观。汉城有一个水原工厂,三星把这个原本叫售后服务的地方改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售前服务”。大家想一想,这不是随便改的,改了一个字,整个系统都变了。我们能不能也像他们一样把思路变一下?

我们都知道,唯有预防产生质量。检验不能产生质量,评估不能产生质量,认证也不能产生质量,不能因为我们拿了结婚证书,就认为有了幸福生活;不能因为有了出生证,就认为我们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成为比尔·盖茨;不能因为拿到ISO9000证书,就认为我们的企业是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企业。

为什么检验不能产生质量?因为坏消息一旦产生,我们就没有精力和时间再去做正常的工作,它打破了我们正常的工作秩序,让我们花很多时间做补救工作。很多管理者每天都要忙于应付各种事务,甚至是低级的事务。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要从源头抓起。北京的空气污染很严重,最主要的原因是汽车尾气。然后,相关部门开始花很多时间治理尾气。正当他们高兴的时候,一场沙尘暴来了,因为沙漠离北京只有100多公里。这时候我们才明白:治理北京的污染,一定要从源头抓起。同样,治理黄河也要从源头抓起。在中国中部地区,在黄河下游,无论你做再多的工作,作用也不大。

深圳某公司有一位姓雷的女检验员,她在学习了零缺陷的基本哲学之后,画了一幅生动的漫画。

我们该擦水还是该关水龙头?每个人都知道应该关水龙头。但是你用心观察就会惊奇地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人是在擦水,而且是每天都在擦。时间久了,每个人都清楚什么地方会有水,于是一进公司袖子一挽就开始擦,久而久之,你甚至认为你的职责就是擦水。突然有一天没水了,你还会觉得不自在,觉得没事干,甚至担心失业,这是不该有的恶性循环。我们为什么不去关水龙头?有人说可能是我们也不知道水龙头在哪里,有人说太忙,没有时间去关,我想答案很多。

在一个组织里面要预防另外一类人,这一类人时刻都存在,他们明知道水龙头在哪里,但就是不说,只会抱怨某个部门的人员素质太低。他们就站着看水一直流,并且一边看还一边指责别人。我想很多企业里都有这样的人。

大家不愿意进行预防吗?不是的。生活中,大家看到警示灯知道要绕行,这就是一种预防。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时候没有警示灯,但是我们知道这个地方非常重要,怎么做呢?在这个地方多加派两个警察,多加派两个检验员做记录,然后清楚地告诉你:晚上10点多的时候,一部奥迪A6在这里翻车了,伤了一个人;11点的时候,一部桑塔纳翻车了,死了一个人,另一个重伤……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进行预防的成本很低,但就是不愿意去做。

这个成本的模型,从财务的角度告诉我们,要想治理黄河必须从源头抓起,要想解决公司的浪费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

ZD法则 预防必须从源头抓起,与其检验出坏产品,不如预防出好产品。

“墨菲法则”:小错误,大灾难

如果我们不去考虑预防,就不会认真对待我们的要求,一旦错误发生,就会干扰我们的工作。

翻开人类的灾难史:全球矿难、瓦斯爆炸、翻车,甚至沉船,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让人心痛。这些带来严重伤亡的灾难,其实都是由很小的事情造成的。

我们什么时候可以马马虎虎?犯了小错误的时候?出现一个错别字的时候?还是把水杯碰翻的时候?我们往往认为一些小事情是可以原谅的,于是也就真的原谅了它。可是往往就是这些小事情导致了大灾难。这恰恰导致了“墨菲法则”(Murphy's Law)“注释1”的产生。

爱德华·墨菲是美国NASA(国家宇航局)下属机构的可靠性工程师,他发现他的同事们总是一次次非常认真地把错误的事情做正确了。于是,他就总结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也就是“墨菲法则”——第一句话是:如果一件事情会导致错误,它一定会发生;如果有些事情要错就一定会错。第二句话是:当这个错误产生的时候,一定会产生灾难。第三句话是:灾难都是由细小和简单的事情造成的。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小事情导致大灾难。

有时候翻开人类灾难史,会觉得非常悲伤。我们国家的航天航空界有一个质量日,每个航天人都知道,那是他们的耻辱日。因为历史上的一天,发射卫星的时候,一个非常简单的小事情造成了短路,并几乎导致整个发射台的爆炸,所以后来这一天被定为整个航天界的耻辱日。也是从那天开始,他们把质量放在了第一位。

还有一个例子:临近过年了,一辆列车正在夜间行驶,一个值班的警察起来上厕所,突然闻到一股煳味,他顺着味道走到餐车车厢的时候发现,整个车厢里已经被烧红了,他大惊之下迅速采取措施,把火扑灭了。最后发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就是车厢线路在进行搭线的时候,本来应该严格按照规定的线路走,结果工人觉得无所谓,随便一改,就为后来的电线短路埋下了隐患。

所以,千万不要因为小事我们就忽视它。欧洲有一个民谣“注释2”足以让我们感到震撼,是这么说的: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少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少了一匹战马,丢了一位统帅;少了一位统帅,败了一场战争;败了一场战争,丢了一个国家。这个民谣在欧洲流传得非常广。我们从中看到,用不同的标准和态度对待周遭的一些小事,结果可能也会大不同。

很多人都怕坐飞机,为什么?怕飞机从天上掉下来。那么,什么原因会让飞机掉下来?机械故障?质量事故?恶劣天气?战争?还是……

我们再思考另一个问题。不是常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吗?那么,在无边无际的蓝天上,怎么可能有两架飞机迎头撞在一起呢?究竟会不会发生这种事故呢?这样的事情在欧洲大陆发生过。让我们感到震惊的是,当时居然有6部雷达开着,可是竟没有一个人发现情况!什么原因造成的?

经过分析得知,造成空难有三大原因:首先是人为因素,占80.5%;其次是环境原因;最后是我们常常排在第一位的飞机机械原因和质量原因。

我们能不能这样说,我们工作中出现的失误,80.5%都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当然可以。可在现实中,我们往往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都是社会因素造成的。这恰恰颠倒了。

ZD法则 预防可以致富,忙于解决问题一定使你破产。

“注释1”爱德华·墨菲(Edward A。Murphy)是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上尉工程师。他曾参加美国空军于1949年进行的MX981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定人类对加速度的承受极限。其中有一个实验项目是将16个火箭加速度计悬空装置在受试者上方,当时有两种方法可以将加速度计固定在支架上,而不可思议的是,竟然有人有条不紊地将16个加速度计全部装在了错误的位置上。于是墨菲做出了这一著名的论断,并被那个受试者在几天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引用。斯塔普将其称为“墨菲法则”,并以极为简洁的方式做了重新表述:凡事可能出错,就一定会出错。墨菲法则在技术界不胫而走,因为它道出了一个铁的事实:技术风险能够由可能性变为突发性的事实。

“注释2”1485年的一天,国王理查三世准备和里奇蒙德伯爵进行决战,战斗的胜负将决定谁统治英国。战斗进行的当天早上,理查派了一个马夫去备好自己最喜欢的战马,但由于少了一根钉马掌的铁钉,铁匠只能用三根铁钉将就着把马掌钉好。战斗开始后,理查国王勇猛地冲在最前面,但他还没有冲到敌人面前,那只马掌就掉了,战马跌翻在地,理查也被掀在地上。等国王好不容易爬了起来,他的四周已经全是敌人。所有的损失都是因为少了一个马掌钉。莎士比亚有一名句:“马,马,一马失社稷!”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本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成了一个帝王灭亡的大事。

为什么大家不愿进行预防?

为什么有些人认为预防是有用的,可就是不愿意去这么做呢?这就像大家都知道骑摩托车戴头盔有用,可是有些人就是不愿意戴;很多人明明知道关键时刻安全带能救命,可就是不愿意系。这种现象在国外也很常见,我曾经见过一款意大利产的衣服上有一个装饰带,穿上之后非常像安全带,以此来蒙蔽警察。

师生对话

杨钢:想一想,是什么原因让人们不愿去做预防呢?怕麻烦,存侥幸,可是每次都能这么幸运吗?对自己的生命都存着这样的侥幸心理,工作中的预防他会去做吗?什么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转变观念。

杨钢:怎么转变?

学生:零缺陷。

杨钢:这的确是一个办法,有些企业只懂得惩罚,就像警察一样遇到违规就罚款。可是,我们无法保证每个路口都安排警察站岗,所以只靠罚是不够的。

学生:还是得从制度上下手。

学生:我觉得这是个习惯问题,或者是受一种企业文化的影响。我有个同事总是感冒,因为单位每次集体打疫苗他都不去,他认为打疫苗是没用的,结果每年都会感冒。

杨钢:这确实是一种习惯。我有一个朋友,因为家住天津,公司在北京,在还没有京津高速的时候,不得不走国道。在两地之间长时间驾驶,他对整个路段已经非常熟悉了。有一段时间我也要不定期地去天津,他就把自己的独门秘籍传授给了我:什么地方有警察,必须系安全带;什么地方没有警察,可以不系安全带。真是让人啼笑皆非。怎样转变这种思想、保障安全呢?

学生:转变观念并最终形成习惯。

杨钢:怎么样形成习惯?

学生:通过培训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路。

学生:通过反面事例进行教育。

杨钢:培训和教育确实是一个方法,但仅仅采用培训和教育有用吗?没有用。有些人很聪明,不用你教育他都知道,可是他还是不遵守。

这种方式只能是临时之举。克劳士比有本书,书中讲了两类管理方式:一类叫曲棍球的方式。就是只要结果,比如有些人打球,就只关注进球,这是一种方式。另外一种是芭蕾舞的方式。每个动作都不是随意的,而是非常程式化的、符合程序的,手怎么举,举到什么位置,都有规定。现场的灯光、布景、音乐、舞伴是不是配合得非常好。这就相当于企业各部门都能互相协调,整个过程都非常清楚,所以我们今后追求的应该是芭蕾舞的训练方法。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除了我们已经认可的培训,还应该有什么?

学生:还应该有警察进行惩罚。

杨钢:警察起什么作用?监督与维持秩序的作用。既然是监督执法,就必须有相应的规章和制度,也就是说我们要进行一个制度或者说程序的建设,但是光有制度建设就够了吗?

学生:还需要设备。

学生:日本人说的5W1H。

学生:我想起了英国人发明的一种车,车门一开,乘客一上去,安全带就自动系上了。

杨钢:对,这也算一种“防傻装置”,不系安全带车就不能正常启动。但是也许有人就不买这种车呢?这是一种设施方面的提醒。还有其他的吗?工作准则其实是你看待事物的一个方法,是做人做事的一种方式,但往往难就难在这里,这时候的惩罚,也许能起作用,但是我们如何才能让这种方式获得进一步的延伸,真正起到作用呢?我们之前谈到了惩罚,你们是不是都用惩罚来保证秩序的顺畅?

学生:要做到奖罚结合。

很多员工认为奖励是应该的,惩罚是不对的,但是管理者的认识往往是相反的。我们以闯红灯为例,只要没有警察执勤,没有电子眼监控,大家都敢闯,这是一个文化问题。我们不妨看看华人很多的地区或国家,比如新加坡,为什么大家都能自觉不闯红灯?我们内陆城市烟台也是这样,到了烟台就像到了国外,哪怕深夜12点,执勤的警察早就不见了踪影,在街头见到红灯,所有人都站在白线那里,非常令人惊讶!但是在这种全民严格守法的背后有一个严格的监督体系在运转,也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存在,当然也有文化色彩,因为当地人少,大家都爱面子,同样的方法在北京执行就没用了。

怎样把单一的惩罚向前延伸一步?克劳士比经常到企业里跟别人打赌,说破坏一个企业规则的往往是企业的高层领导者,到工厂不戴安全帽的往往是那些来视察的领导。由此可见,教育要从头开始,不能从下往上进行。

领导一个标准,下属一个标准,这样的企业制度一定是无效的。所以,卓越表现从哪里产生?第一就是领导的行为,自己说的自己都做不到,员工会去执行吗?而一个企业的文化,往往其中98%都是领导者个人的准则,是领导做人做事方式的延伸。零缺陷管理,与六西格玛是一样的,如果领导个人没有决心,一般很难做成。

从克劳士比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般都是老板亲自打电话到学院来,说他认为零缺陷的管理思想应该符合所在其企业的需求,克劳士比才会帮助这个企业,否则,如果只是下属需求,领导置身事外,制度是肯定推广不下去的。

企业文化的改变,最大的阻力来自企业高层管理者。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预防的成本太高。我们企业就是因为成本太高才做不下去的。我们清楚什么都规范好了事情会变得更容易解决,尤其像我们这种大型国有企业,领导可能会觉得“我来建树,那谁来摘果子”,所以一定要改变思想。因为很多员工都不知道自己要为谁负责,甚至领导也不知道应该为谁负责。

我举个例子。我手上这款手机很漂亮,但是当时为了赶紧上市,我们的第一版软件没有进行完整的确认。我是做质量管理的,需要在出货的检验报告上签字,当时我对此表示了异议,但设计部门、销售部门都反复跟我强调,所有的领导都已经知道了这件事,我只管签字就行了,于是我就放过去了。结果春节前投入了市场,春节放假后第一天就收到通知,所有分销商投放出去的6000余部手机全部回收。为什么?我在春节期间也试用了这款手机,结果开机之后屏幕上显示的时间是9点69分。就是这个原因,春节后所有的手机马上全部召回,损失可想而知。不仅仅是来回运费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对消费者的影响,对自身品牌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惨痛的教训。

Ore-Ida食品有限公司“注释1”设在安大略湖的Ore工厂,该工厂生产的产品是土豆泥。一位名叫达琳的员工发现大量产品在下了传送带之后就出现丢失。在质量认证表格上填下这一问题之后,他还提出了一些对系统进行重新设计的建议。经过研究,该建议得到了成功的实施,不仅制止了产品的浪费,而且改善了公司的卫生状况。每年节省的资金数额估计达14000美元以上。

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西彻斯特,一个质量认证表格所报告的产品测试数不胜数。每次与主要客户达成一项沟通协议,质量控制部门就得进行30次品质测试,因此必须有一名全职的技术人员专门负责这些测试。过程控制措施证明,这些测试彼此并不相关。测试的结果将提请客户注意并进行核实,但大家都希望取消这些测试。估计节省的金额达4000美元,但更重要的是,这样更有利于相关人员朝着精简检验工作、提高预防这个方向努力。

我们这个民族,有一个非常好的理念: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是,为什么大家都知道预防是有用的,可就不去做呢?当我们骑摩托车的时候,戴头盔是预防吗?是预防;开车的时候系安全带,是预防吗?是预防……可我们就是不去做!我在江苏时,很多时候早晨起来,看到很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上班,骑着小摩托车,笑容满面地穿梭在人群中。真为她们捏把汗啊,我当时真想告诉她们,为什么你不戴头盔呢?难道年轻妈妈们不知道戴头盔是一种预防吗?

缺陷预防的七项原则“注释2”

1.员工的表现取决于他们的领导所设定或接受的标准。

2.质量意味着符合要求。

3.符合要求是绝对不变的。

4.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必须有清楚的质量标准。

5.所有的错误都是三件事中的一种或综合体造成的:糟糕的态度、缺乏能力以及工作场所中的系统问题。

6.老板对质量负责。

7.老板必须采用零缺陷工作标准并做清楚的说明。

什么原因造成的?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侥幸、怕麻烦的心理。人们会以为,出问题只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即便是出事也不是我出事,是别人出事。

本来,预防是对当事人生命的一种保护,最后变成了一种应付别人的手段——为了警察戴头盔、系安全带。这是不是值得我们去深思?

怎么用制度或是行为体系使企业消除这样的侥幸心理?现在上海装了很多电子眼警察,因为警察不是所有路口都有的,电子眼警察装上去效果就很好。另外要利用好“培训”这种方式,还要完善体制和系统,真正形成一种预防的思维,而且让企业真正觉得预防是有意义的,是有成效的,这样企业的行为会自动往预防上靠。对职员来说,如果能够真正落实预防的话,可能管理层会觉得更顺畅,大家也更容易升迁。

前面我们谈到过红绿灯,现在再回过头来看这个话题:见到红灯,你是停还是行?按说我们每个人都能看懂红绿灯。但是很奇怪,只要看看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些大城市就知道我们到底能否看懂红绿灯了。更有趣的是,很多西方人,在他们国家看红绿灯很清楚,到了中国也看不懂红绿灯了。红灯的时候,很多西方人看到别人走,他也走。这是一种典型的从众心理。因为当大家都走了,你却一个人站在那里,可能怕别人觉得你有病。我对大量的现场学生做过调查:见到红灯,你是停还是行?德国人、日本人、美国人的答案是不假思索、脱口即出的:停,很多时候还会反问我,难道这时候还能够“行”吗?而我们中国人的标准答案是什么?看情况。这就是一致的答案。

有一个中国老太太到了美国,两个老太太都闯红灯,被警察抓住了。警察问美国老太太:“你为什么闯红灯?”老太太说:“实在对不起,我色盲,我有医生证明。我没有看见红灯。”警察想了想,可以原谅。又转头问中国老太太:“你为什么闯红灯?”老太太回答:“我看到她走了,我就跟着走了。”

所以,红绿灯的背后,是不是一种文化在起作用?我们姑且可以称之为“预防文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质量文化”。

现在总结一下。我们谈了这么多的问题,有要求,有过程,也有了预防的系统,可是大家不愿意按部就班地走,包括故事中的两个老太太,说到底还是存在侥幸心理。

ZD法则 从一个简单的规则问题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问题,甚至发现人性问题,并且会涉及法律和道德的问题。

“注释1”Ore-Ida马铃薯产品公司(Ore-Ida Potato Products, Inc。)由爱达荷州企业家F。Nephi Grigg和他的兄弟Golden Grigg以及Otis Williams成立于1952年,这是一家位于俄勒冈州和爱达荷州边界的马铃薯加工工厂。公司名称Ore-Ida是由俄勒冈州(Oregon)和爱达荷州(Idaho)的前几个字母组成的混成词。1965年,Ore-Ida品牌被亨氏收购。

“注释2”参见How to Run a Zero Defects Program,大卫·克劳士比著,The Cosby Company,2010年。

开启预防系统

很多灾难的发生正是因为人们过重的侥幸心理。很多人认为无须进行预防,遇到问题再处理也不迟。然而,当问题真的出现后,很多后果是无法修正和弥补的。俗话说“不见棺材不掉泪,不撞南墙不回头”,事实上,等到见了“棺材”,撞了“南墙”,很多事情都来不及了。所以,与其接受悲剧,不如提早预防。

作为工作开始之前的审慎活动,预防是最便宜的经营之道。预防包含四个环节。

首先要有一个政策,有了政策之后,制定一个制度,制定制度后确定输出,在整个组织里确定哪些部门是负责输出的,哪些部门是负责过程的,哪些部门是负责验证的……实际上这是一个闭环的系统。

为什么预防系统是一个闭环的系统?首先我们要确定输出,有了要求,就按要求实施过程,在实施过程的时候,还要进行验证,看这个过程能不能符合要求,还要进行比较。进行比较的时候,我们认为符合输出的要求就可以开始运行管理了,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运行管理呢?

以空军为例。空军的地勤是不是在进行预防?飞机在开始之前需要做预防工作吗?一定会的。他们要进行例行检查,飞行员到了驾驶舱并不是马上起飞,老飞行员告诉我,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烂熟于心的口诀:想、看、动、查、飞。想他们的规则,看也有规则,动也是有一定的要求,查是检查,然后再飞。开始预防管理的时候,要和实际的工作进行比较,有统一的要求,要跟客户之间达成的要求进行比较,进行调整。

前面谈到质量就是符合要求,应该再加一句话,符合你同意的要求。后面还有半句话——履行你已经承诺的事。质量就是兑现,要履行你已经承诺的或是答应的事,也就是说到做到,就是“诚信”。这跟我们现在谈到质量管理的技术色彩相比,更多了一种人文色彩、管理色彩,质量就是诚信。

因此,诚信的基础必须是一种要求,而要求是通过沟通来达成的。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超过50%的问题都是由于沟通不畅造成的,会被很多小问题困扰。所以当我们认真沟通、认真识别要求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做预防工作了。工作中,应该怎么进行预防?想想过程模式,想想过程作业模式表,我们如何控制过程的输入?就是建立预防的系统。

如果我们的要求是制作一杯咖啡,都需要做哪些准备?要不要准备设施和装备?需要什么样的设施?杯子、搅拌器。如果是新鲜咖啡那就还需要咖啡机。是不是还需要厨房和工作台?要不要培训和知识?要不要工作准则?一定要。咖啡送上来了不满意,肯定是输出有了问题。

输出出问题了,你怎么去做?客户不满意了,咖啡不是他所需要的,怎么解决?从哪几个方面解决?原因好找吗?真的非常难找,因为你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你可能要花很多钱去调查:是不是器皿生锈了,或者是应该做巴西咖啡,结果做出来的是哥伦比亚咖啡,本来应该用新的搅拌器,你觉得这个客户不懂,就用了旧的……

还可能因为制作员的知识不够用。搅拌咖啡的服务员应该是受过训练的,如果是临时抽调过来的,他可能本来是掌勺的大师傅,让他临时做咖啡,他不知道怎么做。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工作准则。

再往下会谈到精神层面的因素,能动性高不高,愿不愿意做这项工作等。这些小问题,大家愿不愿意暴露出来,谁愿意让人觉得自己没有做那些微小事情的能力?没有人愿意暴露,所以当你在检查问题的时候,大家肯定都不会说。

让我们把眼光再一次聚焦到“过程作业模式”示意图上。常规的企业,管理者都在控制输出,注意事后把关,总会忽视事前控制。为了让客户满意,企业要用好设施和装备,控制好输出。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事后补救容易带来忙乱,现在说的预防,就是要把大家的思路焦点从过程的后端移到前端,要一开始就做好控制工作:确认四类输入的要求,以确保我们的工作过程能提供符合要求的产品或服务。包括:设施与装备:这一类别的输入,包括工具、机器或是其他装备,以及建筑物、办公室或其他完成工作过程中所需的设施。

培训与知识:属于这一类的输入,包括知识、技能、能力、任职资格、岗位培训以及完成工作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经验。

程序与步骤:这一类别输入包括工作过程自身的描述内容以及过程操作的方法。包括政策、工作指示、程序手册或机器操作说明。

工作标准与准则:处理质量、成本和进度的标准。因为有时成本和进度的标准会与质量的标准产生冲突,所以,工作准则就是参与工作过程的人们对达到要求的程度所持的态度。零缺陷的工作准则,就是不接受任何不符合要求项的个人承诺。

所以,预防即从“控制输入”着手。这里有一张“过程输入控制表”“注释1”,也许可以帮助你着手审查这四类输入,更加精确地定义工作过程,以便能够为每一个过程确定清楚的要求。

有趣的是,在“设施与装备”方面,德国人专门制作了红外装置进行防傻,汽车工业中的上汽和大众,也在自己的设施和装备上面做了零缺陷装置——防傻装置。很多企业都做得很优秀。在设施和装备上做必要的改进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非常有效的,可以控制工作中的人为偏差。日本有一位教育部长,也做了相同的装置。防傻装置有很多,包括插口、安全装置、装机床等。

“培训与知识”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很多企业越来越觉得培训没用。我碰到几个国企的老总,他们说教育中心长期没有起到作用,失去了建立的意义。很多企业花很多钱建了教育中心,而且设施装备都不错,但是现在都荒在那里,顶多给职工做一点技能培训,这就很可惜。很多合资企业、500强企业都有自己的培训中心,但更多关注的是员工的技能培训。我专门去看过,一般都是几个班组长懒洋洋地对着电视自学。我问他们为什么学习,他说老板让学我就来了。我继续问你学了干什么,他说谁知道干什么呢,先来学一学,在工厂还比较累,来这挺舒服的,还计工时,我就来了。这就很糟糕。怎么把知识和培训融合到工作中,如何把培训跟工作结合在一起,是很多企业应该考虑的问题。单纯学习MBA,顶多是在学知识,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程序”方面也包含流程、步骤与作业指南,无疑是工作的基础,容易理解。但对于“工作准则”或工作标准则误解较多。

企业出了问题的时候,十有八九是工作标准出了问题。标准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另外还有一个现象,说到程序,有些人做的程序,比如SOP(作业指导书)非常粗糙。粗糙到什么程度?有点像我们的菜谱,什么调料都是“少许”。究竟什么是“少许”,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理解。这就没办法实施了,更多是一种感性的东西在里面。还有一种倾向,是那些500强企业的SOP写得非常细致,非常厚,厚到让你不知道该怎么下手,什么都很清楚的时候,大家的执行未必到位。

如何在缺少更多细致要求的时候,能够第一次做对;或是在有很多的要求、条件、约束的情况之下也能够一次做对,这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管理?就是如何打通一些枝节,如何面对具体的事、物和人,激励他们、帮助他们,达到你的既定目标,这才是管理,它是非常具体的。如果你不懂这些,即使你是个聪明好学的人,你的大脑能像海绵一样,把相关知识都吸收过来,那也不行。但是就管理而言,我们为什么要自己摸索呢?中国企业与欧美企业相比,只是一个小学生,他们都是百岁老人啊,为什么总是自己进行摸索,而不学习先进经验呢?

尽管我们是小学生,但整个环境逼着我们必须尽快长大成人,必须和非常强壮的人打架。最糟的是他们在高速公路上行进,我们必须一边追赶他们的步伐一边换轮胎,难度太大,是不是这样?你敢停下来吗?你不敢停下来,一停下来就被淘汰了,尤其是在竞争更加激烈的行业。

几年前我在春节假期里拜访了几位客户,发现他们老总的头发竟然几年之间全白了。我觉得非常遗憾,这些老总年纪都不大,但是平常太操心了。很多企业看上去很好,挺风光的,但是深入了解之后就能体会到老板的痛苦,“柴米油盐酱醋茶”都要准备。如果能建立这样一个系统,一点点地把这个制度固化下来,老板们就可以一步步地解脱出来,腾开手的老板才有可能变成整个企业的灵魂人物,做他真正该做的事情。当然这对国企和私企老板而言都非常难,因为大家各有各的难处,尽管难,我们还是得去做。

工作模式,既是工具,又是一个基本的管理思路。在其他课程里,我专门讲过程作业模式,一定要拿实际的工作模式来讲,才会发现它非常适于操作,很多问题套用过程工作模式就能迎刃而解。

在这里,我只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模式能给我们传达什么样的管理信息,我们为什么要用它,以及它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有什么样的帮助。

想想你现在的工作,把重心放在输入上,会出现什么问题,整个系统会怎么样,看看能不能把事后把关变成事前预防,把事后的服务体系变为事前的服务体系。如果不能改变,就证明一定存在问题,找出问题在哪里,非常关键。

我们都知道为什么要预防,尤其前面谈到的“10的法则”和对成本的影响的图示所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生产过程中,投入很多,在实际业务环节花了85%的资金,大家觉得不得不为此节衣缩食,但是实际上这一环节对成本的影响只有5%。原因在哪儿?原因是把自己局限在这个位置上了。很多制造业,基本上没有什么油水可捞,算来算去只有报废和加班工资。因为制造环节的流程是最规范、最清楚的。日本企业把每个人该怎么去做,该怎么伸手都清清楚楚地标示出来了,完全没有多余的动作。所以我特别希望诸位记住这一点,虽然企业中的研发人员不好沟通,白领人员不好沟通,HR人员也不好沟通,但是你必须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公司里由白领间接造成的损失比一线工人造成的直接损失高3至5倍。

对研发人员也要进行管理和教育,尤其是对设计环节要重视起来。质量设计一旦出现了问题,管理层应该知道如何做好控制与惩戒。我们强调运行和管理,一旦有了要求,我们会衡量它、比较它,然后行动。

两种不同的企业,管理与运作方式可能会不同。比如说两个企业有两部车,一部车的要求很清楚:限速110,这时我们就可以开始衡量,衡量车的时速表,一旦时速超过120,就可以立即卸档,松油门等,用实际行动达到要求;另外一部车呢,驾驶员看到了限速标志,但是车厢内没有表盘,他自己也知道该提速还是降速,怎么办呢?只能与路上别的车辆进行比较,看看自己再看看别人的车速,再感觉,逐渐把车速一点点地降下来,显然这一过程会非常迟缓。如果用这两辆车代表管理的话,意味着后一种管理方式已经出现了问题。

ZD法则 如何进行预防呢?首先,要有个政策,然后,我们要制定一个制度,这个制度就是定期的保养,同时,经过衡量,判断车况有没有问题,就像人一样,看看它有没有毛病,然后努力达到目标,这就是预防的全部含义。

“注释1”参见克劳士比中国学院的QES培训教材包《质量教育系统经理主管工作指南》。

同类推荐
  • 稻盛和夫经营真经

    稻盛和夫经营真经

    本书从人生磨砺、创业之路、经营哲学、用人之道、自我修养、社会责任和投资眼光来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稻盛和夫的经营策略和人生感悟,从他的一言一行中领略经营之圣的人格魅力。并且用智慧小语的方式总结稻盛和夫先生的经营智慧,帮助我们在职场道路中少走弯路,脱颖而出。
  • 怎样与竞争对手合作

    怎样与竞争对手合作

    在传统的你死我活的竞争中,“冤家路窄”、“宁为鸡首,无为牛后”、“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等观念常常会限制对手之间的沟通,甚至破坏对手之间的合作,使得合作条款只不过是一纸辞藻华丽的空文。本书教你如何与你的竞争对手握手言“合”,获得双赢。
  • 商帮传奇(第三部)——潮商风云

    商帮传奇(第三部)——潮商风云

    本书首先对潮商形成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从明清亦正亦邪的潮商先祖到今天富可敌国、爱济天下的商界精英,全景展现了潮商的“前世今生”。从潮商的地域性格和文化气质、营商之道等侧面,试图勾勒出新老两代潮商的集体群像,凸显这个最富族群卓尔不群的勇气和智慧。通过介绍其中代表性人物的奋斗故事,呈现潮商五百年不断代的成功之道和这些大商忘我的人生境界和家国情怀,最后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海内外潮商如何扬长避短,弘扬红头船精神,应对挑战和危机。
  • 创业管理的范式研究:创业管理

    创业管理的范式研究:创业管理

    本书探讨了创业管理、创业导向与创业强度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创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等的差异及根源,总结和归纳了创业管理的发展阶段和过程,提出了创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存在的融合趋势及融合的基本形式,并揭示了融合的组织基础。
  • 资本大鳄

    资本大鳄

    “资本”这个词原本的含义,是指用来获得更多财富的财富积累,包括现金及固定资产。在当今社会,它的含义已经被得到了扩充。
热门推荐
  • 伪人一世

    伪人一世

    一个荒谬的谎言看出来世界的荒谬我来着传说最终也应走向传说传说中的我也许根本不存在也许存在的也只有空壳的灵魂罢了我听到灵魂的召唤我要去到它的身边只因为我对传说的神往太过深沉
  • 彼之毒药我之仙草

    彼之毒药我之仙草

    我是一个普通人,真的很普通。这个世界很危险,很多东西都可以给我带来死亡的威胁,为了好好的活着,我只能将这些东西变成有益的。简介无力,请诸位大佬入书一观。
  • 人间录百味

    人间录百味

    闻人间百味,尝世间酸甜,你依旧是我心中的那一抹月光,即便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模样,喜欢你,从未改变。有人喝了酒,眼睛亮闪闪的讲浪漫和爱,而有的人喝了酒,满眼的泪水和心酸,要快乐,祝你,也祝我……
  • 《梦游杂记》

    《梦游杂记》

    我是个爱做梦的人。每天晚上都做(不要看到这句话就说我吹牛逼,注意上下文)。早上醒来,总能记起很多细节,梦中的世界比现实丰富的多,都市,奇幻,鬼怪,仙侠,情色,无一不包。有的时候真的不知道哪边是在做梦,哪边是现实。于是我想,能不能写下另一边的记忆。何为真实,何为梦幻。真的重要吗?
  • 殇遗

    殇遗

    溯洄再望,满是悲殇。今生再忆,遍地哀遗。竟是我对你的放心,成全了你所有的别有用心!
  • 漫威里的灵能百分百

    漫威里的灵能百分百

    穿越漫威,没获得什么系统,却发现自己是个强如开挂般的超能力者。
  • 洪荒之女娲娘娘

    洪荒之女娲娘娘

    上古有神女,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功德浩大。
  • 追求富裕人生

    追求富裕人生

    本书是专为青少年读者量身订制的。它集中展示了当代成功人生智慧的精华,浓缩了专家学者近年来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主要研究成果,逐一介绍了适合青少年读者的人生奋斗方向,概括了鲜活灵动的人生成功要义,创新地总结了卓越人生的成功方法。可以说是一部极具启迪意义和极富可读性的成功励志读物。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生死狙击之生存之战

    生死狙击之生存之战

    太阳粒子风暴,彻底改变了人体构造,辐射的传播,影响到了正在更新的生死狙击游戏。人类被太阳光照射五小时后,就会变成变异体,大开杀戒,毫不怜悯!变异体和人类的战争已经打响,谁会获得最终的胜利?